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文言文二则 铁杵成针 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18 文言文二则 铁杵成针 课堂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8 09:4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文言文“铁杵成针”的中蕴含的道理,学习古人坚持不懈的精神。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读出节奏和韵味。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组词的方式理解文言词语,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意思,引导概括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审美鉴赏:深刻认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含义。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组词的方式理解文言词语。体会故事人物李太白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活动一:猜谜导入,走近人物。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位古人小时候的故事,关于这位古人,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有趣的猜谜小游戏,同学们可以根据诗句猜猜他是谁呢?
分条出示线索:
他是一位唐代著名诗人,写过许多流传千古的诗句。
1.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3.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教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他就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李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位大诗人小时候却是一个贪玩、不爱读书的孩子,是什么事影响到了他,让他变得刻苦学习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去看看李白小时候发生的事情吧。
活动二:读懂古人的故事,知文意。
1.借助注释,理解课题
教师:《铁杵成针》,这是课文的题目,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个题目的呢?
教师:铁杵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注释①。铁杵是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针是我们现代用来缝制的工具。所以课题的意思是,把舂米或捣衣的铁棒磨成针。
2.多形式读,读通读顺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自读古文,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难读的地方一定要多读几遍。
教师:同学们读的很专注,谁愿意先来读一读这篇文言文?请屏幕前的同学们注意听准字音和停顿。
教师:你读的可真流利!字音准确,声音洪亮,这几个难读的生字,你也读对了,来,请你领读这几个字。
学生领读“杵”“媪”“卒”等。
教师:我注意到文章里还有两个多音字:这两个字应该怎么读呢?
学生:传,因为传就是传说的意思,世传就是世间传说。还,根据注释,还卒业,就是回去完成学业的意思,还就是回去,所以读还。
教师:真棒,你根据注释,结合句子的具体的意思就读准了字音。
教师:下面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读出节奏的。
教师领读古文。(《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教师:同学们在读文言文的时候也要像老师一样,一要放慢速度,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同时要读准节奏。
教师:我们一起解决了读的问题,但是这篇文言文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主要讲了什么故事?下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进入李白小时候的世界吧!
3.运用方法,读懂文意
播放《铁杵成针》配图
教师:同学们快看,图画里是古代的学堂,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呢?。
学生:老师正在批评一个小男孩,老师说:“李白啊,虽然你很聪明,但是也要努力学习呀!可不能轻易放弃。”
教师:原来这个小男孩就是李白呀!他居然想放弃读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你觉得小李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学生:李白说:“读书太无趣了,我不喜欢读书,我要去外面的世界。”
教师:李白真的离开了学堂,开始四处闲逛,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到课文中,一起寻找答案吧。
教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文章的开头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地名——磨针溪,在象耳山脚下。
教师: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哪位同学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去了。
教师:你把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得真清楚。你能告诉老师,你运用了什么方法吗?
学生:我用了组词的方法,给“弃”组词“放弃”,“去”组词“离去”。
教师:说的真好。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句话表达的画面,正是我们刚刚在学堂看到的画面!李白嫌弃读书无趣,于是离开了学堂四处闲逛。
教师:李白去了哪里呢?我们接着往下看。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这里依旧要运用组词法,“过”组词“路过”;“逢”在文言文中可以解释为遇到、遇上的意思。老媪指的是老妇人。再借助书上的注释③,【是】理解为这,方理解为正在。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这句话的意思是,李白路过这条小溪,遇到一个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教师:你回答的真好。
教师:问之,曰:“欲/作针。”这里是谁在问谁呢?
学生:是李白问老妇人。
教师:那他问了什么呢?大家一起来想一想。
学生①:李白问:“老奶奶你在干什么呀?”
学生②:李白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啊?”
教师:老妇人是如何回答?
学生:老奶奶说:“我想把铁棒磨成一根针。”
教师:请同学们完整的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李白问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铁棒磨成一根针。”
教师:翻译的很完整。接下来,发生了什么?请同学读这句话,并翻译它的意思。
学生:太白感其义,还卒业。 我借助书中的注释④和⑤,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老师:回答的真完整,既翻译了句子意思,还掌握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要想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我们可以先从题目入手,理解题目之后,读通全文,掌握好全文的节奏和停顿,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内容。最后可以借助注释和组词的方法来翻译全文。
活动三:讲好古人故事,知品质。
教师:同学们,这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全文共5句话,45个字,但完整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下面请同学们回顾全文,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完成学习单的内容。
起因
经过
结果
学生:故事的起因是: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经过是: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结果: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教师:要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就要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完成的学习单,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吧。
学生:磨针溪,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去了。李白路过这条小溪,遇到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李白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铁棒磨成一根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活动四:感悟古人故事,促成长
教师:这个故事讲完了,但是老师心中有一个疑问,铁棒真的能磨成针吗?铁棒那么粗,要磨多久才能磨成一根针呢?
学生①:铁棒很坚硬,要坚持磨好多年才能磨成针吧。
学生②:老奶奶年纪很大了,力气也变小了,应该磨不成针。
学生③:只要老奶奶一直坚持,总有一天会磨成针。
学生④:即使磨不成针,老奶奶的行为也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老师听到了大家不同的想法,我想李白就是被老太太这种恒心和毅力所感动,坚持学习,最终成了伟大的诗人。
教师:在生活中,老师认识这样两位同学,一位同学从小热爱网球,不论严寒酷暑,坚持练习,哪怕是手臂受伤了也依然坚持不放弃,最终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成为我国奥运史上第一位获得网球金牌的运动员,她就是郑钦文。
还有一位同学,他非常热爱书法,也总是喜欢写写画画,可是每次到了写作业时,他就想着快点写完,而错过了一次次练习书法的好机会,后来,当看到同学们的作业都得到认可是,他在知道自己因为没有坚持练习是多么的可惜。
同学们,这两位同学,你觉得谁的做法是对的呢?在你的身上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呢?
学生: 我很喜欢跳舞,从小就开始练习舞蹈。可是,在练舞的过程中,我一度觉得太累太辛苦,想要放弃,但我知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不管多么辛苦,我都坚持每天练习,终于获得了舞蹈比赛的一等奖。
教师:是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坚持做好自己要做的事,就像故事中的李白和老妇人那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有所成就。
布置作业:
教师:学完了课文,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两个作业。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1. 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未成,弃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2. 回家后阅读文言文《水滴石穿》,运用所学的方法,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结束: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