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7 21:5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活动一与经典邂逅,赏读佳句(14分)任务一:完成开场致辞
1.(6分)下面是本次学习活动的“开场致辞”,请你阅读后完成小题。
①布衣暖,菜根香,读书zī (  )味长!欢迎参加我们的“文学部落”系列活动。文学是人类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一种艺术。在原始民族中,人人都欢喜唱歌,都欢喜讲故事,都欢喜戏拟人物的动作和姿态。这就是诗歌、小说和戏剧的起源。走进文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修行,它能让我们在忙lù(  )的生活里找到宁静,在怅然心绪中得到慰藉(A.jí B.jiè),在繁杂世界中找到纯cuì(  )的价值与意义。
②希望通过这次专题学习活动,能打破这种禁止阅读状态,一起在文学的世界中探索和成长!
(1)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汉字或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2)第②段中有一个词运用不恰当,请你找出来,并帮忙改正。(1分)
(3)文中画线句不通顺,请你帮忙修改。(1分)
任务二:诗词共读
2.(8分)请参与“经典诵读”活动,补充经典诗句。
同学们,书中有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1)   ,(2)   ”【《秋词(其一)》】是刘禹锡眼中的明丽秋景。书中有炽热深沉的家国情怀:“(3)   ,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是陆游想要上阵杀敌、慷慨悲壮的报国之志;“(4)   ,(5)   ”(《潼关》)是谭嗣同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书中有意味深长的自然理趣:“(6)   ,(7)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拂晓行船所见,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书中有家书的殷殷期望和切切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8)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巴蜀羁旅中的孤独凄凉。读书的意义,在于增长见闻,锤炼心性,更在于超越平庸,拓宽格局。就让我们徜徉文字间,浸润书香,成就更好的自己。
活动二读古今之书,忆成长故事(53分)任务一:阅读整本书,了解成长故事
3.(5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经历也是孙悟空的成长史。影响他成长的关键人物为数不少,比如下面人物。请选择其中任意两项,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他们对孙悟空的成长带来的影响。
A.菩提祖师
B.如来佛祖
C.观音菩萨
D.唐三藏
E.各路妖怪
任务二:阅读散文,感悟成长故事
4.(18分)阅读回答问题。
梨水罐头(节选)
陶纯
①一九七三年,我十岁。我记得很清楚,这年秋天,家里来了个客人,是个稀客,我爹让我唤他玉泉叔叔。玉泉叔叔十多年前当兵走的,他突然来我家,让我爹很有点摸不着头脑,暗暗吃惊。坐下聊了几句后,玉泉叔叔冒了一句:“去年表嫂做的两双鞋,我们领导穿上后很合脚,很满意。”我爹娘这才醒悟过来,他是跑来感谢的。
②玉泉叔叔来我家,带来了非常丰厚的礼物。他走了后,我爹娘数了数,计有两斤散装糕点,两包成盒的饼干,两斤糖块,其中一种是水果糖,另一种是当时农村不多见的奶糖。尤其让我难以忘记的是,他还带来一瓶水果罐头。
③这是一瓶梨水罐头,透明的白玻璃瓶,身上贴着一张深绿色、扑克牌大小的商标,烟台第二食品厂生产;瓶盖是洋铁制成的,里面盛有明黄色的汤汁,以及汤汁浸泡着的一片片形状、大小几乎一模一样,颜色更深一点的梨肉。
④那瓶梨水罐头非常吸引我。每天放学回家,只要家长不在家,我都要忍不住从家中唯一的五斗柜里把它捧出来,小心翼翼举过头顶,对着太阳光细细端详。那略略有点混浊的汤汁随着光线的不同,微微变幻着颜色,每一次给我的感觉都不太一样。里面的汤汁和梨肉,在我眼里是那么的诱人,有好几次我在梦里都梦见了它,醒来后嘴巴是香甜的,喉咙里直痒痒。有一天,我娘下地回来,看到我托着那瓶罐头,就说:“你想吃吗?”
⑤我急忙摇摇头,赶紧把它放回五斗柜里。这么好的东西,我当然很馋它;但是,这么好的东西,我又不忍心吃掉它。当然,娘不过是嘴上说说,她不会真的让我吃掉它,即使娘同意,还有爹呢。家里每每有点好吃的,像点心呀、罐头呀、糖果呀、花生呀什么的,都要用来串亲戚的。所以,这一回玉泉叔叔拿来的礼物,爹娘早合计好了,要留到春节用。娘发现我对那瓶罐头感兴趣,不知怎么给爹说了,爹担心我吃掉它——其实这个担心是多余的,我怎么敢吃它!家长对馋嘴孩子防备一下,也是正常的。于是有一天我发现,五斗柜上了把小铁锁。
⑥放学之后,家长又不在家的时候,我就觉得六神无主——因为打不开五斗柜了。我真的不是想偷吃梨水罐头,而是想经常能端详它一下。
⑦这天夜里,我上炕睡了,迷迷糊糊听到娘开五斗柜的门。我便留了个心眼,假装睡着,看娘把钥匙藏到什么地方。果然,她把钥匙掖到了炕席下面。嗨,原来它就藏在离我脑袋不远的地方。
⑧从那以后,放学回到家,只要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我就把那瓶罐头捧出来把玩、端详,我把鼻头紧紧贴在瓶身上,想闻到一点点香甜的气味;我用力摇晃瓶身,看里面的汤汁冒出气泡,看里面的梨肉上下滑动,像游泳的孩童;我把它顶在头上,平稳地在院子里走一圈,不用担心它掉下摔坏,因为我家的院子都是泥巴地,比较松软,即使它掉在地上,也没大事。
⑨年关将至,又到走亲戚的时候了,想到这瓶可爱的罐头要被送走,不知跑到谁家去,我开始忧心起来,有点闷闷不乐。我躲在一旁,默默地望着那瓶已经被我摸弄得有点变色的梨水罐头,乳白色的金属瓶盖都有点发黑发乌了,显得陈旧了许多。我还用小刀在上面刻了个小小的三角符号,仿佛想给它留个纪念。
⑩我爹和我娘商量,打算把这瓶罐头送到大姑奶奶家去。我在一旁跳出来,说:“不行!送我姥姥吧!我姥姥牙不好,吃这个咬得动。”爹和娘看我一眼,点了头。我心里面的如意小算盘是,过段时间我还要去姥姥家,没准姥姥见了我一高兴,打开这瓶罐头给我吃呢!
出了正月,我提醒娘,想去姥姥家玩玩,娘同意我一个人去。姥姥家离我家只有八里地,每次我都是走着去,边走边玩。这一次路上没敢停留,走得挺快,不一会儿到了姥姥家。我的目光在屋子里睃来睃去,就想看到一样东西。可是没有。终于忍不住,我问姥姥:“初三拜年,我娘带来一个大梨罐头,姥姥还记得吗?”姥姥有点耳聋,我说了好几遍,她才弄明白,说有一点点印象,但是记不清它跑到哪去了。她打开两个柜子让我瞅了瞅,确实没有它的影子!
姥姥说:“可能你舅舅串亲戚送出去了。”
我特别失望,后悔来这一趟。回去的路上,走得很慢。到家时我想通了,以后我就不惦记它了。
端午节快到了,我姐春英来家里送礼品。姐从提篮里拿出一样东西,对我说:“冬冬,你看看,这个罐头是你喜欢的不?”她听娘说过,我很喜欢一个梨水罐头,可惜送到姥姥家了。我本来都忘记这事了,她却又提起来。我抬起头,眼睛一亮——这个罐头就是从我家走掉的那一个!因为我在瓶盖上刻了一个小小的三角符号,只有我能认出它来。我把鼻头贴在玻璃瓶上,使劲嗅嗅,仿佛闻到了淡淡的梨香味,十分地惬意。我娘接过一看,笑了笑。这个事情算不得多稀奇,因为周围几个村子的人亲戚连着亲戚,今天你来我家,明天我串你家,串来串去的,它串到我姐春英家了。几个月过去,它显得更旧了一些,金属瓶盖磨出了不少印痕。
我姐对娘说:“这个罐头,是我单独送给冬冬的。他上学费脑子,给他补补。”娘答应把它留给我,不再拿去串亲戚了。我想什么时候打开,就打开。也不用再把它放到五斗柜里了,以后它就放在窗台上,我随时可以拿到。
我一直没舍得打开它。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10期)
【梳理 内容】
(1)本文思路清晰,阅读全文,按照提示梳理文章思路,补全思维导图。(4分)
①   
②   
③   
④   
【鉴赏 写法】
(2)作者在第③段中详细描写了梨水罐头的外观、包装、大小以及商标等细节,这样的描写略显啰嗦,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赏析 语言】
(3)细读文章,根据要求,品析句子。(6分)
①“我把鼻头紧紧贴在瓶身上,想闻到一点点香甜的气味;我用力摇晃瓶身,看里面的汤汁冒出气泡,看里面的梨肉上下滑动,像游泳的孩童”。请从修辞和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②“那瓶梨水罐头非常吸引我。每天放学回家,只要家长不在家,我都要忍不住从家中唯一的五斗柜里把它捧出来,小心翼翼举过头顶,对着太阳光细细端详。”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关联 思维】
(4)普通的物品往往承载着深沉的情感,在《朝花夕拾》中也有类似的情感体现。请分别结合选文内容与名著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5分)
任务三:阅读材料,思考成长故事
5.(11分)阅读材料,思考成长故事。
材料一
“课间15分钟”让孩子们拥抱课间自由
“除了打水、上厕所,孩子们在课间似乎只待在教室,都不去操场活动放松。”这是全国大多数家长的担忧。近年来,中小学生“课间静悄悄”“课间圈养”“厕所社交”现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部门也高度重视。从2024年秋季学期起,多地学校相继延长课间时间至15分钟,鼓励学生们“动起来”。有的学校引导教师组织课间活动,有的学校在校园内补充必要的体育器材。对此,不少家长“建议全国推广”的同时,也在担心“孩子们会不会只是在教室里多坐5分钟”。
材料二
要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
“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近视呈高发、低龄化趋势……当前,我国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短板,帮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本就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要保证中小学生在这15分钟里走出教室,首先学校和家长层面要达成共识,双方都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评价,学校要重视对办学、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教师要杜绝拖堂和提前上课,尊重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
(选自公众号“膝望”,有删改)
材料三
“加长版”课间,增量更要提质
课堂与课间、学习与放松,本应一张一弛、相辅相成,但近年来中小学生“课间圈养”现象饱受争议。很多学校限制课间活动,不让学生去操场、走廊玩耍,处于活泼好动成长期的学生失去了课间“玩的权利”,长时间“憋”在教室里,对学习效率、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究其背后原因,主要来自“课业负担重、家长不饶人、学校怕担责”的多重压力——在成绩“指挥棒”前,老师“自主加压”,频繁“拖堂”;部分家长对学校安全责任过度施压,校方为降低风险、减少麻烦,一刀切地把学生“圈”在教室、“按”在座位,以“圈养”换“省心”。
有放松的课间,才有专注的课堂。作为课堂学习的过渡时间,学生在课间“自由放飞”,暂时的焦点转移带来的精神放松,可以让他们更专注于后续的学习。在课间活动中,学生既能运动健身、增强体质,也能社交沟通、调节情绪。保证“阳光下的课间”,不仅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精心呵护,更是对他们人生发展的长远投资。
(2024年10月16日《泉州晚报》,有删改)
材料四
延展更多更好的教育形式和内容
课间从10分钟升级为15分钟,延长的是时间,延展的是教育形式和内容。如何用好这多出来的5分钟,检验学校教育理念和管理水平。有的学校精心设计长廊、种植园等,让校园随处可驻足。有的通过划分区域,设置踢毽子、跳绳、跳房子等运动项目,让学生在有限空间内,也能充分活动。教育工作者试着从管理课间活动,转向共同参与,带着学生感受蓝天的高远,秋风的柔和。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有一生好习惯,还要有一身好体魄。
(选自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2024年秋季学期起,各地学校相继延长课间时间至15分钟。
B.“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近视呈高发、高龄化趋势。
C.只要学校克服唯分数、唯升学评价,就能保证中小学生在课间15分钟走出教室。
D.在课间活动中,学生既能运动健身、增强体质,也能社交沟通、调节情绪。
(2)如果选用上述四则材料做一期宣传专题,下列哪项适合做专题的主标题?请选择并简述理由。(3分)
A.课间15分钟“热”背后的“冷”思考。
B.课间规划,路在何方?
(3)浙江省多地中小学相继延长课间时间至15分钟,引来部分家长的担忧,他们认为,延长课间时间会减少孩子的学习时间。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对这些家长进行劝说。要求:①注意劝说时的语气、措辞。②100字左右。(5分)
任务四:与古人为友,汲取成长的智慧
6.(19分)阅读回答问题。
【甲】
题弟侄书堂
唐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乙】
训子书
明 徐媛
儿年几弱冠,懦怯无为,于世情毫不谙练①,深为尔忧之。男子昂藏②六尺于二仪间,不奋发雄飞而挺两翼,日淹岁月,逸居无教,与鸟兽何异?将来奈何为人?慎勿令亲者怜而恶者快!兢兢业业,无怠夙夜。临事须外明于理而内决于心。钻燧之火,可以续朝阳;挥翮③之风,可以继屏翳④。物固有小而益大,人岂无全用哉?习业当凝神伫思,戢⑤足纳心……应事以精不畏不成形造物以神不患不为器。能尽我道而听天命,庶不愧于父母妻子□!循此则终身不堕沦落,尚勉之励之,以我言为箴,勿愦愦⑥于衷,勿朦朦于志。
(选自《中国家训精华 训子书》,有改动)
【注释】①谙练:熟悉,熟练,有经验。②昂藏:气度不凡的样子。③翮:指鸟的翅膀。④屏翳:传说中掌管风雨的神。⑤戢(jí):止息,静止。⑥愦愦:昏乱,糊涂。
(1)参照表格中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文中词句 方法 释义
何事居穷道不穷 成语联系法:山穷水尽 A    
训子书 联系课内法:诫子书 B    
日淹岁月 词类活用法 C    
循此则终身不堕沦落 查字典法:①顺着;②抚摩;③慰,慰问。 D    (填序号)
(2)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应事以精不畏不成形造物以神不患不为器
(3)甲诗中的颈联情景交融,读来甚妙,请描绘其景,体会其情。(3分)
(4)给乙文中“□”处选一个恰当的语气词,并说明理由。(4分)
A.耶
B.矣
选    (填选项),理由:   。
(5)甲诗和乙文都是写长辈对晚辈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求学求知方面的谆谆教诲。请就其中某一方面分别结合诗文的具体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和从中获得的启示。(5分)
活动三读生活大书,写成长故事(50分)
7.(50分)作文。
在成长的历程中,曾有许多东西被我们视为“多余”的存在,它们或许是角落里的旧玩具,或许是书架上那本泛黄的日记,又或许是母亲每日重复的叮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发现,那些旧玩具承载着童年的欢乐,那本泛黄的日记记录着成长的足迹,而母亲的叮咛则是对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期望……原来,它们并不多余,它们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请以《 ,原来并不多余》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活动一与经典邂逅,赏读佳句(14分)任务一:完成开场致辞
1.(6分)下面是本次学习活动的“开场致辞”,请你阅读后完成小题。
①布衣暖,菜根香,读书zī (  )味长!欢迎参加我们的“文学部落”系列活动。文学是人类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一种艺术。在原始民族中,人人都欢喜唱歌,都欢喜讲故事,都欢喜戏拟人物的动作和姿态。这就是诗歌、小说和戏剧的起源。走进文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修行,它能让我们在忙lù(  )的生活里找到宁静,在怅然心绪中得到慰藉(A.jí B.jiè),在繁杂世界中找到纯cuì(  )的价值与意义。
②希望通过这次专题学习活动,能打破这种禁止阅读状态,一起在文学的世界中探索和成长!
(1)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汉字或选择正确的读音。
(2)第②段中有一个词运用不恰当,请你找出来,并帮忙改正。
(3)文中画线句不通顺,请你帮忙修改。
【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根据积累,“zī味”的“zī”应写作“滋”,“忙lù”的“lù”应写作“碌”,“慰藉”的“藉”应读作B“jiè”,“纯cuì”的“cuì”应写作“粹”。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联系“希望通过这次专题学习活动,能打破这种禁止阅读状态,一起在文学的世界中探索和成长”可知,“禁止”应改为“禁锢”。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联系“希望通过这次专题学习活动,能打破这种禁止阅读状态,一起在文学的世界中探索和成长”可知,句子无主语,应该在“能打破”前加上“我们”。
【解答】答案:
(1)示例:滋 碌 B 粹
(2)示例:“禁止”应改为“禁锢”
(3)示例:在“能打破”前加上“我们”。
【点评】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任务二:诗词共读
2.(8分)请参与“经典诵读”活动,补充经典诗句。
同学们,书中有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1) 晴空一鹤排云上 ,(2)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其一)》】是刘禹锡眼中的明丽秋景。书中有炽热深沉的家国情怀:“(3)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是陆游想要上阵杀敌、慷慨悲壮的报国之志;“(4) 河流大野犹嫌束 ,(5) 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是谭嗣同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书中有意味深长的自然理趣:“(6) 海日生残夜 ,(7) 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拂晓行船所见,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书中有家书的殷殷期望和切切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8) 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巴蜀羁旅中的孤独凄凉。读书的意义,在于增长见闻,锤炼心性,更在于超越平庸,拓宽格局。就让我们徜徉文字间,浸润书香,成就更好的自己。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晴空一鹤排云上
(2)便引诗情到碧霄
(3)夜阑卧听风吹雨(重点字:阑)
(4)河流大野犹嫌束
(5)山入潼关不解平
(6)海日生残夜
(7)江春入旧年
(8)巴山夜雨涨秋池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活动二读古今之书,忆成长故事(53分)任务一:阅读整本书,了解成长故事
3.(5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经历也是孙悟空的成长史。影响他成长的关键人物为数不少,比如下面人物。请选择其中任意两项,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他们对孙悟空的成长带来的影响。
A.菩提祖师
B.如来佛祖
C.观音菩萨
D.唐三藏
E.各路妖怪
【分析】《西游记》的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我们要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斗志战胜一切的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解答】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选择题目给出的其中任意两项,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他们对孙悟空的成长带来的影响。
示例:我选择A和B。孙悟空拜菩提祖师为师,学得了筋斗云和七十二般变化,有了一身的本领,这为他日后降妖除魔,获得取经事业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他因大闹天宫,被法力无边的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经历了漫长的五百年,这对桀骜不驯的孙悟空来说是一次心性的磨炼。
答案:
示例:我选择C和D。孙悟空得到了观音菩萨的指点,得以从五行山下脱身,成为了唐僧的徒弟,可以说是观音菩萨给孙悟空指明了人生奋斗的方向。他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三次离开,不断磨合,使得悟空能够逐渐褪去急躁任性,走向成熟稳重,最后功德圆满。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任务二:阅读散文,感悟成长故事
4.(18分)阅读回答问题。
梨水罐头(节选)
陶纯
①一九七三年,我十岁。我记得很清楚,这年秋天,家里来了个客人,是个稀客,我爹让我唤他玉泉叔叔。玉泉叔叔十多年前当兵走的,他突然来我家,让我爹很有点摸不着头脑,暗暗吃惊。坐下聊了几句后,玉泉叔叔冒了一句:“去年表嫂做的两双鞋,我们领导穿上后很合脚,很满意。”我爹娘这才醒悟过来,他是跑来感谢的。
②玉泉叔叔来我家,带来了非常丰厚的礼物。他走了后,我爹娘数了数,计有两斤散装糕点,两包成盒的饼干,两斤糖块,其中一种是水果糖,另一种是当时农村不多见的奶糖。尤其让我难以忘记的是,他还带来一瓶水果罐头。
③这是一瓶梨水罐头,透明的白玻璃瓶,身上贴着一张深绿色、扑克牌大小的商标,烟台第二食品厂生产;瓶盖是洋铁制成的,里面盛有明黄色的汤汁,以及汤汁浸泡着的一片片形状、大小几乎一模一样,颜色更深一点的梨肉。
④那瓶梨水罐头非常吸引我。每天放学回家,只要家长不在家,我都要忍不住从家中唯一的五斗柜里把它捧出来,小心翼翼举过头顶,对着太阳光细细端详。那略略有点混浊的汤汁随着光线的不同,微微变幻着颜色,每一次给我的感觉都不太一样。里面的汤汁和梨肉,在我眼里是那么的诱人,有好几次我在梦里都梦见了它,醒来后嘴巴是香甜的,喉咙里直痒痒。有一天,我娘下地回来,看到我托着那瓶罐头,就说:“你想吃吗?”
⑤我急忙摇摇头,赶紧把它放回五斗柜里。这么好的东西,我当然很馋它;但是,这么好的东西,我又不忍心吃掉它。当然,娘不过是嘴上说说,她不会真的让我吃掉它,即使娘同意,还有爹呢。家里每每有点好吃的,像点心呀、罐头呀、糖果呀、花生呀什么的,都要用来串亲戚的。所以,这一回玉泉叔叔拿来的礼物,爹娘早合计好了,要留到春节用。娘发现我对那瓶罐头感兴趣,不知怎么给爹说了,爹担心我吃掉它——其实这个担心是多余的,我怎么敢吃它!家长对馋嘴孩子防备一下,也是正常的。于是有一天我发现,五斗柜上了把小铁锁。
⑥放学之后,家长又不在家的时候,我就觉得六神无主——因为打不开五斗柜了。我真的不是想偷吃梨水罐头,而是想经常能端详它一下。
⑦这天夜里,我上炕睡了,迷迷糊糊听到娘开五斗柜的门。我便留了个心眼,假装睡着,看娘把钥匙藏到什么地方。果然,她把钥匙掖到了炕席下面。嗨,原来它就藏在离我脑袋不远的地方。
⑧从那以后,放学回到家,只要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我就把那瓶罐头捧出来把玩、端详,我把鼻头紧紧贴在瓶身上,想闻到一点点香甜的气味;我用力摇晃瓶身,看里面的汤汁冒出气泡,看里面的梨肉上下滑动,像游泳的孩童;我把它顶在头上,平稳地在院子里走一圈,不用担心它掉下摔坏,因为我家的院子都是泥巴地,比较松软,即使它掉在地上,也没大事。
⑨年关将至,又到走亲戚的时候了,想到这瓶可爱的罐头要被送走,不知跑到谁家去,我开始忧心起来,有点闷闷不乐。我躲在一旁,默默地望着那瓶已经被我摸弄得有点变色的梨水罐头,乳白色的金属瓶盖都有点发黑发乌了,显得陈旧了许多。我还用小刀在上面刻了个小小的三角符号,仿佛想给它留个纪念。
⑩我爹和我娘商量,打算把这瓶罐头送到大姑奶奶家去。我在一旁跳出来,说:“不行!送我姥姥吧!我姥姥牙不好,吃这个咬得动。”爹和娘看我一眼,点了头。我心里面的如意小算盘是,过段时间我还要去姥姥家,没准姥姥见了我一高兴,打开这瓶罐头给我吃呢!
出了正月,我提醒娘,想去姥姥家玩玩,娘同意我一个人去。姥姥家离我家只有八里地,每次我都是走着去,边走边玩。这一次路上没敢停留,走得挺快,不一会儿到了姥姥家。我的目光在屋子里睃来睃去,就想看到一样东西。可是没有。终于忍不住,我问姥姥:“初三拜年,我娘带来一个大梨罐头,姥姥还记得吗?”姥姥有点耳聋,我说了好几遍,她才弄明白,说有一点点印象,但是记不清它跑到哪去了。她打开两个柜子让我瞅了瞅,确实没有它的影子!
姥姥说:“可能你舅舅串亲戚送出去了。”
我特别失望,后悔来这一趟。回去的路上,走得很慢。到家时我想通了,以后我就不惦记它了。
端午节快到了,我姐春英来家里送礼品。姐从提篮里拿出一样东西,对我说:“冬冬,你看看,这个罐头是你喜欢的不?”她听娘说过,我很喜欢一个梨水罐头,可惜送到姥姥家了。我本来都忘记这事了,她却又提起来。我抬起头,眼睛一亮——这个罐头就是从我家走掉的那一个!因为我在瓶盖上刻了一个小小的三角符号,只有我能认出它来。我把鼻头贴在玻璃瓶上,使劲嗅嗅,仿佛闻到了淡淡的梨香味,十分地惬意。我娘接过一看,笑了笑。这个事情算不得多稀奇,因为周围几个村子的人亲戚连着亲戚,今天你来我家,明天我串你家,串来串去的,它串到我姐春英家了。几个月过去,它显得更旧了一些,金属瓶盖磨出了不少印痕。
我姐对娘说:“这个罐头,是我单独送给冬冬的。他上学费脑子,给他补补。”娘答应把它留给我,不再拿去串亲戚了。我想什么时候打开,就打开。也不用再把它放到五斗柜里了,以后它就放在窗台上,我随时可以拿到。
我一直没舍得打开它。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10期)
【梳理 内容】
(1)本文思路清晰,阅读全文,按照提示梳理文章思路,补全思维导图。
① 十分喜欢,又不忍心吃掉 
② “我”想到罐头要被送走,刻字留念 
③ 特别失望,不再惦记 
④ 姐姐送回罐头,娘答应留给“我” 
【鉴赏 写法】
(2)作者在第③段中详细描写了梨水罐头的外观、包装、大小以及商标等细节,这样的描写略显啰嗦,能否删去?为什么?
【赏析 语言】
(3)细读文章,根据要求,品析句子。
①“我把鼻头紧紧贴在瓶身上,想闻到一点点香甜的气味;我用力摇晃瓶身,看里面的汤汁冒出气泡,看里面的梨肉上下滑动,像游泳的孩童”。请从修辞和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②“那瓶梨水罐头非常吸引我。每天放学回家,只要家长不在家,我都要忍不住从家中唯一的五斗柜里把它捧出来,小心翼翼举过头顶,对着太阳光细细端详。”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关联 思维】
(4)普通的物品往往承载着深沉的情感,在《朝花夕拾》中也有类似的情感体现。请分别结合选文内容与名著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分析】本文讲述了家里来的“贵客”玉泉叔叔给“我”家送了一瓶烟台第二食品厂生产的大瓶梨水罐头,这瓶梨水罐头让“我”很喜欢,但后来这瓶梨水罐头被当做串门礼送去了姥姥家,而“我”去姥姥家找这瓶梨水罐头时,却被告知梨水罐头被舅舅串亲戚送出去了,当“我”失望想放弃时,表姐却给“我”带来了这瓶梨水罐头,而“我”也得到了这瓶梨水罐头的“使用权”。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结合“这么好的东西,我当然很馋它;但是,这么好的东西,我又不忍心吃掉它”,①概括为:十分喜欢,又不忍心吃掉。结合“我还用小刀在上面刻了个小小的三角符号,仿佛想给它留个纪念”,②概括为:“我”想到罐头要被送走,刻字留念。结合“到家时我想通了,以后我就不惦记它了”,③概括为:特别失望,不再惦记。结合“我姐对娘说:‘这个罐头,是我单独送给冬冬的。他上学费脑子,给他补补。’娘答应把它留给我,不再拿去串亲戚了”,④概括为:姐姐送回罐头,娘答应留给“我”。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首先回答:不能删去,然后分析原因。“这是一瓶梨水罐头,透明的白玻璃瓶,身上贴着一张深绿色、扑克牌大小的商标,烟台第二食品厂生产;瓶盖是洋铁制成的,里面盛有明黄色的汤汁,以及汤汁浸泡着的一片片形状、大小几乎一模一样,颜色更深一点的梨肉”详细交待了这瓶梨水罐头的包装,写出了这瓶罐头的与众不同,更能体现出梨水罐头对“我”的吸引力之大,结合“我本来都忘记这事了,她却又提起来。我抬起头,眼睛一亮——这个罐头就是从我家走掉的那一个!因为我在瓶盖上刻了一个小小的三角符号,只有我能认出它来”分析,为下文罐头失而复得的情节作铺垫。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我把鼻头紧紧贴在瓶身上”这一动作,形象地描绘出“我”试图通过近距离接触来感受罐头的香甜气息,体现了“我”对罐头的期待与向往。而“我用力摇晃瓶身,看里面的汤汁冒出气泡,看里面的梨肉上下滑动,像游泳的孩童”这一句,则通过“摇晃”“冒出气泡”“上下滑动”等动词,以及将梨肉比作“游泳的孩童”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我”在无法品尝罐头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和想象来满足自己对美味的好奇和渴望,同时也展现了“我”天真无邪、充满童趣的一面。
②“我都要忍不住从家中唯一的五斗柜里把它捧出来,小心翼翼举过头顶,对着太阳光细细端详”这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地描绘了“我”在无人监管时,对罐头的珍视和仔细观赏的情景。这些动作不仅体现了“我”对罐头的极度喜爱,也展现了“我”在面对心爱之物时的细腻情感和小心翼翼的态度。
(4)本题考查阅读比较。《山海经》: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先生回忆了儿时的保姆阿长为他买来《山海经》的故事。这本充满奇幻色彩的书籍,对鲁迅来说不仅是知识的启蒙,更是阿长对他关爱的体现。阿长虽然文化不高,但她尽力满足鲁迅的愿望,这份深情厚谊让鲁迅终生难忘。《山海经》因此成为了鲁迅对阿长深厚情感的寄托,也是对童年纯真和美好时光的回忆。本文讲述了家里来的“贵客”玉泉叔叔给“我”家送了一瓶烟台第二食品厂生产的大瓶梨水罐头,这瓶梨水罐头让“我”很喜欢,但后来这瓶梨水罐头被当做串门礼送去了姥姥家,而“我”去姥姥家找这瓶梨水罐头时,却被告知梨水罐头被舅舅串亲戚送出去了,当“我”失望想放弃时,表姐却给“我”带来了这瓶梨水罐头,而“我”也得到了这瓶梨水罐头的“使用权”。可见梨水罐头作为物质贫瘠时代的一种稀缺食品,承载了主人公童年的回忆和亲人间的关爱。它不仅是主人公童年时期的一种渴望和向往,更是他童年时代辛酸而又美好的记忆。梨水罐头作为情感寄托和记忆载体,展现了主人公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
答案:
(1)①十分喜欢,又不忍心吃掉。②“我”想到罐头要被送走,刻字留念。③特别失望,不再惦记。④姐姐送回罐头,娘答应留给“我”。
(2)不能删去。这段文字详细交待了这瓶梨水罐头的包装,写出了这瓶罐头的与众不同,更能体现出梨水罐头对“我”的吸引力之大,为下文罐头失而复得的情节作铺垫。
(3)①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我”试图通过近距离接触来感受罐头的香甜气息,体现了“我”对罐头的期待与向往。“像游泳的孩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无法品尝罐头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和想象来满足自己对美味的好奇和渴望,展现了“我”天真无邪、充满童趣的一面。
②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地描绘了“我”在无人监管时,对罐头的珍视和仔细观赏的情景,表现了“我”对罐头的极度喜爱,也展现了“我”在面对心爱之物时的细腻情感和小心翼翼的态度。
(4)《山海经》: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先生回忆了儿时的保姆阿长为他买来《山海经》的故事。这本充满奇幻色彩的书籍,对鲁迅来说不仅是知识的启蒙,更是阿长对他关爱的体现,这份深情厚谊让鲁迅终生难忘。《山海经》因此成为了鲁迅对阿长深厚情感的寄托,也是对童年纯真和美好时光的回忆。在《梨水罐头》中,梨水罐头作为物质贫瘠时代的一种稀缺食品,承载了主人公童年的回忆和亲人间的关爱。它不仅是主人公童年时期的一种渴望和向往,更是他童年时代辛酸而又美好的记忆。梨水罐头作为情感寄托和记忆载体,展现了主人公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
【点评】阅读题一般作答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任务三:阅读材料,思考成长故事
5.(11分)阅读材料,思考成长故事。
材料一
“课间15分钟”让孩子们拥抱课间自由
“除了打水、上厕所,孩子们在课间似乎只待在教室,都不去操场活动放松。”这是全国大多数家长的担忧。近年来,中小学生“课间静悄悄”“课间圈养”“厕所社交”现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部门也高度重视。从2024年秋季学期起,多地学校相继延长课间时间至15分钟,鼓励学生们“动起来”。有的学校引导教师组织课间活动,有的学校在校园内补充必要的体育器材。对此,不少家长“建议全国推广”的同时,也在担心“孩子们会不会只是在教室里多坐5分钟”。
材料二
要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
“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近视呈高发、低龄化趋势……当前,我国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短板,帮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本就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要保证中小学生在这15分钟里走出教室,首先学校和家长层面要达成共识,双方都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评价,学校要重视对办学、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教师要杜绝拖堂和提前上课,尊重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
(选自公众号“膝望”,有删改)
材料三
“加长版”课间,增量更要提质
课堂与课间、学习与放松,本应一张一弛、相辅相成,但近年来中小学生“课间圈养”现象饱受争议。很多学校限制课间活动,不让学生去操场、走廊玩耍,处于活泼好动成长期的学生失去了课间“玩的权利”,长时间“憋”在教室里,对学习效率、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究其背后原因,主要来自“课业负担重、家长不饶人、学校怕担责”的多重压力——在成绩“指挥棒”前,老师“自主加压”,频繁“拖堂”;部分家长对学校安全责任过度施压,校方为降低风险、减少麻烦,一刀切地把学生“圈”在教室、“按”在座位,以“圈养”换“省心”。
有放松的课间,才有专注的课堂。作为课堂学习的过渡时间,学生在课间“自由放飞”,暂时的焦点转移带来的精神放松,可以让他们更专注于后续的学习。在课间活动中,学生既能运动健身、增强体质,也能社交沟通、调节情绪。保证“阳光下的课间”,不仅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精心呵护,更是对他们人生发展的长远投资。
(2024年10月16日《泉州晚报》,有删改)
材料四
延展更多更好的教育形式和内容
课间从10分钟升级为15分钟,延长的是时间,延展的是教育形式和内容。如何用好这多出来的5分钟,检验学校教育理念和管理水平。有的学校精心设计长廊、种植园等,让校园随处可驻足。有的通过划分区域,设置踢毽子、跳绳、跳房子等运动项目,让学生在有限空间内,也能充分活动。教育工作者试着从管理课间活动,转向共同参与,带着学生感受蓝天的高远,秋风的柔和。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有一生好习惯,还要有一身好体魄。
(选自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从2024年秋季学期起,各地学校相继延长课间时间至15分钟。
B.“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近视呈高发、高龄化趋势。
C.只要学校克服唯分数、唯升学评价,就能保证中小学生在课间15分钟走出教室。
D.在课间活动中,学生既能运动健身、增强体质,也能社交沟通、调节情绪。
(2)如果选用上述四则材料做一期宣传专题,下列哪项适合做专题的主标题?请选择并简述理由。
A.课间15分钟“热”背后的“冷”思考。
B.课间规划,路在何方?
(3)浙江省多地中小学相继延长课间时间至15分钟,引来部分家长的担忧,他们认为,延长课间时间会减少孩子的学习时间。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对这些家长进行劝说。要求:①注意劝说时的语气、措辞。②100字左右。
【分析】本文是以“课间”为主题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分析,第二题考查主标题分析,第三题考查阅读拓展。
【解答】(1)A.有误,结合材料一“从2024年秋季学期起,多地学校相继延长课间时间至15分钟,鼓励学生们‘动起来’”分析,并非“各地学校相继延长课间时间至15分钟”;
B.有误,结合材料二“‘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近视呈高发、低龄化趋势……”分析,可知选项错误;
C.有误,结合材料二“要保证中小学生在这15分钟里走出教室,首先学校和家长层面要达成共识,双方都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评价,学校要重视对办学、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教师要杜绝拖堂和提前上课,尊重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分析,可知选项错误;
D.正确。
故选:D。
(2)此题答案不唯一。示例:我选择B。标题用设问的形式能吸引读者,引人思考。暗示了中小学课间现状目前存在的不足,引发读者思考课间时间的未来该如何改革发展。
(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根据文章内容,对这些家长进行劝说。要求:①注意劝说时的语气、措辞。②100字左右。
答案:
(1)D
(2)示例:我选择A。标题用“冷”“热”对比,形象生动,表达鲜明,容易吸引读者。既关注到当今课间15分钟“热”的现状,又冷静地分析背后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之路。
(3)示例:各位叔叔阿姨,你们好!众所周知,劳逸要结合。有放松的课间,才有专注的课堂。延长课间时间至15分钟,让学生能够在课间有更充足“自由放飞”,暂时的焦点转移带来的精神放松,可以让他们更专注于后续的学习,从而让学习事半功倍。
【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任务四:与古人为友,汲取成长的智慧
6.(19分)阅读回答问题。
【甲】
题弟侄书堂
唐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乙】
训子书
明 徐媛
儿年几弱冠,懦怯无为,于世情毫不谙练①,深为尔忧之。男子昂藏②六尺于二仪间,不奋发雄飞而挺两翼,日淹岁月,逸居无教,与鸟兽何异?将来奈何为人?慎勿令亲者怜而恶者快!兢兢业业,无怠夙夜。临事须外明于理而内决于心。钻燧之火,可以续朝阳;挥翮③之风,可以继屏翳④。物固有小而益大,人岂无全用哉?习业当凝神伫思,戢⑤足纳心……应事以精不畏不成形造物以神不患不为器。能尽我道而听天命,庶不愧于父母妻子□!循此则终身不堕沦落,尚勉之励之,以我言为箴,勿愦愦⑥于衷,勿朦朦于志。
(选自《中国家训精华 训子书》,有改动)
【注释】①谙练:熟悉,熟练,有经验。②昂藏:气度不凡的样子。③翮:指鸟的翅膀。④屏翳:传说中掌管风雨的神。⑤戢(jí):止息,静止。⑥愦愦:昏乱,糊涂。
(1)参照表格中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文中词句 方法 释义
何事居穷道不穷 成语联系法:山穷水尽 A  尽,完。 
训子书 联系课内法:诫子书 B  告诫,劝勉。 
日淹岁月 词类活用法 C  一天天,每天。 
循此则终身不堕沦落 查字典法:①顺着;②抚摩;③慰,慰问。 D  ① (填序号)
(2)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应事以精不畏不成形造物以神不患不为器
(3)甲诗中的颈联情景交融,读来甚妙,请描绘其景,体会其情。
(4)给乙文中“□”处选一个恰当的语气词,并说明理由。
A.耶
B.矣
选  B (填选项),理由: “矣”表示感叹或陈述语气,“庶不愧于父母妻子”意思是“尽了自己的主观力量就无愧于父母妻子儿女了”,这是一个陈述句,也带着作者的几多感慨,用“矣”更能体现出作者作为父亲对儿女的殷切期望,而“耶”多表疑问或反问语气,不妥 。
(5)甲诗和乙文都是写长辈对晚辈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求学求知方面的谆谆教诲。请就其中某一方面分别结合诗文的具体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和从中获得的启示。
【分析】译文:
【甲】
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在战乱的时代也需像和平时期一样保持操守。故乡虽然饱受战乱之苦,但弟侄仍然在学习儒家思想,保持着好的家风。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桌上摇曳,野外泉水的声音传入砚池之中。少年时期的努力是关乎一生的大事,不要在光阴上有丝毫的懈怠。
【乙】
孩子你年龄将近二十岁,懦弱胆怯没有作为,对于人情世故一点都不熟悉,我深深地为你担忧。男子汉堂堂六尺之躯立于天地之间,如果不奋发图强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虚度光阴,安逸地生活而不接受教育,那与鸟兽有什么不同呢?将来又怎么做人呢?千万不要让亲近你的人怜惜,让厌恶你的人高兴!要兢兢业业,日夜都不懈怠。遇到事情必须对外明白事理,对内要果断决策。钻木取火的小火苗,也可以延续太阳的光辉;挥动翅膀产生的小风,也可以接续掌管风雨的神的力量。事物本来就有小却能产生大作用的,人怎么会没有全面的用处呢?学习时应当聚精会神地思考,停下脚步,专注内心……处理事情要精细,就不怕事情办不成;创造事物要用心,就不用担心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能够尽到自己的努力并听从天命,大概就不愧对于父母妻子儿女了!遵循这些就终身不会堕落,还要勉励自己,把我的话当作箴言,不要心中糊涂,不要志向模糊。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A:“山穷水尽”中“穷”意思是“尽,完”,“何事居穷道不穷”中“穷”结合语境,应是“尽,完”的意思,这里是家境穷困。
B:“诫子书”中“诫”是“告诫”的意思,“训子书”中“训”与之类似,是“告诫,劝勉”的意思。
C:“日淹岁月”中“日”本是名词,在此处活用作状语,意思是“一天天,每天”。
D:“循此则终身不堕沦落”,结合语境,“循”是“顺着,遵循”的意思,所以选①。
(2)本题考查断句。
“应事以精”意思是处理事情要精细,语义完整;“不畏不成形”表示不怕事情办不成,是对前句的结果说明;“造物以神”指创造事物要用心;“不患不为器”表示不用担心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是对前句的结果说明。根据句子的语义和逻辑关系,应这样断句:应事以精/不畏不成形/造物以神/不患不为器。
(3)本题考查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分析。
描绘其景:窗外翠竹的影子在书案上轻轻摇曳,仿佛在与书本共舞;野外潺潺的泉水声,悠悠地传入砚池之中,宛如奏响一曲美妙的乐章。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书案、砚池都笼罩在这宁静而美好的氛围里。体会其情:此景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读书氛围,表现出弟侄在如此环境中静心苦读的状态。诗人通过描绘这一画面,既表达了对弟侄在艰苦环境中仍能坚持学习的赞赏,也流露出对这种宁静高雅的读书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4)本题考查虚词的使用。
选 B。理由:“矣”是陈述语气词,用于句末,在这里表示一种肯定、完结的语气,表明只要能做到“尽我道而听天命”,就可以“不愧于父母妻子”,有一种总结、强调的意味,符合母亲对儿子教诲的语境。而“耶”一般用于疑问或反问语气,与文意不符,所以选“矣”。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阅读启示。
修身立志方面:甲诗:“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诗人告诫弟侄,即使处于穷困、战乱的环境,也要坚守道德操守,保持志向不变。这启示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不能随波逐流,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志向,不为外界环境所左右。乙文:“男子昂藏六尺于二仪间,不奋发雄飞而挺两翼,日淹岁月,逸居无教,与鸟兽何异?”母亲教导儿子,男子汉应奋发有为,不能虚度光阴,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这让我们明白,作为年轻人,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立志有所作为,不能贪图安逸,碌碌无为。求学求知方面:甲诗:“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强调少年时期的努力对一生至关重要,不能在光阴上有丝毫懈怠。这告诉我们,学习要趁早,要珍惜时间,勤奋努力,因为少年时期的积累会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乙文:“习业当凝神伫思,戢足纳心”,教导儿子学习时要聚精会神,专注内心。这启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排除外界干扰,全身心投入,只有专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答案:
(1)A尽,完。
B告诫,劝勉。
C一天天,每天。
D①
(2)应事以精/不畏不成形/造物以神/不患不为器
(3)窗外绿竹摇曳生姿,淡淡的影子映在书案上,远处清澈的泉水潺潺,缓缓流入砚池之中。
表达了对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赞美之情。
(4)B。“矣”表示感叹或陈述语气,“庶不愧于父母妻子”意思是“尽了自己的主观力量就无愧于父母妻子儿女了”,这是一个陈述句,也带着作者的几多感慨,用“矣”更能体现出作者作为父亲对儿女的殷切期望,而“耶”多表疑问或反问语气,不妥。
(5)示例1:修身立志。甲诗颔联写世道纷乱之中,弟侄“虽在干戈地”,仍然“常修礼乐风”,启示我们无论处于什么境地,都要修身立德,追求高洁品格。乙文中写“物固有小而益大,人岂无全用哉”是说物虽然小,但也有它的大作用,人更应该是这样的,启示我们要有志向,不可过分看轻自己,从而干出一番事业。
示例2:求学求知。甲诗尾联是说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启示我们不要荒废时光,学业。乙文中写“习业当凝神伫思,戢足纳心”是说学业应当聚精会神而深入思考,足不出户而专心致志,启示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活动三读生活大书,写成长故事(50分)
7.(50分)作文。
在成长的历程中,曾有许多东西被我们视为“多余”的存在,它们或许是角落里的旧玩具,或许是书架上那本泛黄的日记,又或许是母亲每日重复的叮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发现,那些旧玩具承载着童年的欢乐,那本泛黄的日记记录着成长的足迹,而母亲的叮咛则是对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期望……原来,它们并不多余,它们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请以《 ,原来并不多余》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分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此题为半命题作文,关键在于填充空白处的内容。根据题干提示,所填内容应是我们曾视为“多余”但实际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立意上,可围绕“珍惜”“回忆”“成长”等关键词展开,强调这些看似“多余”的事物在我们生命中的不可或缺性。
选材构思:选材时,可以选取个人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如旧照片、旧信件、旧物件等,通过回忆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展现它们对个人的重要意义。构思上,可采用倒叙手法,先描述自己对这些物品的忽视或误解,再逐步揭示它们背后的价值,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同时,要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生动的语言再现物品的特点及与之相关的场景,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流露与升华,让读者在品味故事的同时,也能引发对自己生活中“多余”之物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解答】
外婆的针线盒,原来并不多余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有一个总是摆在旧木柜角落里的针线盒,它外表已经略显斑驳,边缘也因岁月的侵蚀而微微翘起。每当外婆拿起它时,我总会觉得那是一样“多余”的东西,毕竟现在商场里到处都能买到现成的衣物,何必费心去缝缝补补呢?
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开始逐渐明白,那个针线盒,其实并不多余。
记得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我不小心刮破了新买的羽绒服,心里懊恼不已。正当我准备把这件衣服束之高阁时,外婆却默默拿起了她的针线盒。她戴上老花镜,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补起来。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岁月在外婆指尖流淌,每一针每一线都承载着外婆对我的无尽关爱。
不一会儿,外婆就神奇地将那个破洞变成了一朵精致的小花。我穿上修补好的羽绒服,心里暖洋洋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外婆的针线盒,原来并不多余。它不仅仅是一个缝补工具,更是外婆对我深深爱意的象征。
从那以后,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视为“多余”的东西。我发现,它们其实都承载着特定的意义和价值。比如那本泛黄的日记本,记录着我成长的点点滴滴;比如那个旧玩具,陪伴我度过了无数快乐的童年时光。它们或许已经过时,或许已经破损,但在我的心中,它们永远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如今,每当看到外婆的针线盒静静地躺在旧木柜的角落里,我都会心生感激。因为我知道,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件,更是连接我和外婆情感的纽带。而那些曾经被我视为“多余”的东西,也都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点评】此文以“外婆的针线盒”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多余”之物的重新认识。文章情感真挚,细节生动,能够很好地引发读者共鸣。同时,作者通过针线盒这一具体事物,巧妙地传达了亲情的温暖与珍贵,使文章主题鲜明,寓意深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