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提优测评卷(四)(第九、十章) (学生版+教师版)2024-2025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提优测评卷(四)(第九、十章) (学生版+教师版)2024-2025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06 18:03:49

文档简介

单元提优测评卷(四)(第九、十章)
(40分钟 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电视纪录片《第三极》首次聚焦青藏高原,与南北两极比较,它是唯一有着人类生存活动的“极地”地带。读图,回答1~4题。
1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原因是(C)
A.干旱 B.湿热
C.高寒 D.炎热
2图中①山脉是(A)
A.昆仑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天山山脉 D.阿尔金山脉
3相比于高原上的其他地区,藏南谷地成为农田、城市最集中的区域,其最大的优势是(C)
A.纬度较低,交通便利 B.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C.地势低平,水热较充足 D.距海较近,水热较充足
4到拉萨可拍摄到的景观是(D)
  (2024·娄底一模)劳动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春天的播种,怎能有秋天的收获 读某地劳动场景图,完成5、6题。
5图示劳动场景图位于我国(D)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6图示作物穗大粒饱,单产高,其主要的自然原因是(A)
①气温低,生长周期长 ②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③热量充足,降水丰富 ④技术发达,品种优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023·汕头质检)7世纪上半叶,统一雪域高原的吐蕃打通了“食盐之路”。当地牧民在春夏之交从盐湖边取盐,用牛羊长途跋涉,驮运到外地换回需要的商品。读图,完成7、8题。
7当地牧民去盐湖取盐的最佳时间是(B)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8当时运盐时使用牛羊驮运而不用车运的原因可能是(B)
①地形崎岖,行车不便 ②可在运盐的同时进行放牧,增加效益
③高寒气候,林木缺乏,缺少造车材料 ④牛羊运输速度更快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24·菏泽期中)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如图为青藏高原简图。读图完成9、10题。
9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C)
A.太阳辐射强,动植物难以生存
B.气候干旱,土地荒漠化
C.高寒气候,环境破坏修复难度大
D.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
10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意义包括(B)
①保护高原湿地 ②保护江河源头水源地
③增加耕地面积,发展种植业 ④保护生物多样性
⑤促进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2023年4月17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任务三江源野外观测科学考察在青海省西宁市启动。读三江源地区示意图,完成11~14题。
11“中华水塔”水量丰盈的时期,最可能在(C)
A.1月 B.4月 C.7月 D.11月
12下列描述反映三江源地区景观的是(A)
A.雪山连绵,沼泽密布 B.小桥流水,绿树成荫
C.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D.山高谷深,一山四季
13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B)
A.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B.地势高耸,气候寒冷
C.季风影响,降水集中 D.深居内陆,沙漠广布
14如果三江源生态遭到破坏,给长江下游带来的影响可能有(C)
A.洪灾频率降低   B.河流流量增加  
C.河流含沙量增加   D.农作物品种增加
  (2024·宜春期中)当雄是拉萨唯一的纯牧业县,牧民占比约90%,依托特色畜种牦牛,走产业扶贫之路。甲公司成立于2017年初,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如图),生产的有“身份证”的牦牛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广受消费者欢迎。据此完成15、16题。
15加入甲公司后,牧民家庭明显增加的是(D)
A.牧场面积 B.牦牛数量 C.劳动力数量 D.收入来源
16甲公司提高牦牛价值的主要途径是(B)
①扩大放牧规模  ②延长产业链条
③创建产品品牌  ④实施多种经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青海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先行先试推动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青海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达90.36%。2020年,一条“绿电大通道”——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正式投运。来自高原的清洁能源,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中部多个省份。据此完成17~19题。
17目前青海省开发的清洁能源主要是(D)
A.风能、天然气 B.水能、天然气 C.核能、太阳能 D.风能、太阳能
18青海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的优势是(B)
A.劳动力丰富 B.资源丰富 C.科学技术发达 D.资金技术雄厚
19助力青海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措施有(D)
①积极发展高端服务业 ②实施水光风能多能互补
③延长光伏制造产业链 ④优化智能电网综合调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下列做法有利于协调人地关系的是(C)
①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 ②实行休渔期制度,保护渔业资源
③大力开发山区荒地,发展种植业,增加粮食产量 ④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⑤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建设自然保护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二、综合题(共30分)
21(2024·济南一模)钢铁巨龙——“天路”建设。请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以下问题。(12分)
  川藏铁路,连接成都与拉萨,是通向雪域高原的第二条铁路大动脉,被誉为21世纪现代化的“天路”。然而,其建设之路却充满挑战,因而也被称为“最难建的铁路”。
难题一:“显著的地形高差”
(1)川藏铁路西起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属于我国的第一级阶梯;东至四川盆地,平均海拔约为500米。雅安至林芝段穿过横断山脉(通常为川、滇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山脉的总称);据图概括该段所经地区地形河流分布特点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4分)
难题二:“频发的地质灾害”
(2)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大规模碰撞挤压而隆升的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沿线地区地震(或强震)多发,极易造成铁路损毁,也容易引发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此外,沿途跨越众多雪山高峰,气候变暖(或全球变暖)导致冰雪消融加剧,加上山区多暴雨,增加了山区泥石流的发生次数。(4分)
难题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3)川藏铁路穿越的区域地形高差显著,从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到高原山地气候,这种剧烈的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构成了挑战。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和气温逐渐降低,导致植被分布不均,生态系统脆弱。(2分)
难题四:“严峻的施工考验”
(4)川藏铁路大部分路段位于海拔3 000米以上的高原山地,气候环境极端恶劣。请结合所学,分析这样的自然条件会给施工人员带来哪些严峻考验。(2分)
答:高寒或低温、稀薄的空气或缺氧、太阳辐射强烈或强紫外线等。
22神奇的雪域高原,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神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青藏地区地形的显著特征是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气候类型为高原山地气候。(2分)
(2)青藏地区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河流A是黄河,发源于①巴颜喀拉山。图中河流B是雅鲁藏布江,最终注入印度洋,该河流谷地种植的青稞穗大粒饱,单产较高的自然原因是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温低,作物的生长周期长。(5分)
(3)乘坐②青藏铁路可以看到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甲牦牛。(2分)
(4)图中阴影部分为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问题有哪些
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1分)
2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8分)
(1)“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跨越了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1分)
(2)“南水北调”工程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我国缺水的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其东线工程借助于京杭运河,建造成本较低。(3分)
(3)“西电东送”工程就是把西部省区丰富的煤炭(能源矿产)、水能资源转化成电能能源,输送到能源紧缺的东部地区。(2分)
(4)分析上述三大工程给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带来的好处(至少一点)。
对西部的好处: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对东部的好处: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东部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2分)单元提优测评卷(四)(第九、十章)
(40分钟 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电视纪录片《第三极》首次聚焦青藏高原,与南北两极比较,它是唯一有着人类生存活动的“极地”地带。读图,回答1~4题。
1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原因是( )
A.干旱 B.湿热
C.高寒 D.炎热
2图中①山脉是( )
A.昆仑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天山山脉 D.阿尔金山脉
3相比于高原上的其他地区,藏南谷地成为农田、城市最集中的区域,其最大的优势是( )
A.纬度较低,交通便利 B.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C.地势低平,水热较充足 D.距海较近,水热较充足
4到拉萨可拍摄到的景观是( )
  (2024·娄底一模)劳动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春天的播种,怎能有秋天的收获 读某地劳动场景图,完成5、6题。
5图示劳动场景图位于我国(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6图示作物穗大粒饱,单产高,其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①气温低,生长周期长 ②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③热量充足,降水丰富 ④技术发达,品种优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023·汕头质检)7世纪上半叶,统一雪域高原的吐蕃打通了“食盐之路”。当地牧民在春夏之交从盐湖边取盐,用牛羊长途跋涉,驮运到外地换回需要的商品。读图,完成7、8题。
7当地牧民去盐湖取盐的最佳时间是(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8当时运盐时使用牛羊驮运而不用车运的原因可能是( )
①地形崎岖,行车不便 ②可在运盐的同时进行放牧,增加效益
③高寒气候,林木缺乏,缺少造车材料 ④牛羊运输速度更快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24·菏泽期中)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如图为青藏高原简图。读图完成9、10题。
9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动植物难以生存
B.气候干旱,土地荒漠化
C.高寒气候,环境破坏修复难度大
D.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
10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意义包括( )
①保护高原湿地 ②保护江河源头水源地
③增加耕地面积,发展种植业 ④保护生物多样性
⑤促进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2023年4月17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任务三江源野外观测科学考察在青海省西宁市启动。读三江源地区示意图,完成11~14题。
11“中华水塔”水量丰盈的时期,最可能在( )
A.1月 B.4月 C.7月 D.11月
12下列描述反映三江源地区景观的是( )
A.雪山连绵,沼泽密布 B.小桥流水,绿树成荫
C.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D.山高谷深,一山四季
13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B.地势高耸,气候寒冷
C.季风影响,降水集中 D.深居内陆,沙漠广布
14如果三江源生态遭到破坏,给长江下游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A.洪灾频率降低   B.河流流量增加  
C.河流含沙量增加   D.农作物品种增加
  (2024·宜春期中)当雄是拉萨唯一的纯牧业县,牧民占比约90%,依托特色畜种牦牛,走产业扶贫之路。甲公司成立于2017年初,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如图),生产的有“身份证”的牦牛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广受消费者欢迎。据此完成15、16题。
15加入甲公司后,牧民家庭明显增加的是( )
A.牧场面积 B.牦牛数量 C.劳动力数量 D.收入来源
16甲公司提高牦牛价值的主要途径是( )
①扩大放牧规模  ②延长产业链条
③创建产品品牌  ④实施多种经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青海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先行先试推动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青海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达90.36%。2020年,一条“绿电大通道”——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正式投运。来自高原的清洁能源,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中部多个省份。据此完成17~19题。
17目前青海省开发的清洁能源主要是( )
A.风能、天然气 B.水能、天然气 C.核能、太阳能 D.风能、太阳能
18青海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的优势是( )
A.劳动力丰富 B.资源丰富 C.科学技术发达 D.资金技术雄厚
19助力青海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措施有( )
①积极发展高端服务业 ②实施水光风能多能互补
③延长光伏制造产业链 ④优化智能电网综合调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下列做法有利于协调人地关系的是( )
①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 ②实行休渔期制度,保护渔业资源
③大力开发山区荒地,发展种植业,增加粮食产量 ④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⑤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建设自然保护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二、综合题(共30分)
21(2024·济南一模)钢铁巨龙——“天路”建设。请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以下问题。(12分)
  川藏铁路,连接成都与拉萨,是通向雪域高原的第二条铁路大动脉,被誉为21世纪现代化的“天路”。然而,其建设之路却充满挑战,因而也被称为“最难建的铁路”。
难题一:“显著的地形高差”
(1)川藏铁路西起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属于我国的第 级阶梯;东至 盆地,平均海拔约为500米。雅安至林芝段穿过 山脉(通常为川、滇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山脉的总称);据图概括该段所经地区地形河流分布特点是 。(4分)
难题二:“频发的地质灾害”
(2)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位于 板块和亚欧板块大规模碰撞挤压而隆升的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沿线地区 多发,极易造成铁路损毁,也容易引发泥石流和 等地质灾害。此外,沿途跨越众多雪山高峰, 导致冰雪消融加剧,加上山区多暴雨,增加了山区泥石流的发生次数。(4分)
难题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3)川藏铁路穿越的区域地形高差显著,从四川盆地的 气候过渡到高原山地气候,这种剧烈的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构成了挑战。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和气温逐渐 ,导致植被分布不均,生态系统脆弱。(2分)
难题四:“严峻的施工考验”
(4)川藏铁路大部分路段位于海拔3 000米以上的高原山地,气候环境极端恶劣。请结合所学,分析这样的自然条件会给施工人员带来哪些严峻考验。(2分)
22神奇的雪域高原,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神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青藏地区地形的显著特征是 ,气候类型为 。(2分)
(2)青藏地区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河流A是 ,发源于① 山。图中河流B是 ,最终注入 洋,该河流谷地种植的青稞穗大粒饱,单产较高的自然原因是 。(5分)
(3)乘坐② 铁路可以看到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甲 。(2分)
(4)图中阴影部分为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问题有哪些
。(1分)
2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8分)
(1)“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跨越了我国地势第 级阶梯。(1分)
(2)“南水北调”工程是把 流域的水调到我国缺水的 地区和西北地区,其东线工程借助于 运河,建造成本较低。(3分)
(3)“西电东送”工程就是把西部省区丰富的 (能源矿产)、水能资源转化成 能源,输送到能源紧缺的东部地区。(2分)
(4)分析上述三大工程给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带来的好处(至少一点)。
对西部的好处: ;
对东部的好处: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