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
初一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选出一最符合题意选项填在下面里)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项
答案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选项
1.一位外国人曾描述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其长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实,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应该是(▲)
A.扬州、北京 B.杭州、北京 C.杭州、扬州 D.广州、杭州
2.唐朝“三省六部制”中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请问负责政令起草的是(▲)
A.尚书省 B.宣政院 C.门下省 D.中书省
3.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指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科举制 D.推举制
4.唐太宗“民惟邦(国家)本(根本),本固(安定)邦宁”的思想认识,主要缘自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深思?(▲)
A.春秋诸侯争霸 B.汉末军阀割据
C.魏晋北民南迁 D.隋朝暴政而亡
5.武则天是我国历史唯一女皇帝。她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功过。史学家肯定她的功绩,主要是为她(▲)
A.创立殿试制度 B.重用有才之人
C.打击大族势力 D.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发展
6.“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在杜甫《忆昔》这首诗中“开元全盛日”指的是(▲)
A.唐高宗统治初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前期
7.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位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筑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是(▲)
A.释迦牟尼 B.玄奘 C.鉴真 D.耶稣
8.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是隋唐时期出现的
A.造纸术、印刷术 B.印刷术、火药
C.指南针、火药 D.造纸术、火药
9.河北民歌《小放牛》中唱到:“赵州桥来鲁班修,玉石栏杆是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扎了一道沟”。实际上赵州桥的设计者是(▲)
A.李冰 B.李春 C.郑板桥 D.鲁班
10.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杨家将的故事讲述了“澶渊之盟”订立前我国哪两个政权之间的争战(▲)
A.北宋和辽 B.北宋和金 C.南宋和西夏 D.南宋和金
12.北宋后期,一位四川商人在当地购买一批蜀锦,他最方便使用的货币是(▲)
A.半两钱 B.铜钱 C.交子 D.会子
13.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14.“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屠洪刚的一首《精忠报国》唱得我们热血沸腾。这首歌曲描写的历史人物是(▲)
A.寇准 B.岳飞 C.杨业 D.戚继光
15.“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作者借此诗讽刺的是哪朝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
A.隋朝 B.北宋 C.南宋 D.东晋
16.假如你想在《资治通鉴》中查下列四个历史事件,不可能查到的是(▲)
A.秦始皇统一全国 B.陈桥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三顾茅庐
17.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说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
A.灭亡西夏 B.定都大都 C.统一蒙古 D.建立元朝
18.西藏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时设置(▲)管理西藏。
A.西域都护 B.布舶司 C.巡检司 D.宣政院
19.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设置的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尚书省
20.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做出了重要贡献。回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最早形成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二、非选择题(21题11分,22题6分,23题6分,24题7分,共30分)
21.(本题11分)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伟大政治家。他在为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阅读以下《贞观政要》中唐太宗的言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得到)治。
材料三:天下英雄,尽入吾彀(圈套)矣(有识之士,都被我收罗了)。
材料四:“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不歧视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一中,唐太宗认识到什么力量的伟大?(2分)此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
材料二中的认识使唐太宗善于用人。请列举两例被他重用的贤才。(2分)
隋唐时期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将“天下英雄”纳入“彀”中?(2分)
从材料四以看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2分)写出唐太宗时期与吐蕃友好往来的具体事例。(2分)
22.(本题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稻;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宋史》(此处是两宋而不是南朝宋)
请回答:
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两宋时期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江南地区经济变化的原因对我们振兴家乡经济有什么启示?(答出2点,共4分)
23.(本题6分)阅读下面材料: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国,中国的商船从一些沿海城市出发,频繁出没于海外国家间,担当了一些货物的进口任务,同时也将中国的货物向海外广泛传输,这些被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请回答:
宋朝时,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有哪些?(答出1个即可,2分)
宋朝特别是南宋时期我国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有哪些?(答出1点即可,2分)
商人出海贸易当然是为了谋求利润。想象一下,他们去国外的途中,船上很可能装载哪些货物?(答出2点,共2分)
24.(本题7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舟师(指海上船只航行的管理、技术人员)识地理,夜则观星,昼(白天)则观日(太阳),阴晦(指阴天)则观指南针。 ── 北宋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三: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谨慎),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司南”是何时发明的?(1分)
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你看出了指南针有何发展变化趋势?(2分)
指南针是经什么人之手传入欧洲的?(2分)为后来欧洲哪一个重大事件提供了重要条件?(2分)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
初一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D D D B B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D B C B C D A B
二、非选择题(21题11分,22题6分,23题6分,24题7分,共30分。)
21、(本题11分)
(1)人民或人民群众或百姓或者黎庶等(2分)巩固封建统治。(1分)
(2)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善断大师的杜如晦、能征善战的李勣、敢于直言的魏征等等(答出2个,2分)
(3)科举制(2分)
(4)开明的民族政策(2分)文成公主入藏或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2分)
22、(本题6分)
(1)经济重心南移(2分)。
(2)重视教育、科技;加强劳动者劳动技能培训;引进优秀人才;维护地区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等等(回答2点即可得4分)
23、(本题6分)
(1)明州、泉州、广州(答出2个即可,2分)
(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高度发达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北方少数民族的兴起阻隔陆上贸易,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
(3) 丝绸、瓷器、茶叶等(答出2个即可,2分)。
24、(本题7分)
(1)战国(1分)
(2)北宋时用于航海,特别是在阴晦天时要靠指南针辨其方向,而在晴天仍是观测日月星辰。南宋时则完全靠指南针来定方向。
或者北宋时指南针只起辅助作用,经验是第一位的;南宋时则完全靠指南针辨明航向。
或者直接回答两宋期间指南针逐渐被广泛用于航海也可以)(2分)
(以上答案只是表述略有区别)
(3)阿拉伯人(2分)。新航路开辟或者地理大发现或者大航海时代(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