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同类主题迁移阅读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下册
美丽如初
①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详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惯了。”我的心悚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②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
③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④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⑤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弟笑嘻嘻立在我和母亲面前:“妈!姐!”“怎么才回来,让妈得分等那么久?”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回家吧!”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的手。
⑥弟冲我做个鬼脸。看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的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
⑦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
⑧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
⑨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1.文章第1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第1自然段中,在等放晚学的弟弟时,为什么“我”会“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 )
A.因为“我”等的时间太久了,母亲刚来不久。
B.因为母亲能把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而“我”还未能做到这点。
3.第4自然段中写到,“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我”觉得失去了什么呢?
4.找出第1自然段中与第9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相呼应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来。
5.文章结尾说“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这是因为( )
A.那些夜晚不仅月色美,而且情感美,凝聚着母亲深沉美好的爱。
B.那些夜晚是母亲、弟弟和“我”一起度过的,让“我”印象最深刻。
忽 略
①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光芒,很美。
②孩子跪坐在椅子上,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本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了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的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长出瓜苗来。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憧憬。
③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会结小西瓜给我吃。”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摸了摸孩子的头:“傻瓜,那些瓜苗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小瓜苗会长出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它们的。”
④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身后,孩子一脸坚定。
⑤一天下午,孩子放学回来后,照例跑到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眼了,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孩子难以置信,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之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⑥“被我拔了。小瓜苗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生长。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帮孩子擦掉眼泪。
⑦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始终没拔。这也是个生命啊,孩子想。
⑧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有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中有一株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着说:“不错啊,真厉害,得了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⑨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光芒,很美。孩子呆呆地望着花盆,觉得心里空空的。
6.随着事情发展,孩子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表格补充完整。
事情发展 花盆里长出小瓜苗 母亲拔掉小瓜苗 母亲没有看出孩子借画表达的想法
孩子的心情
7.下面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短文中,老师为孩子画中的想法感到惊讶,母亲却只看到孩子的画得了满分。
B.从画“——”句子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孩子纯真的童心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C.短文开头和结尾都写道夕阳照在阳台的美丽景象,其中寄托的情感也是一样的。
8.读画“﹏﹏﹏”部分,从内容和结构分析短文描写母亲的笑有什么用意。
(1)内容上:
(2)结构上:
9.联系全文内容,说说题目“忽略”的含义。
留住今天的太阳
①还是穿开裆裤的时候,我总爱立在屋旁,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到山凹里去。于是,我便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留住今天的太阳。
②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外婆。外婆将我搂进怀里,慈爱地抚摸着我:“等你长大了,就知道怎样留住太阳。”
③这以后,我巴不得自己快快长大,好早一天把太阳留住。
④我渐渐长高了,上学了,并能写出太阳、高山……却还没有找到留住太阳的办法。
⑤一天,我坐在门口,一边做作业,一边望着太阳一步步往山凹里走。幼小的心里不只是着急,而且带着几分悲伤,禁不住恳求外婆:“快告诉我怎样留住太阳吧!”
⑥外婆温和地说:“好吧。看今天你能不能赶在太阳下山前做完作业。要是能的话,我就告诉你留住太阳的办法。”
⑦我埋头认真做起作业来。当我做完作业抬起头,太阳还离山峰一丈多远,我高兴得跳起来,一把拉住外婆:“快教我,快教我!”外婆微笑着指指那太阳:“你这不留住了太阳吗?”
⑧听了外婆的话,我眨着眼睛想了许久,我知道,自己今天的确留住了太阳,因为往日太阳下山后我才能做完作业。
⑨从那以后,我总是用这种办法留住太阳。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半个月就做完了。每一次留住了太阳,我就会高兴得不知怎么形容。
⑩今天的太阳下山了,就永远不可能回来。尽管人不可能永远留住太阳,但人可以比太阳走得快一步或两步,甚至三步四步,这几步看起来似乎很微小,但作用却非常之大。
10.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慈爱——( ) 悲伤——( ) 的确——( )
1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从外婆那里“我”学会了 ,这一教导使“我” 。
(2)“太阳”在文中是指 ,“我”留住太阳的办法其实就是 。
1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留住今天的太阳。
(2)今天的太阳下山了,就永远不可能回来。
13.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最美的书包
①每当看到现在的孩子背着那印满各式各样卡通画的精致书包上学时,我就会想起属于我的第一个书包。
②那是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③7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可是我没有书包。
④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一块碎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哪块花布多么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在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有一个花格子书包!
⑤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
⑥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
⑦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
⑧面对我的倔强,妈妈没有再说话。
⑨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的。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多少次艰难地开口,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
⑩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地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新设计啊!
我兴奋地把书包看了又看。然后抬头看看妈妈的脸,她的眼神十分安适。
好好学习。她依然平静地说。
我躺在床上,泪水止不住地流。愧疚与不安开始一点点吞咽我的喜悦和满足。我知道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这道道匀净的线路是她那颗绵延万里却从不言爱的心!
第二天上学时,我郑重地背上这只书包。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后来,它一直陪伴我读完了小学和中学,直到它不能再用,我也依然保存着它。因为我知道:这只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
14.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15.细读文章,“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中的“终于”表现了“我”
的心理;“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中的“终于”表现了母亲 。
16.第⑩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中的“居然”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17.第 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
18.请谈谈你对第 自然段中“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一句话的理解。
春天是一个动词
陆娉婷
①乡间的风,是温煦和柔软的,仿佛少女的纤纤玉手。你看它,翘起兰花指,优雅地调弄着季节的调色板。
②先是轻轻点染的绿色,薄薄一层浅草,淡淡一行柳烟,都像淡绿色的轻纱,在天地之间舒展开来。这是春天醒来后的第一个梦,美丽而飘逸,一切都随之欢欣地张开眼睛。随后,绿色开始泼墨淋漓,万木争春,翠色渐浓。深深浅浅的绿色,远远近近地招摇起来,春的底色完成了。
③绿色的底子上,是要点缀万紫千红的。是谁轻轻抖落画笔,勾勒描摹,缤纷的色彩便泼泼洒洒,喧闹了整个春天。乡间的春天,一直是动态的,人们跟着春天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向温暖。
④农人们伴着第一声春雷,走上田头,在松软的土地上行走。麦苗已开始返青,一片一片,都是丰收的期许。泥土里的收获,从春天开始。还有一些种子,要在春天洒下。种子喜欢聆听泥土复苏的歌唱,它们会在三月的暖阳中萌发,孕育新的希望。田间地头开始热闹起来。
⑤田里的草也不甘示弱地长起来,农人们并不恼。草是调皮的,一茬一茬,生生不息,好像在与人做着顽皮的游戏。那么,就让孩子们来对付这些不安分的草吧。
⑥乡间的春天,在孩子们的脚下,灵动起来,奔跑起来。绿色涌动的原野,到处是孩子们的欢笑声。长一声,短一声,如错落有致的音符,曲调明快。蝴蝶和鸟儿翩然飞过。风滑过脸颊,像一片温柔的鸟羽,光滑凉爽。孩子们打猪草,有时也逮蚂蚱、追野兔。满地的野草嫩生生的,马齿苋、灰灰菜,还有狗尾巴草,毛茸茸地招摇着。孩子们把它们大把大把收进竹筐里。家里的小猪仔,吃起来满嘴淌着浓浓的绿汁水,很是贪婪。
⑦孩子们越跑越快,到处留下他们的脚印。堤上的柳树,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早已萌动生机。孩子们折下细细的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追逐嬉戏,翠色便飞快地奔跑起来,一路欢歌。有的孩子,折下一截柳枝,用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拧,薄薄的树皮儿脱落下来。树皮儿成了一只小小的柳笛,让孩子们放在嘴边吹。于是,柳堤上响起了一支支悠远古老的曲调。笛声四起,高低错落。孩子们把春天含在嘴边,满心兴奋。
⑧乡间的天,又高又远。乡间的天空,是自由的天堂,让人的心,也如蓝天一般开阔辽远。
⑨在乡间,春天是一个动词。蜗居在城里的人,哪里见过奔跑的春天?乡间的春天,是奔跑着的。跑着跑着,梦想就飞起来了。
(选文有删改)
19.(内容概括)阅读文章,说说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
20.(句子赏析)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绿色的底子上,是要点缀万紫千红的。是谁轻轻抖落画笔,勾勒描摹,缤纷的色彩便泼泼洒洒,喧闹了整个春天。
21.(抒情手法)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感官描写,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22.(标题作用)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称春天是一个动词。
梅雨潭(节选)
朱自清
①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②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③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楸 揪)着草,(攀 爬)着乱石,小心(伸 探)身下去,又鞠(弓 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 奇怪)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渣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 熔)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栽 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④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3.在括号里正确的字词上画“√”。
24.梅雨潭是一个 ,它在 的下面很深的地方。
25.仔细阅读画“___________”的句子,用文中的话说说“我”为什么心中没有瀑布了?
26.作者把梅雨潭比作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写出了景物宁静、祥和的特点;作用是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特点,衬托人物美丽和充满母爱的性格。 2.B 3.“我”觉得失去了倚在母亲怀里感受母爱的机会,失去了享受母亲等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机会。 4.我的心悚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5.A
1.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的赏析。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详地弥漫”可知,主要抓住了月色来写,突出了月夜的宁静及安详的特点。从而为下文表现母爱而渲染气氛,展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特点,为下文赞美母爱作铺垫。
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④自然段的“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可知,母亲能安静地等待是因为她“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结合第⑧自然段中“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可知,我等得焦急不耐,是因为:我还没能做到。故选B。
3.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⑤自然段中“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的手。”可知,“我失去什么”是因为看到弟弟与母亲的亲昵,我觉得自己失去了在母亲面前的撒娇,被母亲疼爱的机会,失去了被母亲等等的幸福。
4.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
结合第⑨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可知,本句写出了作者对母校在月夜等孩子的身影的回忆。故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主题。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我的心悚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可知,这句话是为了引出对母亲等待我的回忆。故与下文相呼应。
5.本题考查短文的主旨。
结合第⑨自然段中“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可知,这是文章的末句,作者在抒情的同时,含蓄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即:一次夜晚的等待,读懂了母爱,那些夜晚之所以月色美,难以忘记,都是因为它凝聚着母亲深沉美好的爱。故选A。
6.欢喜 难过 失落 7.C 8. 母亲的笑是对孩子幼稚天真想法的不以为意。 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忽略,也为下文母亲拔掉小瓜苗作了铺垫。 9.一是指母亲只看到了紫罗兰的美,却忽略了小小的瓜苗;二是指母亲忽略了孩子纯真的童心,忽略了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6.考查人物心理活动。
结合第②段“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长出瓜苗来。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可知,小男孩的心情是十分欢喜;
结合第⑤段“孩子难以置信,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可知小男孩得知小瓜苗被拔了之后,十分难过;
结合第⑨段“孩子呆呆地望着花盆,觉得心里空空的”可知母亲没有看出孩子借画表达的想法时,小男孩十分失落。
7.考查内容理解。
A.结合第⑧段原文“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着说:‘不错啊,真厉害,得了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给你买冰淇淋’”可知母亲并没有理解孩子,说法正确。
B.“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体现了小男孩对弱小生命的关心与热爱。
C.“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光芒,很美。”开头是为烘托孩子发现“花盆里长出小瓜苗”的喜悦。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光芒,很美。孩子呆呆地望着花盆,觉得心里空空的”是对母亲没有看出孩子借画表达的想法时,十分失落的情感。故选C。
8.考查句子作用。
内容上: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摸了摸孩子的头”“母亲笑着摇了摇头”是对母亲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可知母亲,对于孩子异想天开的想法表示不赞同。
结构上:可以看看对情节的作用。母亲的举止正好为下文拔掉小瓜苗作铺垫。
9.考查标题的含义。
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在本文“忽略”是个动词,结合原文第⑥段“小瓜苗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生长”可知忽略表层含义是指母亲忽略了小瓜苗。结合第⑧段“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可知“忽略”是指母亲忽略了孩子的童心,忽略了孩子对生命的关心。
慈祥 悲哀 确实
11. 怎样留住太阳
半个月就做完了暑假作业 时间
抓紧时间,多做事情
12. 把握时间,不虚度光阴
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要学会珍惜时间,好好利用。
13.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提高学习和做事的效率。
10.本题考查近义词。
慈爱:仁慈喜爱。近义词是:仁慈。
悲伤:伤心难过。近义词是:难过。
的确:完全确实。近义词是:实在。
11.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1)从第⑨自然的“从那以后,我总是用这种办法留住太阳。”可知从外婆那里“我”学会了怎么留住太阳,结合“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半个月就做完了”可知,这个方法使“我”半个月就写完了暑假作业。
(2)从第⑧自然“我知道,自己今天的确留住了太阳,因为往日太阳下山后我才能做完作业。”可知“我”抓紧时间做作业留住太阳,“太阳”指时间,我留住的办法是抓紧时间才能快点把事情做完。
1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1)“今天的太阳”指现在的时间,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每天的一点一滴,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
(2)“永远不可能回来”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复返,失去了今天,就永远不能再挽回今天了,所以要珍惜现在的时间,抓紧做事情。
13.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围绕“珍惜时间”这一主题展开,联系实际生活作答即可。示例: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力争在一定的时间里,多完成学习任务。
14.本文主要写妈妈花了很大心血为“我”做了一只独一无二的书包。 15. 既懂事,理解家中的困难,又对获得书包有着强烈的渴望 为“我”攒花布的艰辛。 16.不能,删去就不能表达出“我”的意外惊喜。
17.①因为母亲从不串门,却为了攒方格子花布而串门求人;②母亲不善言辞,却为了攒方格子花布而不得不与人交往,以至于受人讥笑。 18.书包里装的东西虽少,但妈妈的关心和期盼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母爱的分量是“沉甸甸”的。
14.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
阅读可知,文章主要写了“我”家境贫寒,家里连一只书包都没有,可“我”却固执的向妈妈要一个花格子书包,妈妈无可奈何,只好用她的矜持和尊严换来一块块碎花布,然后连夜为“我”赶制了一个可爱的花格子书包,“我”被妈妈的行为所感动,由此可简短概括为妈妈花了很大心血为“我”做了一只独一无二的书包。
15.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分析。
“终于”的意思是到底,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结合短文可知,第⑤段中“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讲的是“我”因为家境贫困而没有书包,但是看见同学们都有书包,“我”非常渴望有一个书包,所以开口说希望有一个书包,“终于”体现了“我”既懂事,理解家中的困难,又对获得书包有着强烈的渴望。
第⑨段中“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说的是妈妈为了给我做书包,放下尊严向周围的邻居借花布,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终于”体现了妈妈攒花布的艰辛。
16.本题考查字词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结合题干,先表明这个词能不能去掉,再根据句子意思是否改变进行分析。
“居然”的意思是:竟然;表示出乎意料。第⑩自然段画线句子“我还惊喜地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可知,“我”对于书包有这个夹层是意想不到的,如果去掉,就不能表达出“我”的意外惊喜。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⑨段中“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多少次艰难地开口,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可知,母亲为了满足我想拥有一个花格书包的愿望,从不串门的母亲,却为了攒方格子花布而串门求人;母亲不善言辞,却为了攒方格子花布而不得不与人交往,由此表明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
18.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结合第 自然段中“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可知,这句话说的是书包里的东西虽少,但这书包是妈妈用她的爱心做起来的,这里面融入了深深的母爱,是无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的,妈妈的爱让“我”感到很沉。
19.①乡间万物复苏的景象;②农人们在春天播种的景象;③孩子们在春天奔跑与嬉戏的景象。 20.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风给大地带来生机与绿意的样子比作绘画师在画水彩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 21.文中运用了多种细致的感官描写,如视觉描写、听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等。通过这些感官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乡间春天的喜爱之情。这样写使得乡间的春天得以多角度、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使不可言状的“春天”可以被看到、听到和触摸到。 22.本题考查题目作用。
结合第②自然段春天的景物是动态变化的,逐渐焕发生机。结合第④⑥自然段春天的人们是劳作的,农人们在田间播种,孩子们在打猪草喂养猪仔;结合第⑦自然段春天的孩子们是自由自在奔跑的,使得春天也灵动奔跑起来。 “春天是一个动词”为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灵动的特点,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了文章的写作内容,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9.本题考查文章梳理。
通读文章,可知第①②③自然段是从乡间万物复苏的景象来描写春天的,第④自然段“。还有一些种子,要在春天洒下。”是从农人们在春天播种的景象来写春天的。第⑥⑦自然段是从孩子们在春天奔跑与嬉戏的景象来描写春天。
20.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对句子的赏析一般从修辞、表达的作用等方面来说。“绿色的底子上,是要点缀万紫千红的。是谁轻轻抖落画笔,勾勒描摹,缤纷的色彩便泼泼洒洒,喧闹了整个春天。”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风人的情态,将春风给大地带来生机与绿意的样子比作绘画师在画水彩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
21.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或情感。
文中运用了多种细致的感官描写,如视觉描写、听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等。通过这些感官描写,视觉:先是轻轻点染的绿色,薄薄一层浅草,淡淡一行柳烟,都像淡绿色的轻纱,在天地之间舒展开来。听觉:长一声,短一声,如错落有致的音符,曲调明快。触觉:风滑过脸颊,像一片温柔的鸟羽,光滑凉爽。表达了作者对于乡间春天的喜爱之情。这样写使得乡间的春天得以多角度、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使不可言状的“春天”可以被看到、听到和触摸到。
22.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妙处。
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
结合第②自然段“先是轻轻点染的绿色,薄薄一层浅草,淡淡一行柳烟,都像淡绿色的轻纱,在天地之间舒展开来。这是春天醒来后的第一个梦,美丽而飘逸,一切都随之欢欣地张开眼睛。”春天的景物是动态变化的,逐渐焕发生机。结合第④⑥自然段“农人们伴着第一声春雷,走上田头,在松软的土地上行走。”和“孩子们打猪草,有时也逮蚂蚱、追野兔。满地的野草嫩生生的,马齿苋、灰灰菜,还有狗尾巴草,毛茸茸地招摇着。孩子们把它们大把大把收进竹筐里。家里的小猪仔,吃起来满嘴淌着浓浓的绿汁水,很是贪婪。”春天的人们是劳作的,农人们在田间播种,孩子们在打猪草喂养猪仔;结合第⑦自然段“孩子们越跑越快,到处留下他们的脚印。堤上的柳树,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早已萌动生机。孩子们折下细细的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追逐嬉戏,翠色便飞快地奔跑起来,一路欢歌。有的孩子,折下一截柳枝,用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拧,薄薄的树皮儿脱落下来。”春天的孩子们是自由自在奔跑的,使得春天也灵动奔跑起来。
本文的标题“春天是一个动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天”比作“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天具有活力,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贯穿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23.揪 攀 探 躬 奇异 融 裁 24. 瀑布潭 梅雨亭 25.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 奇怪)的绿呀。 26.少妇拖着的裙幅、初恋的处女的心、最嫩的皮肤、湿润的碧玉。
23.本题考查选字、词填空。
楸:楸树,落叶乔木。
揪:动词,紧紧地抓;抓住并拉。
此处是形容我们抓草,应选:揪。
攀:抓住东西向上爬。
爬:昆虫、爬行动物等行动或人用手和脚一起着地向前移动。
此处与“乱石”搭配,应选:攀。
伸:舒展开;拉长。
探:向前伸出(头或上体)。
此处形容我们小心让身子下去,应选:探。
弓:射箭或发弹丸的器械。
躬:弯下腰。
此处形容弯下腰过了一个门,应选:躬。
奇异:奇特。
奇怪:跟平常的不一样。
此处形容这一片绿,应选:奇异。
融:本义是指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也指炊气上升。
熔:固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变成液体。
此处形容蔚蓝的天与这一片绿在一起了,故选:融。
栽:栽种。
裁:剪开。
此处形容把绿弄开成带,应选:裁。
24.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可知,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它在梅雨亭的下面。
25.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 奇怪)的绿呀。”可知,“我”心中没有瀑布的原因是: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 奇怪)的绿呀。
26.本题考查对比喻句的赏析。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渣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可知,作者将“梅雨潭”分别比作“少妇拖着的裙幅”“初恋的处女的心”“最嫩的皮肤”“湿润的碧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