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1 16:4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弥高(ní) 硕果(shuò) 迭起(dié)
B.地壳(ké) 校补(jiào) 衰微(shuāi)
C.疏懒(shū) 慷慨(kǎi) 澎湃(bài)
D.典籍(jí) 独裁(cái) 宝藏(zànɡ)
答案:D
解析:
分析:A项中的“弥”应读mí;B项中的“壳”应读qiào;C项中的“湃”应读pài。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字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面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浠水(xī) 硕果(shuò) 锲而不舍(qiè)
B.弥高(mí) 校补(jiào) 迥乎不同(jiǒng)
C. 衰微(shuāi) 迭起(dié) 沥尽心血(lì)
D.赫然(hào) 凝结(níng) 气冲斗牛(dòu)
答案:D
解析:
分析:D项“赫”应读hè,“斗”应读dǒu。
点评: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3.下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契而不舍 炯炯目光 十年艰辛
B.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警报叠起
C.崇高品格 迥乎不同 慷慨淋漓
D.一反既往 形式紧张 诗兴不作
答案:C
解析:
分析:A项中“契而不舍”应为“锲而不舍”;B项中“警报叠起”应为“警报迭起”;D项中“形式紧张”应为“形势紧张”。
点评: 考查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同音或者形似的字形的准确区分情况。
4.下列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B.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C.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 赫然而出。
D.这个方面,情况就迴乎不同,而且一反即往了。
答案:D
解析:
分析:选D。D项中 “ 迴 ” 应为“迥”,“即”应为“既”。
点评: 考查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同音或者形似的字形的准确区分情况。
5.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仰之弥高(更加) 潜心贯注(用心专而深)
B.锲而不舍(刻) 心会神凝(领悟)
C. 兀兀穷年(劳苦的样子) 迥乎不同(差得远)
D.沥尽心血(滴) 警报迭起(屡次)
答案:B
解析:
分析:B 中“会”的意思为“集中”。
点评: 考查学生词义理解能力。
6.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比喻)
B.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引用)
C.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对偶)
D.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拟人)
答案:D
解析:
分析:选D。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不是拟人。
点评:考查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7.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要给我们 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
②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 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③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 而出。
④这个方面,情况就 ,而且一反既往了。
A.衰弱 凝结 蓦然 迥乎不同
B.衰弱 凝固 赫然 截然不同
C. 衰微 凝固 蓦然 截然不同
D.衰弱 凝结 赫然 迥乎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注意辨析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点评:考查词语的搭配使用。
8.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欢乐的溪流唱着清脆的歌声,跳着优美的舞姿奔向远方。
B.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C.看到这张照片,仿佛把我带回到那充满无限乐趣的童年世界。
D.中学生上网吧,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班主任老师的重视。
答案:B
解析:
分析:A 句属于搭配不当,“唱着”和“歌声”不能搭配在一起;C句属于成分残缺,应在“仿佛把我……”的前边加上主语“它”;D句属于分类不当,因为“广大班主任老师”也是“教育工作者“。B 句没有语病。
点评: 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9.课文用希特勒、墨索里尼的事例,阐明的道理是( )
A.我们的力量大得很。
B.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C.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D.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希特勒、墨索里尼都是反人民的势力,最后都失败了,事实证明了反人民就被人民毁灭的道理,故选D。
点评: 考查分析概括的阅读技巧。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B.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
C.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D.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得如何。
答案:A
解析:
分析:A洛阳纸贵,比喻作品风行一时。B不容分说,不许分辩、解释。C巧立名目,定出许多名目,以达到不正当的目的。D追本溯源,比喻寻找事情发生的根源。
点评: 考查学生词义理解能力。
11.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闻一多在集会上痛斥特务,骂得慷慨激昂,群众大呼过瘾。
B.闻一多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足不出户,埋头研究,
C.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凭着三十年开车的经验,果断采取措施,避免了一场车祸。
D.不管出现什么情况,他都无动于衷,表现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D中“无动于衷”是贬义词,应该用“安之若素”。
点评: 考查学生对词语感彩的辨析。
12.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B.闻先生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C.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D.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答案:D
解析:
分析:D应该是“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里是完整的两句话,而分号是表示一句话中间并列的分句之间的停顿,此处不能用分号。
点评: 本题考查分号的用法。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些蔬菜长的这么好,是由于菜农们精心管理的结果。
B.我每次向他借书,他不顾年老体衰,都亲自冒着严寒酷暑跑进小书屋寻找。
C.为了发展国民经济,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有什么个人得是不能抛弃吗?
D.她虽然缺乏对待顾客的热忱,却有一套对付顾客批评的本事。
答案:D
解析:
分析:A项中由于与结果意思重复,去掉其一句子就正确。B项中的“都”字用错了位置,
应该放在他不顾年老体衰中的“他”后面才正确。C项中得失就又得到和放弃的意思,而后
面又用了抛弃,搭配有误,所以最准确的选项是D。
点评: 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二、填空题
14.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闻一多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歌词“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出自他的诗《_______________》。
答案:臧克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七子之歌 
解析:
分析: 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
点评: 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
15.根据拼音写汉字。
心会神(níng)_______ (jiǒng) _______乎不同 (lì)_______尽心血
目不(kuī_)_______园 无(xiá) _______及此 深(xiāo) _______灯火
答案:凝|迥|沥|窥|暇|宵
解析:
分析:略。
点评: 考查学生对常用字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16.指出下面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____________
②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____________
③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____________
④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____________
答案:比喻|比拟|比喻|反复
解析:
分析:(1)比喻(2)比拟(3)比喻(4)反复。
点评: 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方法的掌握。
17. 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①饭几乎忘了吃,他贪的是精神的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________
②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____________
③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____________
④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____________
答案:记叙|描写|描写|议论|抒情
解析:
分析:要充分体会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点评:考查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18.填空。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句中的前一个“李公朴”指的是 ,后一个“李公朴”指的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
答案:李公仆本人 像李公仆一样的革命者 革命力量必定越来越大
解析:
分析:第一个空格不难理解指的就是李公朴本人,第二个空格可以联想到跟李公朴一样的革命者,在这里李公朴就不仅仅指的是他本人了,而是众多跟他一样的革命者,指革命力量越来越大。
点评:考查学生阅读能力。
19.仿写。
①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抹新绿 。
仿写: 。
②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投下一片阴凉;如果________,就________;如果________,就________。
答案:①仿句:我不是屹立在巍峨山崖上的巨石,而是绵延道路上的一颗石子——为前进的车 流奉献一份力量。 ②如果(你是一株小草),就(吐露一季的翠绿);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奉献一缕芬芳)。
解析:
分析:注意格式,修辞,景和情的和谐,不可生搬硬套。
点评: 考查学生综合性学习。
20.文章的标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何作用?
答: 。
答案:这个题目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 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解析:
分析:略。
点评: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标题的能力。
三、阅读理解
21.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完成下题。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选文1、2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承上启下
解析:
分析:选文第1段承接上文,总结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第2段启发下文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
点评:考查过渡段和句的作用。
(2)选文中写了闻一多“说”和“做”的哪几件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起稿政治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痛斥敌人;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
解析:
分析:阅读选文,分别概括选文选取的事情: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点评: 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
(3)“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一句中“这”指代什么?
答:  。
答案: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解析:
分析: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一般从这句话向前找。
点评: 考查对指示代词指代内容的把握能力。
(4)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不矛盾。前者指他做学问时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的精神。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方面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说。
解析:
分析:后者的“说”,实际上就是“做”,表现他宣传革命、积极斗争的精神,“说”与“做”是统一的。
点评: 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5)体会“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
答案: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表现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解析:
分析:文章结尾句往往起着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的作用。
点评: 考查对语句作用的把握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