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提优】统编版语文三下( 第一单元重难点梳理)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提优】统编版语文三下( 第一单元重难点梳理)复习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7 16:1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5张PPT)
部编版语文
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复习
目录
课文解读


背诵内容
基础梳理

散文精读


课文归纳
课文解读

《绝句》的早春画卷
对偶手法展现的对称之美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泥融”对“沙暖”,描绘出溪边泥土与沙滩在春日里的不同状态;“飞燕子”对“睡鸳鸯”,一“飞”一“睡”,一动一静,两两相对,展现出一种对称的美感,勾勒出一幅和谐的早春画面。
拟人手法赋予的生机活力
此句中“睡鸳鸯”将鸳鸯拟人化,仿佛鸳鸯像人一样在暖和的沙子上安然入睡,赋予了鸳鸯人的行为和神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鸳鸯的闲适自在,让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凸显出早春时节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
《绝句》的早春画卷
“飞燕子”是动态描写,小燕子在空中翩翩飞舞,忙着衔泥筑巢,充满了灵动之感;“睡鸳鸯”是静态描写,鸳鸯安静地在沙滩上休憩。动静结合,一动一静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既充满生机又宁静祥和的独特氛围,展现了早春时节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与和谐之美。
动静结合营造的独特氛围
《惠崇春江晚景》的虚实想象
“鸭先知”的实景细腻描绘
“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对实景的细腻刻画。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最先感知到江水温度的变化,这一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早春时节江水回暖的情景。诗人通过对鸭子这一常见生活场景的捕捉,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鸭子在江水中欢快游动的画面,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正悄然来临。
“河豚欲上”的联想丰富画面
“正是河豚欲上时”是诗人的联想。河滩上蒌蒿满地、芦芽初短,此时诗人联想到河豚正从大海逆江而上产卵。这一联想丰富了画面内容,虽然河豚并未实际出现在画面中,但通过诗人的想象,让读者的脑海中浮现出河豚在江水中奋力游动的场景,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惠崇春江晚景》的虚实想象
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呈现
将“鸭先知”的实景与“河豚欲上”的虚景相结合,使诗歌既有眼前所见的生动画面,又有引发联想的想象空间。虚实相生,让诗歌所描绘的江南早春景色更加丰富、立体,使读者在欣赏眼前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春天的敏锐感知,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三衢道中》的听觉意境
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解析
诗人运用了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在梅子成熟、天气晴朗的时节,山路上绿树成荫,本就十分幽静。此时黄鹂的几声鸣叫,非但没有打破这份宁静,反而更加突出了山林的静谧。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让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初夏山间那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声音描绘
“添得黄鹂四五声”这句诗描绘了在幽静的山林中,传来几声黄鹂清脆的鸣叫声。“四五声”并非确切的数量,而是以简洁的数字,生动地表现出黄鹂叫声的稀疏、清脆,仿佛能让读者在脑海中听到那悦耳的鸟鸣声,打破了山林的寂静。
《三衢道中》的听觉意境
“以声衬静”营造的幽趣氛围
通过“添得黄鹂四五声”以声衬静,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幽趣氛围。在寂静的山林中,偶尔传来的黄鹂叫声,为旅途增添了一份意外的惊喜和乐趣。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走,心情也变得轻松愉悦,读者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初夏山间独有的清幽与趣味。
散文精读

《燕子》的三维描写法
外形:简洁勾勒,凸显活泼
在描写燕子外形时,作者仅用“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寥寥数语,便将燕子活泼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简洁而精准的描写,抓住了燕子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让读者能迅速在脑海中勾勒出燕子的模样。
飞行:动态刻画,尽显轻快
“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稻田飞到高柳下”,通过“斜飞”这一动词,生动展现了燕子飞行的独特姿态;“叽的一声”这一拟声词,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让读者仿佛能看到燕子轻快灵活地穿梭于天地间。
《燕子》的三维描写法
停歇:巧妙比喻,赋予诗意
把电线比作五线谱,燕子比作音符,形象地描绘出燕子停歇时的画面,不仅富有美感,还赋予了春天生机与活力,让整个场景宛如一首美妙的乐章,为文章增添了浓厚的诗意。
视觉:色彩形状,尽显繁茂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碧绿的大圆盘”,从视觉角度出发,“挨挨挤挤”描绘出荷叶的繁茂状态,“碧绿”点明荷叶的颜色,“大圆盘”则形象地写出荷叶的形状,让读者眼前浮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荷叶景象。
触觉:用词精妙,感受饱满
“饱胀”一词,虽看似是触觉感受,但却巧妙地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了荷花花苞生命力,让读者仿佛能触摸到花苞即将绽放的饱满与张力,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力量。
《荷花》的感官盛宴
《荷花》的感官盛宴
通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我仿佛是一朵荷花,翩翩起舞”,作者将自己融入到荷花的世界中,通过通感的手法,把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意境,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昆虫备忘录》的童趣视角
文中想象人若有复眼,世界会变成万花筒,这种奇特的想象充分展现了孩子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以童趣的视角,将复眼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形象的万花筒,让读者更易理解和感受。
复眼万花筒:奇特想象,充满好奇
01
“呜——扑”这一拟声词,生动地描绘出独角仙飞行时的声音和姿态,仿佛让读者亲眼目睹了独角仙的飞行过程。这种充满童趣的表达,使独角仙的形象更加鲜活有趣。
独角仙呜扑:拟声拟态,生动有趣
02
如对瓢虫“朱红的硬翅上有小圆点”进行拟人化提问“能改吃蚜虫吗?”,赋予了瓢虫人的情感和思考,让昆虫仿佛具有了生命力,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也体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思维方式。
拟人化表达:赋予情感,增添趣味
03
基础梳理

一、易读错的字
惠崇(chóng) 鸳鸯(yāng) 融化(róng) 蒌蒿(hāo) 河豚(tún)
伶俐(líng) 翼尖(yì) 掠过(lüè) 木杆(gān) 似的(shì)
沾水(zhān) 闲散(sǎn) 纤细(xiān) 痕迹(hén) 花瓣儿(bànr)
莲蓬(péng) 翩翩(piān) 饱胀(zhàng) 款款(kuǎn) 黑绸(chóu)
姿势(zī) 琢磨(zuó) 衬裙(chèn) 益虫(yì) 摔晕(yūn)
捏住(niē) 救援(yuán) 投掷(zhì) 束缚(fù) 缭乱(liáo)
打捞(lāo) 贡献(ɡònɡ) 贷款(dài) 挨挨挤挤(āi) 花骨朵儿(gū duor)
二、易写错的字
惠崇 广泛 凑成 吹拂 聚拢 掠过 疲倦 痕迹 花瓣 莲蓬 姿势 舞蹈
三、生字组词
融 融化、融洽
燕 燕子、燕窝
鸳 鸳鸯、鸳侣
惠 恩惠、惠风
崇 崇高、崇尚
芦 芦苇、芦花
芽 发芽、豆芽
泛 泛舟、广泛
偶 偶尔、木偶
沾 沾水、沾光
纤 纤细、纤尘
痕 痕迹、泪痕
瓣 花瓣、蒜瓣
蓬 莲蓬、蓬松
姿 姿势、舞姿
蹈 舞蹈、手舞足蹈
四、多音字
多音字 读音 组词 例句
杆 gān 旗杆、栏杆 旗杆上飘扬着国旗。
gǎn 笔杆、秤杆 他握着笔杆认真写字。
散 sǎn 闲散、松散 闲散的云朵飘在空中。
sàn 散步、分散 我们分散在操场各处。
挨 āi 挨挤、挨近 荷叶挨挨挤挤,像碧绿的圆盘。
ái 挨打、挨饿 旧社会穷人常挨饿受冻。
蚂 mǎ 蚂蚱、蚂蚁 蚂蚱在草丛中跳跃。
mà 蚂蟥(水蛭) 水田里的蚂蟥吸人血。
五、形近字
六、重点词语
描写春天:
烂漫无比:形容春天花开得绚烂多彩,非常美丽。
光彩夺目:形容色彩鲜艳,非常耀眼,令人瞩目。
波光粼粼:形容水面波纹闪闪发亮,如光波流动。
描写动作: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也用来形容动物飞舞的姿态优美。
横掠湖面:形容燕子等鸟类低飞掠过水面的动作,速度快且轻盈。
斜飞天空:形容鸟类或飞行物倾斜着向高空飞去。
描写植物:
挨挨挤挤:形容植物(如荷叶)长得密集,相互挤靠的样子。
严丝合缝:形容事物之间拼接得非常紧密,没有缝隙。
饱胀欲裂:形容花蕾等因内部充满而即将绽开的样子,常用于比喻情绪高涨或欲望强烈。
六、重点词语
其他重要词汇:
伶俐可爱:形容人或动物聪明、灵活且惹人喜爱。
聚拢:指人或物聚集在一起。
纤细:形容非常细,多指线条、身形等。
七、近义词
01
俊俏—俊美 轻快—轻捷 活泼—活跃 鲜艳—艳丽
聚拢—聚集 偶尔—有时 姿势—姿态 仿佛—好像
朴素—朴实 洁白—雪白 琢磨—思考 特别一非常
02
03
八、反义词
轻快—沉重 偶尔—经常 纤细—粗壮 展开—合拢
雪白—乌黑 走近—远离 朴素—华丽 灵敏—迟钝
讨厌—喜欢
AABB式
挨挨挤挤:形容人或物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摇摇晃晃:形容行走不稳或物体晃动的样子。
花花绿绿:形容颜色鲜艳多彩。
快快乐乐:形容心情愉快,高兴的样子。
九、词语积累
ABAC式
自由自在: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
一心一意:形容心思意念专一,没有其他想法。
越飞越高:形容不断上升,越来越高。
各种各样:形容种类很多,各不相同。
九、词语积累
比喻句: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拟人句: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荷花随风飘动,仿佛在翩翩起舞。
排比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描写生动的句子:
小燕子带了它的剪刀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
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背诵内容

《古诗三首》
《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古诗三首》
《三衢道中》(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燕子》第1-3自然段
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小燕子带了它的剪刀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
01
02
03
《荷花》第2-4自然段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01
03
02
课文归纳

第1课
《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选取了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以及宋代诗人曾几的《三衢道中》,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不同时节、不同地点的春日景象,展现了古代诗人眼中春天的美好与生机。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文化自信,同时学习古诗的基本学习方法。
课题解读
课文重点理解
《绝句》
诗句理解:“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两句诗通过“迟日”(春日)、“江山”、“春风”、“花草”等意象,勾勒出明丽的春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修辞手法:运用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将燕子拟人化,形象地描绘了燕子忙碌筑巢和鸳鸯悠闲睡觉的画面。
课文重点理解
《惠崇春江晚景》
诗句理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两句诗以鸭子的感知来侧面描写春水的温暖,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早春时节江景的生机勃勃。
想象与联想:“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由眼前的实景联想到河豚逆江而上的情景,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也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课文重点理解
《三衢道中》
诗句理解:“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这两句诗交代了出游的时间和路线,表现出诗人游玩的愉悦心情。
动静结合:“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通过对比和听觉的描写,表现了山中的幽静与生机,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问题探究
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哪个时节的春日景象?各有何特点?
《绝句》: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春日景象,特点是阳光明媚、江山秀丽、花草飘香。
《惠崇春江晚景》:也是描绘早春时节的江景,特点是江水回暖、鸭子嬉戏、桃花绽放。
《三衢道中》:描绘的是初夏时节的山区风光,特点是梅子黄熟、日日晴天、绿荫不减、黄鹂鸣叫。
问题探究
诗人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描绘春日景象的?请举例说明。
对偶:如《绝句》中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拟人:如《绝句》中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将燕子拟人化,形象生动。
联想:如《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由实景联想到河豚,丰富了画面内容。
这三首古诗在表达诗人情感方面有何共同之处?
三首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无论是杜甫笔下的明丽春日、苏轼笔下的早春江景还是曾几笔下的初夏山区风光,都充满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课后拓展
选择其中一首古诗,让学生根据诗句内容绘制一幅图画,加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
古诗配画
搜集更多描写春天的古诗词或现代诗歌,组织一次春天诗词大会活动,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多样魅力和诗词的丰富内涵。
春天诗词大会
第2课
《燕子》
课题解读
《燕子》是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燕子的外形特点、飞行姿态和停歇时的情景,展现了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的生机勃勃。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燕子和春天的喜爱之情,同时学习如何观察和描写动物及自然景象。
课文重点理解
燕子外形描写
原文:“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理解:这句话通过“一身……一对……加上……”的句式,从羽毛、翅膀、尾巴三个方面,生动地描绘了燕子的外形特点。其中,“剪刀似的尾巴”是燕子的典型特征,形象地展现了燕子的活泼可爱。
燕子飞行姿态
原文:“小燕子带了它的剪刀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
理解:这句话通过“斜飞”“叽的一声”“已由……飞到……”等动词和短句,生动地描绘了燕子飞行时的轻快灵活和自由自在。同时,“阳光满地”“旷亮无比的天空”等描写,也烘托出了春天的明媚和燕子的欢快心情。
燕子停歇情景
理解
这句话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电线比作五线谱,将燕子比作音符,生动地描绘了燕子停歇时的情景。同时,“蓝天的映衬”“春天的赞歌”等描写,也进一步烘托出了春天的美好和燕子的可爱。
“有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在蓝天的映衬下,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课文重点理解
问题探究
作者是如何观察和描写燕子的?
作者通过对燕子的外形、飞行姿态和停歇情景的细致观察,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的生机勃勃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注重抓住燕子的典型特征进行描绘,如“剪刀似的尾巴”“斜飞”“叽的一声”等,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燕子的形象。
问题探究
课文是如何体现“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
课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理解课文内容。例如,“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句描写,让读者在脑海中浮现出燕子的形象;“在蓝天的映衬下,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这句比喻,则让读者仿佛看到了燕子停歇在电线上的情景。
“光彩夺目的春天”是如何通过燕子的描写来体现的?
作者通过描写燕子的活泼可爱和自由自在,烘托出了春天的明媚和生机勃勃。燕子的到来为春天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使得春天更加光彩夺目。同时,作者还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如“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进一步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燕子的可爱。
课后拓展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燕子,记录它们的外形特点、飞行姿态和停歇情景,并尝试用文字进行描绘。
观察燕子并记录
01
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描写方法,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或植物进行描写,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仿写练习
02
第3课
《荷花》
《荷花》是现代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夏日清晨一池荷花的美丽姿态,以及作者观赏荷花时的美好感受。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荷花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学习如何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培养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题解读
荷花形态描写
原文:“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理解:这句话通过“冒”“展开”“露出”“饱胀”等动词,生动地描绘了荷花的不同形态。其中,“冒”字用得尤为巧妙,形象地表现了荷花在荷叶间蓬勃生长的样子。同时,通过排比句式“有的……有的……有的……”,展现了荷花的千姿百态。
课文重点理解
课文重点理解
荷花池整体描写
原文:“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理解:这句话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荷花池的整体景象。荷叶被比作“碧绿的大圆盘”,形象地展现了荷叶的茂密和碧绿;而“挨挨挤挤”则生动地表现了荷叶之间的紧密排列。白荷花在荷叶间“冒出来”,则形象地表现了荷花的勃勃生机。
作者想象与感受
原文:“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理解:这句话通过作者的想象和感受,进一步展现了荷花的美丽和生机。作者将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与荷花融为一体,感受到了荷花的轻盈和飘逸。同时,“翩翩起舞”等动词的运用,也生动地描绘了荷花在微风中的摇曳姿态。
作者是如何观察和描写荷花的?
作者通过对荷花的细致观察,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荷花的美丽和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注重抓住荷花的典型特征进行描绘,如“碧绿的大圆盘”“雪白的衣裳”等,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荷花的形象。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01
04
02
03
作者如何通过想象和感受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作者通过想象自己成为一朵荷花,与荷花融为一体,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这种想象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荷花的美丽和生机,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荷花池中,与荷花共同翩翩起舞。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课文是如何体现“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
课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理解课文内容。例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描写,让读者在脑海中浮现出荷叶茂密、碧绿的景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则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荷花在荷叶间蓬勃生长的样子。
课后拓展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荷花池或荷花图片,记录荷花的外形特点、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并尝试用文字进行描绘。
观察荷花并记录
01、
推荐学生阅读叶圣陶先生的其他作品,如《稻草人》等,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魅力。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点,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阅读叶圣陶的其他作品
02、
第4课
《昆虫备忘录》
课题解读
《昆虫备忘录》是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一篇科普性质的散文。文章以轻松、幽默的笔触,记录了作者观察和了解到的四种昆虫——蜻蜓、瓢虫(花大姐)、独角仙和蚂蚱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昆虫世界的独特视角。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昆虫的基本知识,感受作者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同时培养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和能力。
课文重点理解
蜻蜓的复眼
原文:“复眼”这部分的哪些内容让你觉得有意思?
理解:作者通过观察和想象,对蜻蜓的复眼进行了有趣的描述。他提到,如果人长了一对复眼会怎样,这种设想既富有童趣又引人深思。同时,作者还通过拟声词“噌——飞了”来描绘蜻蜓的机警和飞行速度之快。
课文重点理解
瓢虫(花大姐)的外形与习性
原文:“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上有小圆点”以及“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
理解: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瓢虫美丽的外形和独特的习性。他不仅对瓢虫的翅膀颜色、质地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还通过拟人化的语言,对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提出了“改口味”的建议,显得既亲切又有趣。
课文重点理解
独角仙的力气与笨拙
原文:“呜——扑”以及“据说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拉着就走”
理解:作者通过拟声词“呜——扑”形象地描绘了独角仙飞行的声音和姿态,同时通过举例说明独角仙力气大,进一步展现了这种昆虫的独特之处。同时,作者还通过“据说”一词,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信度。
蚂蚱的别名与种类
原文:“蚂蚱”别名又叫“挂大扁儿”,分为尖头蚂蚱、“土蚂蚱”
理解:作者通过介绍蚂蚱的别名和种类,让读者对这种昆虫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他还通过“顶讨厌”这样的词语,表达了个人对某种蚂蚱的喜好,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问题探究
作者是如何观察和描写昆虫的?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将昆虫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形象、有趣。同时,他还通过拟声词、设问等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课文是如何体现“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这一要求的?
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作者对昆虫世界的独特视角和热爱之情。作者运用拟人化的语言、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等手法,使得文章充满了童趣和活力。同时,他还通过设问、举例等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和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
课后拓展
昆虫知识小报制作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昆虫知识小报。小报内容可以包括昆虫的分类、生活习性、有趣之处等,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图文并茂、手抄报等。通过制作小报,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昆虫知识,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昆虫科普讲座或视频观看
教师可以邀请昆虫专家或学者来校进行科普讲座,或者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科普视频资料。通过专家的讲解和视频的展示,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昆虫世界的奥秘和神奇之处,从而激发他们对大自然和昆虫世界的热爱和探索兴趣。
语文园地
《燕子》
句子:“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想象画面:燕子轻触水面,波纹层层扩散,仿佛在湖面画圆。
妙词:“荡漾”生动写出水波轻柔的动态美。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荷花》
句子:“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想象画面:花苞鼓鼓的,像装满了水的泡泡,随时会“啪”地绽开。
妙词:“饱胀”“破裂”用拟人化手法赋予花苞生命力。
交流平台
《昆虫备忘录》
句子:“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想象画面:瓢虫优雅降落,翅膀折叠整齐,像整理裙摆的舞者。
妙词:“款款”“严丝合缝”体现动作的精准与优雅。
识字加油站(形声字归类)
扌 援、掷、捞 与手部动作相关 救援(消防员救援被困群众)。
纟 缭、缚、绸 与丝线、缠绕相关 束缚(不要被旧观念束缚)。
贝 贡、贷、资 与财物相关 贡献(科学家为祖国做贡献)。
书写提示(易错字笔顺)
生字 正确笔顺(关键步骤) 易错点提醒
援 先写“扌”,再写“爰”(横、点、撇…) 右半部分勿写成“爱”。
缭 先写“纟”,再写“尞”(横、竖…) 右下部“日”后勿漏写“丶”。
贷 上部“代”(撇、竖、横…),下部“贝” 上部勿误写为“伐”。
日积月累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日积月累
注释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诗歌大意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赏析
这首词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深深眷恋之情。词中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江花比作火,将江水比作蓝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绚丽多彩。同时,词的语言优美流畅,韵律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学习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