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借旁近/与之 B.金溪民/方仲永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应为“余闻之也/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2.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
答案:B
解析:分析:该文主要讲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3.朗读下面的文言短句,选出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
传一乡秀才观之 答:( )
A.传/一乡秀才/观之 B.传一/乡秀才/观之
C.传一/乡秀/才观之 D.传/一乡秀/才观之
答案:A
解析:分析:正确的断句为“传/一乡秀才/观之”。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4.划分节奏:余闻之也久 ( )
A.余/闻之/也久 B.余闻/之也久
C.余闻/之也/久 D.余闻之也/久
答案:D
解析:分析:正确的断句为“余闻之也/久”。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5.比较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并自为其名 贤于材人远矣
还自扬州 如此其贤也
A.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也相同。
B.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也不同。
C.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不同。
D.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 “贤”字含义相同。
答案:B
解析:分析:A.“自”指“自己”;“贤”指“超过”;B“自”指“从”;“贤”指“贤能”。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6.对“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B.明道年间,我从父亲那里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C.明道年间,我随死了的父亲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D.明道年间,我从死了的父亲那里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答案:A
解析:分析:“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于”是在的意思。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7.从全文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D.与日俱增
答案:C
解析:分析:文章分三个部分,写出了仲永才能日渐衰退。故选C。
8.产生方仲永“泯然众人”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邑人奇之
D.不使学
答案:D
解析:分析:他的父亲不让他接受后天教育。所以应该选D。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答案:D
解析:分析:“稍稍”是“渐渐”的意思;“或”指“有的人”。故选D。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译句的能力。
10.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答案:A
解析:分析:B项“先人”指死了的父亲;C项“自”是“从”的意思;D项“泯然”指“完全消失”。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1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并自为其名(写下)
B.父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C.即书诗四句(书具)
D.父利其然也(这样)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中“书”是“书写”的意思。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对实词的掌握。
12.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B.稍稍/宾客/其父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应为“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故选A。
点评: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13.“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或以钱币乞之
B.于舅家见之
C.忽啼求之
D.不能称前时之闻
答案:D
解析:分析:前三项为代词,D项为助词。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能力。
14.对《伤仲永》一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平庸之人的原因在于他的父亲对他不加教育和培养。
B.我们从方仲永这个故事要得出这样的道理:一个人无论先天条件怎样好,都不能放松后天的学习。
C.“玉不琢,不成器。”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就是用一个神童的悲剧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
D.《伤仲永》是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作者主要议论了后天学习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分析:该文主要说明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
点评: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15.“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一句中“先人”指( )
A.王安石的父亲
B.王安石的舅舅
C.仲永的父亲
D.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答案:D
解析:分析:“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二、填空题
16.交代仲永籍贯、身份、姓名、家世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解析:分析:文章一开始介绍方仲永的个人情况。
点评:主要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17.最能表现仲永幼时天资过人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解析:分析:仲永小时出口成章。
点评:学生要在理解基础上作答。
18.为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其命运变化的关键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不使学
解析:分析: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点评:学生要通读全文,理解全文。
19.《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代的王安石。他字______,号_____,是杰出的________家、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答案:北宋|介甫|半山|政治|文学
解析:分析:熟记关于王安石的文学常识。
点评:考查学生对王安石的认识识记。
20.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不使学
解析:分析:仲永天资聪颖,没有接受后天教育,才会“泯然众人”。
点评:学生要全面分析理解主题。
三、阅读理解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21.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答案: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解析:分析:从写仲永的三个时期去找。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22.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解析:分析:仲永的父亲没有文化,贪图小利。
点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分析人物的能力。
23.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案: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解析:分析:这道题重在考查文章的主旨。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4.翻译句子: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答案:(仲永的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乡里人,不让(仲永)学习。
解析:分析:因为作者爱戴老师,假期又要同老师分别,所以才会觉得假期漫长。
点评: 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
25.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成语和典故必须不相同。
答案: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伟编三绝》、《闻鸡起舞》、《凿壁借光》等。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江泌伴月读书》、《苏秦刺骨》、《范仲淹划齑而食》等。
解析:分析:抓住关键词“勤奋好学”去选。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文史常识的积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