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毛泽东
越城岭
都庞岭
萌渚岭
骑田岭
大庾岭
“老山界”
陆定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作者名片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陆定一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起他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途中他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79年起,历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背景资料
1934年12月,红军强渡湘江后进入越城岭山区,国民党判断出红军北去湘西的意图,于是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构筑封锁线,打算阻拦红军北上。在毛泽东的倡议下,红军暂时改变了去湘西的计划,决定西进,为此需要翻越老山界:一是因为它是红军去湘西的必经之路;二是因为当时形势紧急,没有更多的时间绕行;三是因为翻越老山界是国民党始料未及的。本文叙述的就是此次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题目解读
=
老山界,位于广西东北和湖南新宁边境,是红军长征途中1934年冬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预习检测
壹
标读注音
pān
攀谈
wǔ
欺侮
jiǎo
缴
kē
苛捐杂税
gū lu
骨碌
chù
矗立
蜷
酣然入梦
缀
呜咽
咀嚼
quán
hān
zhuì
yè
jǔ jué
峭壁
qiào
督促
dū
灌输
guàn
重点词语
满望
十分希望。
细切
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苛捐杂税
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酣然入梦
畅快地入睡。
不可捉摸
不能够预料或猜测。
攀谈
闲谈。
初读感知
贰
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红军
翻越老山界
成功
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
2、本文是以什么顺序安排内容的?
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
时 间 地 点 事 情
第 一 天
第 二 天
下午
天黑
半夜
黎明
下午两点
多钟
山沟,瑶民家
山脚下
“之路”攀爬
半山腰
山腰露宿、半夜冻醒
雷公岩
翻越雷公岩
山顶
一口气跑下山
与瑶民攀谈、送粮食、贴标语
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着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经过。(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完成表格)
精读细研
叁
小组合作
难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1、用一个字来形容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的情形就是难,那到底难在哪些方面呢?
走路难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悬崖峭壁
山高路险
睡觉难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半夜里,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只得裹一条毯子
路窄石硬
寒气逼人
吃饭难
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饿了。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
在每条溪流旁边,有很多战士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
粮食奇缺
肚子极饿
处境难
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
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
敌人追击
枪声密集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粮食短缺、肚子极饿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难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2、面对重重困难,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抢”是抢先、争先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情形。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顾着勇气前进。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讥笑敌机
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毫不畏惧
态度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起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了红军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
思考探究
肆
自主学习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1、“照着习惯”、“躲”反映了什么?
=
“照着习惯”“躲”反映了瑶民由于长期遭受军阀欺压,为下文写红军受到人民的欢迎做铺垫,衬托出红军关心群众的优秀品质。
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的事,课文是如何介绍的?为什么要写这些事?
1
思考探究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
2、“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文中的“奇观”指什么?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中“奇观”是指红军的火把沿山路排成长龙的景象,表明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也是对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扬。
揣摩词语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3、如何理解“笨重”的含义?
“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的真实反应,表现了红军翻越成功后的欣慰和自豪。更突出了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老山界如此之难,最终的结果如何?文章中哪句话可以体现?
3
本文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高度的纪律性和自觉性。
成功翻越老山界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质?
品味特色
伍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写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的次数非常多。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半夜山风之大,同时暗示了寒风刺骨。
“像山泉在呜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山泉的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
“像波涛在澎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思考: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品味语言
②“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
1.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
2.这些声音的特点:远、近、大、细;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表现了红军战士乐观豁达的情怀和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