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勾股定理
问题情境
1.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探索得到了勾股定理,请问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a,b,c 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和斜边, 那么
2、如图,一个高3米,宽4米的大门,需在相对角的顶点间加一个加固木条,则木条的长为 ( )
A.3米;
B.4米;
C.5米;
D.6米.
C
3
4
问题情境
A
B
C
130
120
3、湖的两端有A、B两点,从与BA方向成直角的BC方向上的点C测得CA=130米,CB=120米,则AB为 ( )
A.50米;
B.120米;
C.100米;
D.130米.
A
问题情境
25或7
4、已知:Rt△ABC中,AB=4,AC=3,则BC2的长为____________
4
3
A
C
B
4
3
C
A
B
应用勾股定理时,必须先判断是直角三角形,然后确定那条是直角边,那条是斜边.
问题情境
5.小组活动:请你利用自己准备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出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
有不同的拼法吗?
问题情境
图 1
图 2
问题情境
a
a
a
a
b
b
b
b
c
c
c
c
1. 如图,你能表示大正方形的面积吗?能用两种方法表示吗?
2. 与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1)
(2)
你能验证勾股定理了吗?
图 1
问题情境
a
a
a
a
b
b
b
b
c
c
c
c
验证方法一
图 1
你还能用图2进行验证吗?
方法小结:我们利用拼图的方法,将形的问题与数的问题结合起来,再进行整式运算,从理论上验证了勾股定理.
验证方法二
c
a
b a
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下来继续研究喔!
图 2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20cm ,且两直角边长度比为3:4,求两直角边的长。
1.议一议:观察下图,用数格子的方法判断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a2+b2=c2
延伸拓展
用图2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据载最早是 三国时期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给出的,我国历史上将图2弦上的正方形称为弦图.
2002年的数学家大会(ICM-2002)在北京召开,这届大会会标 的中央图案正是经过艺术处理的弦图,这既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又像一只转动的风车,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家们!
国内调查组报告
追溯历史
约公元前500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帕索斯(Hippasus)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是不可公度的.按照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若正方形边长是1,则对角线的长不是一个有理数,它不能表示成两个整数之比,这一事实不但与毕氏学派的哲学信念大相径庭,而且建立在任何线段都可公度基础上的几何学面临被推翻的威胁,第一次数学危机由此爆发.
勾股定理与第一次数学危机
1
1
?
在1876年一个周末的傍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郊外,有一位中年人正在散步,欣赏黄昏的美景……他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附近的一个小石凳上,有两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谈论着什么,时而大声争论,时而小声探讨.由于好奇心驱使他循声向两个小孩走去,想搞清楚两个小孩到底在干什么.只见一个小男孩正俯着身子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一个直角三角形……
趣闻调查组报告
“总统”证法
勾股定理的
于是这位中年人不再散步,立即回家,潜心探讨小男孩给他留下的难题.他经过反复的思考与演算,终于弄清楚了其中的道理,并给出了简洁的证明方法.
1876年4月1日,他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上发表了他对勾股定理的这一证法.
1881年,这位中年人—伽菲尔德就任美国第二十任总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对勾股定理直观、简捷、易懂、明了的证明,就把这一证法称为“总统”证法.
美国总统证法
b
c
a
b
c
a
A
B
C
D
课后练习中有这道题,下来继续研究喔!
生活中勾股定理的应用
例题: 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子头顶上方4000 m处,过了20 s,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子头顶5000m,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4km
20秒后
5km
A
B
C
拓展练习
1.如图是某沿江地区交通平面图,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该地区拟修建一条连接M,O,Q三城市的沿江高速,已知沿江高速的建设成本是100万元/ km,该沿江高速的造价预计是多少?
M
P
N
O
Q
30km
40km
50km
120km
2.如图,一个25 m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这时的AO距离为24 m,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4m,那么梯子底端B也外移4 m吗?
A
B
O
C
D
3.如图,受台风麦莎影响,一棵高18米的大树断裂,树的顶部落在离树根底部6 m处,这棵树折断后有多高?
6 m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呢?
课堂小结
上网或查阅有关书籍,搜集至少1种勾股定理的其它证法,至少1个勾股定理的应用问题,一周后进行展评.
布置作业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