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名著阅读专题★★★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作品典型特征】文化经典介绍、传统文化、学术散文集、《说文解字》
《周易》《史记》、“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等。
【作者简介】见本书“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中的“1.朱自清”,P127。
【作品简介】《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
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
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
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写作时间在1938到
1942年间,于1946年出版。当时朱自清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写作目的】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
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
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写作特色】①朱自清的传统文化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
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②《经典常谈》是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所
以朱自清格外重视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③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
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④全书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常
有引人入胜之处。
读书方法指导·选择性阅读
1.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
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
2.读整本书,特别是读大部头或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不见得所有
内容都能引起你的兴趣,这时不妨首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
3.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或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某个问题,或为正
在开展的研究打开思路、寻找资料,等等。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根据目
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
4.为了更好地进行选择性阅读,需要首先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
解,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浏览目录。
专题探究
专题1 经典介绍
1.《说文解字》第一(作者东汉和帝时许慎)
章节 简述 本篇先介绍了“仓颉造字说”历代更迭,然后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字
书的产生和发展,接着介绍了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六书”
(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用字法:转注、假借),最
后介绍了书体的演变
书体 演变 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不久后形成隶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
书变化而来,更为简便,称“章草”。魏晋之际,“章草”演变为
“今草”。魏代,隶书去掉挑笔,变成“正书”,也叫“楷书”
“真书”。晋代,正书简化,变成了“行书”。演变的主因是应
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
地位 《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文字学的古典,是一切古典的
工具或门径
2.《周易》第二
起源 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笔刻在甲骨上,这便是卜辞。周朝用筮法辅助卜法,靠数目来判断吉凶。筮法里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六爻的次序是由下到上数的。断定吉凶的辞,原叫作繇辞,“繇”是抽出来的意思。繇辞有属于卦的总体的,有属于各爻的;所以后来分称为卦辞和爻辞。这种卦爻辞也是卜筮官的占筮纪录。卜筮官将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部书
演变 历程 战国末期,阴阳家、道家学说盛行,儒家受两家学说影响,对《周
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
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
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
地位 在汉代,《周易》成为《六经》(即:《诗》《书》《礼》《易》
《乐》《春秋》)之首;现在也是儒家经典的第一部
3.《尚书》第三
发展 历程 秦始皇焚书,伏生私藏《尚书》,后仅存二十九篇。汉文帝时,
《尚书》得以流传开来,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
文尚书》。汉景帝时,从孔子旧宅墙壁里得着“古文”经传数十
篇,其中有《书》,孔子后人孔安国整理后,发现此通行本多出
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汉哀帝时刘歆想将《左氏春秋》
《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引起今古文之争。后
来三国魏王肃伪作《古文尚书》直到清朝才被证伪
内容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
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
年人的制作
地位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4.《诗经》第四
由来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乐工收集天下歌谣,并保存了贵族们为了特别的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作的诗。战国时期,贵族渐渐没落,职业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流传下来三百来篇唱词,便是《诗经》
发展 历程 (1)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表示这国对那
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2)孔子时代,诗篇
的本义渐渐模糊,孔子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
学问做人的道理。(3)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
“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都说到“诗言志”,“志”
便指教化。(4)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
《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
《诗序》 《诗序》包括“大序”和“小序”。“大序”好像总论,托名
子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所谓的“六
义”(风、雅、颂、赋、比、兴)上。“小序”,每篇一条,
大约是大小毛公所作,以史证诗
5.“三礼”第五
三本 “天地君亲师”中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
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荀子称这些为礼的三本
礼治 政治制度:贵贱等级,长幼次序,各司其职
宗教仪式:天子诸侯祭社稷、山川,子孙祭祀祖先
风俗习惯:居丧、婚姻、宴会、人际关系等
礼乐 礼乐并称,乐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乐包括歌和舞,乐声的绵延和融合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这便是乐本
发展 历程 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指《仪礼》《礼古经》《周礼》)和无数的“记”。《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周礼》相传都是周公所作,但据近年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实在是战国时代的产物。《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士的礼;《周礼》却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
“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汉代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大戴记》和《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
6.“春秋三传”第六
《春秋》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
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传下来的只有一部《鲁
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
史,也是第一部通史
三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1)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2)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
7.“四书”第七
“四书 五经”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分别简称为
《学》《庸》《论》《孟》。五经指《诗》《书》《礼》
《易》《春秋》
“四书” 简介 (1)《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
(2)《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
(3)《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本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4)《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
8.《战国策》第八 (作者汉代刘向)
发展 由来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职责的策
士、游说之士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
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
可少的。刘向在汉初著名的说客蒯(kuǎi)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定成了《战国策》
艺术 特色 文辞妙绝。把策士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都传达了出来,那
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读来如闻其语,如见
其人
9.《史记》《汉书》第九
两书 异同 相同点:所采者博,所择者精;组织弘大,描写曲达
不同点:西汉司马迁著《史记》“文直而事核”,东汉班固著《汉书》“文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就史论史
地位 ①《史记》首创了“纪传体”,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②《汉书》首创断代史,一面保存了文献,一面贯彻发扬本朝功德的趣旨
③《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
10.诸子第十
社会 背景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动荡中,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
情势,有种种的看法和主张,诸子百家由此兴起
士 诸子都出自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
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学派 儒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开门
授徒,开讲学、游学之风气,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孟子主
张性善和“仁政”,反对功利;荀子主张性恶,注重功利和圣王的
威权
墨家:提倡“兼爱”“非攻”,注重功利,是平民的代言人,反对
贵族的周代的文化和制度
学派 道家:老学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不治而治;庄学更进一步,
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
法家:出于“法术之士”。是以政治为职业的专家。法术之士有重
势、重术、重法三派,而韩非子集其大成。君主能够兼用法、术、
势,就可以一驭万,以静制动,无为而治
学派 阴阳家:汉代所称的阴阳家出于方士,古代术数注意于所谓“天人
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战国末年有些人更将这种思想推
行起来,并加以理论化,使它成为一贯的学说,这就是阴阳家。当
时阴阳家的首领是齐人驺衍。他研究“阴阳消息”,创为“五德终
始”说
思想 统一 董仲舒向汉武帝谏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帝王用功名利禄提
倡儒学,儒学统于一尊
11.辞赋第十一
《楚辞》 作者 屈原,因两次被构陷诽谤而两次被流放,后不忍亲见亡国惨象,自沉汨罗江。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竞渡,都是为了纪念屈原
《楚辞》 主要 内容 简介 (1)《离骚》:可能作于第二次被流放时,“离骚”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主要内容:①陈说唐、
虞、三代的治,桀、纣、羿、浇的乱,善恶因果,历历分明;用来讽刺当世,感悟君王。
《楚辞》 主要 内容 简介 ②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
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
群小的深恶痛疾。③他将怀王比作美人,又将贤臣比
作香草。“美人香草”从此成为政治的譬喻,对后来
解诗、作诗的人影响很大
《楚辞》 主要 内容 简介 (2)《九章》:为两次放逐时所作。各篇原是分立的,大约汉时人们将其合在一起,拟定了“九章”的名字。差不多都是“上以讽谏,下以自慰”;引史事,用譬喻,和《离骚》一样
赋 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篇中分咏“礼”“知”“云”
“蚕”“箴(针)”五件事物。《赋篇》总题分咏,和后来的
赋不同,但是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了后来赋家的风气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杂赋”十二家是总
集,可不论;屈原以下二十家,是言情之作;陆贾以下二十一
家,已佚,大概近于纵横家言;荀卿以下二十五家,大概是叙
物明理之作。贾谊以后各家已渐有散文化的趋势
赋 东汉以来,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他作《二京赋》,晋左思又仿作《三都赋》。这种赋铺叙历史地理,近于后世的类书,是陆贾、荀卿两派的混合,是散文的更进一步。此后赋体渐渐缩短,字句却整炼起来
12.诗第十二
发展 历程 ①汉武帝立乐府,采集古时的歌谣和乐谱等。这种乐歌,后来称为
“乐府诗”
②魏代的阮籍真正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
③晋代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有《游仙诗》、玄言诗,但在这种
影响下,却孕育了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个大诗人,他们开创了山水田
园诗
发展 历程 ④唐代律诗和绝句逐渐发展,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李白用
诗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诗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
了,价值也增高了,到了晚唐时期,诗派可分为绮丽一派、僻涩一
派和粗豪一派
⑤宋诗散文化,到苏轼而极。他将禅理大量地放进诗里,开了一个
新境界
论诗 向来论诗的大概推尊唐以前的五言古诗,以为是诗的正宗,唐以后
的五言古诗,虽说是变格,价值差些,可还是诗。七言歌行及近体
成立于唐代,以唐代为正宗。宋诗议论多,又一味刻画,多用俗
语,拗折声调。他们说这只是押韵的文,不是诗。但推尊宋诗的却
以为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历代诗各有胜场,各
有短处,只要知道新、变,便是进步
13.文第十三
起源 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后来除了卜辞之外,还有 讼辞
发展 历程 春秋 列国外交的言语称为“辞”或“命”,又合称为“辞命”
或“辞令”
发展 历程 战国 游说之风大盛,所以最重说辞。他们的说辞铺张局势,最
重辩
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第一部私家著作《论
语》。自从有了私家著作,学术日渐平民化。著作越来越
多,流传也越来越广。“雅言”便成了凝定的文体。后世
大体采用,文言渐渐分离
发展 历程 战国 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左
传》只是描写事,《史记》进一步描写人
汉朝 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赋的特色是铺张、排偶、用典
故。“骈文”或“骈体”出于辞赋,句读整齐,对偶工丽
魏晋南北朝 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文”是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
发展 历程 唐朝 陈子昂提倡改革文体,但和者尚少。韩愈继往开来,以变
古为复古,后文体大变,这是新体的“古文”,宋代又称
为“散文”。唐代又有两种新文体发展。一是“语录”,
一是“传奇”
发展 历程 宋朝 宋代出现了“话本”,这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话本是
“说话”的底本。“说话”渐渐发展,后来能将许多关联
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是体制上的一个大进步
明清 以后 明清八股文盛行,清代中叶,桐城派名声大振。到了清
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但中国的变
化实在太快,这种“新文体”不够用。胡适之先生和他的
朋友们开始提倡白话文,经过“五四运动”,白话文畅行
专题2 读经典的意义
1.了解古代社会状况:古代典籍中记载着我国文明的发展轨迹,通过阅
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走进千年文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现实。
2.充实精神内涵: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汲取先贤的智慧,丰富
自己的精神世界。
3.学习语文相关知识: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数千年的知识汇总,运用了多
种写作手法,体现了语言艺术之美,例如,读《说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经
过,读《诗经》可知诗歌艺术之美。
4.提升个人修养: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先贤的言论,从学习、交往、
心志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导自
身之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