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5届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
分值: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海南卷]西藏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遗址出现了粟的栽培和猪的饲养;在昌果沟遗址发现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石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遗址发现了2—4世纪的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金属制品遗存。这有力佐证了西藏地区( )
A.生态环境受到新物种引进的严重影响 B.与其他地区存在持续的物质文化交流
C.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 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2.[2024·贵州卷]战国时期,官员酬报大多是年俸,而地位较低的胥吏则主要由官府根据其职事功绩,按月发俸。到汉代,以往主要针对胥吏的酬报方式得到普遍推广,百官皆考核功过,按月食俸。这一变化体现汉代( )
A.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B.官僚体制逐步发展
C.胥吏待遇明显改善 D.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3.[2024·广西卷]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毁《周礼》、疑《孟子》……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清人皮锡瑞也指出,庆历后“其时风气实然,亦不独咎刘敞、王安石矣”。这种社会风气( )
A.有助于士人地位提升 B.阻碍变法运动的推行
C.有利于新思想的发展 D.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4.[2024·江西卷]明代前期,百姓需要亲身应役,“甚至父子当差,则一日不让,兄弟应役,则移时不甘”。18世纪以后,江南与东南沿海“贩夫牧紧,优游于光天化日之下,无征输之苦”;边远地区“赤贫无田、持手而食之夫,悉得免于追呼”。能够解释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白银货币的大量使用 B.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C.户籍政策的不断调整 D.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5.[2023·福建卷]清前期,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当地又有“莺语东风二月过,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栽花地,那得缫丝有绮罗”之语。这反映了该地区( )
A.消费观念的奢靡化 B.产品加工的专业化
C.土地利用的精细化 D.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6.[2024·江苏卷]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
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
7.[2024·安徽卷]古代埃及王表通常是指按照年代次序罗列统治者形象、名字和头衔的文献。约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写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新王国(前1550~前1069)时期,王表形制臻于成熟。据此可知,古代埃及王表( )
A.说明了象形文字的缘起 B.融合了宗教与王权的观念
C.呈现了埃及神庙的兴衰 D.展示了分裂与统一的场景
8.[2024·湖南卷]1830年,一位法国人发明的缝纫机获得专利,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这表明当时( )
A.制服生产实现了科学化管理 B.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
C.机器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劳动 D.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
9.[2023·海南卷]17世纪,欧洲贵族男性穿着华美、妆容精致,且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服装潮流,男装简洁而实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科技进步提高生活水平 B.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变革
C.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 D.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
10.[2023·福建卷]1857年,美国总统给日本的外交信函以“日本皇帝陛下”开头,美国驻日领事却将信函递交给了德川幕府。这表明当时的日本( )
A.幕府权力日趋式微 B.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C.外交政策转向亲美 D.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逐渐瓦解
11.[2024·福建卷]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居民,可能身着英制衬衫,戴着瑞士手表,端着中国茶杯,喝着印度红茶,打电话订购美洲烟草,伦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原因是( )
A.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 B.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很完善
C.英国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 D.伦敦是全球重要贸易中心
12.[2023·湖北卷]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货款国别 法国 荷兰 南斯 拉夫 智利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麦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1.0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0.75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2分。
13.[2024·天津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明清时期,棉布是农民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在家庭中“四时可纺织”“七岁女七十岁妪皆可纺”;除自用外,棉布还可在市场出售,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专门的纺户和织户,纺户纺纱出售,织户买纱织布。据研究,明清时期布产量远超英国工业革命早期,但直到鸦片战争前,棉纺织生产始终停留在家庭手工业阶段,并未发现棉纺织手工工场。
——摘编自《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随着家庭纺织业的繁荣,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形成众多市镇。这些新型市镇接近农村,服务于家庭手工业生产发挥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其中一些大型市镇,发展为与传统“郡县城市”不同的“工商城市”,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潮流和趋向;在人口、城区规模以及工商业水平上,毫不逊色于中古西欧的自治城市;开辟了一条中国封建城市发展的新道路,不过,到鸦片战争前夕,世界级大城市大多位于欧洲与美洲。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明清时期与近代英国在棉纺织业发展上的不同路径。(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参照西欧城市化历程,说明中国明清时期市镇发展的状况。(12分)
14.[2024·广西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作为时代的象征,记录了民族历史。《邮票看中国》一书,在邮票的方寸天地之间,展示与铭刻了国家发展的无数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下表标题摘编自这本书的目录。
标题
“纯情岁月”(1949—1959)
“躬耕季节”(1980—1989)
“春日辰光”(1990—1999)
“希望朝旭”(2000—2009)
“新的征程”(2010—2019)
根据材料,任选一个时段,另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标题,并结合新中国的发展成就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观点突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5.[2024·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1949—1950年,中央发文,确定每年的10月1日为国庆节,在首都及各大行政区中心城市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其他重要城市举行群众游行,并对国庆纪念活动的内容、庆祝方式进行了具体安排。
1950年,第一次国庆典礼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群众一道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各大城市也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此后,阅兵、群众游行成为国庆活动的主要内容。
1951年,来自苏联、东欧国家及部分西方国家的三百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文化部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唱祖国》等为国庆节主要演唱歌曲。
1953年,中央决定,国庆期间地方不再举行阅兵式,只进行群众游行。
1959年,中央发文,明确了当年的国庆口号和宣传重点。相关部门出版了一大批介绍新中国成立10年来主要成就的中外文图书、纪念画册。
1960年,中央对国庆纪念活动进一步规范,取消阅兵式,群众游行与之前保持相近规模。此后,基本形成“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的惯例。
1965年,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苏联政府没有派代表团参加。
——编自张泽宇、岳思琪《1944—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述论》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49—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的意义。(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距今5000年前后至24世纪(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西藏地区的考古发现包括了粟、猪,青稞、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物品,这些发现表明西藏与周边乃至更远地区存在着较为频繁的物质文化交流活动,B项正确;虽然材料中提到了外来作物如粟和青稞的出现,但没有具体证据显示它们对当地生态造成了显著影响,排除A项;题目中的考古发现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及以后的时间段内,并未直接支持该选项的说法,故不选C项虽然发现了青铜制品,但这不足以证明青铜铸造就是手工业生产的主导行业,且题目信息更多强调的是跨区域交流而非某一特定行业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到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官员酬报方式有不同,地位较低的胥吏按月发俸,而到汉代,以往主要针对胥吏的按月发俸方式得到普遍推广,百官皆考核功过按月食俸。这说明汉代在官员酬报制度上更加统一和规范,体现了官僚体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B项正确;仅从官员酬报方式的变化不能得出社会矛盾得到缓和,排除A项;题干重点强调的是酬报方式在官员范围上的变化,而非胥吏待遇的明显改善,排除C项;官员酬报方式的变化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和宋代(中国)。根据材料“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毁《周礼》、疑《孟子》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可知,庆历后,学者敢于质疑前人的观点,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社会风气有利于新思想的发展, 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庆历后学者敢于质疑前人的观点,与士人地位提升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庆历后学者敢于质疑前人的观点,有利于新思想的发展,有利于变法运动的推行,排除B项;庆历后学者敢于质疑前人的观点,有利于新思想的发展,但不会冲击儒学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原因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明清时期(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前期,百姓需要亲身应役,而18世纪以后,江南与东南沿海、边远地区的百姓无征输之苦。题干描述了百姓应役情况从亲身应役到免役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明代白银货币化密切相关。白银货币的大量使用使得赋税可以用货币形式缴纳,从而减轻了百姓的负担,A项正确。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虽然对经济有影响,但与百姓应役情况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明清时期并没有不断调整户籍政策,排除C项;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主要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对百姓应役问题的影响不明显,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前期的中国。据材料“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栽花地”可得出,因为当时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鲜花成为了市场上畅销的商品,故很多农田种植了鲜花,这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D项正确;仅据该材料不能得出女性以鲜花为头饰是一种奢靡的消费观念,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鲜花种植出来后是否进行加工,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土地利用方式从种植粮食作物或其他经济作物变为了种植鲜花,不能体现土地利用相对于之前是否精细化了,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周恩来等人在1924年将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强调反军阀和反帝国主义的联合,这反映了他们积极响应国内的革命形势,此时国内正处于大革命时期,国共开始合作,北伐即将开始,故他们的行动是为了与国内革命形势相呼应,A项正确;该刊物改名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此时已经确立,排除C项;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写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可知,古代埃及王表的内容里既有展现王权的方面,也有展现神的方面,B项正确;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古代埃及王表形制的内容和发展,没有文字发展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古代埃及王表形制的内容和发展,没有提及埃及神庙的兴衰,排除C项;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古代埃及王表形制的内容和发展,无法由此展现出分裂与统一的场景,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0年(法国)。根据材料“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尽管用木头制造的缝纫机较为笨重,但已具有现代缝纫机的大部分特征,且在军用制服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军用制服的统一,故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制服生产的管理,且“实现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机器生产下仍然存在手工劳动,并未全面取代,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实现了紧密结合,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9世纪(欧洲)。据材料“穿着华美、妆容精致”可知17世纪欧洲的封建贵族势力依然比较强大,贵族审美影响了人们的时尚观念,“男装简洁而实用”说明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大增逐渐取代了传统贵族势力,使得便于工作的劳动审美成为时尚潮流,这说明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会影响流行风尚,D项正确;“简洁而实用”的男装是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并非科技进步的产物,而且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源自工匠们的生产经验,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促进了工业资产阶级地位的提升,加速了传统贵族势力的衰落,影响了人们的时尚审美变化,选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排除B项;材料主要从审美观念的改变考察工业革命的影响,而不是突出强调经济物质生活的变迁,排除项。故选D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7年的日本。据材料“以‘日本皇帝陛下’开头”并结合所学,当时日本是幕府统治时期,以天皇为首的朝廷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即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B项正确;据材料“却将信函递交给了德川幕府”不能得出幕府权力日趋式微,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了美国对日本的某些态度,不能表明日本对美国的态度,排除C项;结合所学,1857年,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已经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英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的英国正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中心,故伦敦居民可以享受到全球的各种物种,D项正确;英国伦敦居民享用的物质并非都是伦敦本土制造生产的,故无法得出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英国对社会的救济,无法得出其福利制度非常完善,排除B项;享受到全球各地的物质并不等同于其流行奢侈的消费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至1949年(世界)。据表格可知,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很多,但是得到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结合题干时间二战结束后初期,说明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冷战思维影响,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推断世界银行配合马歇尔计划实施,排除A项;据表格可知,获得世界银行贷款成功的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不是发达国家,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区域经济集团化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1)不同:中国家庭棉纺织生产自给自足,分布广泛,基础较好;出现纺、织分工,产品更多用于出售和交换;始终属于家庭手工业,并未步入手工工场阶段。
英国纺织手工工场出现较早,分工细致,生产经验丰富;棉纺品市场需求扩大,催生新技术,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以蒸汽动力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工业革命,带动棉纺织业进入大机器生产阶段。
(2)状况:明清时期,大批新型工商业市镇兴起且大型市镇规模可观,这与家庭纺织业的繁荣和海内外贸易发展有关,西欧城市化初期也源于工商业的发展。明清市镇更多服务家庭手工业,充当商品集散中心,为资本聚集和地域性商人的出现创造条件;“工商城市”不同于“郡县城市”,体现了中国封建城市发展新道路,但规模有限,没有发展成为西欧那种工业化城市。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近代(英国)。不同:中国:根据材料“在家庭中四时可纺织”“七岁女七十岁妪皆可纺”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家庭棉纺织生产自给自足,分布广泛,基础较好;根据材料“除自用外,棉布还可在市场出售,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专门的纺户和织户,纺户纺纱出售,织户买纱织布”可知出现纺、织分工,产品更多用于出售和交换;根据材料“棉纺织生产始终停留在家庭手工业阶段,并未发现棉纺织手工工场”可知始终属于家庭手工业,并未步入手工工场阶段的英国;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布产量远超英国工业革命早期”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近代棉纺织业手工工场出现较早,分工细致,生产经验丰富;棉纺品市场需求扩大,催生新技术,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以蒸汽动力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工业革命,带动棉纺织业进入大机器生产阶段。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近代(英国)状况;根据材料“随着家庭纺织业的繁荣,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形成众多市镇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大批新型工商业市镇兴起且大型市镇规模可观,这与家庭纺织业的繁荣和海内外贸易发展有关,西欧城市化初期也源于工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这些新型市镇接近农村,服务于家庭手工业生产发挥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可知,明清市镇更多服务家庭手工业,充当商品集散中心,为资本聚集和地域性商人的出现创造条件;根据材料“其中一些大型市镇,发展为与传统郡县城市‘不同的工商城市’,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潮流和趋向”可知“工商城市”不同于“郡县城市”,体现了中国封建城市发展新道路,但城市规模有限,没有发展成为西欧那种工业化城市。
14.答案:时段:1949—1959
标题:建设新中国,自力更生创辉煌
论证: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为了净化社会不良之风,维护社会安宁,中共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剿匪肃反运动,极大地维护了新中国的政治稳定。为了改变当时中国落后的面貌,我国在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了武汉长江大桥、沈阳汽车制造厂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在文化方面,积极进行扫盲运动,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在政治上,我国颁布了“五四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和对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提供了制度保障。
以上的新中国建设成就,虽然曾得到过部分苏联的援助,但是,这些成就的由来根本的都是靠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换来的。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根据题目要求选定时段,如选择1949—1959,然后确定标题,结合这一时期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可以拟定论题,如建设新中国,自力更生创辉煌。然后论证分析,分析结合新中国在国家建设中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强调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如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为了净化社会不良之风,维护社会安宁,中共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剿匪肃反运动,极大地维护了新中国的政治稳定。为了改变当时中国落后的面貌,我国在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了武汉长江大桥、沈阳汽车制造厂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在文化方面,积极进行扫盲运动,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在政治上,我国颁布了“五四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和对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提供了制度保障,最后总结升华,强调建设成就的来之不易,如以上的新中国建设成就,虽然曾得到过部分苏联的援助,但是,这些成就的由来根本的都是靠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换来的。
15.答案:(1)变化: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规模有所缩减(或整体规模从隆重盛大到逐渐减小);纪念活动日益规范化;参加国家和地区增加,苏联不再派代表出席;纪念形式日益多元化。
原因:国家政权逐渐得到巩固;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国对外交往不断拓展,中苏关系恶化(或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变化);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2)意义:有利于构建新中国集体记忆,增强国家凝聚力;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成就,塑造了国家团结强大的形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进人民的政治认同:促进了新中国国际交往的发展。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1949—1950年,中央发文,确定每年的10月1日为国庆节,在首都及各大行政区中心城市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其他重要城市举行群众游行”“1960年,中央对国庆纪念活动进一步规范,取消阅兵式,群众游行与之前保持相近规模。此后,基本形成‘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的惯例。”得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规模有所缩减(或整体规模从隆重盛大到逐渐减小);纪念活动日益规范化;根据材料“1951年,来自苏联、东欧国家及部分西方国家的三百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1965年,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苏联政府没有派代表团参加。”得出参加国家和地区增加,苏联不再派代表出席;根据材料“此后,阅兵、群众游行成为国庆活动的主要内容。”“文化部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唱祖国》等为国庆节主要演唱歌曲”“相关部门出版了一大批介绍新中国成立10年来主要成就的中外文图书、纪念画册”得出纪念形式日益多元化。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新政权成立巩固、外交政策成熟、国际形势、中苏关系变化、经济发展需要等角度回答。可归纳如下:国家政权逐渐得到巩固;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国对外交往不断拓展,中苏关系恶化(或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变化);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意义:根据所学,从思想、政治、经济等角度回答。有利于构建新中国集体记忆,增强国家凝聚力;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成就,塑造了国家团结强大的形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进人民的政治认同;促进了新中国国际交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