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屏息(pínɡ) 须臾(yú) 绰号(chuò)
B.离谱(pǔ) 铭记(mínɡ) 嘈杂(záo)
C.叛逆(nì) 眉梢(shāo) 优雅(yá)
D.徒手(tú) 斜翘(qiào) 丑陋(lòu)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中的“屏”应读bǐnɡ;B项中“嘈”应读cáo;C项中“雅”应读yǎ。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列句中划线字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
A.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
B.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
D.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前一个读音是zhì,“智慧”的意思;后一个读音是zhī,“学到”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3.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C.学而时习之 D.曲肱而枕之
答案:A
解析:分析:B、C、D三项中的“而”都表承接, A项的“而”表转折。
点评: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填空题
4.《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 、 、 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答案:儒家 语录 《大学》 《中庸》 《孟子》
解析:分析: 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
点评: 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
5.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解析:分析:熟读、背诵课文。
点评: 主要考查对要求背诵课文的掌握。
6.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
答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解析:分析:背诵、理解课文。
点评: 主要考查对要求背诵课文的掌握。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答: 。
答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分析:在背诵默写的基础上学会应用。
点评: 主要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8.解释划线的词语,并填写到括号里。
①人不知而不愠 ( )
②不亦君子乎 ( )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
④温故而知新 ( )
⑤饭疏食饮水 ( )
⑥博学而笃志 ( )
答案:①了解、生气、发怒 ②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③真诚,诚实
④学过的知识 ⑤吃饭 ⑥忠实,坚守
解析:分析:①了解、生气、发怒 ②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③真诚,诚实
④学过的知识 ⑤吃饭 ⑥忠实,坚守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9.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不亦说乎 通 ,意思是 。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 ,意思是 。
答案:① “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② “有”通“又”,意思是“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
解析:分析:① “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② “有”通“又”,意思是“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
点评:要熟记教材中常见的通假字。
10.找出古今异义词语,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 ( )
(2)吾日三省吾身 ( )
(3)温故而知新 ( )
(4)择其善者而从之 ( )
(5)可以为师矣 ( )
答案:(1)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可以,古义:可是可以的意思,以是凭借的意思;今义:可能,许可。
解析:分析:要积累课文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点评:考查学生的文言文实词的掌握。
11.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
可以为师矣( )
(2)而: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3)知:人不知而不愠(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温故而知新( )
(4)乐:不亦乐乎( )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
答案:(1)(替);(成为,做)(2)(转折连词,却);(顺承连词,不译);
(3)(了解);(懂得);(得到);(4)(愉快,快乐);(以……为乐)。
解析:分析:积累课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词。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掌握情况。
1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 )
(2)吾日三省吾身 ( )
(3)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4)饭疏食饮水 ( )
答案:(1)时:名词作状语,按时;(2)日:名词作状语,每天(3)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4)饭: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解析:分析:多积累常见的词类活用。
点评: 考查词类活用
13.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两个)。
(1) (2)
答案: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解析:分析:熟识固定成语。
点评: 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的固定短语的掌握。
三、阅读理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①识: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④及:赶上,追上。⑤亡:指不知道的东西。
14.亚奥理事会2011年10月13日宣布,南京市获得2013年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举办权。届时喜迎各国嘉宾,可以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表达这种喜悦 : ?
答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析:分析:背诵、理解课文。
点评: 主要考查对要求背诵课文的掌握。
15.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答: 。
答案: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解析:分析:“吾日三省吾身”的内容指这句话后面的几件事情。
点评: 此题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16.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答: 。
答案: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解析: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回答。
点评: 此题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17.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答: 。
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选择他人长处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解析:分析:围绕“选择他人长处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回答即可。
点评: 此题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18.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
答: 。
答案: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能施加在别人身上,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人。
解析:分析:选取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一点,谈出受到的思想教育。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感悟能力。
19.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答: 。
答案:围绕“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勤奋好学;谦虚诚恳;温故而知新,日积月累”回答即可。
解析:分析:选取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一则,谈出思想道德修养的意义。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感悟能力。
20. 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孔
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
答: 。
答案:温故知新 三十而立
解析:分析:熟识固定成语。
点评: 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的固定短语的掌握。
21.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孔
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
答: 。
答案:温故知新 三十而立
解析:分析:熟识固定成语。
点评: 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的固定短语的掌握。
2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答:
答案: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解析:分析: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翻译句子。
点评: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2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
答案: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解析:分析: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翻译句子。
点评: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2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答:
答案: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解析:分析: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翻译句子。
点评: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2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答:
答案: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解析:分析: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翻译句子。
点评: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