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专题04:分析语言艺术(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专题04:分析语言艺术(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0 08:49:3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专题04:分析语言艺术
(解析版)
知识导图:
题型一:分析散文的语句含意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成为新高考命题的新宠,这类题主要考查对意义的挖掘,能够体现出命题者对考生思维品质的关注。解答这类题,应善于挖掘其修辞义、主旨意等深层含意,不能浮于表面,浅尝辄止。
通法通则:
1.抓住关键,由词及意。
这里的“关键”,是指句中的关键词语,如动词、形容词等。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解句子含意,就是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把这些关键词语的含义解释透了,句子含意自然就清楚了。
2.剖析结构,分层理解。
对于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应分析其结构,抓住主干,梳理枝叶,合理划分层次,即可理解句子含意,理解时要特别注意修饰限制成分(或词)。
3.观察位置,把握联系。
在理解某句话之前,应先留意该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它与上下文的联系。一般而言,如果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如果是文眼句,就要结合全文作分析概括。
4.关注特色,由表及里。
把握文句的表达特色,是理解某些表达含蓄委婉的重要句子的关键。这类句子往往意在言外,内涵丰富,如能看出其中所用的手法,那么句子含意的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5.抓住主旨,联系背景。
要弄清文中某个重要句子的含意,先要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更好地理解句意,避免盲人摸象。另外,有些句子还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特定背景,才能挖掘其深层含意。
题型二:品味散文的多彩语言
  品味散文的多彩语言,主要从分析文本全篇或某段的语言特色(风格)及表达效果这两个角度进行考查。一般而言,散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生动、形象、凝练,具有强烈的感彩,不同类别的散文,其语言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通法通则:
赏析语言特点可以从用词、造句、风格、手法四个角度进行,也可以从散文语言的“三美”切入:
(1)内容之美(色彩之美、含蓄之美、哲理之美)。
(2)形式之美:整齐之美(排偶句式)、参差之美(长短句、整散句)、回环之美(回环、顶真)、音韵之美(叠字、押韵、节奏)。
(3)手法之美(主要是修辞之美与描写之美)。
语言特点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应集中答语言自身特点,然后谈及手法;先答主,后答次。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隐去的阿奶
马一莎
阿奶前几年是有阿尔茨海默病迹象的。那源于一次心梗以后,最好的溶栓针将她的生命拉了回来,却让意识丢失了。那一阵子,阿奶总处于时间颠倒的混沌状态,像一朵飘飘忽忽的蒲公英。
你相信阿奶是从明媚的天光中醒过来的。她梦魇般地惊坐,张着一双雾气弥漫的绿松石般的眼睛,院门口,那一簸箕无人照看的核桃,敲开了她的梦,她急着去收拾。记忆里,那些被均匀敲成两半,此刻正被阳光温暖照耀的核桃,正静待着她用小起子一瓣一瓣地从壳里撬出来。她不知道,现在是夜晚凌晨时分。她的记忆一定断片儿了,不明白一觉醒来,怎么会出现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时间和规则,在她的世界已经失去了作用,她只想穿好自己的衣服和鞋子回家去,像无数个白昼一样,剥她的核桃。她不懂一个人为何要被禁锢在一张床上,况且,还是一张不属于自己的床。
这样的状态持续到你们渐渐开始习惯,突然有一天惊觉:阿奶沉默了,沉默得有时会让人忘记她的存在。蓦然回首,只看到一个苍老如树桩的老人,坐在凝滞的时光里。
其实你知道她是在隐藏,慢慢地、一点点地将自己藏缩在影子里,她想最后淡成一滴水迹,被太阳晒干、被风吹干、被岁月遗忘。
早在几年前,她还是那个幽默诙谐、喜欢开玩笑说笑话的阿奶,也是那个有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和她大孙女倾诉与抱怨的阿奶。或许她的倾诉与抱怨只是为倾诉与抱怨,并非让听众真要评出个子丑寅卯,也不用为她打抱不平,然而收获的可能是不耐烦、不理解……有些远离是不动声色的。
或者她不是想远离一个人、一群人,而是做好了远行的准备。
止语,止心,让人间的七情六欲静止,画一个休止符,从此只以一个微笑回应。
她在摒除一切。用仅存的意识保留最后的尊严……无论碰到什么,无论谁说什么,她只有一个和善的微笑。也不再唠叨“下次回来又是什么时候?”“要给我打电话……”有时你会怀疑她是不是已经忘了怎么说话。
有的痛是钝的。不似尖刀的剧烈与强攻,是用钝器一点点入侵,持续而压迫,深入骨髓。你指的不仅仅是这些。
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她漫长的告别。你掀起白布,仔细端详着阿奶的脸,早十几年前就全体先行告退的牙齿,使她的牙床空空如也,面颊下陷、唇角微撇,样子像睡着了一样,沉静安详,还带点婴儿般的小委屈神态。钝器入侵的感觉又来了,持续不断,似要将你的心脏捶打出千万个小眼儿,汩汩往外流血……去年的这个季节,你回到老家,晚上阿奶让你和她同睡。在遥远的记忆里,一直都是这样的。小小的你睡里,阿奶睡外,帮你焐脚,帮你挠背,直到你安然入睡。有一段时间,每到黑暗来临,你便会莫名害怕,时有梦魇压制,你只能蜷缩在阿奶怀里,阿奶温暖的手紧搂着你哄你入睡。那时,阿奶是最能给你安全感的那个人。直到上了中学,回老家仍与阿奶同睡一张床,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技校毕业,父母在老家新修了房子,你有了自己的屋子,害怕黑暗的你,仍会半夜跑下楼去与阿奶同睡。不一样的是,你已不再习惯与阿奶同睡一张床,自我意识的苏醒,不仅在思想上,也表现于身体上的界线感。多少次,阿奶让你过去与她睡大床,说她的褥子软和、被子厚实,你的小床不好睡,但你不再为所动,说多了还不高兴,似被任意命令。青春期的荷尔蒙,跳跃最多的就是反叛因子。直到她不再提这事,你理所当然地照着自己的意愿生长与生活,却不曾回头想想,长你五十一岁的阿奶,那时已是近七十岁的老人,除了想与最宠爱的大孙女近距离接触,也想让她焐大了脚的大孙女,为她焐一次在时光的路程中,一点点走失了温度的脚……
去年初冬,阿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距心梗后意识走失已经四年。她已经很老很老,老得过了保质期,好多“零部件”都不管用了。很多时候,她都分不清谁是谁了,但只要你回去,她一准喊得出你的名字。
“阿红,和我睡,我的床最好睡了。”“阿红,我睡觉又不乱动,我们好睡呢。”那一晚,拗不住老人家再三地说,你同意了。夜静风轻,宽大的床铺,你和阿奶并排躺着,像河床上两块不同的石头。一块被时光蚀空了内里,虚度光阴;一块历经世事沧桑,仍然棱角分明。已返回时光来路上的阿奶很小很小,像是儿时的你。这一刻,你们角色互换了,然而,中间横亘的二十几年意志锻造成的习惯,产生的极度陌生感,使你每个毛孔都醒着。你感觉阿奶并未安睡,而是朝向你这边,蜷缩着身子,她瘦小的腿向你这边挪动了一下,又挪动了一下。你不自在地往床外挪了挪,又挪了挪。你知道阿奶肯定是脚冷,想让你帮她焐脚。你不断给自己做着心理建设,你想着一次就好,只要帮阿奶焐过一次脚,似乎长达十几年的“焐脚之恩”便可以偿清了一样。
然而你做不到。现在的你,只与先生和女儿近距离接触不会产生硌硬,岁月改变了很多东西,包括让你长成你自己。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极度不适应。那双小小的冰凉的脚,仿似不经意间轻碰一下你的脚,又移开了。你的心里一阵怜惜,身体却很诚实地从床上弹起来。你歉疚又无奈地解释:“我认床,实在睡不着,还是回房去睡吧。”
从那以后,时常絮叨让你和她睡的阿奶,再也没提过一次了。你当作是她忘了,理所当然。殊不知,她是在用仅有的意识保留最后的体面。而你,从床上弹起的那一刻开始,就料定了会后悔、会遗憾,会让这件事成为那把生锈的钝刀。
(摘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阿奶选择不动声色地隐藏,除了受阿尔茨海默病的折磨,也因亲人的不耐烦与不理解,“用仅存的意识保留最后的尊严”,微笑淡然面对一切。
B.作者插叙一段阿奶幽默诙谐,爱与周围人说笑抱怨的情节,补充交代前情,也启发读者思考走向人生迟暮时所需的关怀和审视。
C.以生锈的钝刀为线索,串联起阿奶在世时的点滴往事,主要目的是揭露疾病对阿奶身心带来的折磨与苦痛。
D.本文主要以第二人称展开叙述,既是便于抒情,娓娓道来,又是将曾经的“我”潜藏在文本间,实现今昔自我的精神对话。
C [C项,“以生锈的钝刀为线索……主要目的是揭露疾病对阿奶身心带来的折磨与苦痛”错误。结合第9段“有的痛是钝的。不似尖刀的剧烈与强攻,是用钝器一点点入侵,持续而压迫,深入骨髓”和第10段“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似要将你的心脏捶打出千万个小眼儿”可知,此处生锈的钝刀并非线索,而是作者以此为喻,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亲人离去所带来的漫长持久的钝痛,这种痛不仅仅是因为阿奶受疾病折磨,还有惋惜阿奶临终前未能享受到亲人更多的爱与尊重,为自己对阿奶的渐行渐远而歉疚,所以选项中线索和主要目的都不对。]
2.关于文中同床焐脚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青春懵懂到结婚生子,阿奶虽因疾病困在时间的深处,但她未曾遗忘疼爱的孙女,因此始终渴望与其亲近。
B.面对阿奶相拥而眠的渴望,作者违拗不住而答应,不过是为了偿清多年的“焐脚之恩”,内心却满是冷漠和隔阂。
C.作者在这段文字里深感“钝器入侵”之痛,这与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追悔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是借今昔对比,表达作者因未能给予阿奶更多的爱与尊严,而深感“后悔”和“遗憾”。
B [B项,“不过是为了偿清多年的‘焐脚之恩’,内心却满是冷漠和隔阂”错误。结合第10段“你有了自己的屋子,害怕黑暗的你,仍会半夜跑下楼去与阿奶同睡。不一样的是,你已不再习惯与阿奶同睡一张床,自我意识的苏醒,不仅在思想上,也表现于身体上的界线感”“青春期的荷尔蒙,跳跃最多的就是反叛因子。直到她不再提这事,你理所当然地照着自己的意愿生长与生活”和第13段“岁月改变了很多东西,包括让你长成你自己。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极度不适应”可知,作者不想与阿奶同床睡觉,是时间流逝下的变化,是成长意识的发展,是自然而真实的身心疏离,这种疏离并不是作者刻意为之,她内心也并非满是冷漠和隔阂。]
3.如何理解文章说阿奶“是在隐藏,慢慢地、一点点地将自己藏缩在影子里”?(4分)
[答案] ①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规律,阿奶受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忘记了过去,就如同她在迟暮之际,摒弃一切,不为外物所扰,做好生命远行的准备。②曾经阿奶的倾诉抱怨,未能收获真诚的回应;阿奶渴望同床的温暖,也未能得到尊重与体面,只能在渐行渐远的时间里,止心止语,保全自我。
[解析] ①从表层看,结合第1段“阿奶前几年是有阿尔茨海默病迹象的……意识丢失了……总处于时间颠倒的混沌状态”、第5段“早在几年前,她还是那个幽默诙谐、喜欢开玩笑说笑话的阿奶……有些远离是不动声色的”、第6段“或者她不是想远离一个人、一群人,而是做好了远行的准备”和第8段“她在摒除一切。用仅存的意识保留最后的尊严”可知,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得了阿尔茨海默病的阿奶,意识丢失,忘记了过去,这种隐藏就像她几年前不再追求倾诉,摒弃一切,止语止心一样,是为远行做好了准备。②从深层看,结合第5段“或许她的倾诉与抱怨只是为倾诉与抱怨……然而收获的可能是不耐烦、不理解……有些远离是不动声色的”、第7段“止语,止心,让人间的七情六欲静止,画一个休止符,从此只以一个微笑回应”、第12段“‘阿红,和我睡,我的床最好睡了。’…… 拗不住老人家再三地说,你同意了”和第13段“你歉疚又无奈地解释:‘我认床,实在睡不着,还是回房去睡吧。’”可知,阿奶的隐藏是因为曾经想要向我们诉说,但最终却不被理解和真诚回应,同样阿奶渴望与亲人同床共睡的温暖,虽再三请求但最终也没有得以实现,在此过程中阿奶没有得到尊重和体面,便止心止语,渐渐远离,保全自己。
4.文中频频出现“几年前”“此时此刻”“去年初冬”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作者与阿奶的过往故事,本身具有一种时间维度的纵深感,展现出阿奶患病垂暮之际的经历,使她慈爱、坚韧的形象更加丰满。②具体时间的叙述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交代,设置悬念,让读者不由思考“钝器入侵”之痛的原因。③通过叙述时间的跳转,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今昔自我对话,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
[解析] ①从文本内容分析:结合第5段“早在几年前,她还是……有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和她大孙女倾诉与抱怨的阿奶”、第10段“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你掀起白布,仔细端详着阿奶的脸……去年的这个季节,你回到老家,晚上阿奶让你和她同睡。在遥远的记忆里,一直都是这样的”和第11段“去年初冬,阿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距心梗后意识走失已经四年”可知,这些含有时间标示的语句,说明了文本记叙的是回忆性的内容,文章整体上是回溯性地讲述作者与阿奶之间的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作者通过回溯性地讲述展现出阿奶患病离世之际的历程,使阿奶慈爱、坚韧的形象更加丰满。②从情节脉络分析:结合第1段“阿奶前几年是有阿尔茨海默病迹象的”、第5段“早在几年前,她还是那个幽默诙谐……的阿奶”、第9段“有的痛是钝的。不似尖刀的剧烈与强攻,是用钝器一点点入侵,持续而压迫,深入骨髓”、第10段“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和第11段“去年初冬,阿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可知,作者在叙述时并非严格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讲述故事,而是过去与现在不断转化,作者先交代了阿奶最近的隐藏和前几年的爱说爱笑,设置了自己经受“钝器入侵般的痛感”这一悬念,让读者不由思考“钝器入侵”之痛的原因。③从行文特色分析:结合第5段“早在几年前,她还是那个幽默诙谐、喜欢开玩笑说笑话的阿奶”、第10段“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去年的这个季节,你回到老家,晚上阿奶让你和她同睡”和第11段“去年初冬,阿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距心梗后意识走失已经四年”可知,这些语句叙述时间时在“过去”和“现在”之间不断转换,具有很强的跳跃性,然而作者通过“我对你”的“自我对话式”讲述,将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把阿奶患病离世之际的痛苦和坚韧、“我”对阿奶的歉疚等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文章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张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清明上河图》中你是谁
王太生
①一幅《清明上河图》,足够几本大戏,让那些民间班底去演,让那些穿戴朴素的小人物去演,演世间况味,人间百态。
②一条大河,两岸戏中人。900多年前,他们在画中说话,在画中生活,他们不但是画中人,更是戏中人。
③曾问文友鲁小胖:如果时间倒流,让他回到宋朝,在《清明上河图》里客串一个角色,愿意是谁?鲁小胖略略一想:想做一家小茶馆的老板,早晨卖些淮扬面点,那些自己老家的早茶,中原人大概没有吃过,也算是抢先占得商机。只是他还有些犹豫,一早晨就捧着茶壶慢腾腾地吃早茶,不知道北方人好不好这口,习惯不习惯。
④那时的午后闲暇,鲁小胖还兼收古董,他悄悄附我耳语:汴梁是故都,民间宝贝多。鲁小胖头戴一顶瓜皮帽,拢手坐在店铺里。他守候着一间铺面,还好房租不是很高,一天做几笔生意,他就心满意足了。鲁小胖说,有时收到一件好东西,到晚上都高兴得合不拢嘴,趁四周没人时,偷偷拿出来,在手掌心摩挲半天。
⑤别看汴河上的船装货卸货,忙得热火朝天,可从前的船走得慢,搞摄影的张老大想搭一趟宋朝的慢船,做一个东张西望的游客,在北方的河流上进行一次旅行。船停货栈码头,就等着船老大上船、开航,可左等右等不见他的出现,许是在半道上碰见熟人了,两个人站着聊天,船老大心中惦记着赶路、行船,但又不能怠慢了朋友,在匆忙之中与人寒暄,然后抱拳行礼告别。就在他的身影出现在码头时,船已升帆待发,等候多时,随着篙动岸移,一条船渐渐消失在宋朝的河流上。
⑥船缘岸而行,天空排列祥瑞云朵图案。张老大当然是从人生邂逅的角度进入角色的。那时的他在上河的码头,看到一位眉眼寂寞的女子临风而立。几天后,当他返回时,那个女子于水边浆洗衣衫,一件一件的宋朝布衣,在她柔软的手中搓洗、拧干,叠放入一口木盆里。女子到岸边不远处一株老柳下晾晒衣服,一件一件地抚平折皱,透明光线的照射下,一双美目半睁半闭,风吹动缕缕发丝,张老大“咔嚓”一声,拍下女子回眸一笑的曼妙。
⑦《清明上河图》中你是谁?对我来说,则是做一个走街串巷的小贩。在旧都城里当小贩,可以看风景。我会挑着货担站在汴河拱桥的桥顶吹风歇息。站在高处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看一条河的走势,看它波推浪涌,逶迤远去。二是看大街小巷的纵横交错,店铺罗列,人们挑担、抬轿,赶路、闲逛,分布在不同的角落。楼宇之上,几个人正坐在窗口说话。
⑧我呼吸着河风水气,打量着这古代大城。清明这一天,真热闹啊,天青色里,水上船来船往,岸上牵马骑驴,曦日如玉,美玉生烟。
⑨一幅《清明上河图》中你是谁?感谢伟大的张择端,让我们看到那么多的小人物,他们抱拳施礼,拱手作别,骑驴牵骆驼,启程停泊,每一个举动,在今天来看,都是戏——古人演出的生活戏剧。
⑩如果给他们配上台词,会是哪种方言?仅仅是开封话、河南话吗?不,肯定还有江淮话,齐鲁、燕赵方言等等。
《清明上河图》是画,也是戏。红脸,白脸,黑脸,绿脸,其间有人物的不同际遇,也有不同命运和性格。
有人走陆路,有人走水路,路是自己选择的,所以就出现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
会有一个18岁的山中少年,怀揣希冀与梦想来到这座大城,他只身出来闯荡江湖,走累了,饿了、渴了,摸出身上仅有的钱币,买几只馒头,在路边啃食,然后去打听、寻找城里的远房亲戚。他是来投靠的,也是暂时的歇脚,因为他对这城市太陌生了,心中忐忑,得找个依靠。
许多人就是这样,他们来到城市,就像我们的祖辈、父辈那样。城市是个舞台,时至今日,还有那么多的人在台上唱戏,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口音。因此,有理由相信,在汴京那样的宋朝大城里,有许多人从不同地方而来,他们来汴河两岸不是观光,而是为了谋生。这么多的人,他们瞪大双眼,在寻找并等待机会。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他的角色,大人物,大角色;小人物,小角色;不大不小的人物,不大不小的角色。生活是戏剧,戏剧也是生活。所以,我看《清明上河图》时,感觉我们在其中。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让现实中的文友鲁小胖到《清明上河图》中客串一个茶馆老板的角色,巧妙连接古今,迅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B.以有限叙述视角,描写船老大想象的北宋风土人情:与熟人寒暄、然后抱拳行礼告别,看到女子临风而立、洗晒衣服等。
C.张老大是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连接上下文,又是一个叙述者,通过他实现时空交错、视角转换延伸,丰富了文章内容。
D.文章通过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叙述张力,在增强文章的画面感的同时,也增强了读者的角色体验感。
C [“主要人物,连接上下文”错误。张老大只是作者选择的一个人物,因其职业的特殊而走入画中,但是并不是主要人物,同时这一部分相对来说具有独立性,并不能起到连接上下文的作用。]
6.下列对第 段描写“18岁的山中少年”这一段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文设想了茶馆老板、闲适游客、忙碌船夫、孤独女子、辛苦小贩这些角色,“18岁少年”的出现,让人物形象更丰富多元,也更契合《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
B.少年“怀揣希冀与梦想”从山中来到城市寻找依靠,承接第 段“其间有人物的不同际遇”和第 段“路是自己选择的,所以就出现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
C.通过对18岁少年的描写,引出下文作者对人生之路的感慨:一代又一代人走着这条谋生、闯荡、寻找机会的闯荡之路。
D.“山中少年”以点带面,真实地连接了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成了只身闯荡江湖的典型,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唤起更多现代人的共鸣。
D [“真实地连接了”错误。依据“会有一个18岁的山中少年”中的“会有”可知,这个少年并非画面中的人物,而是作者想象的;能够连接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这本身就是虚幻的,是联想和想象。]
7.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试以第⑧段画线句为例,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 ①化用李商隐的《锦瑟》诗句“蓝田日暖玉生烟”,并以整句形式呈现,典雅别致,富有诗情画意。②运用比喻修辞,把太阳比作美玉,河上水气比作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汴河环境的清明、和煦,化平淡为生动,更烘托出北宋汴京繁华热闹的生活气息。
8.寒假志愿者活动中,你被选为“线上故宫博物馆”绘画展区解说人,准备分四个方面向观众介绍数字高清版《清明上河图》:画面概述、画面内容、艺术特色、绘画意图。请你筛选本文文本信息,写一段解说词。(6分)
[答案] ①画面概述:《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的风俗画,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市井百态,呈现的是小人物的俗世生活以及汴京的繁荣景象。②画面内容:画面上有卖早茶的茶馆,有带着瓜皮帽坐在店里的古董商人,有在汴河上装货卸货的船,还有在货栈码头停靠的船,有临风而立的女子,有浆洗晾晒衣衫的女子,有走街串巷的小贩,有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有罗列的店铺,有挑担、抬轿,赶路、闲逛或者临窗说话、牵马骑驴的各色人物,有来来往往的船只等。③艺术特色:内容丰富,画面恢宏;刻画细致,细节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④绘画意图:一是展现当时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二是演绎人生百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专题04:分析语言艺术
(原卷版)
知识导图:
题型一:分析散文的语句含意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成为新高考命题的新宠,这类题主要考查对意义的挖掘,能够体现出命题者对考生思维品质的关注。解答这类题,应善于挖掘其修辞义、主旨意等深层含意,不能浮于表面,浅尝辄止。
通法通则:
1.抓住关键,由词及意。
这里的“关键”,是指句中的关键词语,如动词、形容词等。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解句子含意,就是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把这些关键词语的含义解释透了,句子含意自然就清楚了。
2.剖析结构,分层理解。
对于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应分析其结构,抓住主干,梳理枝叶,合理划分层次,即可理解句子含意,理解时要特别注意修饰限制成分(或词)。
3.观察位置,把握联系。
在理解某句话之前,应先留意该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它与上下文的联系。一般而言,如果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如果是文眼句,就要结合全文作分析概括。
4.关注特色,由表及里。
把握文句的表达特色,是理解某些表达含蓄委婉的重要句子的关键。这类句子往往意在言外,内涵丰富,如能看出其中所用的手法,那么句子含意的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5.抓住主旨,联系背景。
要弄清文中某个重要句子的含意,先要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更好地理解句意,避免盲人摸象。另外,有些句子还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特定背景,才能挖掘其深层含意。
题型二:品味散文的多彩语言
  品味散文的多彩语言,主要从分析文本全篇或某段的语言特色(风格)及表达效果这两个角度进行考查。一般而言,散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生动、形象、凝练,具有强烈的感彩,不同类别的散文,其语言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通法通则:
赏析语言特点可以从用词、造句、风格、手法四个角度进行,也可以从散文语言的“三美”切入:
(1)内容之美(色彩之美、含蓄之美、哲理之美)。
(2)形式之美:整齐之美(排偶句式)、参差之美(长短句、整散句)、回环之美(回环、顶真)、音韵之美(叠字、押韵、节奏)。
(3)手法之美(主要是修辞之美与描写之美)。
语言特点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应集中答语言自身特点,然后谈及手法;先答主,后答次。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隐去的阿奶
马一莎
阿奶前几年是有阿尔茨海默病迹象的。那源于一次心梗以后,最好的溶栓针将她的生命拉了回来,却让意识丢失了。那一阵子,阿奶总处于时间颠倒的混沌状态,像一朵飘飘忽忽的蒲公英。
你相信阿奶是从明媚的天光中醒过来的。她梦魇般地惊坐,张着一双雾气弥漫的绿松石般的眼睛,院门口,那一簸箕无人照看的核桃,敲开了她的梦,她急着去收拾。记忆里,那些被均匀敲成两半,此刻正被阳光温暖照耀的核桃,正静待着她用小起子一瓣一瓣地从壳里撬出来。她不知道,现在是夜晚凌晨时分。她的记忆一定断片儿了,不明白一觉醒来,怎么会出现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时间和规则,在她的世界已经失去了作用,她只想穿好自己的衣服和鞋子回家去,像无数个白昼一样,剥她的核桃。她不懂一个人为何要被禁锢在一张床上,况且,还是一张不属于自己的床。
这样的状态持续到你们渐渐开始习惯,突然有一天惊觉:阿奶沉默了,沉默得有时会让人忘记她的存在。蓦然回首,只看到一个苍老如树桩的老人,坐在凝滞的时光里。
其实你知道她是在隐藏,慢慢地、一点点地将自己藏缩在影子里,她想最后淡成一滴水迹,被太阳晒干、被风吹干、被岁月遗忘。
早在几年前,她还是那个幽默诙谐、喜欢开玩笑说笑话的阿奶,也是那个有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和她大孙女倾诉与抱怨的阿奶。或许她的倾诉与抱怨只是为倾诉与抱怨,并非让听众真要评出个子丑寅卯,也不用为她打抱不平,然而收获的可能是不耐烦、不理解……有些远离是不动声色的。
或者她不是想远离一个人、一群人,而是做好了远行的准备。
止语,止心,让人间的七情六欲静止,画一个休止符,从此只以一个微笑回应。
她在摒除一切。用仅存的意识保留最后的尊严……无论碰到什么,无论谁说什么,她只有一个和善的微笑。也不再唠叨“下次回来又是什么时候?”“要给我打电话……”有时你会怀疑她是不是已经忘了怎么说话。
有的痛是钝的。不似尖刀的剧烈与强攻,是用钝器一点点入侵,持续而压迫,深入骨髓。你指的不仅仅是这些。
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她漫长的告别。你掀起白布,仔细端详着阿奶的脸,早十几年前就全体先行告退的牙齿,使她的牙床空空如也,面颊下陷、唇角微撇,样子像睡着了一样,沉静安详,还带点婴儿般的小委屈神态。钝器入侵的感觉又来了,持续不断,似要将你的心脏捶打出千万个小眼儿,汩汩往外流血……去年的这个季节,你回到老家,晚上阿奶让你和她同睡。在遥远的记忆里,一直都是这样的。小小的你睡里,阿奶睡外,帮你焐脚,帮你挠背,直到你安然入睡。有一段时间,每到黑暗来临,你便会莫名害怕,时有梦魇压制,你只能蜷缩在阿奶怀里,阿奶温暖的手紧搂着你哄你入睡。那时,阿奶是最能给你安全感的那个人。直到上了中学,回老家仍与阿奶同睡一张床,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技校毕业,父母在老家新修了房子,你有了自己的屋子,害怕黑暗的你,仍会半夜跑下楼去与阿奶同睡。不一样的是,你已不再习惯与阿奶同睡一张床,自我意识的苏醒,不仅在思想上,也表现于身体上的界线感。多少次,阿奶让你过去与她睡大床,说她的褥子软和、被子厚实,你的小床不好睡,但你不再为所动,说多了还不高兴,似被任意命令。青春期的荷尔蒙,跳跃最多的就是反叛因子。直到她不再提这事,你理所当然地照着自己的意愿生长与生活,却不曾回头想想,长你五十一岁的阿奶,那时已是近七十岁的老人,除了想与最宠爱的大孙女近距离接触,也想让她焐大了脚的大孙女,为她焐一次在时光的路程中,一点点走失了温度的脚……
去年初冬,阿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距心梗后意识走失已经四年。她已经很老很老,老得过了保质期,好多“零部件”都不管用了。很多时候,她都分不清谁是谁了,但只要你回去,她一准喊得出你的名字。
“阿红,和我睡,我的床最好睡了。”“阿红,我睡觉又不乱动,我们好睡呢。”那一晚,拗不住老人家再三地说,你同意了。夜静风轻,宽大的床铺,你和阿奶并排躺着,像河床上两块不同的石头。一块被时光蚀空了内里,虚度光阴;一块历经世事沧桑,仍然棱角分明。已返回时光来路上的阿奶很小很小,像是儿时的你。这一刻,你们角色互换了,然而,中间横亘的二十几年意志锻造成的习惯,产生的极度陌生感,使你每个毛孔都醒着。你感觉阿奶并未安睡,而是朝向你这边,蜷缩着身子,她瘦小的腿向你这边挪动了一下,又挪动了一下。你不自在地往床外挪了挪,又挪了挪。你知道阿奶肯定是脚冷,想让你帮她焐脚。你不断给自己做着心理建设,你想着一次就好,只要帮阿奶焐过一次脚,似乎长达十几年的“焐脚之恩”便可以偿清了一样。
然而你做不到。现在的你,只与先生和女儿近距离接触不会产生硌硬,岁月改变了很多东西,包括让你长成你自己。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极度不适应。那双小小的冰凉的脚,仿似不经意间轻碰一下你的脚,又移开了。你的心里一阵怜惜,身体却很诚实地从床上弹起来。你歉疚又无奈地解释:“我认床,实在睡不着,还是回房去睡吧。”
从那以后,时常絮叨让你和她睡的阿奶,再也没提过一次了。你当作是她忘了,理所当然。殊不知,她是在用仅有的意识保留最后的体面。而你,从床上弹起的那一刻开始,就料定了会后悔、会遗憾,会让这件事成为那把生锈的钝刀。
(摘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阿奶选择不动声色地隐藏,除了受阿尔茨海默病的折磨,也因亲人的不耐烦与不理解,“用仅存的意识保留最后的尊严”,微笑淡然面对一切。
B.作者插叙一段阿奶幽默诙谐,爱与周围人说笑抱怨的情节,补充交代前情,也启发读者思考走向人生迟暮时所需的关怀和审视。
C.以生锈的钝刀为线索,串联起阿奶在世时的点滴往事,主要目的是揭露疾病对阿奶身心带来的折磨与苦痛。
D.本文主要以第二人称展开叙述,既是便于抒情,娓娓道来,又是将曾经的“我”潜藏在文本间,实现今昔自我的精神对话。
2.关于文中同床焐脚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青春懵懂到结婚生子,阿奶虽因疾病困在时间的深处,但她未曾遗忘疼爱的孙女,因此始终渴望与其亲近。
B.面对阿奶相拥而眠的渴望,作者违拗不住而答应,不过是为了偿清多年的“焐脚之恩”,内心却满是冷漠和隔阂。
C.作者在这段文字里深感“钝器入侵”之痛,这与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追悔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是借今昔对比,表达作者因未能给予阿奶更多的爱与尊严,而深感“后悔”和“遗憾”。
3.如何理解文章说阿奶“是在隐藏,慢慢地、一点点地将自己藏缩在影子里”?(4分)
4.文中频频出现“几年前”“此时此刻”“去年初冬”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清明上河图》中你是谁
王太生
①一幅《清明上河图》,足够几本大戏,让那些民间班底去演,让那些穿戴朴素的小人物去演,演世间况味,人间百态。
②一条大河,两岸戏中人。900多年前,他们在画中说话,在画中生活,他们不但是画中人,更是戏中人。
③曾问文友鲁小胖:如果时间倒流,让他回到宋朝,在《清明上河图》里客串一个角色,愿意是谁?鲁小胖略略一想:想做一家小茶馆的老板,早晨卖些淮扬面点,那些自己老家的早茶,中原人大概没有吃过,也算是抢先占得商机。只是他还有些犹豫,一早晨就捧着茶壶慢腾腾地吃早茶,不知道北方人好不好这口,习惯不习惯。
④那时的午后闲暇,鲁小胖还兼收古董,他悄悄附我耳语:汴梁是故都,民间宝贝多。鲁小胖头戴一顶瓜皮帽,拢手坐在店铺里。他守候着一间铺面,还好房租不是很高,一天做几笔生意,他就心满意足了。鲁小胖说,有时收到一件好东西,到晚上都高兴得合不拢嘴,趁四周没人时,偷偷拿出来,在手掌心摩挲半天。
⑤别看汴河上的船装货卸货,忙得热火朝天,可从前的船走得慢,搞摄影的张老大想搭一趟宋朝的慢船,做一个东张西望的游客,在北方的河流上进行一次旅行。船停货栈码头,就等着船老大上船、开航,可左等右等不见他的出现,许是在半道上碰见熟人了,两个人站着聊天,船老大心中惦记着赶路、行船,但又不能怠慢了朋友,在匆忙之中与人寒暄,然后抱拳行礼告别。就在他的身影出现在码头时,船已升帆待发,等候多时,随着篙动岸移,一条船渐渐消失在宋朝的河流上。
⑥船缘岸而行,天空排列祥瑞云朵图案。张老大当然是从人生邂逅的角度进入角色的。那时的他在上河的码头,看到一位眉眼寂寞的女子临风而立。几天后,当他返回时,那个女子于水边浆洗衣衫,一件一件的宋朝布衣,在她柔软的手中搓洗、拧干,叠放入一口木盆里。女子到岸边不远处一株老柳下晾晒衣服,一件一件地抚平折皱,透明光线的照射下,一双美目半睁半闭,风吹动缕缕发丝,张老大“咔嚓”一声,拍下女子回眸一笑的曼妙。
⑦《清明上河图》中你是谁?对我来说,则是做一个走街串巷的小贩。在旧都城里当小贩,可以看风景。我会挑着货担站在汴河拱桥的桥顶吹风歇息。站在高处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看一条河的走势,看它波推浪涌,逶迤远去。二是看大街小巷的纵横交错,店铺罗列,人们挑担、抬轿,赶路、闲逛,分布在不同的角落。楼宇之上,几个人正坐在窗口说话。
⑧我呼吸着河风水气,打量着这古代大城。清明这一天,真热闹啊,天青色里,水上船来船往,岸上牵马骑驴,曦日如玉,美玉生烟。
⑨一幅《清明上河图》中你是谁?感谢伟大的张择端,让我们看到那么多的小人物,他们抱拳施礼,拱手作别,骑驴牵骆驼,启程停泊,每一个举动,在今天来看,都是戏——古人演出的生活戏剧。
⑩如果给他们配上台词,会是哪种方言?仅仅是开封话、河南话吗?不,肯定还有江淮话,齐鲁、燕赵方言等等。
《清明上河图》是画,也是戏。红脸,白脸,黑脸,绿脸,其间有人物的不同际遇,也有不同命运和性格。
有人走陆路,有人走水路,路是自己选择的,所以就出现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
会有一个18岁的山中少年,怀揣希冀与梦想来到这座大城,他只身出来闯荡江湖,走累了,饿了、渴了,摸出身上仅有的钱币,买几只馒头,在路边啃食,然后去打听、寻找城里的远房亲戚。他是来投靠的,也是暂时的歇脚,因为他对这城市太陌生了,心中忐忑,得找个依靠。
许多人就是这样,他们来到城市,就像我们的祖辈、父辈那样。城市是个舞台,时至今日,还有那么多的人在台上唱戏,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口音。因此,有理由相信,在汴京那样的宋朝大城里,有许多人从不同地方而来,他们来汴河两岸不是观光,而是为了谋生。这么多的人,他们瞪大双眼,在寻找并等待机会。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他的角色,大人物,大角色;小人物,小角色;不大不小的人物,不大不小的角色。生活是戏剧,戏剧也是生活。所以,我看《清明上河图》时,感觉我们在其中。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让现实中的文友鲁小胖到《清明上河图》中客串一个茶馆老板的角色,巧妙连接古今,迅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B.以有限叙述视角,描写船老大想象的北宋风土人情:与熟人寒暄、然后抱拳行礼告别,看到女子临风而立、洗晒衣服等。
C.张老大是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连接上下文,又是一个叙述者,通过他实现时空交错、视角转换延伸,丰富了文章内容。
D.文章通过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叙述张力,在增强文章的画面感的同时,也增强了读者的角色体验感。
6.下列对第 段描写“18岁的山中少年”这一段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文设想了茶馆老板、闲适游客、忙碌船夫、孤独女子、辛苦小贩这些角色,“18岁少年”的出现,让人物形象更丰富多元,也更契合《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
B.少年“怀揣希冀与梦想”从山中来到城市寻找依靠,承接第 段“其间有人物的不同际遇”和第 段“路是自己选择的,所以就出现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
C.通过对18岁少年的描写,引出下文作者对人生之路的感慨:一代又一代人走着这条谋生、闯荡、寻找机会的闯荡之路。
D.“山中少年”以点带面,真实地连接了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成了只身闯荡江湖的典型,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唤起更多现代人的共鸣。
7.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试以第⑧段画线句为例,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8.寒假志愿者活动中,你被选为“线上故宫博物馆”绘画展区解说人,准备分四个方面向观众介绍数字高清版《清明上河图》:画面概述、画面内容、艺术特色、绘画意图。请你筛选本文文本信息,写一段解说词。(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