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 文明的摇篮 风吹来的黄土
1.边界:A 山、B 、C 、D 。
2.省区:① 省、② 省、③ 回族自治区、④ 省。
3.黄土的来源,多种假说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 ”,黄土来自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
4.地貌景观: 、 、 、 等,主要受 而成。
考点一 文明的摇篮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下图为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完成1、2题。
1黄土高原( )
A.位于秦岭以南,太行山以东
B.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冬热夏冷,降水稀少
D.土壤肥沃,农耕文明出现晚
2跨学科·地理与语文 下列诗句描写到图中地理事物的是( )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剪纸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剪纸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读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剪纸显示的传统民居是( )
A.窑洞 B.吊脚楼
C.竹楼 D.蒙古包
4图中景观多出现在( )
A.云南 B.内蒙古
C.山东 D.陕西
考点二 风吹来的黄土
5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 )
A.冰川 B.水成说
C.风成说 D.水土流失
6根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下列地区能够形成黄土高原“米粮川”的是( )
7读黄土高原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中华民族的母亲河A是 河。
(2)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B ,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C (山脉名称)。
(3)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是 ,原因是黄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
“风成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内陆地区吹来的。从戈壁带到黏黄土带,黄土颗粒越来越细。下图为黄土颗粒大小分带示意图,完成8~10题。
8黄土随风运动的方向大体是( )
A.自北向南
B.自东北向西南
C.自东向西
D.自西北向东南
9下列城市所在地黄土颗粒最细的是( )
A.延安 B.西安
C.太原 D.银川
10形成黄土高原塬、墚、峁、川等地貌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流水侵蚀
C.风力吹送 D.乱砍滥伐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岭平均海拔在1 200米以上,挡住了南方暖湿气流的北上,也阻断了北方干燥气流的南下,使其山脉两侧气候有很大不同。
(1)根据上图判断,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空间分布特点是 ;原因是 。
(2)剖面图中的①②③三地,表示黄土高原的是 ,①和②对比,冬季更温暖的是 。
材料二 陕北主要指关中平原以北地区,陕南主要指关中平原以南地区,两地在农业生产、饮食、习俗、民居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3)陕南传统的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等,共同特点是一般屋顶坡度较大。陕北典型传统民居是 ,分析当地建造这种民居建筑的原因:
(4)陕北当地居民多戴白羊肚头巾,可能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关的是( )
A.冬季寒冷、风沙大 B.夏季多雨、气温低
C.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D.河流多而且水量大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 文明的摇篮 风吹来的黄土
1.边界:A太行山、B秦岭、C长城、D乌鞘岭。
2.省区:①山西省、②陕西省、③宁夏回族自治区、④甘肃省。
3.黄土的来源,多种假说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风成说”,黄土来自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
4.地貌景观:塬、墚、峁、川等,主要受流水侵蚀而成。
考点一 文明的摇篮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下图为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完成1、2题。
1黄土高原(B)
A.位于秦岭以南,太行山以东
B.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冬热夏冷,降水稀少
D.土壤肥沃,农耕文明出现晚
2跨学科·地理与语文 下列诗句描写到图中地理事物的是(B)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剪纸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剪纸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读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剪纸显示的传统民居是(A)
A.窑洞 B.吊脚楼
C.竹楼 D.蒙古包
4图中景观多出现在(D)
A.云南 B.内蒙古
C.山东 D.陕西
考点二 风吹来的黄土
5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C)
A.冰川 B.水成说
C.风成说 D.水土流失
6根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下列地区能够形成黄土高原“米粮川”的是(B)
7读黄土高原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中华民族的母亲河A是黄河。
(2)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B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C秦岭(山脉名称)。
(3)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是窑洞,原因是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
“风成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内陆地区吹来的。从戈壁带到黏黄土带,黄土颗粒越来越细。下图为黄土颗粒大小分带示意图,完成8~10题。
8黄土随风运动的方向大体是(D)
A.自北向南
B.自东北向西南
C.自东向西
D.自西北向东南
9下列城市所在地黄土颗粒最细的是(B)
A.延安 B.西安
C.太原 D.银川
10形成黄土高原塬、墚、峁、川等地貌的主要原因是(B)
A.地壳运动 B.流水侵蚀
C.风力吹送 D.乱砍滥伐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岭平均海拔在1 200米以上,挡住了南方暖湿气流的北上,也阻断了北方干燥气流的南下,使其山脉两侧气候有很大不同。
(1)根据上图判断,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空间分布特点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原因是距海越来越远。
(2)剖面图中的①②③三地,表示黄土高原的是①,①和②对比,冬季更温暖的是②。
材料二 陕北主要指关中平原以北地区,陕南主要指关中平原以南地区,两地在农业生产、饮食、习俗、民居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3)陕南传统的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等,共同特点是一般屋顶坡度较大。陕北典型传统民居是窑洞,分析当地建造这种民居建筑的原因:黄土广布,土层深厚,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降水较少,气候干燥;土质疏松,容易开挖。
(4)陕北当地居民多戴白羊肚头巾,可能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关的是(A)
A.冬季寒冷、风沙大 B.夏季多雨、气温低
C.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D.河流多而且水量大二 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1.在图中填出下列代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字母。
A.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易溶于水
B.人们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C.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D.降水集中于7、8月份,多暴雨
2.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工程措施:修梯田和建挡土坝。
考点一 严重的水土流失
1(2024·晋中期中)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当地的村庄和耕地主要分布在高原面和缓坡上。由于水土流失,黄河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包括(A)
①黄土结构疏松,透水性强
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③地表起伏较大
④乱砍滥伐,毁草开荒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新素材·地理与生活 央视《地理·中国》报道,著名的“桥上桥”(上下两层)位于黄河中游的支流上,下桥建于公元1667年,上桥建于公元1832年,20世纪80年代初,当地居民在河中挖沙时将下桥挖出,使“桥上桥”的雄姿展现于世。右图示意黄河“桥上桥”,根据资料完成2、3题。
2“桥上桥”的下桥被泥沙掩埋的主要自然原因是(C)
A.地壳变动 B.过度开垦
C.水土流失 D.围河造田
3造成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B)
A.传统生活方式落后
B.乱垦滥伐,破坏地表植被
C.黄土结构疏松,裂隙多
D.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考点二 水土保持
易错题《周恩来回延安》剧组到延安取景拍摄时,向黄土高原深处走了300多千米,都没能找到一片没有植被只有黄土的塬。三北防护林工程几十年的建设,使黄土高原由“黄”变“绿”。读黄土高原坡面示意图,完成4、5题。
4在黄土高原综合整治过程中,下列措施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C)
A.在甲处修建挡土坝和护坡
B.在乙处种优质牧草
C.在丙处修建梯田发展农业
D.在丙处退耕还林、还草
5下列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中,属于生物措施的是(D)
A.修建水库、灌渠 B.打坝淤地
C.修建挡土坝 D.植树种草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但生态环境脆弱,经过持续不断的生态治理,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梯田,黄土高原的主色调正在由“黄”变“绿”。随着高原变绿,人们开始富裕起来,并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发生好转,人地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当地人真正领悟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据此,完成6、7题。
6读下面因果关系图,方框中的数字代号①②③④与下列内容字母代号abcd对应正确的是(C)
a—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b—城市绿化面积增加
c—农村人口不断减少
d—减少滥砍乱伐,保护森林
A.cadb B.abcd C.bcad D.dcab
7黄土高原的主色调正在由“黄”变“绿”,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梯田的好处是(D)
A.防风固沙 B.美化环境
C.涵养水源 D.保持水土
8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目的】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探究过程】
兴趣小组设计了四组对比实验,具体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烧杯中阴影部分表示泥沙)
【探究结果】
项目 实验结果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实验1 降水强度大(大/小),水土流失严重 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实验2 沙土比黏土水土流失严重 土质疏松,以沙土为主
实验3 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实验4 地表坡度陡(陡/缓),水土流失严重 地形破碎、地表坡度大
【拓展延伸】
(1)人类的哪些活动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至少答出2点)
答:过度放牧、陡坡开荒、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
(2)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状况,人们都采取了哪些综合治理措施 (至少答出2点)
答: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打坝淤地等。二 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1.在图中填出下列代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字母。
A.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易溶于水
B.人们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C.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D.降水集中于7、8月份,多暴雨
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 。
考点一 严重的水土流失
1(2024·晋中期中)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当地的村庄和耕地主要分布在高原面和缓坡上。由于水土流失,黄河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包括( )
①黄土结构疏松,透水性强
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③地表起伏较大
④乱砍滥伐,毁草开荒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新素材·地理与生活 央视《地理·中国》报道,著名的“桥上桥”(上下两层)位于黄河中游的支流上,下桥建于公元1667年,上桥建于公元1832年,20世纪80年代初,当地居民在河中挖沙时将下桥挖出,使“桥上桥”的雄姿展现于世。右图示意黄河“桥上桥”,根据资料完成2、3题。
2“桥上桥”的下桥被泥沙掩埋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地壳变动 B.过度开垦
C.水土流失 D.围河造田
3造成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传统生活方式落后
B.乱垦滥伐,破坏地表植被
C.黄土结构疏松,裂隙多
D.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考点二 水土保持
易错题《周恩来回延安》剧组到延安取景拍摄时,向黄土高原深处走了300多千米,都没能找到一片没有植被只有黄土的塬。三北防护林工程几十年的建设,使黄土高原由“黄”变“绿”。读黄土高原坡面示意图,完成4、5题。
4在黄土高原综合整治过程中,下列措施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 )
A.在甲处修建挡土坝和护坡
B.在乙处种优质牧草
C.在丙处修建梯田发展农业
D.在丙处退耕还林、还草
5下列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中,属于生物措施的是( )
A.修建水库、灌渠 B.打坝淤地
C.修建挡土坝 D.植树种草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但生态环境脆弱,经过持续不断的生态治理,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梯田,黄土高原的主色调正在由“黄”变“绿”。随着高原变绿,人们开始富裕起来,并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发生好转,人地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当地人真正领悟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据此,完成6、7题。
6读下面因果关系图,方框中的数字代号①②③④与下列内容字母代号abcd对应正确的是( )
a—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b—城市绿化面积增加
c—农村人口不断减少
d—减少滥砍乱伐,保护森林
A.cadb B.abcd C.bcad D.dcab
7黄土高原的主色调正在由“黄”变“绿”,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梯田的好处是( )
A.防风固沙 B.美化环境
C.涵养水源 D.保持水土
8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目的】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探究过程】
兴趣小组设计了四组对比实验,具体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烧杯中阴影部分表示泥沙)
【探究结果】
项目 实验结果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实验1 降水强度 (大/小),水土流失严重
实验2 沙土比黏土水土流失严重
实验3 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实验4 地表坡度 (陡/缓),水土流失严重 地形破碎、地表坡度大
【拓展延伸】
(1)人类的哪些活动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至少答出2点)
(2)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状况,人们都采取了哪些综合治理措施 (至少答出2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