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科目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1课。本课分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子目,先是阐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着重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过程,使学生理解农业生产关系调整的意义;接着深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详细讲解政企分开等措施,呈现城市经济活力的重塑。通过这一课,学生能清晰看到我国如何突破计划经济旧有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为后续学习对外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积累一定历史知识,具备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经济体制改革》时,他们能理解教材中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内容。但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背后复杂的历史背景、经济理论,如为何要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等,理解尚浅。不过学生思维活跃,对社会经济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如身边企业发展实例等,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经济体制改革对国家发展的深远意义,提升其历史思维与知识迁移能力 。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基于新课标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2.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史实。
五、教学难点 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历史影响,知道改革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情境创设法、任务驱动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材料分析、小组交流、情景体验。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出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图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和国家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同学们结合课本,想一想改革开放分成哪两个部分呢? 大家回答得真好!接下来,让我们先来学习“对内改革”部分,即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回答】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复习导入,同时顺利过渡到本课学习。
(二) 新课讲授 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起点
1.背景 2.目的 【讲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 【引导】出示三则文字材料,请学生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 【引导】因此,农村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呢? 【回答】①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的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回答】②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回答】③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极其困难。 【回答】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材料分析农村改革的背景,进而得出改革目的,培养学生材料分析能力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试点——安徽凤阳小岗村 【引导】出示图片、1966—1976年小岗村村民生活概况简表、凤阳花鼓词。请学生材料回答农村改革最先在哪个地区试点?为什么? 【引导】依次出示视频和安徽凤阳小岗村改革的历史材料,请学生观看视频,结合材料,说一说小岗村精神。 【引导】继续出示农民协议的历史图片,请学生从这份协议中,分析农民的权利、责任、利益。 【提问】以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为形式的制度叫什么? 【讲授】出示文字材料,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承包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小岗村签订“生死状”后,取得了什么效果?(生答后出示成果统计表和图片) 【回答】①安徽凤阳小岗村。②穷则思变。 【回答】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回答】①权利:分田到户; ②责任:保证国家集体的; ③利益:剩下全是自己的。 【回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回答】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就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大家都打了鸡血一样,天没亮就出去劳作了。第一年秋收,小岗生产队喜获丰收,首次向国家交售余粮。一年就越过了“温饱线”,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6倍多。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农村改革的试点地区在安徽凤阳小岗村,以及其背景、精神,分析改革的权利、责任、利益等内容,并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4.推广 【提问】出示邓小平说的话。那最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了吗?(生答后继续出示历史图片) 【回答】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广开来。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5.意义 【引导】出示图表、材料、图片,请学生结合材料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引导】出示历史图片,引导学生问题探究,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的农产品越来越多,卖不掉怎么办?农民从“大锅饭”里解放了,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怎么办?从而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知识拓展: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引导】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结合表格归纳信息。 【回答】①激发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回答】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回答】回答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知识。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以及材料分析的方式,归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同时知识拓展,帮助学生对比记忆,全面学习。
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
1.原因 【引导】出示两则文字材料,材料中能够看出当时国有企业出现了什么问题? 【回答】①政企不分,企业处理事务程序繁琐,没有自主权。②平均分配,企业缺乏活力,职工没有生产积极性。 分析国有企业出现的问题,知道城市改革的原因。
2.背景 【引导】出示图片、文字材料,请学生结合所学小组交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回答】①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②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③1984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帮助学生分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培养唯物史观。
3.内容 【引导】依次创设不同【困境】和表格,请学生结合当时困境填充表格,并归纳概括改革的内容。 4.中心环节 【提问】出示多张漫画,提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回答】①把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公有制的前提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回答】增强企业活力。 情境创设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合理性。 图示法,直观清晰。
5.意义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图片、统计表等内容,请学生仔细观察材料,说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回答】①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②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利用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改革的意义。
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背景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请学生结合课本,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 【引导】继续出示图文材料,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何去何从? 知识拓展: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讲授】先讲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定义,再请学生分析两者利弊 【回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再加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苏联的解体,思想界出现了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 【回答】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知道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背景,从而了解其过程和意义。
2.提出过程 3.意义 【引导】出示时间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么提出的呢?(生答后出示历史图片) 【提问】出示多张图片,结合所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什么历史意义? 【回答】①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回答】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通过时间轴梳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过程,培养时空观念。进而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意义,理解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三) 课堂小结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讲述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革。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增。城市里,国有企业改革展开,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提升企业活力与竞争力。这场改革打破计划经济束缚,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高速发展,为国家繁荣富强筑牢根基,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 认真听讲并记好笔记。 回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
九、 随堂练习 4道单项选择(详见配套课件)
十、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