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7 09:2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曹刿( )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小信未孚( ) 登轼而望之( )
吾视其辙乱( ) 望其旗靡( )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齐师伐我 ___________________
(2)弗敢专也 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惠未遍 ___________________
(4)登轼而望之 ___________________
(5)彼竭我盈 ___________________
(6)惧有伏焉 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出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弗敢加也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3)可以一战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大之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5)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谋之 不谋而合
B. 衣食所安 居安思危
C. 公问其故 一见如故
D. 一鼓作气 旗鼓相当
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将鼓之
A. 其一犬坐于前 B. 虽乘奔御风
C. 策之不以其道 D. 闻之于宋君
6.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热烈粗犷”“构思巧妙”“出现故障”“密得不透气” “生日礼物”这几个短语的结构完全不相同。
B.“困在山洞里的那个老人艰难地吃下了最后一块饼干”中的“困在山洞里的”是定语。
C.《曹刿论战》节选自《左传》。《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D.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一般来说,律诗三、四两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
7.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 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D. 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夫战,勇气也。
默写填空
(1)、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这“敌疲我打”的方针是 , , , 。
(2)、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是 , , ;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 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 之时。
(3)、《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 。
(4)、《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
(5)、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曹刿论战》,回答下面各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有何间焉 间:参与
B.小惠未遍 遍:遍及、普遍
C.小信未孚 孚:使信服
D.虽不能察,必以情 情:心情,这里指理解心情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D )
A.何以战 必以分人
B.公将战 将军百战死
C.故逐之 何陋之有
D.乃入见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3、曹刿认为“肉食者”未能“远谋”,那么,他自己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1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15、曹刿与【链接材料】中的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表现出不同的救国态度和精神品质。请结合课文和【链接材料】,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晋侯、秦伯围郑①。佚之狐言于郑伯②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有删改)
【注释】①郑: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②郑伯:指郑文公,郑国国君。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读书之境
读书须明窗净几,案头不可多置书。读文作文,皆须宁神静气,目光炯然①。出文与题之上,最忌坠入云雾中,迷失出路。多读文而不熟,如将不练之兵,临时全不得用,徒疲精劳神,与操空拳者无异。
作文以握管②之人为大将,以精熟墨卷百篇为练兵,以杂读时艺③为散卒,以题为坚垒。若神明④不爽朗,是大将先坠云雾中,安能制胜?人人各有一种英华光气,但须磨炼始出。譬如一草一卉,苟深培厚壅⑤,尽其分量,其花亦有可观,而况于人乎?况于俊特⑥之人乎?
天下有形之物,用则易匮。惟人之才思气力,不用则日减,用则日增。但做出自己声光⑦,如树将发花时,神壮气溢,觉与平时不同,则自然之机候⑧也。
读书人独宿是第一义,试自己省察。馆中独宿时,漏下二鼓⑨,灭烛就枕;待日出早起,梦境清明,神酣气畅。以之读书则有益,以之作文必不潦草枯涩⑩。真所谓一日胜两日也。
(选自清·张英《聪训斋语》)
[注释]①炯然:形容明亮。②握管:执笔。③时艺:即时文,八股文。④神明:指人的精神。⑤壅:在植物的根部培土或施肥。⑥俊特:德才出众。⑦声光:此处指文章的风采。⑧机候:适宜的时机。⑨漏下二鼓:夜晚二更时分。⑩枯涩:文思呆滞迟钝。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皆须宁神静气  皆:     
(2)但须磨炼始出 始:     
(3)如树将发花时 发:     
(4)待日出早起 待:     
17.下列选项中,与“其花亦有可观”的“其”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反激之力(《河中石兽》)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C.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
D.其真无马邪(《马说》)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大将先坠云雾中,安能制胜?
(2)惟人之才思气力,不用则日减,用则日增。
19.在第二到四段中,作者认为写好作文的前提有哪些?
20.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ɡuì jiàn bǐ bó fú shì zhé 2、(1)攻打 (2)不 (3)遍及,普遍
(4)车前的横木 (5)穷尽 (6)埋伏 3.(1)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虚夸,夸大 增加 (3)可凭借 表示可能或能够
(4)指诉讼事件 监狱 (5)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感情 4.A 5.C 6.D 7.A
8.(1)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3)我看见他们战车碾出的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才下令去追击他们。
(4)作战,靠的是勇气。
9、(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彼竭我盈,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忠之属也。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0、D 11.D
12、(1)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我看见他们的战车留下的痕迹杂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才下令去追击他们。 
13、①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判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在与鲁庄公会面时,他的言谈着眼于民,这是他政治上的远见;③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能抓住战机,表现了他在军事上的深谋远虑。
14、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③有曹刿在战场上审时度势、正确指挥。
15、曹刿主动救国,他的同乡阻止都没能拦住他,表现出他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在郑文公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利益,承担起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了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16.(1)全,都 (2)才,方才 (3)开放 (4)等待
17.D 
18.(1)就像大将先坠入云雾之中,怎么能够取得胜利呢
(2)只有人的智慧和气力,不用就会日益减损,常用就会日益增长。
19.(1)熟读名篇;(2)多加练习;(3)独宿思考。
20.示例:每个人都有读书作文的潜力,只是必先经过一番磨练,尽自己的力量发挥,才有脱颖而出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