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期末综合检测卷课件+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期末综合检测卷课件+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3-08 11:05:32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期末综合检测卷
 

1.化学学科的发展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人类对金、银、铜、铁、铝的认识与其在自然界的分布无关
B.人类解决吃、穿、住、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力开发石油及其产品
C.工业上可用电解熔融态的MgCl2、AlCl3来制备Mg、Al
D.工业上可用空气、Cu、稀硫酸来制备CuSO4
金是极不活泼的金属,自然界中有其单质,人类无需冶炼即可获得,人类逐渐冶炼出铜、铁、铝,由此可见人类对金属的认识与其在自然界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故A错误;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总有一天石油会消耗殆尽,大力开发石油及其产品不是解决人类吃、穿、住、行最有效的方法,故B错误;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熔融状态不导电,工业上电解熔融的氧化铝来生产金属铝,故C错误;工业上可用金属铜在空气中加热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故D正确。
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硫和氮的氧化物都可造成“酸雨”和光化学烟雾
B.故宫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氧化铁可作故宫红色外墙的涂料
C.“静电除尘”、“燃煤脱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都能提高空气质量
D.SO2和CO2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

A.硫的氧化物能形成酸雨,不能形成光化学烟雾,氮的氧化物NO是不成盐氧化物,不能形成酸雨,A错误;B.氧化铁是红褐色固体,可作故宫红色外墙的涂料,B正确;C.“静电除尘”可以除去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燃煤脱硫”反应可以降低空气中SO2的含量,从而可减少酸雨的形成,“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可以降低CO、NO的产生与排放,因此这些都能提高空气质量,C正确;D.SO2和CO2是酸性氧化物,二者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盐和水,D正确。
3.在现代食品工业中,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满足了人们对食品多样化的需求。下列食品添加剂与类别对应错误的是
A.糖果中添加的苋菜红、柠檬黄、靛蓝等属于着色剂
B.加工馒头、面包、饼干时添加的碳酸氢钠属于增味剂
C.加工腊肉、香肠时添加的亚硝酸钠属于防腐剂
D.食盐中添加的碘酸钾、奶粉中添加维生素属于营养强化剂

A.糖果中添加的苋菜红、柠檬黄、靛蓝等属于着色剂,A项正确;B.加工馒头、面包、饼干时添加的碳酸氢钠属于膨松剂,B项错误;C.加工腊肉、香肠时添加的亚硝酸钠属于防腐剂,C项正确;D.食盐中添加的碘酸钾、奶粉中添加维生素属于营养强化剂,D项正确。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吕氏春秋》中“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体现了合金硬度方面的特性
B.工业上生产玻璃和水泥使用到的共同原料有CaCO3
C.在常温下浓硫酸与铁不反应,所以可以用铁制容器来装运浓硫酸
D.在葡萄酒中添加适量的二氧化硫,可以使葡萄酒保持良好的品质

“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说明合金的硬度比各组分的硬度都大,故A正确;工业上生产玻璃的原料为石英砂、石灰石和纯碱,生产水泥的原料为黏土和石灰石,则共同原料为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故B正确;在常温下,铁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不是不反应,故C错误;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在葡萄酒中添加适量的二氧化硫,可以起到杀菌和保鲜的作用,使葡萄酒保持良好的品质,故D正确。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涤纶属于合成纤维
B.用新制Cu(OH)2可以鉴别乙醇、乙酸溶液、葡萄糖溶液
C.石油的分馏、煤的液化和气化、煤的干馏都是物理变化,石油的裂化、裂解都是化学变化
D.水煤气合成甲醇:CO+2H2 CH3OH,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腈纶、涤纶等都是合成纤维,故A正确;新制Cu(OH)2不与乙醇反应、新制Cu(OH)2和乙酸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溶液、新制Cu(OH)2与葡萄糖溶液共热得到砖红色沉淀,故B正确;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煤的液化和气化、煤的干馏、石油的裂化、裂解都是化学变化,故C错误;水煤气合成甲醇:CO+2H2 CH3OH,原子利用率100%,符合绿色化
学的理念,故D正确。

辉铜矿(Cu2S)可以在高温下通入空气进行冶炼,生成铜和二氧化硫,即火法炼铜,A正确;苦卤中通入氯气把溴离子氧化为单质溴,利用热空气吹出单质溴,然后利用SO2水溶液吸收生成溴离子,再通入氯气氧化溴离子,最后蒸馏得到粗溴,B正确;恒温恒压下,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H2(g)+I2(g) 2HI(g),充入N2,容器容积增加,反应物浓度减小,所以反应速率减慢,C正确;电解MgCl2溶液不能生成镁,D错误。
7.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4H10O的醇共有4种
B.淀粉、纤维素的分子式都是(C6H10O5)n,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C.乙酸(CH3COOH)与油酸(C17H33COOH)互为同系物
D.包装用的材料聚乙烯和聚氯乙烯都属于烃

A.分子式为C4H10O的醇共有CH3CH2CH2CH2OH、CH3CH2CH(OH)CH3、
(CH3)2CHCH2OH、(CH3)3COH 4种,A正确;B.淀粉、纤维素的分子式都是(C6H10O5)n,但二者化学式中的n值不同,所以二者不互为同分异构体,B错误;C.乙酸(CH3COOH)为饱和一元酸,油酸(C17H33COOH)为不饱和一元酸,二者不互为同系物,C错误;D.包装用的材料聚氯乙烯属于烃的衍生物,不属于烃,D错误。

8.某反应由两步反应A→B→C完成,它的反应能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步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B.A与C的能量差为E4
C.三种物质中C最稳定
D.A→B的反应一定需要加热
A.根据题图中信息A→B是吸热反应,B→C是放热反应,故A错误;B.根据图中信息A与C的能量差为E5,故B错误;C.根据能量越低越稳定,C物质的能量最低,因此三种物质中C最稳定,故C正确;D.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无关,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比如氯化铵和Ba(OH)2·8H2O的反应不需要加热,因此A→B的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故D错误。

9.如图所示是425 ℃时,在1 L密闭容
器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①中t0时,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
B.图①中t0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图②中的逆反应为H2(g)+I2(g) 2HI(g)
D.图①②中当c(HI)=3.16 mol·L-1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图①中t0时,H2、I2、HI的物质的量相等但未保持不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B项错误。
10.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乙醇氧化及产物检
验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其改进实验装置如
图所示,按图组装好仪器,装好试剂。下列有关
改进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轻轻推动注射器活塞即可实现乙醇氧化及部分产物的检验
B.铜粉黑红变化有关反应为2Cu+O2 2CuO、C2H5OH+CuO
CH3CHO+Cu+H2O
C.硫酸铜粉末变蓝,说明乙醇氧化反应生成了水
D.在盛有新制氢氧化铜的试管中能看到砖红色沉淀

11.利用如图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利用图Ⅰ装置蒸发KCl溶液制备无水KCl
B.利用图Ⅱ装置进行喷泉实验
C.图Ⅲ装置中,关闭a、打开b,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利用图Ⅳ装置验证FeCl3对H2O2分解反应有催化作用

A.可以用图Ⅰ装置蒸发KCl溶液制备无水KCl,故A正确;B.形成喷泉的条件是烧瓶内外产生压强差,而氯气难溶于饱和NaCl溶液,不能形成喷泉,故B错误;C.图Ⅲ装置中烧瓶和分液漏斗通过玻璃管连通,故关闭a、打开b,不管气密性是否良好,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均可顺利流下,故此方法不能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C错误;D.温度和催化剂都可影响反应速率,比较催化剂的影响,应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对比实验,故D错误。
12.某有机物N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其结构如图所
示,已知:丙烷可表示为 。下列有关N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环上一氯代物有5种
B.分子中含有5种官能团
C.能与乙酸或乙醇发生取代反应
D.分子式为C10H10O3

A.环上一氯代物有6种(不含立体异构),如图标注所示 ,
故A错误;B.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羧基、羟基共3种官能团,故B错误;C.分子中含有羟基能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羧基能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故C正确;D.有机物N的分子式为C11H16O3,故D错误。
13.下列实验目的可以用如图所示装置达到的是
A.以MnO2、浓盐酸为原料,制备、干
燥、收集Cl2
B.以Na2SO3固体、质量分数为70%的浓
硫酸为原料,制备、干燥、收集SO2
C.以浓氨水、生石灰为原料,制备、干燥、收集NH3
D.以Cu、稀硝酸为原料,制备、干燥、收集NO

A项,MnO2与浓盐酸的反应需要加热,不符合题意;C项,NH3是碱性气体,易被浓硫酸吸收,不符合题意;D项,NO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因为2NO+O2===2NO2,不符合题意。
14.在2.0 L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 mol HCl和
0.3 mol O2,加入催化剂发生反应:4HCl(g) +O2(g)
2Cl2(g)+2H2O(g),HCl、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
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v正(O2)=2v逆(Cl2),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不变
C.t1时容器内气体的总压强比t2时的大
D.t3时,容器中c(Cl2)=c(H2O)=0.1 mol·L-1

当2v正(O2)=v逆(Cl2),符合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之
比,且包含正反应和逆反应,可以判定反应达到
平衡状态,A错误;加入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
化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B错误;反应4HCl(g)
+O2(g) 2Cl2(g)+2H2O(g)是气体体积减小的
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减小,恒容容器内压强减小,故t1时容器内气体的总压强比t2时的大,C正确;t3时,O2的物质的量为0.1 mol,减少了0.2 mol,故生成Cl2、H2O的物质的量均为0.4 mol,容器中c(Cl2)=c(H2O)=0.2 mol/L,D错误;故选C。
15.(14分)正确认识和使用电池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
的日常生活。
Ⅰ.电化学法处理SO2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利用双氧水氧
化吸收SO2可消除SO2污染,设计装置如图所示(已知
石墨只起导电作用,质子交换膜只允许H+通过)。
(1)石墨1为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极
H2O2+2e-+2H+===2H2O
该原电池中,通入二氧化硫的电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则通入二氧化硫的电极是负极,即石墨1为负极,通入双氧水的电极是正极,正极上双氧水得电子生成水,电极反应式为H2O2+2e-+2H+===2H2O。
(2)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放电时H+移向    (填“正极”或“负极”)。
SO2+H2O2===H2SO4
H2O2有强氧化性,SO2有还原性,二者反应生成H2SO4,化学方程式为SO2+H2O2===H2SO4。
正极
H+移向正极。
(4)某同学关于原电池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有_______    
(填序号)。
①原电池两电极材料活泼性一定不同
②原电池负极材料参与反应,正极材料都不参与反应
③Fe- 浓硝酸 -Cu原电池,Fe是负极
④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①②③
燃料电池两极材料可都为石墨等惰性电极,所以原电池
两电极材料活泼性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故①错误;
燃料电池两电极材料可都为石墨等惰性电极,电极材料
均不参与反应,所以原电池负极材料不一定参与反应,
正极材料不一定不参与反应,也可能均参与反应,如铅酸蓄电池,故②错误;Fe 浓硝酸 Cu原电池中,Fe发生钝化作正极,Cu作负极,故③错误;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故④正确。
Ⅱ.航天技术中使用的氢氧燃料电池具有高能、轻便
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
(5)某碱性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
则其负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2-2e-+2OH-===2H2O
碱性氢氧燃料电池中,负极是H2失去电子与OH-结合生成水,电极反应式为H2-2e-+2OH-===2H2O。
(6)氢氧燃料电池用于航天飞船,电极反应产生的水,
经过冷凝后可用作航天员的饮用水,当得到1.8 g饮用
水时,转移的电子数为    。
0.2NA
氢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为O2+2H2===2H2O,每生成36 g H2O时,转移电子4 mol,则得到1.8 g饮用水时,转移电子0.2 mol,即转移电子数为0.2NA。
16.(14分)以淀粉为主要原料合成一种具有果香味的物质C的合成路线如图所示:
(1)下列关于淀粉和纤维素的说法中,
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它们都属于糖类,且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B.都可用(C6H10O5)n表示,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C.二者最终的水解产物相同
B
淀粉和纤维素均是多糖,完全水解
生成葡萄糖M,M在酶作用下转化
为乙醇,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A,
A氧化为乙酸B,乙酸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C。A.淀粉和纤维素均是多糖,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A正确;B.淀粉和纤维素的化学式均可用(C6H10O5)n表示,但聚合度n可能不同,因此二者不互为同分异构体,故B错误;C.淀粉和纤维素完全水解后的产物都为葡萄糖,故C正确。
(2)乙醇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是
   ,A的结构简式为       。
羟基
CH3CHO
乙醇分子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其中所含官能团为—OH,其名称为羟基;由分析可知,A为乙醛,结构简式为CH3CHO;
(3)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可完成上述反应Ⅳ,制得C。
①在试管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Ⅳ为乙醇与乙酸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并加热条件下生成乙酸乙酯,因
此试管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②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中和乙酸、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溶解乙醇
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乙醇和乙酸均有良好的挥发性,因此进入试管乙中的物质为乙酸、乙醇、乙酸乙酯,乙酸具有酸性能与碳酸钠反应,乙醇能与水混溶,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溶解度较低,且乙酸乙酯的密度小于水,因此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中和乙酸,溶解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有利于其分层析出。
③该装置图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试管乙中导气管的出口伸入到了液面以下
试管乙中导管伸入溶液中可能会导致倒吸,因此该装置图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是:导气管的出口伸入到了液面以下。
17.(14分)CO2可转化成有机物实现碳循环。在体
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
一定条件下反应:CO2(g)+3H2(g) CH3OH(g)+
H2O(g),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
如图所示。
(1)从3 min到9 min,v(H2)=___________________。
0.125 mol/(L·min)
从3 min到9 min,CO2浓度变化为0.5 mol/L-0.25 mol/L=0.25 mol/L,CO2(g)+3H2(g) CH3OH(g)+H2O(g),H2浓度变化0.25 mol/L×3=
0.75 mol/L,H2反应速率为 =0.125 mol/(L·min)。
(2)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
A.反应中CO2与CH3OH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即图中交叉点)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单位时间内消耗3 mol H2,同时生成1 mol H2O
D.CO2的体积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
D
A.反应中CO2与CH3OH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
为1∶1(即图中交叉点),浓度相等而不是不
变,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B.反应前
后气体质量不变,容器体积不变,则气体密度始
终不变,不能判断是否平衡,故B错误;C.单位时间内每消耗3 mol H2,同时生成1 mol H2O,均是正反应方向,从反应开始到平衡始终相等,不能判断是否达平衡,故C错误;D.CO2的体积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
(3)如图是银锌原电池装置的示意图,以硫酸铜为
电解质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银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电路中每转移1 mol电子,理论上电解质溶液______   
(填“增加”或“减少”)质量____ g。
Cu2++2e-===Cu
增加
0.5
Zn做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Ag做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电路中每转移1 mol电子,析出
0.5 mol Cu即32 g,负极会溶解0.5 mol Zn即32.5 g,所以理论上电解质溶液质量增加0.5 g。
(4)工业合成氨缓解了有限耕地与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粮食大量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知拆开1 mol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叫键能。相关键能数据如表:
结合表中所给信息。计算生成2 mol NH3时    (填“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     kJ。
共价键 H—H N≡N N—H
键能(kJ·mol-1) 436.0 945.0 391.0
放出
93.0
生成2 mol NH3,需要断开1 mol N2中的N≡N键和3 mol H2中的H—H键,断开1 mol N2中的N≡N键需要吸收的能量为945.0 kJ,断开3 mol H2中的H—H键需要吸收的能量为3×436.0 kJ=1 308.0 kJ,形成2 mol NH3中的N—H键放出的能量为6×391.0 kJ=2 346.0 kJ,所以生成2 mol NH3时放出的热量是2346.0 kJ-945.0 kJ-1 308.0 kJ=93.0 kJ。
共价键 H—H N≡N N—H
键能(kJ·mol-1) 436.0 945.0 391.0
18.(16分)SO2在生活、生产中有重
要用途,使用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
(1)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二氧化
硫的性质。
①仪器a的名称为      。
分液漏斗
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硫和水,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钡溶液中无现象,通入氢硫酸中,溶液出现浑浊,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防止污染环境。根据图中信息得到仪器a的名称为分液漏斗。
②滴加浓硫酸之前,需先通入一段时间
N2,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排出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空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硫、水反应
装置中有氧气,氧气会与二氧化硫、水反应,滴加浓硫酸之前,需先通入一段时间N2,此操作的目的是排出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空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硫、水反应。
③实验时,装置B中没有明显变化。实
验结束后取下装置B,向其中滴加适量
氨水,生成的白色沉淀为_________    
(填化学式)。
BaSO3
实验时,装置B中没有明显变化。实验结束后取下装置B,向其中滴加适量氨水,氨气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铵,亚硫酸铵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铵和亚硫酸钡,因此生成的白色沉淀为BaSO3。
④装置C中出现淡黄色浑浊,说明二氧
化硫具有    性。
氧化
装置C中出现淡黄色浑浊,说明二氧化硫和氢硫酸反应生成硫沉淀和水,二氧化硫中硫化合价降低,因此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
(2)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空气中二氧化硫含
量的测定。当注入标准状况下V mL空气时,酸性
KMnO4溶液恰好褪色,停止实验。该空气中二氧化硫
的体积分数为    (用含V代数式表示)。
(3)某化工厂用如图所示工艺流程除去燃煤产生的SO2。①过程Ⅰ发生的反应为4FeSO4+2H2SO4+O2===2Fe2(SO4)3+2H2O,用双线桥法标出该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过程Ⅰ发生的反应为4FeSO4+2H2SO4+O2===2Fe2(SO4)3+2H2O,用双线
桥法标出该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答案:
②过程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e2(SO4)3+SO2+2H2O===2FeSO4+2H2SO4
过程Ⅱ是二氧化硫和硫酸铁反应生成硫酸和硫酸亚铁,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SO4)3+SO2+2H2O===2FeSO4+2H2SO4。期末综合检测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学科的发展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人类对金、银、铜、铁、铝的认识与其在自然界的分布无关
B.人类解决吃、穿、住、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力开发石油及其产品
C.工业上可用电解熔融态的MgCl2、AlCl3来制备Mg、Al
D.工业上可用空气、Cu、稀硫酸来制备CuSO4
答案:D
解析:金是极不活泼的金属,自然界中有其单质,人类无需冶炼即可获得,人类逐渐冶炼出铜、铁、铝,由此可见人类对金属的认识与其在自然界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故A错误;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总有一天石油会消耗殆尽,大力开发石油及其产品不是解决人类吃、穿、住、行最有效的方法,故B错误;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熔融状态不导电,工业上电解熔融的氧化铝来生产金属铝,故C错误;工业上可用金属铜在空气中加热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故D正确。
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硫和氮的氧化物都可造成“酸雨”和光化学烟雾
B.故宫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氧化铁可作故宫红色外墙的涂料
C.“静电除尘”、“燃煤脱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都能提高空气质量
D.SO2和CO2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
答案:A
解析:A.硫的氧化物能形成酸雨,不能形成光化学烟雾,氮的氧化物NO是不成盐氧化物,不能形成酸雨,A错误;B.氧化铁是红褐色固体,可作故宫红色外墙的涂料,B正确;C.“静电除尘”可以除去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燃煤脱硫”反应可以降低空气中SO2的含量,从而可减少酸雨的形成,“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可以降低CO、NO的产生与排放,因此这些都能提高空气质量,C正确;D.SO2和CO2是酸性氧化物,二者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盐和水,D正确。
3.在现代食品工业中,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满足了人们对食品多样化的需求。下列食品添加剂与类别对应错误的是(  )
A.糖果中添加的苋菜红、柠檬黄、靛蓝等属于着色剂
B.加工馒头、面包、饼干时添加的碳酸氢钠属于增味剂
C.加工腊肉、香肠时添加的亚硝酸钠属于防腐剂
D.食盐中添加的碘酸钾、奶粉中添加维生素属于营养强化剂
答案:B
解析:A.糖果中添加的苋菜红、柠檬黄、靛蓝等属于着色剂,A项正确;B.加工馒头、面包、饼干时添加的碳酸氢钠属于膨松剂,B项错误;C.加工腊肉、香肠时添加的亚硝酸钠属于防腐剂,C项正确;D.食盐中添加的碘酸钾、奶粉中添加维生素属于营养强化剂,D项正确。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吕氏春秋》中“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体现了合金硬度方面的特性
B.工业上生产玻璃和水泥使用到的共同原料有CaCO3
C.在常温下浓硫酸与铁不反应,所以可以用铁制容器来装运浓硫酸
D.在葡萄酒中添加适量的二氧化硫,可以使葡萄酒保持良好的品质
答案:C
解析:“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说明合金的硬度比各组分的硬度都大,故A正确;工业上生产玻璃的原料为石英砂、石灰石和纯碱,生产水泥的原料为黏土和石灰石,则共同原料为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故B正确;在常温下,铁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不是不反应,故C错误;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在葡萄酒中添加适量的二氧化硫,可以起到杀菌和保鲜的作用,使葡萄酒保持良好的品质,故D正确。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涤纶属于合成纤维
B.用新制Cu(OH)2可以鉴别乙醇、乙酸溶液、葡萄糖溶液
C.石油的分馏、煤的液化和气化、煤的干馏都是物理变化,石油的裂化、裂解都是化学变化
D.水煤气合成甲醇:CO+2H2CH3OH,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答案:C
解析:腈纶、涤纶等都是合成纤维,故A正确;新制Cu(OH)2不与乙醇反应、新制Cu(OH)2和乙酸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溶液、新制Cu(OH)2与葡萄糖溶液共热得到砖红色沉淀,故B正确;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煤的液化和气化、煤的干馏、石油的裂化、裂解都是化学变化,故C错误;水煤气合成甲醇:CO+2H2CH3OH,原子利用率100%,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故D正确。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辉铜矿(Cu2S)可以在高温下通入空气进行冶炼制得铜
B.苦卤Br2(aq)HBr(aq)粗Br2
C.恒温恒压下,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H2(g)+I2(g) 2HI(g),充入N2,速率减慢
D.海水Mg(OH)2MgCl2溶液Mg
答案:D
解析:辉铜矿(Cu2S)可以在高温下通入空气进行冶炼,生成铜和二氧化硫,即火法炼铜,A正确;苦卤中通入氯气把溴离子氧化为单质溴,利用热空气吹出单质溴,然后利用SO2水溶液吸收生成溴离子,再通入氯气氧化溴离子,最后蒸馏得到粗溴,B正确;恒温恒压下,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H2(g)+I2(g) 2HI(g),充入N2,容器容积增加,反应物浓度减小,所以反应速率减慢,C正确;电解MgCl2溶液不能生成镁,D错误。
7.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分子式为C4H10O的醇共有4种
B.淀粉、纤维素的分子式都是(C6H10O5)n,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C.乙酸(CH3COOH)与油酸(C17H33COOH)互为同系物
D.包装用的材料聚乙烯和聚氯乙烯都属于烃
答案:A
解析:A.分子式为C4H10O的醇共有CH3CH2CH2
CH2OH、CH3CH2CH(OH)CH3、(CH3)2CHCH2OH、(CH3)3COH 4种,A正确;B.淀粉、纤维素的分子式都是(C6H10O5)n,但二者化学式中的n值不同,所以二者不互为同分异构体,B错误;C.乙酸(CH3COOH)为饱和一元酸,油酸(C17H33COOH)为不饱和一元酸,二者不互为同系物,C错误;D.包装用的材料聚氯乙烯属于烃的衍生物,不属于烃,D错误。
8.某反应由两步反应A→B→C完成,它的反应能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步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B.A与C的能量差为E4
C.三种物质中C最稳定
D.A→B的反应一定需要加热
答案:C
解析:A.根据题图中信息A→B是吸热反应,B→C是放热反应,故A错误;B.根据图中信息A与C的能量差为E5,故B错误;C.根据能量越低越稳定,C物质的能量最低,因此三种物质中C最稳定,故C正确;D.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无关,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比如氯化铵和Ba(OH)2·8H2O的反应不需要加热,因此A→B的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故D错误。
9.如图所示是425 ℃时,在1 L密闭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①中t0时,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
B.图①中t0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图②中的逆反应为H2(g)+I2(g) 2HI(g)
D.图①②中当c(HI)=3.16 mol·L-1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B
解析:图①中t0时,H2、I2、HI的物质的量相等但未保持不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B项错误。
10.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乙醇氧化及产物检验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其改进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按图组装好仪器,装好试剂。下列有关改进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轻轻推动注射器活塞即可实现乙醇氧化及部分产物的检验
B.铜粉黑红变化有关反应为2Cu+O22CuO、C2H5OH+CuOCH3CHO+Cu+H2O
C.硫酸铜粉末变蓝,说明乙醇氧化反应生成了水
D.在盛有新制氢氧化铜的试管中能看到砖红色沉淀
答案:D
解析:点燃酒精灯,轻轻推动注射器活塞即可反应,空气带着乙醇蒸气与热的铜粉发生反应,故A正确;铜粉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先消耗后生成,铜粉变黑,发生反应:2Cu+O22CuO,铜粉由黑变红,发生反应:C2H5OH+CuOCH3CHO+Cu+H2O,故B正确;硫酸铜粉末变蓝,是因为生成了五水硫酸铜,说明乙醇氧化反应有水生成,故C正确;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需要加热,不加热不能反应,故D错误。
11.利用如图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利用图Ⅰ装置蒸发KCl溶液制备无水KCl
B.利用图Ⅱ装置进行喷泉实验
C.图Ⅲ装置中,关闭a、打开b,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利用图Ⅳ装置验证FeCl3对H2O2分解反应有催化作用
答案:A
解析:A.可以用图Ⅰ装置蒸发KCl溶液制备无水KCl,故A正确;B.形成喷泉的条件是烧瓶内外产生压强差,而氯气难溶于饱和NaCl溶液,不能形成喷泉,故B错误;C.图Ⅲ装置中烧瓶和分液漏斗通过玻璃管连通,故关闭a、打开b,不管气密性是否良好,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均可顺利流下,故此方法不能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C错误;D.温度和催化剂都可影响反应速率,比较催化剂的影响,应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对比实验,故D错误。
12.某有机物N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其结构如图所示,已知:丙烷可表示为。下列有关N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环上一氯代物有5种
B.分子中含有5种官能团
C.能与乙酸或乙醇发生取代反应
D.分子式为C10H10O3
答案:C
解析:A.环上一氯代物有6种(不含立体异构),如图标注所示,故A错误;B.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羧基、羟基共3种官能团,故B错误;C.分子中含有羟基能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羧基能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故C正确;D.有机物N的分子式为C11H16O3,故D错误。
13.下列实验目的可以用如图所示装置达到的是(  )
A.以MnO2、浓盐酸为原料,制备、干燥、收集Cl2
B.以Na2SO3固体、质量分数为70%的浓硫酸为原料,制备、干燥、收集SO2
C.以浓氨水、生石灰为原料,制备、干燥、收集NH3
D.以Cu、稀硝酸为原料,制备、干燥、收集NO
答案:B
解析:A项,MnO2与浓盐酸的反应需要加热,不符合题意;C项,NH3是碱性气体,易被浓硫酸吸收,不符合题意;D项,NO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因为2NO+O2===2NO2,不符合题意。
14.在2.0 L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 mol HCl和0.3 mol O2,加入催化剂发生反应:4HCl(g)+O2(g) 2Cl2(g)+2H2O(g),HCl、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v正(O2)=2v逆(Cl2),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不变
C.t1时容器内气体的总压强比t2时的大
D.t3时,容器中c(Cl2)=c(H2O)=0.1 mol·L-1
答案:C
解析:当2v正(O2)=v逆(Cl2),符合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之比,且包含正反应和逆反应,可以判定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错误;加入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B错误;反应4HCl(g)+O2(g) 2Cl2(g)+2H2O(g)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减小,恒容容器内压强减小,故t1时容器内气体的总压强比t2时的大,C正确;t3时,O2的物质的量为0.1 mol,减少了0.2 mol,故生成Cl2、H2O的物质的量均为0.4 mol,容器中c(Cl2)=c(H2O)=0.2 mol/L,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14分)正确认识和使用电池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
Ⅰ.电化学法处理SO2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利用双氧水氧化吸收SO2可消除SO2污染,设计装置如图所示(已知石墨只起导电作用,质子交换膜只允许H+通过)。
(1)石墨1为    (填“正极”或“负极”),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放电时H+移向    (填“正极”或“负极”)。
(4)某同学关于原电池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有    (填序号)。
①原电池两电极材料活泼性一定不同
②原电池负极材料参与反应,正极材料都不参与反应
③Fe 浓硝酸 Cu原电池,Fe是负极
④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Ⅱ.航天技术中使用的氢氧燃料电池具有高能、轻便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
(5)某碱性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则其负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氢氧燃料电池用于航天飞船,电极反应产生的水,经过冷凝后可用作航天员的饮用水,当得到1.8 g饮用水时,转移的电子数为    。
答案:(1)负极 H2O2+2e-+2H+===2H2O
(2)SO2+H2O2===H2SO4 (3)正极 
(4)①②③ (5)H2-2e-+2OH-===2H2O (6)0.2NA
解析:Ⅰ.(1)该原电池中,通入二氧化硫的电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则通入二氧化硫的电极是负极,即石墨1为负极,通入双氧水的电极是正极,正极上双氧水得电子生成水,电极反应式为H2O2+2e-+2H+===2H2O。(2)H2O2有强氧化性,SO2有还原性,二者反应生成H2SO4,化学方程式为SO2+H2O2===H2SO4。(3)H+移向正极。(4)燃料电池两极材料可都为石墨等惰性电极,所以原电池两电极材料活泼性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故①错误;燃料电池两电极材料可都为石墨等惰性电极,电极材料均不参与反应,所以原电池负极材料不一定参与反应,正极材料不一定不参与反应,也可能均参与反应,如铅酸蓄电池,故②错误;Fe 浓硝酸 Cu原电池中,Fe发生钝化作正极,Cu作负极,故③错误;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故④正确。Ⅱ.(5)碱性氢氧燃料电池中,负极是H2失去电子与OH-结合生成水,电极反应式为H2-2e-+2OH-===2H2O。(6)氢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为O2+2H2===2H2O,每生成36 g H2O时,转移电子4 mol,则得到1.8 g饮用水时,转移电子0.2 mol,即转移电子数为0.2NA。
16.(14分)以淀粉为主要原料合成一种具有果香味的物质C的合成路线如图所示:
(1)下列关于淀粉和纤维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它们都属于糖类,且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B.都可用(C6H10O5)n表示,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C.二者最终的水解产物相同
(2)乙醇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是    ,A的结构简式为         。
(3)实验室用下图装置可完成上述反应Ⅳ,制得C。
①在试管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中和乙酸、          、          ;
③该装置图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2) 羟基 CH3CHO(3)①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②溶解乙醇 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③试管乙中导气管的出口伸入到了液面以下
解析:淀粉和纤维素均是多糖,完全水解生成葡萄糖M,M在酶作用下转化为乙醇,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A,A氧化为乙酸B,乙酸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C。(1)A.淀粉和纤维素均是多糖,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A正确;B.淀粉和纤维素的化学式均可用(C6H10O5)n表示,但聚合度n可能不同,因此二者不互为同分异构体,故B错误;C.淀粉和纤维素完全水解后的产物都为葡萄糖,故C正确。(2)乙醇分子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其中所含官能团为—OH,其名称为羟基;由分析可知,A为乙醛,结构简式为CH3CHO;(3)①反应Ⅳ为乙醇与乙酸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并加热条件下生成乙酸乙酯,因此试管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②乙醇和乙酸均有良好的挥发性,因此进入试管乙中的物质为乙酸、乙醇、乙酸乙酯,乙酸具有酸性能与碳酸钠反应,乙醇能与水混溶,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溶解度较低,且乙酸乙酯的密度小于水,因此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中和乙酸,溶解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有利于其分层析出。③试管乙中导管伸入溶液中可能会导致倒吸,因此该装置图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是:导气管的出口伸入到了液面以下。
17.(14分)CO2可转化成有机物实现碳循环。在体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一定条件下反应:CO2(g)+3H2(g) CH3OH(g)+H2O(g),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1)从3 min到9 min,v(H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
A.反应中CO2与CH3OH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即图中交叉点)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单位时间内消耗3 mol H2,同时生成1 mol H2O
D.CO2的体积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
(3)如图是银锌原电池装置的示意图,以硫酸铜为电解质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银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路中每转移1 mol电子,理论上电解质溶液   (填“增加”或“减少”)质量
     g。
(4)工业合成氨缓解了有限耕地与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粮食大量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知拆开1 mol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叫键能。相关键能数据如表:
共价键 H—H N≡N N—H
键能(kJ·mol-1) 436.0 945.0 391.0
结合表中所给信息。计算生成2 mol NH3时    (填“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     kJ。
答案:(1)0.125 mol/(L·min)
(2)D
(3)Cu2++2e-===Cu 增加 0.5
(4)放出 93.0
解析:(1)从3 min到9 min,CO2浓度变化为0.5 mol/L-0.25 mol/L=0.25 mol/L,CO2(g)+3H2(g) CH3OH(g)+H2O(g),H2浓度变化0.25 mol/L×3=0.75 mol/L,H2反应速率为=0.125 mol/(L·min)。(2)A.反应中CO2与CH3OH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即图中交叉点),浓度相等而不是不变,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B.反应前后气体质量不变,容器体积不变,则气体密度始终不变,不能判断是否平衡,故B错误;C.单位时间内每消耗3 mol H2,同时生成1 mol H2O,均是正反应方向,从反应开始到平衡始终相等,不能判断是否达平衡,故C错误;D.CO2的体积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3)Zn做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Ag做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电路中每转移1 mol电子,析出0.5 mol Cu即32 g,负极会溶解0.5 mol Zn即32.5 g,所以理论上电解质溶液质量增加0.5 g。(4)生成2 mol NH3,需要断开1 mol N2中的N≡N键和3 mol H2中的H—H键,断开1 mol N2中的N≡N键需要吸收的能量为945.0 kJ,断开3 mol H2中的H—H键需要吸收的能量为3×436.0 kJ=1 308.0 kJ,形成2 mol NH3中的N—H键放出的能量为6×391.0 kJ=2 346.0 kJ,所以生成2 mol NH3时放出的热量是2346.0 kJ-945.0 kJ-1 308.0 kJ=93.0 kJ。
18.(16分)SO2在生活、生产中有重要用途,使用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
(1)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研究二氧化硫的性质。
①仪器a的名称为      。
②滴加浓硫酸之前,需先通入一段时间N2,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时,装置B中没有明显变化。实验结束后取下装置B,向其中滴加适量氨水,生成的白色沉淀为    (填化学式)。
④装置C中出现淡黄色浑浊,说明二氧化硫具有    性。
(2)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测定。当注入标准状况下V mL空气时,酸性KMnO4溶液恰好褪色,停止实验。该空气中二氧化硫的体积分数为    (用含V代数式表示)。
(3)某化工厂用如图所示工艺流程除去燃煤产生的SO2。
①过程Ⅰ发生的反应为4FeSO4+2H2SO4+O2===2Fe2(SO4)3+2H2O,用双线桥法标出该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程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分液漏斗 ②排出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空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硫、水反应 ③BaSO3 
④氧化 (2) %
(3)①
②Fe2(SO4)3+SO2+2H2O===2FeSO4+2H2SO4
解析: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硫和水,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钡溶液中无现象,通入氢硫酸中,溶液出现浑浊,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防止污染环境。(1)①根据图中信息得到仪器a的名称为分液漏斗。②装置中有氧气,氧气会与二氧化硫、水反应,滴加浓硫酸之前,需先通入一段时间N2,此操作的目的是排出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空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硫、水反应。③实验时,装置B中没有明显变化。实验结束后取下装置B,向其中滴加适量氨水,氨气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铵,亚硫酸铵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铵和亚硫酸钡,因此生成的白色沉淀为BaSO3。④装置C中出现淡黄色浑浊,说明二氧化硫和氢硫酸反应生成硫沉淀和水,二氧化硫中硫化合价降低,因此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2)当注入标准状况下V mL空气时,酸性KMnO4溶液恰好褪色,停止实验。根据关系,2MnO~5SO2,则V mL中二氧化硫物质的量为2.5×0.001 mol·L-1×0.05 L=1.25×10-4 mol,该空气中二氧化硫的体积分数为×100%=%。(3)①过程Ⅰ发生的反应为4FeSO4+2H2SO4+O2===2Fe2(SO4)3+2H2O,用双线桥法标出该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②过程Ⅱ是二氧化硫和硫酸铁反应生成硫酸和硫酸亚铁,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SO4)3+SO2+2H2O===2FeSO4+2H2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