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课堂通行证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课堂通行证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8 17:4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燕子》一课描写的顺序是( )
A.燕子的外形——春光里的燕子——燕子的飞行和停歇
B.春光里的燕子——燕子的飞行和停歇——燕子的外形
2.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下列对《燕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描写了燕子的外形美。
B.描写了燕子的飞行美。
C.描写了燕子的吃食美。
D.描写了燕子的歇息美。
3.作者描写燕子的顺序是(  )
A.从部分到整体 B.从整体到部分
4.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似的( sì ) 纤细(qiān) 木杆(gān )
B.伶俐(lín ) 横掠 (luè) 几痕(hén )
C.闲散(sǎn ) 笔杆(gǎn) 蒌蒿 (hāo)
5.下列诗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沙暖/睡/鸳鸯。 B.蒌蒿/满地/芦芽/短。
C.正是/河豚/欲上时。 D.小溪/泛尽/却山行。
二、填空题
6.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融: 暖:
诗句的意思:
7.照样子,写一写。
一(个)(碧绿)的大圆盘 一( )( )的清香
一( )( )的花瓣 一( )( )的衣裳
8.品读佳句。
“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这句话中“如毛的细雨”写出了春雨 的特点。
9.给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挨挨挤挤( ) 仿佛( ) 看荷花( )
挨打( ) 佛教( ) 看门( )
10.亲兄弟,巧区分(比一比,组成词语)。
沾( ) 倦( )
站( ) 卷( )
战( ) 圈( )
拢( ) 掠( )
扰( ) 惊( )
笼( ) 凉( )
三、语言表达
11.仿写句子
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仿写你喜欢的小动物:
, , , ,凑成了 。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
燕子
阳春三月,它来了。那小巧玲珑的流线型体态,着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轻悠敏捷,在春光中快乐甜美地飞翔,发出清亮圆润的啁zhōu啾jiū声。
我们江南水乡,春季里雨丝如烟如粉,无声无息地下着。新拔节的翠竹,清水田里的禾苗,池塘边的柔柳和刚刚绽开的桃花,在水雾碎雨中,绿莹莹、红润润的。这时,一只、两只,一对、两对……小燕子妙舞轻扬,穿来穿去。
天放晴了,阳光露出来。小燕子更活泼了。它斜飞在瓦蓝洁净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瞬间,“唧”的一声,身子似个小黑点窜下来,在明镜般的水面上,横掠着,似乎要跌入水中。可它又轻身一跃,射入云中,这时,水面上撒落一朵小浪花,浪花绽开,荡漾出一圈一圈的波纹。
我问奶奶:“小燕子的尾巴为什么跟别的鸟不一样,像一把黑亮的剪子呢?”
奶奶说:“剪春呀!你看它飞来飞去,用剪子裁出一件春衣,给大地穿上。”
我相信了,又问奶奶:“那它为什么飞不停又唱不停呢?”
奶奶说:“闹春呀!春越闹越浓的。”
奶奶在堂屋靠近房梁的墙上,钉上两个小竹桩,小竹桩上放一片新瓦——这是给小燕子筑窝用的。几天后,两只燕子一前一后,绕着房梁飞了几圈,落在瓦片上,歪着头,小黑豆般的眼睛调皮地朝我们滴溜溜乱转,轻声细语地说:“叽咕、叽咕……”
“燕子在说什么呢?”我问奶奶。
“燕子在说,”奶奶告诉我,“不借你们的盐,不借你们的醋,只借你们的屋,给我们来住住。”
我乐极了,对着小燕子喊:“你们住吧!”
过一段时间,燕子孵出四只活泼可爱的雏燕。雏燕贪食,整天张口向爸爸妈妈要吃的。
我不明白,奶奶为什么这样欢迎燕子,她只图个吉利吗?在常识课上,我才知道燕子是这样的宝贵。老师说,一只燕子一个夏天能吃50万到100万只害虫。消灭了害虫,保护了庄稼,大地披上绿色的春衣。原来,燕子用汗水打扮春天,保护春天。
12.阅读短文,把文中描写燕子外形特点的语句写在下面。
13.阅读第2、3自然段,写出描写燕子活动特点的词语。
在雨中飞行时:
在晴天飞行时:
14.在文中找出一个拟人句。
15.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奶奶喜欢燕子的原因,写在横线上。
16.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燕子的诗句,写出两句。
阅读短文。
勤奋的李绅
唐朝的李绅,自幼丧父,家境贫穷。母亲为了把他教育成人,就亲自教他读书作文。李绅天资聪颖,又十分好学,因此,15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挺不错的诗来。
为了读书.李绅寄居在一个环境幽静的寺庙里。李绅常常独自坐在寺庙前的石阶上,面对满山的苍松翠柏诵读古诗,或者用树枝作笔,在地上练习写诗,写了改,改了再写。后来,因为他在没有字的佛经纸页上写诗,被和尚赶出了庙门。
李绅离开了寺庙,无处可归,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他有时在山下的竹林里露宿,有时在湖边的渔船上过夜。低矮的土地庙,露天的破牛棚,都曾当过他的住所。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读诗和写诗。
李绅的写作态度很认真。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读十几遍,甚至几十遍,一边读一边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其中《悯农》这首诗就是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才成功的。李绅从小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亲眼看到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劳作很辛苦,于是他决心写一首诗,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他苦苦思索了三四天,经过几十次的修改,才写成了《悯农》。他写《悯农》时,正值酷暑盛夏,天气闷热,蚊蝇叮人。人们都摇扇乘凉,唯有李绅坐在蒸笼似的小屋里埋头写作。他脸上身上全是汗水,衣衫全湿透了,两只细瘦的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个又一个疙瘩。然而他把这一切都置之度外。想啊,改啊,改啊,想啊,《悯农》终于写成了,其中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小诗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很快就流传开了。人们在赞美这首诗的同时,对李绅刻苦认真的写作态度更是赞叹不已,说他写的诗“字字皆辛苦”。
17.火眼金睛,为加点字注音。
好学 好人 辛苦 幸福
18.词语训练营。
“千锤百炼”一般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也比喻对诗文等做多次的精细修改。在文中比喻 。
19.朗读出第四段中表示“千锤百炼”的语句。
20.“字字皆辛苦”的意思是 ,文中最能表现“字字皆辛苦”的一处细节描写的语句是 。
21.李绅写《悯农》是为了 。
五、书面表达
22.题目:我的植物朋友
选择你喜爱的植物,写清楚它的样子、颜色、气味等,写出你的喜爱之情。观察仔细,突出主题;不少于300字。
我的植物朋友 开头 开篇设疑,由谜语引出介绍的植物
中间 围绕中心描写植物 观察植物特点,写出喜爱之情
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作
写人、写事必须与描写的植物有关,突出主题
结尾 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提示 可参考上面的思维导图,或者自由发挥,认真完成本次习作。
《第一单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A C A C B
1.A
2.C
3.A
4.C
5.B
6. 滋润,湿润 温暖,暖和 溪边泥土湿软,小燕子翩翩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7. 阵 扑鼻 片 粉色 件 雪白
8.细而密
9. āi fú kàn ái fó kān
10. 沾边 疲倦 站立 画卷 战士 羊圈 聚拢 掠夺 打扰 惊奇 笼子 清凉
11. 一双红宝石般的眼睛 一对长长的耳朵 一张特殊的三瓣嘴 一身洁白的皮毛 活泼可爱的小兔子
12.那小巧玲珑的流线型体态,着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轻悠敏捷。 13. 这时,一只、两只,一对、两对……小燕子妙舞轻扬,穿来穿去。 瞬间,“唧”的一声,身子似个小黑点窜下来,在明镜般的水面上,横掠着,似乎要跌入水中。可它又轻身一跃,射入云中,这时,水面上撒落一朵小浪花,浪花绽开,荡漾出一圈一圈的波纹。 14.几天后,两只燕子一前一后,绕着房梁飞了几圈,落在瓦片上,歪着头,小黑豆般的眼睛调皮地朝我们滴溜溜乱转,轻声细语地说:“叽咕、叽咕……” 15.一只燕子一个夏天能吃50万到100万只害虫。消灭了害虫,保护了庄稼,大地披上绿色的春衣。原来,燕子用汗水打扮春天,保护春天。 16.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7. hào hǎo xīn xìng 18.李绅苦苦思索了三四天.经过几十次修改,才写成了《悯农》 19.人们都摇扇乘凉,唯有李绅坐在蒸笼似的小屋里埋头写作。他脸上身上全是汗水.衣衫全湿透了,两只细瘦的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个又一个疙瘩。 20. 李绅写的诗每个字都经过千锤百炼,凝结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想啊,改啊,改啊,想啊,《悯农》终于写成了 21.表达对农民的同情
22.例文:
我的植物朋友
家里客厅,卧室,阳台都摆了我最喜欢的植物——绿萝。
妈妈让我给它们浇水,我惊奇地发现一样的植物,摆的地方不同,长出来的叶子就不一样。阳台上的叶子黄黄的,我用手机查了一下,发现绿萝喜欢阴凉的环境生长,不能对着太阳晒,于是我赶紧把它移到阴凉的地方,剪掉那些发黄的叶子。
过了一天,叶子果然变绿了,我才知道植物其实不简单。于是我开始更加认真地观察它,发现绿萝的叶子形状是心形的,有大有小,各不相同。用手轻轻一摸,感觉油油的,凉凉的。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有深绿、淡绿,还有嫩绿,美丽极了。绿萝的茎也是粗细不一的,翻开叶子,可以看到许多的茎直伸到泥土里,原来它是从根部长出来的。
绿萝不会开花,是一种普通的绿色植物,但它可以净化空气,吸收空气里的有害气体。
我爱绿萝,它让我家变得空气清新,变得生机盎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