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1.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0 15:38:20

文档简介

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描绘、敏捷、欣喜若狂、形态各异”等词语。
2.能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节,背诵自己感兴趣的语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对文中不解、疑惑处能大胆质疑,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
2.能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背诵自己感兴趣的语段。
【教学难点】
通过区分“恐龙”和“恐龙的一支”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课件中包含相关的原始恐龙图片影像、恐龙化石、文字解说、课文重要句段等。
2.学生准备:课前通过各种方法收集恐龙相关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直入课题
师 (板书:恐龙)同学们喜欢恐龙吗?说说你在哪里看到过恐龙,是怎样的?这里有两张恐龙的图片,你猜这是什么恐龙?
今天学的课文题目是《飞向蓝天的恐龙》(齐读课题),请学生质疑题目:恐龙是怎么飞向蓝天的呢?(板书:恐龙 演化 鸟类)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通过读课文,分别补充( )的恐龙演化成了( )的鸟类。
3.一边读,一边划出难读的句子或不理解的句子。
三、检查字词,质疑问难
1.“听意猜词”游戏:
颜色多:灿烂多彩。 (五彩斑斓)
在空中回旋地飞。 (翱翔)
动作迅速而灵敏。(敏捷)
说话或写文章时最重要的部分。(点睛之笔)
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茹毛饮血)
指无需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毋庸置疑)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指十分高兴的样子。(欣喜若狂)
2.课文主要内容填空:
课文介绍了科学家们研究的一种(假说 ):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 辽宁西部 )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研究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过程提供了(证据)。
3.补充板书:(笨重)的恐龙演化成(轻盈)的鸟类。
4.质疑: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难理解,请你找出来?
预设:
(1)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终于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3)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
四、解惑难句,感情朗读
再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划出难理解的词或重要的词语,也可以把你的问题用关键词在文章旁做好旁注。
1.解惑(1)句:
(1)个别读句子: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终于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预设难理解的点。
①理解中生代: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按地层的年龄将地球的年龄划分成一些单位,人们习惯于以生物的情况来划分,这样就把整个46亿年划成两个大的单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而将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做是显生宙。宙下被划分为一些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代。中生代属于地质年代的第四代,延续约一亿年,这一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这个时期主要的脊椎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
②理解化石:指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过程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③“漫长的演化”是指有着很长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老师从网上找了一下资料,大约经过7000万年,恐龙的一支演化成凌空翱翔的鸟儿,而我们人类只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真是漫长的一个过程啊。
④二者指什么?哪些地方写出了二者毫不相干,为什么加上似乎?
(3)通过比较,理解语言的准确性。
①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②恐龙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加上“一支”和去掉“一支”这两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不是所有的恐龙演化为鸟儿,而是恐龙中的一部分)
总结:我们得学学作者写作时语言的准确性,有时咬文嚼字也是必要的。
(4)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体会科学家严谨执着的工作作风。
2.解惑(2)句:
(1)齐读: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2)预设学生的质疑点。
①为什么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A.科学家寻找它们整整花上了将近两个世纪(200年的时间),经过全世界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才找到的;
B.全世界有多少科学家在研究、在寻找(如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等),他们上高山,走森林,历尽艰辛,风餐露宿,克服重重困难,才发现的;
C.如果找不着这个化石,首次提出的这个说法就是个假说,就不成立了。
……
(3)引读:所以在我国的辽西地区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中国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英国的研究者——;美国的研究者——;全世界的研究者——欣喜若狂。
3.解惑(3)句:
(1)读句子: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2)预设学生质疑点。
①这幅画卷是什么?(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
②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 “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科学家们根据恐龙与鸟类骨骼上呈现的许多相似之处,提出了鸟类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但始终缺少强有力的证据。直至20世纪末,在经历了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之后,终于有了辽西的重大发现,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这无疑为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有感情朗读第二节最后两句,体会科学家的兴奋之情。
4.(视学生学习情况解读难理解的句子)
五、布置练习、积累词语
1.课文有很多用得精准的词语,我们学着来填一填,用一用。
( )的霸王龙 ( )的马门溪龙
( )的鸽子 ( )的孔雀
( )的演化 ( )的鸟儿
2.课文中的语句表达很准确,摘录一两句吧。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
(笨重)的 恐龙 演化 (轻盈)的鸟类
欣喜若狂
【教学反思】
1.恐龙虽然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事物,毕竟没有直观的认识,尤其演化过程年代久远漫长。《飞向蓝天的恐龙》文章篇幅较长,要把文字梳理出来,理成一条明晰的线索,仅靠常规教学手段效率低,有较大难度。课堂一开始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直观的恐龙和鸟的画面与师生对话,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本课需要理解的词语较多,初读课文后,教师没有采取以词解词的办法,而是用“听意猜词”游戏来提高学习兴趣。在学生大致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课文内容,课文篇幅长,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一下子抓不住主要内容,老师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学习,降低难度,既获得初步感受,又活用了课文中的部分新词,可谓一举两得。
3.本节课的重点是在质疑解惑。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句子,质疑难理解之处,老师抓住重点词进行解惑,体现了教师讲学生的不解之处,疑惑之处,精要之处,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4.这是一篇科普文章。这种融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体的文章,语言生动,用词十分准确。教师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在感悟“一支”、“漫长的演化”,采用删词的方法,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认知矛盾,语言的形象和意味会随之凸现而出。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部分词语的缺失,从而感受意思的不同,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准确,产生对语言的敏感,逐渐滋养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欣喜若狂”这个词,在理解浅层意义上学生都一目了然,但是为什么全世界的研究者们会“欣喜若狂”。学生理解不深,教师采用让学生想象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到科学家为之付出的艰辛、汗水,这是几代科学家奋斗的智慧的结晶,怎能不让人兴奋、欣喜若狂?通过让学生想象、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感悟语言的表达特点,在语言实践中体会用词的正确,学习锤炼语言。
【引用资源】
资料袋:
  辽西热河生物群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为鸟类的恐龙起源学说提供了最新、最重要的证据。提出了羽毛演化四个阶段的假说,对羽毛的飞行起源假说提出了挑战;首次提出了四个翅膀恐龙的证据,首次发现了树栖恐龙的确切化石证据;发现了鸟类食种子的最早证据,首次在化石中发现羽毛和鳞片的过渡类型,提出了鸟类在白垩纪早期已经出现了重要的生态分化的发现;首次在爬兽中发现骨化的麦氏软骨,提出早期哺乳动物脑颅的扩大可能与取食和听觉器官自身的演化有关;利用40Ar/39Ar等方法确立了热河生物群的时代属于早白垩世,提出热河生物群的分布地区可能是许多重要生物类群进化的摇篮和扩散中心。在《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上发表论文19篇,在国际科学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恐龙、描绘、敏捷、欣喜若狂、形态各异”等词语。
2.在研读课文中体会语言的条理性、生动性和准确性。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在探究科学推测中形成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条理性、生动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课件中包含相关的原始恐龙图片影像、恐龙化石、文字解说、课文重要句段等。
2.学生准备:课前通过各种方法收集恐龙相关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看拼音填空
  kǒng  xiōng   bèn    dùn   miáo huì
 (  )龙 (  )猛 (  )重 (  )时  ( )
   gē   dūn   yíng zhǎn   mǐn jié
 ( )子 一( ) 轻( ) ( )新  ( )
二、填写表格,感悟过程
导入:(齐读第三段)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1.学习第四自然段。
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先来填一填“第一种恐龙”出现的时间和它的特点。
(1)学生自由填表。
(2)集体交流,要求能概括地填写特点;出示PPT:
时间 繁衍情况 特点 说明角度
两亿三千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 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支撑身体 体态
学习“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1)继续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用刚才我们填写第一行的方法填写表格第二部分,填完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PPT出示表格
演化过程
时间 繁衍情况 特点 说明角度
数千万年后 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两足奔跑 行走方式
四足行走
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体态
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凶猛异常,茹毛饮血 性情饮食
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2)(出示语段)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把这一部分内容给写清楚的。
出示:读一读,你发现作者是怎么把这些特点介绍清楚的?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他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①排比句式:有些……,有些……则……。
理解“则”:却,表示不同。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② 体会语段的条理性:同样是这一句式,我可以这样写吗?出示: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他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
讨论中体会:作者将六类恐龙分成三组,分别从行走方式、身体形态、饮食性情三方面来说明,使得文章更有条理。这样打乱顺序,就显得没有条理。
师生分读总起句和分述部分。
(3)你发现我们刚才读的这个语段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了吗?(总分)
说明文中经常会有这样总分的写法。总起句其实就是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内容。这是说明性文章的一个特点,我们在阅读这类文章的时候要多留意这样的总起句。这样写使文章的条理性更强。
(4)有感情朗读本段。
3.同学们还可以从你搜集到的恐龙知识中选择一种恐龙来介绍,并说明自己介绍的角度。(体态、性情、饮食等)(可以采用总分说法说)
(1)师示范介绍:老师看到一则资料,从体态上来介绍: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叫震龙,有18米高,长达39到52米,体重有130吨。知道130吨有多重吗 假如按100斤一个人计算的话,要有2600个人,它每走一步,大地就发出巨大的震动,像地震一样,所以才叫它震龙。 
(2)学生介绍。
4.学习“其中一支猎食性恐龙”。
(1)继续请学生填表。
演化过程
时间 繁衍情况 特点 说明角度
数千万年后 其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 骨骼中空,身体轻盈 体态变化
脑颅膨大,行动敏捷
前肢变长
体表长出羽毛
(2)校对、修改。
(3)出示这一语段: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男生读冒号前面的,女生读后面的。又有什么发现吗?
这是第二次出现总分结构的语段,这一部分就是从恐龙体态的不断变化来说明恐龙长得越来越像鸟类。总分结构的语段把这个内容写得特别有条理。
(4)再读段落,去掉带点的词语可以吗?为什么?
(“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 “逐渐”是慢慢变小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5)齐读,体会本段语言用词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条理性。
5.借助表格,理清顺序,解说过程。
(1)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借助表格。理清陆地的恐龙演化成天空中的鸟类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演 变 过 程 时间 繁衍情况 特点 说明角度 结论
两亿三千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 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支撑身体 体态 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数千万年后 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两足奔跑 行走方式
四足行走
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体态
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凶猛异常,茹毛饮血 性情饮食
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其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 骨骼中空,身体轻盈 体态变化
脑颅膨大,行动敏捷
前肢变长
体表长出羽毛
演化过程:(1) 第一种恐龙、(2)庞大家族、(3)猎食性恐龙(板书)。
看表格,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创设情境)暑期,博物馆正在举行大型的恐龙展览,老师发现他们正想招聘几位小小解说员来介绍恐龙演化成飞鸟的过程,大家愿意挑战一下吗?下面就来个现场选拔吧,你可以介绍最感兴趣的一个部分,也可以介绍两个部分,各自准备一下吧。
三、导读结尾,整体感悟
1.齐读最后一节。
理解“这一历史进程”具体指什么
2. 科学工作者根据恐龙化石,能推测出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想一想,要完全证实这一推测,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还需要发现哪些类型的恐龙化石?
(科学家希望找到更多、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他们一直不停地在寻找、研究、探索。)
【作业布置】
课外作业:
1.把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说给爸爸妈妈听听。
2.搜集关于恐龙的资料,以自由形式组合,制作成手抄报。举办恐龙知识展活动。
【板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
恐龙 演化 鸟类
第一种恐龙 ----恐龙家族 -----猎食性恐龙
【教学反思】
1.10岁左右的孩子对恐龙有浓厚的兴趣,在学生的手头上,有大量的恐龙资料,但这些资料不成系统,杂乱无章,所以老师安排了两个环节:让学生从课外搜集到的恐龙知识中选择一种来介绍,说明介绍的角度(体态、性情、饮食等)。先是教师示范,然后学生自由介绍;在课尾处,老师提问,“要完全证实这一推测,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还需要发现哪些类型的恐龙化石?”这样一来,二次运用课外搜集的恐龙资料,不仅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还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梳理并深化课外恐龙资料,开阔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
2.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这部分教学,采用打乱顺序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体会作者运用了一个长长的总分句,从行走方式、体形、性格三个不同的角度将数千万年后恐龙的形态各异描述出来了,生动有趣,条理性强。
3.作为说明文最大的语言特色就是准确。而且本课的课后思考题中也有让学生发现课文中语句表达得准确这一要求。因此,对于“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这段的学习,就放在了感知语言的准确性上。对于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老师根据这一情况,采用了去掉加点词让学生读读,并说说和原文在意思上的不同。(“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 “逐渐”是慢慢变小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样,在比较中,学生发现了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4.学生学语文,读语文,品语言,最后的目的就是积累,是内化。能根据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是如何抓住这个重点,帮助学生逐步达到说说演化过程的目标呢。文章第四自然段用了很长的篇幅讲述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可要让学生整理出演化过程,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所以第一步采用填写表格的形式,由扶到放,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清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第一种恐龙→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其中一支)猎食性恐龙。在学生整理出演化的大致过程后,可以让学生大致看着表格和板书简单复述,这也是一种要点复述,主要是帮助孩子理清演化的过程。在学生复述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不是很大,教师创设当小小解说员说说恐龙的演化过程的情境,转述恐龙演化过程,积累语言。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复述兴趣,又将课文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实现了语言的转化,进行了一次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
【引用资源】
资料袋:
1.1951年,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骨架出土于山东莱阳,由于它长有一个奇特的棘状的鼻突,后被科学家命名为“棘鼻青岛龙”。如今,这件曾多次做为恐龙大使出访世界各国的珍贵标本落户于中国古动物馆,让国内观众得以领略它的风采。
棘鼻青岛龙是一种大型鸭嘴龙类恐龙,身高4.5米,长有鸭子一样扁平的嘴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头顶有一个直立的棘突,这个突起到底是做为“空调”、装饰还是武器?众说纷纭,至今科学家没有定论,观众或许能通过参观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中国古动物馆还新引进了先进的多媒体触摸屏系统,装载了“恐龙拼图”和“神奇的古生物世界”两套最新软件。小朋友可以亲手操作,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习关于恐龙和其他古生物演化的知识。
2.恐龙进化
恐龙一直在进化和适应各种不同的栖息地。我们从某些化石(例如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帕拉克西河床上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可以知道,有些恐龙如腔骨龙、剑龙和禽龙等,成群生活。有些足迹化石记录着成千上万的动物,可以证明迁徙的路线。有些恐龙如异特龙,单独或小群捕猎,鸭嘴龙在森林里以植物为食,有些恐龙如窃蛋龙,主要吃恐龙蛋或甲壳动物。过去还认为,恐龙是行动迟缓而笨拙的动物,其生活方式很象现代的爬行动物。但最近的证据显示,有些恐龙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活跃。大多数恐龙能直立起来,腿和足的结构更象鸟类而不是爬行动物。我们还无法确定恐龙是和爬行动物一样是冷血动物,还是和鸟类和哺乳动物一样是温血动物。目前一般认为,恐龙与鸟类的亲缘关系比蜥蜴更近,鸟类学对我们研究恐龙更有借鉴作用。
有一个谜团令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困惑了两百多年 - 恐龙如何以及为何灭绝。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众说纷纭,如动物区系变化(白垩纪-第三纪的边界事件)和小行星撞击等。尽管所有这些推论都言之凿凿,但没有一个得到证实。我们知道恐龙于白垩纪末逐渐走向衰亡,可能灭绝于第三纪初大约六千六百万年前。开启过去的钥匙或许仍然埋藏在未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