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07 19:2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史料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简述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基本情况,并概括其特点。培养其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
2.能够使用史料多角度解析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培养其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一、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
思考:结合图片和教材前言,说说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情况?并分析交流的特点?
1.交流概况:
(1)公元前6000年左右
西亚的小麦、大麦→欧洲;
(2)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核桃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从亚洲传到罗马。
2.交流的特点:
①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洲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
②物种种类少;
③主要通过陆路交流。
二.美洲物种的外传
1.外传概况:
2.外传原因:
(1)新航路的开辟
(2)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4)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优势
(3)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
下列食物物种来那一地区?这些物种又是怎样向外传播的?外传的原因是什么?
物种: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来自美洲。
传播路径: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从美洲带到欧洲,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物种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番茄
辣椒
二、美洲物种的外传
3.具体表现
①途径: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起初仅供观赏)。
②推广:16世纪中期在南欧广泛种植。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传入后推广较为缓慢。
①途径:由西班牙人 带入欧洲(起初仅供观赏)。
②推广:18世纪中叶开始食用栽培,经过改良培育,18世纪末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15世纪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①途径: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推广:明朝时传入,先在丘陵地区种植,后逐渐拓展到平原地区。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种植遍布全国。
传入途径与玉米相似
明朝万历年间传入,长期当做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明朝时传入中国,称为“番椒”
阅读课文,完成表格(传入时间、途径、推广种植情况)
二.美洲物种的外传
材料一: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形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材料二: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 ——《凤冈陈氏族谱》
材料三:( 甘薯)不需天泽,不冀人工,能守困者也;不争肥壤,能守让者也;无根而生,久不枯萎,能守气者也。予行大江,天大旱,五谷不等,民食草木之实亡厌,今乃佐五谷,能助仁者也;可以粉,可以为酒,可祭可宾,能助礼者也;茎叶根皆无可弃,其直甚轻,其饱易充,能助俭者也;毫童食之而不患便噎,能养老者也;童孺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行道篙乞之人食之,能平等者也;下至鸡犬,能及物者也;其于士君子也,以代匾焉。
(1)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生活实际,分析甘薯在中国大量种植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当时甘薯大规模引入对中国所产生的作用。
(2)原因:适应性非常强(耐旱、耐风雨、抗病虫害);产量高、用途多,老少皆宜;政府重视推广。
(3)作用:①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产量提高,有利于解决粮食饥荒问题;②扩大了土地的开垦利用,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③促进了人口增长;④促进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⑤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粮食结构和人们的饮食习惯。
4.甘薯传入中国
(1)路径:明朝万历年间,通过菲律宾和越南传入中国。


欧 洲
亚 洲
非 洲
大 洋 洲
欧洲移民
西班牙
西班牙
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类别 物种
粮食类
水果类
蔬菜类
经济类
禽畜类
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大麦、水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黄瓜、甜瓜、豌豆
甘蔗等
1.欧亚物种在美洲的传播
鸡、牛、驴、马、猪、羊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1.绘制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图。
2.从这一传播过程来看,你如何认识不同地区的物种交流?
3.谈谈咖啡的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
物种交流既是经济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载体。
【历史纵横】咖啡的传播及其产生的重要社会影响
①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习惯;
②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
③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④有利于“和同一家”的世界文化交流融合。
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2.咖啡的传播
非洲 阿拉伯 欧洲 亚洲 美洲
思考: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有什么特点?
提示:内容、 范围、 时间、 交流、结果方面
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 范围具有全球性; 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
内容具有丰富性; 结果具有双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对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对中国:玉米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
(3)对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
材料一 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全球粮食作物和动物交换所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据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统计
四、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2.丰富人们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和食物结构。
材料三 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饮食生活发生变化。美洲的可可、印度和马鲁古的香料、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阿拉伯人的咖啡,以及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大米、白糖等都是大量贸易的重要商品,都出现在欧洲的餐桌上。
——摘编自朱基福《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四、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1)对欧美:马铃薯改变了欧洲人的食物结构。小麦丰富了北美人民的饮食种类。
(2)对世界: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梵高《吃马铃薯的人》
材料四 美洲高产粮食作物传入我国后……特别是民众的主食结构产生了影响。在土地贫瘠的山区,传统作物无法生长,它们以其强大适应性迅速成为山区人民的主粮,马铃薯在高寒山区意义更为重大,成为山农的重要食料。在平原地带,稻麦处于主粮地位,玉米、番薯作为辅助杂粮,马铃薯主要用作蔬菜。
—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3.推动世界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材料五 在北美地区,水稻仅有3%供本地消费,其余全都用于出口。玉米、番薯的上市贸易,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起到了平抑粮价的作用。
材料六 玉米和番薯的推广增加了粮食供应量,在满足人民口粮需要的同时,也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这两种作物的推广解决了广大民众的基本食粮,从而有稻米可以出售,促进了稻米生产的商品化。
——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四、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1)对北美:水稻主要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对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增加了粮食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四、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材料七:通过将玉蜀黍和甘薯挤塞进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处缝隙,在1700年至1800年间,棚民(福建等地客家人)和移民让这个国家的种植面积几乎增加了两倍。为了开辟必须的农田,他们砍伐了许多已有树百年历史的森林。失去林木的遮蔽,山坡再也不能蓄住雨水。土壤养分从山丘上被冲刷下来。最终,养分耗尽的土地甚至连玉蜀黍和甘薯都无法滋养了。于是农民会砍伐更多的森林,这个周期又再一次开始。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4.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p12“史料阅读”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袁景晖《建始县志》
(1)美洲:
①马牛羊繁殖数量远超土地承载能力;
②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2)中国:
①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扩大了耕地面积。
②但过度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
材料八
图片来源:查尔斯·曼恩
《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加拿大“一支黄花”
非洲大蜗牛
大薸(水莲)
【知识拓展】外来物种的侵袭
紫茎泽兰
原产美洲,天然草地被紫茎泽兰入侵3年就失去放牧利用价值,常造成家畜误食中毒死亡。
非洲大蜗牛是杂食性动物,侵害对象包括农作物、林木、果树、蔬菜、花卉等植物,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种作物。尤其是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所以不能用手接触,更不能吃。此外,它们爬行过的蔬菜和水果都可能残留病原,从而侵入人体。
繁殖力极强,传播速度快,生长优势明显,生态适应性广阔,与周围植物争阳光、争肥料,直至其它植物死亡,从而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可谓是黄花过处寸草不生,故被称为生态杀手、霸王花。
水葫芦 即 凤眼莲
材料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跨国旅游业等快速发展,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当前全球性的问题,对各国生态环境、农业发展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被认作是 21 世纪五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开展外来生物入侵的防控已是全球各国政府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工作重心之一。
——赵彩云《中国国际贸易往来中的“外来客”》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而且还在随着气候变化、国际贸易等的发展不断加剧。
——王瑞等《重大外来入侵杂草在我国的分布危害格局与可持续治理》
结合材料,谈谈当今各国应如何应对外来物种入侵?
(1)成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公约、协议,成立联合管理机构;
(2)加快推进制定生物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
(3)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及研究;
(4)加强对外来生物入侵的科普宣传教育
(5)组织专家开展外来物种入侵的科学研究和防治技术攻关……
经济全球化下如何应对外来物种入侵
【知识拓展】
课堂小结



















移居新世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旧世界的农场
——美洲作物的外传
交流交融,命运与共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双向
互补
世界经济
人口增长
日常生活
环境变化
玉米、红薯、番茄、辣椒….
小麦、水稻、咖啡、禽畜…
1.发现美洲以来,许多诞生于动荡之中的宝藏就在新大陆和传统的欧洲大陆之间穿梭。美洲品种多样的植物更是别具一格。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
A.马铃薯、玉米
B.小麦、甘薯
C.玉米、水稻
D.烟草、可可
A
【随堂检测】
2.玉米传入山东以前,当地的贫苦农民一般吃粗粝的穆子米饭。后来,随着玉米的广泛种植,人们不断总结吃玉米的方法,做出玉米面加豆面的玉米饼子,香甜可口,备受欢迎,竟把陪伴农家数千年的穆子排挤到绝种的境地。由此可见,物种的传播( )
A.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
B.对人类有双重影响
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D.推动了人口的增长
C
【随堂检测】
3.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非洲,逐渐适应了当地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这( )
A.影响了非洲气候环境
B.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增长
C.推动了当地经贸发展
D.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
【随堂检测】
4.意大利罗马郊区的法勒斯纳别墅中的著名画家拉斐尔所作的壁画,在周围的垂花饰中,有画家达·乌迪内于1515-1517年画的几支玉米苞(棒)。该艺术品可以用来说明( )
A.东西商贸活动的浸染
B.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
C.传统农耕经济的发展
D.欧洲民众的饮食习惯
B
【随堂检测】
5.出于饮食习惯和宗教等原因,移居新大陆的欧洲人“喜欢面包甚于玉米”,而在轮船发明之前的时代,大量运载小麦或面粉成本及风险太高。自15世纪末开始,小麦逐渐成为在美洲传播最广泛的旧大陆粮食品种。这说明( )
A.欧洲人的食品结构长期稳定
B.美洲作物遭到欧洲各国排斥
C.宗教信仰决定饮食文化传统
D.殖民扩张助推食物物种传播
D
【随堂检测】
6.中国人口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后迅速增加,一系列的上谕和省府告示劝谕北方农民大规模种植甘薯,以便渡过饥荒。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B.中国土地面积的扩增
C.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D.欧洲人开辟的新航路
D
【随堂检测】
7.下图是1675年的一幅油画,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在当时的英国被称为“国王的水果”。据此可得出(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南美洲已经成为英国殖民地
C.工业革命促进农业的发展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A
【随堂检测】
8.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旧大陆的小麦、大麦、豌豆、甘蔗等农作物和羊、鸡、猪、牛等畜禽传入美洲,美洲玉米、马铃薯、甘薯、辣椒等作物也传入欧洲旧大陆。同时,麻风、天花等疾病也传入了美洲。这些现象,后来被称作“哥伦布大交换”。据此可知,“哥伦布大交换”( )
A.不利于美洲地区的社会发展
B.推动了物种的跨区域大范围交流
C.有利于葡萄牙工商业的崛起
D.维护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B
【随堂检测】
9.“哥伦布大交换”也被称为“大交流”,是指哥伦布在航行至美洲以后,一个包括动物、植物、文化、人群、传染性疾病和思想等方面在美洲、非洲及欧亚半球之间的广泛交流。下列所示现象属于“哥伦布大交换”的是
A.美洲的烟草和中国的香料开始出现在欧洲市场
B.欧洲的先进生产方式随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
C.西方的语言文字、宗教开始传播过海到中国
D.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
B
【随堂检测】
咖啡馆里的英国历史
咖啡原产于非洲,伦敦的第一家咖啡馆在1652年开办,之后迅速推广,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喝咖啡被认为是有品位,乐于接受新思想。
查理二世担心它们会成为阴谋造反的中心,予以取缔。舆论立即大哗,咖啡店主由托马斯·加拉韦领头,组织了请愿团进行抗议。
胡克的日记显示,他和他的科学家同行在咖啡馆里进行学术讨论,同制造实验仪器的技工谈判,有时还在咖啡馆里做科学实验。……现代科学的奠基之作——牛顿的《原理》起源于咖啡馆。
结合课本及材料思考:咖啡与咖啡馆在英国发展的历史,折射出英国怎样历史发展的进程。
新航路的开辟后,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咖啡贸易实现资本积累,力量逐步强大;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兴起发展,宣传“自由、平等、民主”,咖啡馆作为重要的社交场所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
国王取缔咖啡馆体现了王权的专制性,激起了新兴阶级的不满,他们的抗议有利于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随着思想的解放和经济发展,英国近代科学兴起并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提供理论基础。
英国咖啡馆的发展见证了英国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历程。
答案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