新疆喀什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村前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 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 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 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都属于革命诗词。
B.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D.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鲜明的精神标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C.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A.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B.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C.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D.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5.毛泽东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
王愿坚
天边上,最后那一小块挂着晚霞的云彩,轻轻飘闪了一下,眨眼工夫就消失了。(甲)夜色,像块奇大无比的灰布,悄悄地伸展开来,罩住了整个草地。
通信员罗小葆一手拄着那根用来探路的木棍子,一手抓着腰间那块小木牌,呆呆地看着这夜幕四合的情景,不知要往哪里走。
过去的六天里,他都是跟在连队里走的,他用不着打问路线,用不着辨别方向,只要把自己那块心爱的小木牌往老班长背包上一挂,瞅着它一步不落地走就行了。那块识字木牌,比一本书略大点儿,刮得溜平,上面还刷了两遍桐油。这是在遵义地区休整时,老班长给他做的。从那时候起,他每天请小文书在上边写上几个生字,然后一边走,一边认。
谁想到,就在今天中午时分,部队遭到了突袭,老班长在战斗中负了重伤。就在老班长被扶上担架的时候,他突然挣扎着欠起了身,把识字牌递到小罗手里,指着上面新写的“北上抗日”四个字,问道:“都认识啦?”
“认识……”小罗的喉咙哽住,说不下去了。他扑在了老班长的怀里。
“意思呢,一定要搞清楚,这是个战略问题哩!”老班长把小罗抱紧了,像过去一样讲起来,“毛主席说过,往北走,出草地,到陕北,去……”他急剧地喘息起来。
“去迎接抗日高潮!”小罗一下子把话接过来。
他想起要去给老班长弄点儿水喝。可当他找来了一小碗干净的清水的时候,连队已经走远了。于是,他掉队了。到了这时,他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跟在队伍的行列里是多么幸福,也真正感到了辨别方向的重要。
一个个草墩被他踩到了脚底下,一道道烂泥河沟被他跨过了……
忽然,在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星火光。这火光,被草地的水汽笼罩着,发出一环环色彩斑斓的光圈,映照着这黑沉沉的草地,也照亮了罗小葆的心头。
一堆堆篝火余烬的旁边,同志们有的躺着,有的背靠背坐着,都在香甜地睡着。罗小葆小心地绕过他们,走向一堆还在燃烧着的篝火边,这才看见在对面还坐着一个同志。只见这个同志坐着一个小衣包,一只臂肘靠在一只铁皮箱子上,膝盖上搭着一张地图,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看一会儿,抬起头,凝神思索一会儿,拿红铅笔在图上做个记号。
他看着那个同志手里的地图,忽然生出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如此强烈,终于使他憋不住低低地喊了声:“报告!”绕过火堆,走了过去。
那个同志慢慢地从地图上面抬起了头。
看着那慈祥的笑脸,罗小葆的拘束一下子消失了。他又向前迈了一步,指着地图说:“你是领导同志吧,你一定知道明天的行军路线……”“路线,当然有啰!”领导同志抓住了小罗的手,拉他在铁皮箱子旁边坐下,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红圈,说道,“看,一直往北,走上半天多点,就是班佑——就走出草地了!”
“真的?!”罗小葆高兴地叫了声。
“来,先开饭!”领导同志用笔杆夹起了一粒胡豆,吹了吹,轻轻放到了小罗的手心里,然后从文件箱上的一个大铜墨盒底下抽出一张纸,动手写起字来。
“不,我也还有任务哩!”罗小葆把擦干净了的识字牌放到领导同志面前,要求道,“我今天的课还没上呢!同志,教我几个字吧!”
“学习?好!”领导同志看着识字牌,赞许地点了点头。他拿起毛笔,转身把笔尖在身边草叶上的露珠里蘸了蘸,又在墨盒里匀了匀,挥笔写下了四个大字。
他用笔尖指点着,逐字念着:“向、北、前、进!”罗小葆也跟着念:“向北前进!”
“向,就是方向的向……”领导同志逐字讲解起来。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语调很慢,讲得那么仔细,又那么清楚。
罗小葆用心地听着。随着讲解,在他面前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情景: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正在向着北方,向着陕北的高原大步前进。
“字,就这么讲。”领导同志讲完了,又和蔼地问道,“那么,为什么要‘向北前进’呢?”“我们红军要北上抗日。”
“还有呢?”
“还有,”小罗歪着脑袋想了想,“那里有陕北根据地,我们红军可以休息、整顿、发展……”领导同志点点头,高兴地笑了。他亲切地揽住了小罗的肩膀。
罗小葆念着,认着,写着,把这几个字记在了心坎上。这四个字和领导同志的讲解把他引向了北方,引进了一个新的天地。仿佛眼前这一堆篝火化成了一簇花,像他家乡的映山红一样的花,这是陕北根据地。
罗小葆醒来的时候,天已亮了。(乙)东天上一抹朝霞正在上升、扩展,在广阔的草地的东侧,一轮红日正跃出地平线,把整个草地照得透亮、火红。
这时,一个背驳壳枪的红军战士走过来,微笑着说:“毛主席要我等部队出发的时候再叫醒你。”罗小葆惊住了:“毛主席?”
“是啊,昨天你不是和他一起待了半夜?”罗小葆急问:“毛主席在哪儿?”“在前边!”警卫员朝北一指,“带着部队出发了。”
罗小葆激动地一跃而起,向着部队走去的方向奋力跑去。红军长征的部队,正一路路、一行行,踏着开满鲜花的草地,向北走去。他们走着,在没有路的荒凉草地上踩出了路。
罗小葆跑了一程,来到一棵丈把高的树下。他停住了脚,注视着正在走向前来的红军队伍。突然,他折下了一截树枝,把他那心爱的识字牌牢牢地挂在树杈上。
“向北前进”四个亮闪闪的大字,像一个金色的路标,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块小木牌,既普通又不普通,它从一块普通的识字牌,到成为“金色的路标”,意义逐层深化,人物形象也随之逐渐清晰鲜明。
B.老班长身负重伤还挣扎着起身叮嘱罗小葆要认好、读懂“北上抗日”,说明他对罗小葆特别不放心,也体现出他对革命路线的坚定。
C.罗小葆向领导同志询问行军路线,领导同志给他写路线、讲路线,引导他思考路线,在这过程中罗小葆对“路线”的认识逐渐深化。
D.毛主席正确的战略思想给了罗小葆力量和信心,他不仅自己奋力向北奔跑,还把心爱的识字牌挂在树杈上,以此来鼓舞革命同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标”这一标题一语双关,既指现实的指路工具,又指革命进军的方向,小说突出“路标”,深化了革命必将胜利的主题。
B.“一环环色彩斑斓的光圈”突出了一星火光的明亮美丽,与黑沉沉的草地形成鲜明对照,为下文写毛主席对罗小葆的教导做铺垫。
C.小说采用倒叙方式,写罗小葆回忆老班长教自己识字的情形,使文章曲折有致,引人入胜,突出了老班长的形象,增强了感染力。
D.小说以追赶大部队的罗小葆为人物线索,以反复出现的小木牌为事物线索,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有利于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
8.请简要赏析文中甲乙两处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9.小说以“路标”为标题有哪些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耳!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修身》)
文本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注】①菑然:如同有灾害在身。“菑”同“灾”。②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驽马十驾A则亦B及之C矣D故跬步E而不休F跛鳖G千里H累土I而J不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看见,与《老子》“自见者不明”中的“见”含义不同。
B.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
C.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即此意。
D.道,道路,与《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名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
B.一个人追求美好的品行,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
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小人可能会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
D.《礼记》在阐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时,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律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14.两则文本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发潭州①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②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四年(769)春离开潭州(治今湖南长沙)赴衡州(治今湖南衡阳)时所作。②褚公:指唐代书法家褚遂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意,夜来痛饮沉醉而眠,拂晓就要伴着湘江两岸春色远行。
B.颔联诗人“以我观物”,赋予岸花、樯燕以人的感情“送客”“留人”。
C.颈联用典抒情,感叹自己与历史上贾傅、褚公被贬谪的遭遇十分相似。
D.尾联进一步抒怀,回首过往,感伤不已,自己有高名却抱负不能施展。
16.这首诗的颔联与下面的诗句都写到了花,但其蕴含的感情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
(2)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老子>四章》中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的句子是:“,。”
(3)古诗词中常常用头发斑白表达诗人愁苦,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心理韧性,就是面对困境时个体所具备的心理适应、调节和“反弹”的能力。其中“反弹力的大小,尤能反映一个人心理韧性的强弱。巴顿将军曾说过,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峰顶的高度,( 甲 )。
心理韧性关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提升心理韧性,你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从而实现创造美好生活的梦想。
乐观向上,是心理韧性强的鲜明特征。人的生命之旅的一个又一个站台,无不是悲欢相续、忧乐交融的。具有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生命中快乐的时光会逐渐增加,忧伤悲哀的阴影会逐步消散,前进的路上会闪烁希望。乐观,源于内心的知足。坦然于人生的不完美,满足于生活中的小确幸,不在得与失的纠缠中蹉跎岁月,不在进与退的纠结中浪费时光,就可以把每天的日子过得充盈而快乐。
拥有“成长思维”,是心理韧性强的重要标志。相对于“固定思维”,拥有“成长思维”的人,不回避人生的挑战,直面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坦然地与压力共存,积极地应对环境变化,从而使人在抗挫与解困中获得更快的成长。在生活的海洋中,有汹涌波涛,有湍急水流,还有危礁险滩, A 是不可能的。有了直面挫折的成长思维,就会对成败得失看得透、想得开、放得下,在收放自如中与自己和谐相处。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快乐、满足、郁闷、烦躁的时候,这些积极的、消极的情绪,每天都会产生,( 乙)。发泄情绪是一种本能,管理好情绪则是一种本事。过度的情绪反应会害己伤人,而适度的情绪表达则有益于身心健康。一句看似粗鲁的“滚一边去,坏心情”,可以让你很快释怀。
心理韧性不强的人,遇到失利时,习惯归因于非自身因素、 B , 喜欢与他人比较和计较,十分在意别人的眼色和评价,自我纠结、焦虑不安,消耗了自己的心智资源。
18.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你就是高三(2)班的李小明同学吧,考得真不错啊。”班主任王老师赞许地说道。
B.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谈论着对未来职业的畅想。
C.不管拿出了什么成绩,只要你尽力而为,就是最值得尊重的。
D.他忍不住摇着头自嘲道,“你啊你,还是那个老样子,不长记性。”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原文第五段波浪线句“一句看似粗鲁的‘滚 一边去,坏心情’,可以让你很好释怀”,有人觉得应该删去,有人则表示反对。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22.步入高二的小刚同学,觉得自己很难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有点颓废。请你结合材料,就提升心理韧性,用三个动宾关系短语,给他提三点建议。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如棋局,我们常常会陷入看似无解的困局之中,无论是学业上的瓶颈、友人之间的纠葛还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有人选择放弃,有人选择等待转机,有人主动出击闯出新路。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新疆喀什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答案:C。 3 分。
2.答案:B。 3 分。
3.答案:D。 3 分。
4.答案:
举例论证:通过引用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如《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 雪》等来具体说明毛泽东诗词的特点和价值,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引用论证:直接引用毛泽东诗词中的大量诗句,准确地传达诗词精神及时代主题,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对比论证:把现实的艰难处境和诗词中的豪迈描写相对比,突出毛泽东诗词的代表性和独特性,突出共产党人大无畏革命气魄。 6 分。
5.答案:
见解独到:毛泽东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从历史人物的本质和突出特征出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全面客观:毛泽东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能够全面地看待其历史功绩和过失,不一概而论。如评价成吉思汗,称其为 “一代天骄” 肯定其统一蒙古、东征西讨的功绩,但也指出其 “只识弯弓射大雕” 在文治方面的不足。
以史为鉴:毛泽东读史书并在诗词中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说,进而为当下及未来提供借鉴。如在不同时期对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在思考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如何借鉴历史经验,更好地发展。 6 分。
6.答案:B。 3 分。
7.答案:C。 3 分。
8.答案:
画面由夜色笼罩的昏暗、沉寂到朝霞满天红日东升的明快、富有活力;
烘托出罗小葆由掉队迷路后的沉重迷茫,到听到毛主席革命路线讲解后的兴奋、充满希望的心理变化。 4 分。
9.答案:
表明写作对象,概括主要内容:本文围绕 “路标” 展开来写,意义层层深化,人物形象突出,主题鲜明。
具有象征意味:既指现实的指路工具,又指革命进军的方向,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揭示主题,点明主旨:在毛主席正确路线的指引会让革命走向胜利,有力突出标题 “路标” 的作用,深化革命必将胜利的主题。
标题新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 分。
10.答案:DFH。 3 分。
11.答案:D。 3 分。
12.答案:B。 3 分。
13.答案:
(1)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旱涝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士人与君子不会因为贫穷和困顿而懈怠道义。
(2)古代想要彰明美德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8 分。
14.答案:
文本一侧重点是人自身的成长,修身能够取得进步,能够不为外物所役。
文本二侧重点是有助于治家治国,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 6 分。
15.答案:D。 3 分。
16.答案:
杜诗:写 “岸花”,即启程时所见湘江两岸的春花;写岸花飞落送客,渲染了悲凉冷落的气氛,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张诗:写 “落花”,是写梦里花落幽潭的景象;张诗借梦里花落幽潭,春已过半,人还远隔天涯,来寄托相思之苦,思归之情。 6 分。
17.答案: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尘满面,鬓如霜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6 分。
18.答案:C。 3 分。
19.答案:
A. 一帆风顺 (顺风顺水)
B. 怨天尤人 4 分。
20.答案:
甲。而是看他跌到谷底的 “反弹力”
乙。关键在于能否妥善管理 4 分。
21.答案:
示例一:不删。
理由:①这句话是适度情绪表达的表现。
②语言风趣,使行文生动,贴近生活。
示例二:删去。
理由:①前文内容已经完整。
②语言过于口语化,语言风格与上下文不符合。 4 分。
22.答案:
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形成直面挫折的成长思维。
增强 (提高) 管理情绪的相关能力。 6 分。
23.答案:(作文根据具体评分标准赋分,满分 60 分 )
参考译文:
文本一:
看见好的行为,一定要学习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见到不好的行为,心怀忧惧,一定要拿它来反省自我。好的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坚定不移地来珍爱自己;不良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就像灾害在身一样,一定要痛恨自己。所以,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肯定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人,是陷害我的贼人。所以君子尊敬老师,亲近朋友,因而非常憎恶贼人。喜好善的行为而不满足,受到劝谏而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小人与此相反,制造祸乱却讨厌别人非议自己,特别没有贤能,却想让人家认为自己贤能;内心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讨厌别人说自己坏话。谄媚奉承自己的人就亲近,规劝自己的人就疏远,把纠正自己的错误看作是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作是伤害,这种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
用善来引导别人叫做教,用善来附和别人叫做顺;用不善引导别人叫做谄,用不善附和别人叫做谀。把对的当作对的,把错的看作错的,这就叫做智;把错的认作对的,把对的认作错的,这就叫做愚。对的就说它对,错了就说它错,这就叫做直。取舍没有标准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舍弃道义叫做大贼。
意志修养好了就会蔑视富贵,以道义为重就会轻视王公,注重内在修养就会看轻外物。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劳累而内心安定,就去做;利益少而道义多,就去做;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旱涝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士人与君子不会因为贫穷和困顿而懈怠道义。
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然而,瘸腿的乌龟能到达,六匹骏马却到不了,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去做罢了。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那些总是有很多空闲时间的人,他超出常人不会很远。
文本二: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