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编排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四篇课文,意在带领学生走近中国古典名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草船借箭》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内容改写,讲述了诸葛亮巧施妙计借箭的故事,塑造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形象。本课教学中可基于学生已有阅读经验,通过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句、借助相关资料等,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古典名著阅读方法,感悟人物特点,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进一步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坚定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思维能力: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
审美创造: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故事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重点感受诸葛亮与周瑜的人物形象。
2.学习与掌握古典名著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内容,激兴趣
1.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上节课我们开启了古典名著阅读之旅,已经了解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内容,谁来说一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生交流)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读三国故事 品人物特点”,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3.展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让我们带着目标,一起开启我们的古典名著阅读之旅,相信通过学习对人物会有更多的了解。
二、细读文本,识人物
任务一:品对话,识“心机”
1.想要读懂名著中的人物,先得读懂文字背后的秘密。出示: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2.学生读,思考: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 他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高兴
3.学生反馈。
4.师提示:聚焦人物言行、神态等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特点。
5.出示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人物形象。随机出示“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周瑜的特点,生上台板书——周瑜:阴险狡诈、用心险恶。
6.师小结:诸葛亮看穿了周瑜对自己的妒忌,所以将计就计,不仅不戳穿周瑜的阴谋,还顺着他的意思立下军令状,过人的智慧可见一斑。
以至于在看到诸葛亮借箭成功后——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生齐读)
7.那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我们从文本中找依据吧!
任务二:研借箭 明智慧
1.快速默读课文4-9自然段,思考: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里 请在文中圈画相关语句,在旁边做批注。
方法:自主圈画语句并做批注—小组交流(分条叙述)—推荐代表展示(每组交流一处)
评价标准 等级
能找到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 ★★
能在相关语句旁做批注。 ★★
能分条说清楚阅读体会并启发他人。 ★★
交流时能做到大胆、大方、大声。 ★★
2.学生反馈交流。
预设1.知天文。
你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的
“大雾漫天”,在原著中有篇《大雾垂江赋》这样描述:初若溟蒙,才隐南山之豹;渐而充塞,欲迷北海之鲲。然后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
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偶然碰到的还是他提前就算到的
联系上文: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预料到的,可见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预设2.识人心
……鲁肃答应了。……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得请你帮帮我的忙……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我的计划就完了。”(出示背景资料,了解鲁肃的特点,生随机板书-鲁肃:忠厚老实、信守承诺)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出示背景资料,了解曹操的生性多疑,生随机板书-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
对比鲁肃的吃惊与诸葛亮的笑,读出人物内心。
预设3.晓地理、善谋略。
除了知天气、识人心外,在借箭的方法上,他还做了一些巧妙的安排。(布置船、连船、一字摆船、擂鼓呐喊、调转船头)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
3.交流梳理,出示表格,进一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板书:识人心、知天文、晓地理)
4.让我们在视频中再次领略诸葛亮的周密的安排吧!
我们结合影视作品,更能发现诸葛亮做安排时,前呼后应,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真乃神人也!(板书:善谋略)
小结:诸葛亮识人心、知天文、晓地理、善谋略,难怪鲁迅评他“多智而近妖”,他真不愧是智慧的化身,“智绝”之神。真是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梳理明晰阅读方法:刚才在学习中,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来阅读课文并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的?生反馈(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结合影视作品……)
名著中的人物都是立体的、多面的,课前、课中我们都对人物有不同的认识,相信在深入的阅读中,你会对这几个人物或更多的人物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样才会更全面。
三、链接原著,引期待
“草船借箭”的精彩情节,原著中是这样描述的:出示“阅读链接”,找出课文中对应的段落。
任务三:对比读 悟经典
1.“阅读链接”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找出课文中对应的段落,与课文对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反馈交流。原著语言比较难懂,半文半白,简洁精练,却又生动传神。
2.小结:原著对于你们来说是个挑战,但是只要你们积极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去读,还可以将原著和改编版对照去读,也可以借助影视剧去读,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战胜困难,品尝到古典名著阅读带来的快乐。
四、拓展阅读,送“锦囊”
1.你还想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出示目录)看目录,你有什么发现?
反馈交流:
预设一: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空城计
预设二:古代长篇小说多是章回体。这些作品里,一回或若干回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故事,连起来就串成了一个长篇故事。
预设三:我很喜欢读回目,只要看一下某一回的标题。就可以猜出它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2.出示图片,猜一猜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空城计)
3.出示名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了解其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它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必然性,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经典之作。 ——老舍
《三国演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小说,它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精彩的人物形象,成功地再现了中国历史上的那个动荡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鲁迅
4.《三国演义》共120回,刻画了一千一百九十多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故事精彩丰富,情节曲折,课后同学们好好的去读一读,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5.出示“整本书阅读锦囊”:
1)制定读书计划。
2)请一边阅读一边完成阅读记录卡,积累优美词语、句段、感兴趣的故事等,记下阅读感悟。
3)制作“三国人物形象卡”。
4)小组结合表演课本剧。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识人心
知天文
诸葛亮 晓地理
善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