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 晚春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 晚春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8 19:4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逢入京使》
《晚春》
岑参
(cén shēn)
新课导入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岑参。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逢入京使》。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岑参及本诗的创作背景,背诵并默写。(重点)
2.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难点)
3.体会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情感。(难点)
一、知人论世——知诗人
二、因声求气——读诗韵
三、疏通文意——悟诗意
四、品味探究——品诗情
学习诗歌四步法
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曾任安西节度使判官,晚年出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在西北边区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有较深的体验,擅长写边塞诗。与高适并称“高岑”。其诗歌颂边塞将士的英勇战斗精神,对边塞风光的描绘气势豪迈,色彩浓烈。有《岑嘉州诗集》。
一、知人论世——知诗人
此诗写于唐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一、知人论世——知诗人
二、因声求气——读诗韵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三、疏通文意——悟诗意
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
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泪流不断。
你我骑马匆匆相逢,没有纸笔,
三、疏通文意——悟诗意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所展现的画面。
2.请你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把“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两句诗的细节写出来。
学法指导:落笔书写
三、疏通文意——悟诗意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仅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学习小贴士:时代背景
长安家园
西征
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
三、疏通文意——悟诗意
2.请你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把“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后两句的细节写出来。
“回京城呀,”我掩饰不住惊喜,“请给我带封信回去。”没有纸和笔,可怎么跟家人说,又给家人说什么呢?算了吧,还是带个口信吧,“请告诉我的家人,我一路平安好了!”声音有些低沉。“好,我一定带到。”我拱拱手,转身策马,“驾!”
学习小贴士:细节描写
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对话
四、品味探究——赏诗情
1.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作者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四、品味探究——赏诗情
2.请从情感的角度,赏析“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学习小贴士:家 、国


真正英雄一丈夫
功名
只应马上取
岑参的出塞有两根精神支柱:


一身无所求
万里奉王事
也知塞垣苦
岂为妻子谋
四、品味探究——赏诗情
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思念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2.请从情感的角度,赏析“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四、品味探究——赏诗情
抒发了作者报国与亲情难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这首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更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领悟情感
晚春
【唐】韩愈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全诗,背诵并默写。(重点)
2、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揣摩诗的主旨。(难点)
3、揣摩诗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难点)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一、知人论世
——知诗人
唐宋八大家?
唐有韩 柳,宋有欧阳、三 苏 和 曾 王。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背景链接
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
此诗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荚(jiá)
菲(fēi)
解(jiě)
二、因声求气——读诗韵
大声朗读,读出节奏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解释
【1】晚春:一作《游城南晚春》。
【2】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3】不久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4】斗:竞争,比赛。
【5】芳菲:本指花草树木,此指花草的芳香。
【6】杨花:即杨花柳絮,实际就是杨树、柳树种子成熟之后随风飘飞的棉絮一样的东西,如蒲公英的小伞。
三、疏通文意——悟诗意
【7】榆荚:榆树籽儿,又名榆钱,形状圆而小,象小铜钱。
【8】无才思:原指人没有才华,写不出美好的诗文。此指杨花榆荚不象百花那样鲜艳美丽。才思,才气,文思,此指花草姿色。
【9】惟解:只知道。
【10】漫天:遍布空中
【11】作雪:装作雪,化作雪的模样。




解释
三、疏通文意——悟诗意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好像漫天飞雪。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诗中一个“知”字,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哪些字用得好 请赏析。
四、品味探究——赏诗情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作者写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诗人借“杨花榆荚”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后两句写杨花榆荚“无才思”和“惟解”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这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读者,“杨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归纳总结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课堂检测
1.故园东望路漫漫, 。
双袖龙钟泪不干
2.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的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诗句: , 。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3.韩愈的《晚春》一诗中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 , 。。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4.韩愈的《晚春》一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作业与练习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按各班任课教师安排完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