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民族大团结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西部大开发为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上述材料叙述了西部大开发改策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2.下表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
年份 1984年 2013年
民族地区经济总量 680.95亿元 64772亿元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 63.5亿元 8436亿元
A.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B.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 D.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3.1949年9月,周恩来指出:“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我们主张民族自治,但一定要防止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来挑拨离间中国的统一。”“今天帝国主义者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这表明,我国的民族自治( )
A.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
B.防止了分裂,维护了祖国统一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加强了内地和边疆的联系
4.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
5.“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祖国的温暖送到边疆。……各族儿女欢聚一堂……”《天路》成为2006年夏季最流行的热门歌曲,这条“神奇的天路”是指( )
A.青藏公路 B.川藏公路 C.青藏铁路 D.新藏公路
6.下列于2006年全线通车的是( )
A.鹰厦铁路 B.兰新铁路 C.青藏铁路 D.宝成铁路
7.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2020年12月31日),省级行政区划单位为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以下不属于自治区的是( )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D.广西满族自治区
8.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和睦共处的秘诀在于
A.各民族在地区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
B.各民族所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各不相同
C.各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
D.相互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
9.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先后成立了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其中成立最早的是
A.内蒙古
B.宁夏和广西
C.西藏
D.新疆
10.据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人口共350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6%,他们分布的地区则占全国总面积的60%。为此,国家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社会保障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填空题
11.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 ,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12.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_________的地方实行______________,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13.共同繁荣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 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国家重视少数 的保护与发展,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3)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 ,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4)2006年, 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14.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__》,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198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布实施。
1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 领导下,各少数民族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 的制度。
(2)法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 制度。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 》颁布实施。
(3)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 。1947年,根据中共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 自治区成立。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4)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 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这对维护 、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 奠定了基础。
(5)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强调以铸牢 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三、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具有先进农业、手工业技术的汉族劳动人民,和具有汉族封建传统文化修养的汉族士人的流入,壮大了拓跋氏的政权实力。拓跋珪建国后,开始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农业在北魏社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北魏统治的重要社会经济基础;他还提倡儒学,任用汉族人为官吏……这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文化研究促进会《乌兰察布史》
材料二 宋朝政府设置南平军对当地(今重庆綦江、万盛、南川等地及贵州部分地区)少数民族进行直接管辖,结束了少数民族各族割据称雄的混乱局面,废除了农奴制的压迫,“以其地赋民”,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与此同时……迁入大批汉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加速了这一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流、民族融合。
——摘编自李禹阶、管维良《三峡文明史》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工作时说)“中国共产党关心各民族的发展建设,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近年来)在中央大力支持、 发达地区无私支援、各族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努力下,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各族群众得到了实惠。
——《习近平:我的心里惦记着每一个少数民族》(新华社2016年10月9日电)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朝南平军一带得到发展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综上,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17.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结合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材料二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地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写入《宪法》法律说明了什么?根据材料二中宪法的内容,指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
材料三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孔繁森挽联
(3)材料三反映了国家在少数民族发展上采取什么措施?
材料四 “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西部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有很大的潜力,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
——江泽民
(4)材料四中提到“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个战略通常被称为“什么战略”?实施这一战略说明什么问题?
四、材料题
18.中华一体的政治一统、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和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材料二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此件三彩俑表现的是流行于唐代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骆驼和乐舞俑独立塑成,然后组装,复杂又严谨。此件三彩俑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根据材料一,列举秦朝在南方地区设置的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此举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三彩骑驼乐舞俑所反映的唐代社会状况。
材料三
抗战期间迁入广西的外省工厂统计表 迁桂工厂大多是当时国内比较先进的现代工业企业,带来了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熟练技工,对广西工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同时外省工厂迁入也刺激了省内外工商业者在广西投资建厂。桂林、柳州一带成为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大本营”之一。
地名 桂林 柳州 全县
工厂(家) 29 2 1
——摘编自谭肇毅《抗战时期的广西经济》
(3)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战时期广西工业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三,概括广西工业对抗战的贡献。
材料四 藏北高原腹地的申扎县,居住着藏族、汉族等11个民族。申扎县组建宣讲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同时海军第905医院对口援助申扎县。申扎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绘就了共建共享的同心圆。
——摘编自人民网《西藏申扎县不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4)根据材料四,归纳申扎各族人民绘就共建共享同心圆的典型经验。
《12.民族大团结》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B D C C D D A D
1.D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体现了西部大开发的影响,D项正确;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是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是开发西部地区,推动西部地区的发展,排除B项;西部大开发的内容是出台一系列政策,建设一系列工程,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优势,从各方面推进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据题干信息可知,自1984-2013年,民族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都有了大幅度增长,这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之后,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D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也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但是这些题干信息都未涉及,排除AB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据题干“‘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我们主张民族自治,但一定要防止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来挑拨离间中国的统一。’‘今天帝国主义者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可知,防止了分裂,维护了祖国统一,B项正确;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题干中未出现边疆地区开发情况的信息,反映的是防止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加强内地和边疆的联系是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未出现在题干材料信息中,与题意不符,反映的是民族自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故D符合题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是1958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是1965年,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5.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祖国的温暖送到边疆。……各族儿女欢聚一堂……”可知,歌曲《天路》中的“天路”指的是青藏铁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青藏铁路就像一条洁白的哈达,使西藏与祖国内地紧密相连,将西藏丰富的资源运出去,把西藏稀缺的物资运进来,C项正确;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属于一五计划的成就,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C项正确;鹰厦铁路是一五计划期间1956年12月建成的铁路,排除A项;兰新铁路,在1952年至1962年建造,排除B项;宝成铁路1956年7月建成通车,1958年1月1日正式运营,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 中国5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排除ABC项,D项正确。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中“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互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这是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秘诀,ABC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9.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A选项符合题意;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B选项不符合题意;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C选项不符合题意;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D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而制定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故答案选D。
11.西部大开发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题干空格处应填写西部大开发。
12.聚居;区域自治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13. 民主改革 民族文化 西部大开发 青藏铁路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因此,题干横线处填写“民主改革”。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因此,题干横线处填写“民族文化”。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题干横线处填写“西部大开发”。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题干横线处填写“青藏铁路”。
14.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5. 统一 聚居 自治权 政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自治县 内蒙古 宁夏 制度 民族团结 共同富裕 中华民族共同体
【详解】(1)根据所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根据所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3)根据所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可知,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1947年,根据中共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4)根据所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可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这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5)根据所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可知,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16.(1)因素:汉族劳动人民和士人的流入;拓跋珪采取了重视农业和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措施。
(2)原因:宋朝政府设置机构进行有效管辖,推动社会进步。大批汉人迁入,带来了先近的技术。
(3)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答出任意-点即可得分。其它符合题意的答案均可得分。)
(4)认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与融合促进社会发展等。(其它符合题意的答案均可得分。)
【详解】(1)因素:由材料一“具有先进农业、手工业技术的汉族劳动人民,和具有汉族封建传统文化修养的汉族士人的流入,壮大了拓跋氏的政权实力”“拓跋珪建国后,开始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农业在北魏社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北魏统治的重要社会经济基础;他还提倡儒学,任用汉族人为官吏”及所学知识可知,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因素有:汉族劳动人民,和士人的流入,壮大了拓跋氏的政权实力;拓跋珪建国后,采取一系列措施。
(2)原因:根据材料二“宋朝政府设置南平军对当地(今重庆綦江、万盛、南川等地及贵州部分地区)少数民族进行直接管辖,结束了少数民族各族割据称雄的混乱局面,废除了农奴制的压迫,‘以其地赋民’,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与此同时……迁入大批汉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加速了这一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流、民族融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南平军一带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宋朝政府设置机构进行有效管辖,推动社会进步;大批汉人迁入,带来了先近的技术。
(3)关系: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认识: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17.(1)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立此政策。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2)说明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前提:各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或服从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3)为了各民族共同发展,中央人民政府抽调大批干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事业。
(4)“西部大开发战略”。说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立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据材料中“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概括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2)依据材料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地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分析可知,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写入《宪法》法律说明了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据材料“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可知,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各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或服从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3)依据材料三“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孔繁森挽联”可知,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援助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孔繁森就是援藏的代表,因此材料三反映了国家为了各民族共同发展,中央人民政府抽调大批干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事业。
(4)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四中提到“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个战略通常被称为“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我国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实施这一战略说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18.(1)郡: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目的: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社会状况:文学艺术昌盛发达;制作工艺水平高超;丝绸之路上的繁荣与交流;胡汉文化的融合等。
(3)原因:外省工厂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熟练技工,为广西工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外部支援;二是外省工厂的迁入也刺激了省内外工商业者在广西投资建厂,进一步推动广西工业发展。贡献:成为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大本营”之一,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支持。
(4)经验:加强爱国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各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选树先进典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工作,树立榜样,激发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对口援助,促进各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详解】(1)郡:依据“秦朝形势图”分析可知,秦朝在南方地区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目的:秦朝征服岭南地区后,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设置了桂林郡、象郡、南海郡。
(2)社会状况:根据“此件三彩俑表现的是流行于唐代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可知,胡汉文化的融合;依据材料“此件三彩俑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可知,文学艺术昌盛发达;制作工艺水平高超;丝绸之路上的繁荣与交流;
(3)原因:依据材料“迁桂工厂大多是当时国内比较先进的现代工业企业,带来了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熟练技工,对广西工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可知,外省工厂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熟练技工,为广西工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外部支援;根据“同时外省工厂迁入也刺激了省内外工商业者在广西投资建厂”可知,外省工厂的迁入也刺激了省内外工商业者在广西投资建厂,进一步推动广西工业发展。贡献:依据材料“桂林、柳州一带成为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大本营’之一”可知,成为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大本营”之一,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支持。
(4)经验:依据材料“申扎县组建宣讲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可知,加强爱国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各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依据材料“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可知,选树先进典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工作,树立榜样,激发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根据“同时海军第 905 医院对口援助申扎县”分析,加强对口援助,促进各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