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专题03:赏析构思艺术(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专题03:赏析构思艺术(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0 08:47:5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专题03:赏析构思艺术
(解析版)
知识导图:
题型一:分析文本形散神聚的特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读散文应当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体会文章内容。分析“形散神聚”的特点是散文阅读的重要题型。
通法通则:
1.“形散”的思考角度。
(1)选材自由。“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同一篇文章中,可以从一个小的方面谈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2)表现技巧灵活多变。“形散”还指散文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表达方式灵活多样,无论是叙事、描写或是抒情、议论、说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统率下,得到尽情的发挥。
(3)行文自由。“形散”还指散文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不拘定法,比较自由。
2.“神聚”的思考角度。
(1)从散文立意的角度而言,就是要求立意高远,主题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应围绕一定的中心,为中心思想服务。
(2)围绕中心事物(人物)展开,线索清晰,贯穿全文。
题型二:赏析构思技巧的表达效果 INCLUDEPICTURE "关注点二赏析构思.tif" INCLUDEPICTURE "\\\\共享机\\e\\01.2025二轮\\1.已制作\\CM\\课件 25版二轮语文 方正+图\\关注点二赏析构思.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二赏析构思.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二赏析构思.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二赏析构思.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二赏析构思.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二赏析构思.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二赏析构思.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陈敏\\1.课件\\24-25\\二轮总复习\\2025版二轮语文\\3.教师用书Word\\关注点二赏析构思.tif" \* MERGEFORMATINET
  散文构思技巧赏析题是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试题涉及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这类题既有专项考查(梳理思路、分析线索、选材组材),也有综合提问(如何行文、构思有何特色、分析谋篇布局)。
通法通则:
1.要注意分析线索的作用。
分析线索,贵在找准线索。而对线索作用的分析,除一般作用外,还要注意:①物线:中心集中,象征呼应;②情线:情感浓郁,不断深化;③时空线索:层次清晰,结构明了。
2.要注意分析选材与组材特点。
其中特别关注以物件(象)为中心组织材料的作用:①作为线索,使内容更集中,更紧凑;②作为抒情对象,便于集中抒情;③象征,暗示主题;④物件(象)自身特点带来的作用。
3.要学会综合分析散文的艺术构思。
对艺术构思的分析,首先要多角度判断构思特点(线索角度、行文顺序、结构技巧、叙事特点、段落布局、选材组材等),其次要结合文本分析艺术效果。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我听到秦国的声音
林那北
那个天寒地冻的冬日,凛冽的风穿过屋檐嘶嘶鸣叫,宛若一群悲伤的马。秦穆公的马也正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丢失的吧?随他南北征战的马,他心爱的马。他是那样焦虑与牵挂,竟放下一国之君的尊贵,急急穿过宫门越过城池翻过山川河流,他要找回自己的马。
远处三百多村民正在歧山脚下围住一处篝火,火上架着一匹马,他的马。
接下去他该做什么呢?这个雄心勃勃的西戎霸主出人意料地拿出了酒,双手递了过去。“吃马肉应该伴点小酒才有滋味”,他这么说时,①用笑覆盖了内心汹涌的呜咽。火光闪烁,村民嘴角仍泛着马肉带来的油光。他们先是惊恐,然后不知所措,眼里流淌着疚愧与感激相交错的慌乱。
他的马被村民杀了,烤了,吃了,但他笑起。他是抱负远大的秦穆公,图强图大图登顶,必须忍下一己的悲伤。回转过身子,独自离去,他知道那些惊魂未定的村民还站在原地目送着他,然后长吸一口气,仿佛千里驱敌高歌凯旋,走出他们的视野,走回他雕梁画栋层层叠叠的深宫大院,才忽地卸下面具,整个人萎靡在地。
②他的泪终于滂沱而下了。
我猜测会不会正是在此事之后,一个叫禺餮的送马人,把那种独特的有说有唱的曲调,从都城雍邑西面的邽县带进宫来?日复一日忧伤难愈,那就听一曲说唱抚慰一下吧。只是没有文字记载下他当时怎样被那些粗犷苍凉的声音所震撼,我也猜不到他最初听到的究竟是哪一曲。
那天我走进汉中民俗博物院时正是秋季,满园银杏树已经金黄透亮,叶子在阳光中如一片片完美锤打过的薄金片,被风妩媚煽动,哗哗作响。一个有三千多平方米的偌大空地,空地中央有个土垒的露天简易小舞台,除了两盏宫灯和一块写着“老腔团”的黄锻布外,再没有任何舞美装饰,连灯光都不亮一盏。台上或站或坐或蹲着十余个中老年男女,一律着粗布中式对襟汉服,手各握板胡、月琴、笛子、三弦、饶钹、竹板或者二胡、鼓槌,不施粉黛,满脸黝黑,一身乡气。
一场粗糙的民俗性表演即将到来——我猜到了开头,但没猜到结尾。
见我们聚拢,舞台中央那位头发花白个子瘦小的男子左手拎起凳子,握在右手的梆子往上面重重一拍,同时亮起嗓子仰天一扯:“军校!”其他人齐声呼应:“咬!”瘦男子再喊:“拉马!”其他人再应:“咬!”又喊:“抬鞭伺候!”鼓乐顿时都起,舞台上的男女,一个个原本都面无表情、宛若泥塑,猛然间像被仙人点化,没有任何过渡,霎时就从静止直接抵达最活色生香的巅峰。
“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铠甲马上鞍/大小三军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可恨袁绍、公孙瓒,袁术孙坚曹阿蛮/正是人马向前进,呜呀呀,前哨军人报一声。”
我两眼忙乱地转动,我在找麦克风。总共只有一个麦克风孤零零地悬在舞台正中央,看上去蒙着一层灰,很难相信它还能再承担职责。还有吗?没有了,连音箱都找不到一个。击梆子的男子消瘦单薄,一阵风都可以把他凌空刮起似的,其他人,包括抱着板胡坐在右前方的老人以及蹲在左前方击鼓的另一个更老的人,他们都背微驼,脸比树皮皱,手上青筋暴起,可是他们吼出的声音,却像千万匹烈马迎面扑来,那一个个瘦小的体内,仿佛每一个细胞都是一组优质音响,瞬间被火辣辣引爆,地动山摇,山呼海啸。
这是汉民族的声音吗?我想起贤淑安静的南音,想起端庄优雅的昆曲,想起柔媚婉转的越剧,它们似乎都更符合我对自己这个民族性情的一贯想象,内敛,克制,隐忍,温婉,涓涓细流般表达感情,没有料到在西北,却有如此黄钟大吕的高亮与磅礴,气势恢宏。
我原先是坐着的,只打算礼貌性地敷衍看过,最终却坐不住了。那个瘦男子以梆子击打凳子发出第一声裂帛般嘶喊时,我头皮就猛地一紧,一股急流从脚底向脑门迅速窜去,久久潜伏的欣喜与渴望被唤醒。我站起,双手跟着节拍摇晃,两脚噼啪啪踩动,整个人在升腾,想飞,想冲上台去,想与他们一起声嘶力竭地喊叫。
《将令一声震山川》一曲终了,世界变得前所未有的安静。再唱一首,再唱一首吧!在这样的请求下,台上终于又动起来,还是那样起势陡峭而骤然,像一场暴雨,倾盆泼下。
白:伙计们!啊!
都来了!啊!
抄起家伙!
唱: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
这最简单的汉字,陈述粗浅生活,但以如此丰沛的激情浩荡地说与汹涌地唱,一切都不一样了,③字被涂上色彩,词被嵌上金属,铿锵作响,余音绕梁。我觉得每一个毛孔都像张大的嘴,它们在应和,在交融,在闻声起舞。
离去时耳朵已经装满了旋律,音符伸出手恋恋不舍地挽留。走到门槛边我站住,缓缓回过头望去。那个伫立于空寂院子中的舞台又归于静谧,台上的男女重新像被定住了一动不动,这一刻我忽然想起两千多年前亡马的秦穆公。时光深处,他万里征战,血流成河也心坚似铁,失去一匹心爱的马却让他丧失全部的力量。那一刻唯有这从五脏六腑缝隙中迸发出来的激越之声,才能让内心疼痛得以释放。后来这个来自秦国的声音,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秦腔”。我在秋天,在关中博物院第一次听到它,就明白了当年秦穆公的心情。④它确实能令人一听倾心。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开篇与结尾关于历史的想象,写出了秦穆公因失去一匹心爱的马后的内心疼痛,与今天的秦腔的激越之声相互照应,产生时空对话效果,让文章富有意蕴。
B.作者用“还有吗?没有了”写观看表演中“忙乱”地寻找麦克风却发现连音箱都没有,表现了秦腔这一传统表演艺术备受忽略的尴尬境地。
C.“重重一拍”“仰天一扯”与我头皮“猛地一紧”等细节描写,同《秦腔》描写场面一样,都从正侧面角度,展现秦腔表演台上台下的氛围。
D.本文历史想象部分语言沉着深婉,平静而不乏诗意,而描绘秦腔表演及感受时,则生动传神,情绪饱满,富有感染力,使文章跌宕多姿。
B [B项,“表现了秦腔这一传统表演艺术备受忽略的尴尬境地”错误。是为了表现秦腔有如此黄钟大吕的高亮与磅礴,气势恢宏。]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的“笑”,是秦王的心理,因其不想在子民面前失去帝王尊严而强颜欢笑。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加强烈。
C.句子③语言形象,想象奇妙,有声音和画面的质感,凸显出秦腔说唱铿锵的特点。
D.句子④表达出的笃定,与前文多处“我猜测”“我猜”表现出的不确定形成了张力。
A [A项,“秦王的心理”错误。“笑”是秦王的面部表情,应是秦王的神态。]
3.本文记叙了一次欣赏秦腔表演的经历,作者的感受随着所见所闻逐步发生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案] ①开场前,不以为意。露天舞台、简易的装饰、一身乡气的中老年演员让作者感觉一场粗糙的民俗表演即将到来。②演出开始,惊喜激动。那撕心扯肺、磅礴恢宏的秦腔让作者出乎意料,内心的欣喜与渴望被唤醒,想与他们一起呐喊。③演出结束,回味不舍。离去时,回头凝望归于静谧的舞台,赞叹秦腔的魅力,一听倾心。
[解析] ①由原文“一个有三千多平方米的偌大空地,空地中央有个土垒的露天简易小舞台……台上或站或坐或蹲着十余个中老年男女……一身乡气”“一场粗糙的民俗性表演即将到来”可知,露天舞台、简易的装饰、一身乡气的中老年演员让作者感觉一场粗糙的民俗表演即将到来。所以,开场前,作者并不以为意。②由原文“猛然间像被仙人点化,没有任何过渡……瞬间被火辣辣引爆,地动山摇,山呼海啸”“没有料到在西北,却有如此黄钟大吕的高亮与磅礴,气势恢宏”可知,演出开始,那撕心扯肺、磅礴恢宏的秦腔让作者出乎意料,内心的欣喜与渴望被唤醒,想与他们一起呐喊,作者的内心变得惊喜激动。③由原文“离去时耳朵已经装满了旋律,音符伸出手恋恋不舍地挽留……那个伫立于空寂院子中的舞台又归于静谧”可知,演出结束,离去时,回头凝望归于静谧的舞台,赞叹秦腔的魅力,一听倾心,作者内心回味不舍。
4.这篇散文的最后一段跳回到对秦穆公亡马的历史想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肯定了上文作者对秦穆公以秦腔抚慰内心的猜想。照应文题“我听到秦国的声音”,同时指出了秦腔名字的来源,丰富文章内容。②深化主题,指出秦腔能够抚慰人们心灵及精神,并表达了对秦腔的赞美与痴迷。③通过转换,使文章内容由想象到眼前,再回到想象,结构浑然一体,行文富于变化。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富有感染力。
[解析] ①情节结构上,文章开篇写到作者猜测秦穆公的马被吃之后秦穆公用秦腔抚慰自己,文章最后写到秦穆公失去一匹心爱的马却让他丧失全部的力量,只有用秦腔才能让内心的疼痛得以释放,所以结尾肯定了上文作者对秦穆公以秦腔抚慰内心的猜想。文章的题目是“我听到秦国的声音”,所以结尾跳回到对秦穆公亡马的历史想象,能够照应文题“我听到秦国的声音”,同时说到后来这个来自秦国的声音,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秦腔”,指出了秦腔名字的来源,丰富文章内容。②主题上,最后一段跳回到对秦穆公亡马的历史想象,因为这个来自秦国的声音,能够让内心疼痛得以释放,让人一听倾心,所以,能够深化主题,指出秦腔能够抚慰人们心灵及精神,并表达了对秦腔的赞美与痴迷。③艺术效果上,文章开篇写到历史,秦穆公的马被吃,作者猜想秦穆公用秦腔抚慰自己,然后又写到自己在关中博物院第一次听到秦腔时内心的震撼和痴迷,最后又回到历史,秦穆公以秦腔抚慰内心,所以,通过转换,使文章内容由想象到眼前,再回到想象,结构浑然一体,行文富于变化。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富有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江 边
何 为
深秋的夜晚。我在南京路外滩下了电车,迎面是斜风细雨。我撑起一把油纸伞。我是去向一位同窗十年的老朋友送行的,因为时间还早,有意走得慢一些。
夜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我贴着黑黝黝的街屋。在一个仓库门前站立一会儿。这一带路灯昏黄,在蒙蒙细雨中更显黯淡。偶或从江面上传来一声汽笛,码头上的夜更觉荒凉。四周一片异样的寂静。
这真是孤岛①之夜,我对自己说。不,不如说是荒岛之夜。
街灯的朦胧光影里,依稀有两个人也在躲雨,就在我近处的一个拱形门楣下。雨声中听见一个姑娘动人的声音:
“冷热自己一点儿也不小心,难道我永远能在你身边吗?”
男的却一言不发。
女的说:“昨晚我父亲又骂我了,骂得很凶的,其实他也不想想,他每天吃用从哪儿来的!唉,有时他喝醉了,又是流泪,又是咒骂自己,也怪可怜的!”
男的依然默默无语。
透过飘忽的雨丝,一家小酒吧间飘出一阵烟雾,夹杂着吉卜赛女郎挑逗的笑声和软绵绵的音乐声,顷刻间门又关上了。
雨似乎小了一点儿,我举起油纸伞向十六铺码头走去。
想不到我又听见那姑娘低声说:“身体总得自己保重一点儿,还咳不?我们的日子总会来的!”
那个男的含含糊糊回答了一句什么话,只顾向江岸那边眺望。他几次想说什么,正待启齿又止住了,或者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话语中透露出抱歉的声调。
原来他们就走在我前面,在同一条路上,两个人合用一顶很大的黑布伞。我只能看见他们伞下的两个背影。
那个姑娘挽着男朋友一起散步,只顾自己说话,有如幽幽的独语:“我常常想,我们都在受苦,不过我相信,好日子总有一天会落到我们头上,你说是吗?”
男的似乎骤然想起是在向他发问,便慌忙点一下头。真怪,这位学生模样的青年,不知为了什么事,变得反常和沉默。
这时传来码头上起重机装卸货包的沉重的声响。间或响起码头工人的邪许②声。江边一条小商轮不久将升火待发。船桅上有一盏半明不暗的灯,有如诡谲的眼睛。
海关大钟在一串庄严的音乐伴奏后,从容自若地敲了九下。晚上九点整。约定的时间还没到,我在码头上徘徊,转向铁栏杆,看着黑魆魆的江水出神。
是谁,在铁栏杆的另一头唱歌。熟悉的歌曲,忧伤的旋律,凄迷的音调,在空旷的码头轻轻飞扬。仔细一听,是那个姑娘在曼声低唱。
他们挽着胳膊,并肩眺望黄浦江上悒郁的秋夜。在这阴寒湿冷的码头上,仿佛就只有他们两个人。随后,断断续续地,那个姑娘诉说着,轭下一船沉重的生活带来的苦恼。她的声音像从痛苦深渊里发出的一种回响。但她并不绝望。
她说,有时倚着窗口看天上飘浮的白云,真想飞,飞到高高的蓝天上……那声音恰如寂寞的女孩在编织一个美丽的童话。又下雨了。昏暗的灯光下,码头上笼罩着浓雾般的细雨。一顶宽大黑布伞遮着两个人影。只听见那个姑娘清脆的声音:“我可不能常跟你在一起,别再那么任性,烟酒都该节制一点儿。”停停,她又说:“咳,上回我给你织的那件毛绒背心该穿上了。咳,你今天倒是怎么啦?不笑,又不说话。”
回答是含糊其词,随即勉强一笑。
“这年头大家都苦,不是说,生活像泥河一样地流吗?咳,生活!不过,我们都还年轻,你得闯出一条路来,是不是?啊,我回去了!”
她并没有马上移步离开。过了一会儿,才从伞下探身出来,又立刻想起什么回身进入伞盖下,依恋地说:“哪,差点忘了,我给你织的一副手套。试试看。暖和吧?今夜你就别送了,那边有电车站,我不用伞。你早点回去。哦,你不是有信给我吗?我带着你的信,看你的信,就像你在我的身边。”黑布伞像童话里的大菌菇,这时菌菇下两双脚,不管雨水激溅,紧紧贴在一起。
我转过身去。
我回头时,黑布伞下只有一个人。那个男青年黯然神伤地凝望着,在街角消失的一个背影。他伫立着久久不动。忽然又挪步向对街奔去,却又停步不前,喃喃自语。他猛一转身,匆匆上船去了。
他也是去送朋友远行的吧,我想。约定的时间已到,该是进舱了。在烟雾弥漫的货轮客舱里,我的那位十年同窗好友兴奋地向我握手。他给我介绍一位和他同上征途的朋友。
我一愣。这位朋友过去从不相识,却又在哪儿见过。不错,就在刚才,在街头一角,在码头上。他手里那顶黑布伞还在滴着水。脚旁有一件小旅行包。
他苍白的脸上掠过阴郁的微笑,沉静地说:“我看见你的,先生,我想你一定也看见我们。大时代有许多小插曲,刚才你看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我原想当面告诉她,可我不忍向她当面告别,她看了我的信就会明白的。她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子,她想得开,她会原谅我而且祝福我。你看,我的心,我的手,有多温暖,不都是她给我的吗?”
带着这片温暖,他就要上路了。
我的同窗好友听毕这个生活中偶然的故事,不禁呵呵大笑,倒在席地铺开的床位上。
说者沉思了一会儿,隐藏着不易觉察的眼泪,背转身去看舷窗外秋雨连绵的黑夜。
今夜他们都要奔向憧憬已久的远方,让我也为他们祝福吧!
1940年10月
(有删改)
【注】 ①孤岛:上海“孤岛时期”是一个历史名词,指1937年11月到1941年12月被日寇占领期间的上海。所谓“孤岛”指的是上海公共租界(不包括虹口、杨树浦两区)和法租界。“孤岛”虽然地方不大,却汇聚了上海文化界的一大批爱国青年和革命知识分子。②邪许:众人共同致力时的呼声,即“号子”,语出《淮南子》。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半明不暗的灯,有如诡谲的眼睛”“黑魆魆的江水”“浓雾般的细雨”这些意象暗示了险恶的政治环境。
B.“我们的日子总会来的!”这句话的含意是“我们有情人定会终成眷属的”,由此可见这位姑娘的乐观、自信与豪迈。
C.“一言不发”“默默无语”“含含糊糊”“不着边际”等词语充分表明姑娘的男友木讷、犹豫、自卑、怯弱的性格特点。
D.“大时代有许多小插曲,刚才你看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作者意在借男青年这句话表达特殊时期人们无法承受许多意想不到的灾难。
A [B项,“我们有情人定会终成眷属的”这一理解窄化了“我们的日子总会来的!”这句话的丰富内涵。从上下文语境看,这里所谓的“我们的日子”应是指未来的美好生活,即光明、解放与自由、幸福的日子。这一点,可从下文中“好日子总有一天会落到我们头上,你说是吗?”得到印证。C项,“充分表明姑娘的男友木讷、犹豫、自卑、怯弱的性格特点”这一理解不正确。下文叙述了男青年在登船以后与“我”的对话以及神情态度,从中可见他是一个有理想、有定力的进步革命知识青年。D项,“作者意在借男青年这句话表达特殊时期人们无法承受许多意想不到的灾难”这一理解不正确。根据上下文语境,“大时代有许多小插曲,刚才你看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中的“小插曲”“其中的一个”应当是大时代中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事件,诸如生离死别之类,男青年这句话体现了其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画波浪线语句从视觉角度写“我”见到的街头景象,既暗示“孤岛”当时的社会环境,也起到衬托那位姑娘的作用。
B.文中画横线语句运用比喻手法与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这对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同时也为后文“他手里那顶黑布伞还在滴着水”埋下伏笔。
C.文中写“起重机装卸货包的沉重的声响”“码头工人的邪许声”、海关大钟声、姑娘唱歌声等,以声衬静,渲染离情之悲。
D.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我”秋夜在江边送友远行的见闻和感受,着重描写一位姑娘对男友的临别叮咛,表达了女性觉醒、追求幸福的主题。
B [A项,“从视觉角度”错误,画波浪线语句除了视觉角度,还有听觉角度。C项,“以声衬静,渲染离情之悲”这一分析鉴赏不正确。这里写景的主要目的不是衬托寂静,而是在叙事写人的进程中起到舒缓节奏的作用(从上下文衔接关系看),使得写景更生动立体。D项,“表达了女性觉醒、追求幸福的主题”这一分析鉴赏不正确。从全文内容(包括时代背景)看,本文应是表达“孤岛时期”的上海进步知识青年的革命追求,展现他们勇敢踏上革命征途、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斗争决心。]
7.文章开头两段描写的景物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特点:突出深秋雨夜上海“孤岛”街头黯淡、静寂、凄清、荒凉的特点。
(2)作用:①为人物出场提供特定的空间环境,暗示特定的时代背景,渲染阴郁、冷寂、凄凉的氛围;②烘托人物抑郁、沉重的心境,起到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情节、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解析] 题干针对文本篇首两个自然段所写景物的特点与作用来设题,设两问。考生回答此题,首先要感知这两段中有关上海深秋雨夜街头景物描写的特点,借助段落中的关键形容词加以筛选整合,予以概括;然后联系下文内容,简要解说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可从景物描写与表现人物心境,以及与下文故事情节展开的关系等角度来分析。
8.有评论指出,成功地吸取电影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是何为散文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请细读全文,指出其借鉴电影艺术形式的两个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运用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去突出人物,增强人物形象的立体感。例如文中在描写“黑布伞下只有一个人”时,作者采用特写镜头,刻画男青年的神情、姿势、动作,将男青年上船时瞬间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②采用镜头调度(或“蒙太奇”)手法,使人物或景物组成一组组具有视觉效果的镜头。例如文中对江边码头夜景与人物活动的画面描绘,就具有远近、大小、明暗等不同的层次感,呈现出鲜明的视觉效果。
[解析] 题干援引相关评论,概括指出何为散文在表现手法方面成功地吸取电影艺术形式的特点,要求考生以此文为例举例分析。考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须根据这一评论的内容,从原文中举例来分析何为散文在表现手法方面借鉴电影艺术形式的具体表现。回答时不能只停留于举例,更重要的是要将评论的内涵具体化,即作者是怎样吸收、借鉴电影艺术形式的,须扼要列述分论点,然后举例作针对性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专题03:赏析构思艺术
(原卷版)
知识导图:
题型一:分析文本形散神聚的特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读散文应当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体会文章内容。分析“形散神聚”的特点是散文阅读的重要题型。
通法通则:
1.“形散”的思考角度。
(1)选材自由。“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同一篇文章中,可以从一个小的方面谈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2)表现技巧灵活多变。“形散”还指散文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表达方式灵活多样,无论是叙事、描写或是抒情、议论、说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统率下,得到尽情的发挥。
(3)行文自由。“形散”还指散文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不拘定法,比较自由。
2.“神聚”的思考角度。
(1)从散文立意的角度而言,就是要求立意高远,主题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应围绕一定的中心,为中心思想服务。
(2)围绕中心事物(人物)展开,线索清晰,贯穿全文。
题型二:赏析构思技巧的表达效果 INCLUDEPICTURE "关注点二赏析构思.tif" INCLUDEPICTURE "\\\\共享机\\e\\01.2025二轮\\1.已制作\\CM\\课件 25版二轮语文 方正+图\\关注点二赏析构思.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二赏析构思.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二赏析构思.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二赏析构思.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二赏析构思.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二赏析构思.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关注点二赏析构思.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陈敏\\1.课件\\24-25\\二轮总复习\\2025版二轮语文\\3.教师用书Word\\关注点二赏析构思.tif" \* MERGEFORMATINET
  散文构思技巧赏析题是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试题涉及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这类题既有专项考查(梳理思路、分析线索、选材组材),也有综合提问(如何行文、构思有何特色、分析谋篇布局)。
通法通则:
1.要注意分析线索的作用。
分析线索,贵在找准线索。而对线索作用的分析,除一般作用外,还要注意:①物线:中心集中,象征呼应;②情线:情感浓郁,不断深化;③时空线索:层次清晰,结构明了。
2.要注意分析选材与组材特点。
其中特别关注以物件(象)为中心组织材料的作用:①作为线索,使内容更集中,更紧凑;②作为抒情对象,便于集中抒情;③象征,暗示主题;④物件(象)自身特点带来的作用。
3.要学会综合分析散文的艺术构思。
对艺术构思的分析,首先要多角度判断构思特点(线索角度、行文顺序、结构技巧、叙事特点、段落布局、选材组材等),其次要结合文本分析艺术效果。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我听到秦国的声音
林那北
那个天寒地冻的冬日,凛冽的风穿过屋檐嘶嘶鸣叫,宛若一群悲伤的马。秦穆公的马也正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丢失的吧?随他南北征战的马,他心爱的马。他是那样焦虑与牵挂,竟放下一国之君的尊贵,急急穿过宫门越过城池翻过山川河流,他要找回自己的马。
远处三百多村民正在歧山脚下围住一处篝火,火上架着一匹马,他的马。
接下去他该做什么呢?这个雄心勃勃的西戎霸主出人意料地拿出了酒,双手递了过去。“吃马肉应该伴点小酒才有滋味”,他这么说时,①用笑覆盖了内心汹涌的呜咽。火光闪烁,村民嘴角仍泛着马肉带来的油光。他们先是惊恐,然后不知所措,眼里流淌着疚愧与感激相交错的慌乱。
他的马被村民杀了,烤了,吃了,但他笑起。他是抱负远大的秦穆公,图强图大图登顶,必须忍下一己的悲伤。回转过身子,独自离去,他知道那些惊魂未定的村民还站在原地目送着他,然后长吸一口气,仿佛千里驱敌高歌凯旋,走出他们的视野,走回他雕梁画栋层层叠叠的深宫大院,才忽地卸下面具,整个人萎靡在地。
②他的泪终于滂沱而下了。
我猜测会不会正是在此事之后,一个叫禺餮的送马人,把那种独特的有说有唱的曲调,从都城雍邑西面的邽县带进宫来?日复一日忧伤难愈,那就听一曲说唱抚慰一下吧。只是没有文字记载下他当时怎样被那些粗犷苍凉的声音所震撼,我也猜不到他最初听到的究竟是哪一曲。
那天我走进汉中民俗博物院时正是秋季,满园银杏树已经金黄透亮,叶子在阳光中如一片片完美锤打过的薄金片,被风妩媚煽动,哗哗作响。一个有三千多平方米的偌大空地,空地中央有个土垒的露天简易小舞台,除了两盏宫灯和一块写着“老腔团”的黄锻布外,再没有任何舞美装饰,连灯光都不亮一盏。台上或站或坐或蹲着十余个中老年男女,一律着粗布中式对襟汉服,手各握板胡、月琴、笛子、三弦、饶钹、竹板或者二胡、鼓槌,不施粉黛,满脸黝黑,一身乡气。
一场粗糙的民俗性表演即将到来——我猜到了开头,但没猜到结尾。
见我们聚拢,舞台中央那位头发花白个子瘦小的男子左手拎起凳子,握在右手的梆子往上面重重一拍,同时亮起嗓子仰天一扯:“军校!”其他人齐声呼应:“咬!”瘦男子再喊:“拉马!”其他人再应:“咬!”又喊:“抬鞭伺候!”鼓乐顿时都起,舞台上的男女,一个个原本都面无表情、宛若泥塑,猛然间像被仙人点化,没有任何过渡,霎时就从静止直接抵达最活色生香的巅峰。
“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铠甲马上鞍/大小三军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可恨袁绍、公孙瓒,袁术孙坚曹阿蛮/正是人马向前进,呜呀呀,前哨军人报一声。”
我两眼忙乱地转动,我在找麦克风。总共只有一个麦克风孤零零地悬在舞台正中央,看上去蒙着一层灰,很难相信它还能再承担职责。还有吗?没有了,连音箱都找不到一个。击梆子的男子消瘦单薄,一阵风都可以把他凌空刮起似的,其他人,包括抱着板胡坐在右前方的老人以及蹲在左前方击鼓的另一个更老的人,他们都背微驼,脸比树皮皱,手上青筋暴起,可是他们吼出的声音,却像千万匹烈马迎面扑来,那一个个瘦小的体内,仿佛每一个细胞都是一组优质音响,瞬间被火辣辣引爆,地动山摇,山呼海啸。
这是汉民族的声音吗?我想起贤淑安静的南音,想起端庄优雅的昆曲,想起柔媚婉转的越剧,它们似乎都更符合我对自己这个民族性情的一贯想象,内敛,克制,隐忍,温婉,涓涓细流般表达感情,没有料到在西北,却有如此黄钟大吕的高亮与磅礴,气势恢宏。
我原先是坐着的,只打算礼貌性地敷衍看过,最终却坐不住了。那个瘦男子以梆子击打凳子发出第一声裂帛般嘶喊时,我头皮就猛地一紧,一股急流从脚底向脑门迅速窜去,久久潜伏的欣喜与渴望被唤醒。我站起,双手跟着节拍摇晃,两脚噼啪啪踩动,整个人在升腾,想飞,想冲上台去,想与他们一起声嘶力竭地喊叫。
《将令一声震山川》一曲终了,世界变得前所未有的安静。再唱一首,再唱一首吧!在这样的请求下,台上终于又动起来,还是那样起势陡峭而骤然,像一场暴雨,倾盆泼下。
白:伙计们!啊!
都来了!啊!
抄起家伙!
唱: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
这最简单的汉字,陈述粗浅生活,但以如此丰沛的激情浩荡地说与汹涌地唱,一切都不一样了,③字被涂上色彩,词被嵌上金属,铿锵作响,余音绕梁。我觉得每一个毛孔都像张大的嘴,它们在应和,在交融,在闻声起舞。
离去时耳朵已经装满了旋律,音符伸出手恋恋不舍地挽留。走到门槛边我站住,缓缓回过头望去。那个伫立于空寂院子中的舞台又归于静谧,台上的男女重新像被定住了一动不动,这一刻我忽然想起两千多年前亡马的秦穆公。时光深处,他万里征战,血流成河也心坚似铁,失去一匹心爱的马却让他丧失全部的力量。那一刻唯有这从五脏六腑缝隙中迸发出来的激越之声,才能让内心疼痛得以释放。后来这个来自秦国的声音,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秦腔”。我在秋天,在关中博物院第一次听到它,就明白了当年秦穆公的心情。④它确实能令人一听倾心。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开篇与结尾关于历史的想象,写出了秦穆公因失去一匹心爱的马后的内心疼痛,与今天的秦腔的激越之声相互照应,产生时空对话效果,让文章富有意蕴。
B.作者用“还有吗?没有了”写观看表演中“忙乱”地寻找麦克风却发现连音箱都没有,表现了秦腔这一传统表演艺术备受忽略的尴尬境地。
C.“重重一拍”“仰天一扯”与我头皮“猛地一紧”等细节描写,同《秦腔》描写场面一样,都从正侧面角度,展现秦腔表演台上台下的氛围。
D.本文历史想象部分语言沉着深婉,平静而不乏诗意,而描绘秦腔表演及感受时,则生动传神,情绪饱满,富有感染力,使文章跌宕多姿。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的“笑”,是秦王的心理,因其不想在子民面前失去帝王尊严而强颜欢笑。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加强烈。
C.句子③语言形象,想象奇妙,有声音和画面的质感,凸显出秦腔说唱铿锵的特点。
D.句子④表达出的笃定,与前文多处“我猜测”“我猜”表现出的不确定形成了张力。
3.本文记叙了一次欣赏秦腔表演的经历,作者的感受随着所见所闻逐步发生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4.这篇散文的最后一段跳回到对秦穆公亡马的历史想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江 边
何 为
深秋的夜晚。我在南京路外滩下了电车,迎面是斜风细雨。我撑起一把油纸伞。我是去向一位同窗十年的老朋友送行的,因为时间还早,有意走得慢一些。
夜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我贴着黑黝黝的街屋。在一个仓库门前站立一会儿。这一带路灯昏黄,在蒙蒙细雨中更显黯淡。偶或从江面上传来一声汽笛,码头上的夜更觉荒凉。四周一片异样的寂静。
这真是孤岛①之夜,我对自己说。不,不如说是荒岛之夜。
街灯的朦胧光影里,依稀有两个人也在躲雨,就在我近处的一个拱形门楣下。雨声中听见一个姑娘动人的声音:
“冷热自己一点儿也不小心,难道我永远能在你身边吗?”
男的却一言不发。
女的说:“昨晚我父亲又骂我了,骂得很凶的,其实他也不想想,他每天吃用从哪儿来的!唉,有时他喝醉了,又是流泪,又是咒骂自己,也怪可怜的!”
男的依然默默无语。
透过飘忽的雨丝,一家小酒吧间飘出一阵烟雾,夹杂着吉卜赛女郎挑逗的笑声和软绵绵的音乐声,顷刻间门又关上了。
雨似乎小了一点儿,我举起油纸伞向十六铺码头走去。
想不到我又听见那姑娘低声说:“身体总得自己保重一点儿,还咳不?我们的日子总会来的!”
那个男的含含糊糊回答了一句什么话,只顾向江岸那边眺望。他几次想说什么,正待启齿又止住了,或者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话语中透露出抱歉的声调。
原来他们就走在我前面,在同一条路上,两个人合用一顶很大的黑布伞。我只能看见他们伞下的两个背影。
那个姑娘挽着男朋友一起散步,只顾自己说话,有如幽幽的独语:“我常常想,我们都在受苦,不过我相信,好日子总有一天会落到我们头上,你说是吗?”
男的似乎骤然想起是在向他发问,便慌忙点一下头。真怪,这位学生模样的青年,不知为了什么事,变得反常和沉默。
这时传来码头上起重机装卸货包的沉重的声响。间或响起码头工人的邪许②声。江边一条小商轮不久将升火待发。船桅上有一盏半明不暗的灯,有如诡谲的眼睛。
海关大钟在一串庄严的音乐伴奏后,从容自若地敲了九下。晚上九点整。约定的时间还没到,我在码头上徘徊,转向铁栏杆,看着黑魆魆的江水出神。
是谁,在铁栏杆的另一头唱歌。熟悉的歌曲,忧伤的旋律,凄迷的音调,在空旷的码头轻轻飞扬。仔细一听,是那个姑娘在曼声低唱。
他们挽着胳膊,并肩眺望黄浦江上悒郁的秋夜。在这阴寒湿冷的码头上,仿佛就只有他们两个人。随后,断断续续地,那个姑娘诉说着,轭下一船沉重的生活带来的苦恼。她的声音像从痛苦深渊里发出的一种回响。但她并不绝望。
她说,有时倚着窗口看天上飘浮的白云,真想飞,飞到高高的蓝天上……那声音恰如寂寞的女孩在编织一个美丽的童话。又下雨了。昏暗的灯光下,码头上笼罩着浓雾般的细雨。一顶宽大黑布伞遮着两个人影。只听见那个姑娘清脆的声音:“我可不能常跟你在一起,别再那么任性,烟酒都该节制一点儿。”停停,她又说:“咳,上回我给你织的那件毛绒背心该穿上了。咳,你今天倒是怎么啦?不笑,又不说话。”
回答是含糊其词,随即勉强一笑。
“这年头大家都苦,不是说,生活像泥河一样地流吗?咳,生活!不过,我们都还年轻,你得闯出一条路来,是不是?啊,我回去了!”
她并没有马上移步离开。过了一会儿,才从伞下探身出来,又立刻想起什么回身进入伞盖下,依恋地说:“哪,差点忘了,我给你织的一副手套。试试看。暖和吧?今夜你就别送了,那边有电车站,我不用伞。你早点回去。哦,你不是有信给我吗?我带着你的信,看你的信,就像你在我的身边。”黑布伞像童话里的大菌菇,这时菌菇下两双脚,不管雨水激溅,紧紧贴在一起。
我转过身去。
我回头时,黑布伞下只有一个人。那个男青年黯然神伤地凝望着,在街角消失的一个背影。他伫立着久久不动。忽然又挪步向对街奔去,却又停步不前,喃喃自语。他猛一转身,匆匆上船去了。
他也是去送朋友远行的吧,我想。约定的时间已到,该是进舱了。在烟雾弥漫的货轮客舱里,我的那位十年同窗好友兴奋地向我握手。他给我介绍一位和他同上征途的朋友。
我一愣。这位朋友过去从不相识,却又在哪儿见过。不错,就在刚才,在街头一角,在码头上。他手里那顶黑布伞还在滴着水。脚旁有一件小旅行包。
他苍白的脸上掠过阴郁的微笑,沉静地说:“我看见你的,先生,我想你一定也看见我们。大时代有许多小插曲,刚才你看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我原想当面告诉她,可我不忍向她当面告别,她看了我的信就会明白的。她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子,她想得开,她会原谅我而且祝福我。你看,我的心,我的手,有多温暖,不都是她给我的吗?”
带着这片温暖,他就要上路了。
我的同窗好友听毕这个生活中偶然的故事,不禁呵呵大笑,倒在席地铺开的床位上。
说者沉思了一会儿,隐藏着不易觉察的眼泪,背转身去看舷窗外秋雨连绵的黑夜。
今夜他们都要奔向憧憬已久的远方,让我也为他们祝福吧!
1940年10月
(有删改)
【注】 ①孤岛:上海“孤岛时期”是一个历史名词,指1937年11月到1941年12月被日寇占领期间的上海。所谓“孤岛”指的是上海公共租界(不包括虹口、杨树浦两区)和法租界。“孤岛”虽然地方不大,却汇聚了上海文化界的一大批爱国青年和革命知识分子。②邪许:众人共同致力时的呼声,即“号子”,语出《淮南子》。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半明不暗的灯,有如诡谲的眼睛”“黑魆魆的江水”“浓雾般的细雨”这些意象暗示了险恶的政治环境。
B.“我们的日子总会来的!”这句话的含意是“我们有情人定会终成眷属的”,由此可见这位姑娘的乐观、自信与豪迈。
C.“一言不发”“默默无语”“含含糊糊”“不着边际”等词语充分表明姑娘的男友木讷、犹豫、自卑、怯弱的性格特点。
D.“大时代有许多小插曲,刚才你看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作者意在借男青年这句话表达特殊时期人们无法承受许多意想不到的灾难。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画波浪线语句从视觉角度写“我”见到的街头景象,既暗示“孤岛”当时的社会环境,也起到衬托那位姑娘的作用。
B.文中画横线语句运用比喻手法与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这对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同时也为后文“他手里那顶黑布伞还在滴着水”埋下伏笔。
C.文中写“起重机装卸货包的沉重的声响”“码头工人的邪许声”、海关大钟声、姑娘唱歌声等,以声衬静,渲染离情之悲。
D.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我”秋夜在江边送友远行的见闻和感受,着重描写一位姑娘对男友的临别叮咛,表达了女性觉醒、追求幸福的主题。
7.文章开头两段描写的景物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8.有评论指出,成功地吸取电影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是何为散文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请细读全文,指出其借鉴电影艺术形式的两个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