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综合提升
一、化学反应与能量
1.化学能与热能
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二、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化学平衡)
一、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及判断
1.书写电极反应式的原则
电极反应式遵循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及电荷守恒。
2.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思路
针对练1.下列电极反应式与出现的环境相匹配的是( )
选项 电极反应式 出现的环境
A C2H5OH-12e-+ 3H2O===CO2↑+12H+ 碱性环境下乙醇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
B O2+2H2O-4e-===4OH- 钢铁吸氧腐蚀的正极反应
C CO-2e-+CO===2CO2 熔融碳酸盐环境下的CO燃料电池负极
D H2-2e-===2H+ 碱性环境下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
答案:C
解析:A.碱性环境下,乙醇燃料电池中,乙醇转化为CO和H2O,电极反应式为C2H5OH-12e-+16OH-===2CO+11H2O,A错误;B.钢铁吸氧腐蚀的正极为O2得到电子,和溶液中的水生成OH-,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B错误;C.熔融碳酸盐为电解质,CO在反应中失电子转化为CO2,电极反应式为CO-2e-+CO===2CO2,C正确;D.碱性环境下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H2+2OH--2e-===2H2O,D错误;答案选C。
针对练2.燃料电池是目前电池研究的热点之一。现有某课外小组自制的氢氧燃料电池,如图所示,a、b均为惰性电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极是负极,该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b极反应是O2+2H2O+4e-===4OH-
C.电子是由a极经外电路流向b极
D.若将H2改成CH4,则负极电极反应为CH4-8e-+2H2O===CO2+8H+
答案:D
解析:氢氧燃料电池工作时,通入氢气的一极(a极)为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通入氧气的一极(b极)为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负极反应为H2-2e-+2OH-===2H2O,正极反应为O2+4e-+2H2O===4OH-,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据此解答。A.氢氧燃料电池工作时,通入氢气的一极(a极)为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A正确;B.通入氧气的一极(b极)为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正极反应为O2+4e-+2H2O===4OH-,故B正确;C.电子是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故C正确;D.若将H2改成CH4,碱性环境下甲烷在负极转化为碳酸根离子,则负极电极反应为CH4-8e-+10OH-===CO+7H2O,故D错误。答案选D。
针对练3.NO2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某研究小组设计如图装置对NO2进行回收利用,装置中a、b为多孔石墨电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极为电池的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B.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NO2+2e-+2H+===NO+H2O
C.一段时间后,b极附近HNO3浓度增大
D.电池总反应为4NO2+O2+2H2O===4HNO3
答案:D
解析:该装置为原电池装置,由题图可知,b电极通入氧气,氧气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b电极为正极,则a电极为负极,以此解题。A.通入O2的一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为原电池的正极,故A错误;B.通入NO2的a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电极反应式为NO2-e-+H2O===NO+2H+,故B错误;C.一段时间后,b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水,电极反应为O2+4e-+4H+===2H2O,b极附近HNO3浓度减小,故C错误;D.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负极电极反应式为NO2-e-+H2O===NO+2H+,将正、负极电极反应式相加得电池总反应为4NO2+O2+2H2O===4HNO3,故D正确。
二、解答化学反应速率图像题的思路
1.关注图像中的“点、线、面”
(1)关注“面”——明确研究对象
①理解各坐标轴所代表量的意义及曲线所表示的是哪些量之间的关系。
②弄清楚是物质的量,还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2)关注“线”
①弄清曲线的走向,是增大还是减小,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减小的是反应物,浓度增大的是生成物。
②分清突变和渐变;理解曲线“平”与“陡”即斜率大小的意义。
(3)关注“点”
解题时要特别关注特殊点,如坐标轴的交点、几条曲线的交叉点、极值点、转折点等。深刻理解这些特殊点的意义。
2.联系规律
如各物质的转化量之比与化学计量数之比的关系,各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与化学计量数之比的关系,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等。
3.正确判断
根据题干和题目要求,结合图像信息,正确利用相关规律做出正确的判断。
针对练4.在1 L的容器中,用纯净的CaCO3与100 mL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反应生成CO2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C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OE段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最快
B.F点收集到的CO2的量最多
C.EF段,用HCl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4 mol·L-1·min-1
D.OE、EF、FG三段中,该反应用二氧化碳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之比为2∶6∶7
答案:C
解析:A.由题图可知相同时间内EF段产生的CO2最多,所以该段反应速率最快,A错误;B.G点收集到的CO2的量最多,B错误;C.EF段产生的CO2共=0.02 mol,由于反应中n(HCl)∶n(CO2)=2∶1,所以该段消耗的HCl的物质的量为0.04 mol,时间是1 min,所以用HCl表示的EF段平均反应速率是0.04 mol·L-1·min-1,C正确;D.由于时间都是1 min,所以OE、EF、FG三段中用二氧化碳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之比等于产生CO2的体积之比,即224∶(672-224)∶(784-672)=2∶4∶1,D错误;答案选C。
针对练5.T1 ℃时,向容积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SO2和O2发生反应:2SO2(g)+O2(g) 2SO3(g),容器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两点反应速率:vaB.0~t2时间段,反应速率v(SO3)= mol·L-1·min-1
C.t2时刻,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为零
D.若反应在T2 ℃进行(T2答案:B
解析:a、b两点,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减小,则反应速率:va>vb,A说法错误;0~t2时间段,反应速率v(SO3)== mol·L-1·min-1,B说法正确;t2时刻,体系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是因为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零,C说法错误;若反应在T2 ℃进行(T21.(2023·广东卷,6)负载有Pt和Ag的活性炭,可选择性去除Cl-实现废酸的纯化,其工作原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g作原电池正极
B.电子由Ag经活性炭流向Pt
C.Pt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O2+2H2O+4e-===4OH-
D.每消耗标准状况下11.2 L的O2,最多去除1 mol Cl-
答案:B
解析:由题图分析可知,Cl-在Ag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Ag为负极,A错误;电子由负极Ag经活性炭流向正极Pt,B正确;溶液为酸性,故Pt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4H++4e-===2H2O,C错误;每消耗标准状况下11.2 L的O2,转移2 mol电子,最多去除2 mol Cl-,D错误。
2.(2022·湖南卷,8)海水电池在海洋能源领域备受关注,一种锂—海水电池构造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海水起电解质溶液作用
B.N极仅发生的电极反应:2H2O+2e-===2OH-+H2↑
C.玻璃陶瓷具有传导离子和防水的功能
D.该锂—海水电池属于一次电池
答案:B
解析:海水中含有丰富的电解质,如氯化钠、氯化镁等,可作为电解质溶液,故A正确;N为正极,电极反应主要为O2+2H2O+4e-===4OH-,故B错误;Li为活泼金属,易与水反应,玻璃陶瓷的作用是防止水和Li反应,并能传导离子,故C正确;该电池不可充电,属于一次电池,故D正确。
3.(2022·全国甲卷,10)一种水性电解液Zn MnO2离子选择双隔膜电池如图所示[KOH溶液中,Zn2+以Zn(OH)存在]。电池放电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Ⅱ区的K+通过隔膜向Ⅲ区迁移
B.Ⅰ区的SO通过隔膜向Ⅱ区迁移
C.MnO2电极反应:MnO2+2e-+4H+===Mn2++2H2O
D.电池总反应:Zn+4OH-+MnO2+4H+===Zn(OH)+Mn2++2H2O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的电池结构和题目所给信息可知,Ⅲ区Zn为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为Zn-2e-+4OH-===Zn(OH),Ⅰ区MnO2为电池的正极,电极反应为MnO2+2e-+4H+===Mn2++2H2O。K+从Ⅲ区通过隔膜向Ⅱ区迁移,A错误;Ⅰ区的SO通过隔膜向Ⅱ区移动,B正确;MnO2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MnO2+2e-+4H+===Mn2++2H2O,C正确;电池的总反应为Zn+4OH-+MnO2+4H+===Zn(OH)+Mn2++2H2O,D正确。
4.(2022·浙江1月选考,19)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发生反应A(s)+2B(g) 3X(g),c(B)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中曲线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a、c两点坐标可求得从a到c时间间隔内该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
B.从b点切线的斜率可求得该化学反应在反应开始时的瞬时速率
C.在不同时刻都存在关系:2v(B)=3v(X)
D.维持温度、容积、反应物起始的量不变,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c(B)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中曲线乙所示
答案:C
解析:A.从图像中可以得到单位时间内的浓度变化,反应速率是单位时间内物质的浓度变化计算得到,从a、c两点坐标可求得从a到c时间间隔内该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选项A正确;B.b点处的切线的斜率是此时刻物质浓度除以此时刻时间,为反应物B的瞬时速率,选项B正确;C.由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分析,3v(B)=2v(X),选项C错误;D.维持温度、容积、反应物起始的量不变,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平衡不移动,反应速率增大,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平衡状态与原来的平衡状态相同,选项D正确。
5.(2019·浙江4月选考,17改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2(g)+I2(g) 2HI(g),其他条件不变,缩小反应容器体积,正逆反应速率不变
B.C(s)+H2O(g) H2(g)+CO(g),碳的质量不再改变说明反应已达平衡
C.若压强不再随时间变化能说明反应2A(?)+B(g) 2C(?)已达平衡,则A、C不能同时是气体
D.恒压条件下发生反应N2(g)+3H2(g) 2NH3(g),当气体压强不再改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B
单元检测卷(六) 化学反应与能量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4·河北唐县高一期末)下列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的是( )
A.用燃气灶烧菜
B.加热碳酸氢钠晶体制取纯碱
C.高炉炼铁
D.用电热毯取暖
答案:A
解析:A.用燃气灶烧菜,燃气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A项符合题意;B.加热碳酸氢钠晶体制取纯碱是吸热反应,热能转化为化学能,B项不符合题意;C.高炉炼铁涉及的主要方程式为Fe2O3+3CO2Fe + 3CO2,该反应为吸热反应,热能转化为化学能,C项不符合题意;D.用电热毯取暖,电能转化为热能,D项不符合题意。
2.据报道,某国一集团拟在太空建造巨大的激光装置,把太阳光变成激光用于分解海水制氢:2H2O2H2↑+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
B.氢气是一次能源
C.使用氢气作燃料将会增加温室效应
D.在这一反应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答案:D
解析:水的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H2是二次能源;H2是清洁能源,不会增加温室效应。
3.(2023·辽宁建平县实验中学高一期末)下列装置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
答案:B
解析:A.没有形成闭合回路,所以不能构成原电池,A错误;B.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活泼性不同的电极、电解质溶液和闭合回路,符合原电池的构成原理和条件,B正确;C.四氯化碳不是电解质溶液,C错误;D.没有形成闭合回路,所以不能构成原电池,D错误。
4.(2024·安徽马鞍山高一期末)在一定的条件下,某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刻,v正>v逆
B.t2时刻,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t3时刻,正、逆反应速率均为零
D.t3时刻,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答案:C
解析:A.根据图像可知:t1时刻,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A正确;B.根据图像可知:在t2时刻,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正确;C.根据图像可知:在t3时刻,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反应速率不为0,C错误;D.根据图像可知t3时刻,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则反应处于平衡状态,D正确。
5.(2023·辽宁大连八中高一检测)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
A.图甲代表浓H2SO4稀释过程中体系的能量变化
B.图乙表示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生成物成键放出的能量
C.图丙表示白磷比红磷稳定
D.图丁表示CO与H2O的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答案:D
解析:A.浓硫酸稀释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没有反应物和生成物,A错误;B.图乙中反应物的能量低于生成物的能量,该反应为吸热反应,说明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大于生成物成键放出的能量,B错误;C.从图丙中可知,相同质量和状态的白磷能量高于红磷,则红磷更加稳定,C错误;D.CO与H2O反应生成CO2和H2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图丁中所示能量变化正确,D正确。
6.(2024·安徽蚌埠高一期末)某学生用如图装置研究原电池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③中Zn片增重质量与Cu棒减轻质量的比为65∶64
B.图②电子从Zn极经外电路转移到Cu极
C.图①中Cu棒上没有气体产生
D.图②与图③中正极产物的质量比为1∶32时,Zn棒减轻的质量相等
答案:A
解析:A.图③是原电池装置,锌做负极失电子生成锌离子,铜做正极,溶液中铜离子得到电子生成铜,锌电极减轻,铜电极增重,故A错误;B.②图是原电池,活泼金属锌是负极,铜是正极,所以电子由Zn沿导线流向Cu,故B正确;C.装置图①是化学腐蚀,锌和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氢气,铜和稀硫酸不反应,图①中铜棒上没有气体产生,故C正确;D.图②与图③中负极电极反应为Zn-2e-===Zn2+,图②中正极电极反应为2H++2e-===H2↑,图③中正极电极反应为Cu2++2e-===Cu,正极生成物质量比为1∶32时,依据电子守恒计算两个原电池中电子转移相同,所以反应的锌的质量相同,故D正确。
7.(2024·合肥高一期中)已知反应A+B===C+D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该反应吸收的能量为E1-E2
C.该图可表示为酸和碱的反应图像
D.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C
8.(2023·河北唐山高一期末)实验室模拟工业合成氨,N2(g)+3H2(g) 2NH3(g),反应条件是高温、高压,并且需要合适的催化剂。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v正(N2)=3v逆(H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体系内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D.N2、H2和NH3的体积分数之比为1∶3∶2
答案:B
解析:A.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v正(N2)=3v逆(H2)时,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没有达到平衡状态,A不符合题意;B.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化学反应,物质的量与压强成正比,则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达到平衡状态,B符合题意;C.容器体积和气体总质量始终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因此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C不符合题意;D.N2、H2和NH3的体积分数之比为1∶3∶2,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不能判断平衡状态,D不符合题意。
9.(2023·辽宁锦州高一期末)质量均为m g的铁片、铜片和1 L 0.2 mol/L的CuSO4溶液组成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和b用导线连接时,电子通过电解质溶液转移到铜片上
B.a和b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Cu2+-2e-===Cu
C.无论a和b是否连接,铁片均会溶解,溶液均从蓝色逐渐变成黄色
D.a和b用导线连接后,当电路中通过0.2 mol电子时,理论上铁片与铜片的质量差为12 g
答案:D
解析:A.a和b用导线连接时为原电池,电子由负极Fe经过导线流向正极Cu,不能进入溶液中,A错误;B.a和b用导线连接时为原电池,Cu作正极,正极反应式为Cu2++2e-===Cu,B错误;C.a和b用导线连接时为原电池,Fe作负极,负极反应式为Fe-2e-===Fe2+,a和b不用导线连接时,Fe与CuSO4反应为Cu2++Fe===Cu + Fe2+,溶液均从蓝色变成浅绿色,C错误;D.a和b用导线连接时为原电池,负极反应式为Fe-2e-===Fe2+,正极反应式为Cu2++2e-===Cu,当电路中有0.2NA个电子通过时,溶解Fe为0.1 mol,生成Cu为0.1 mol,即溶解5.6 g Fe,生成6.4 g Cu,理论上铁片与铜片的质量差为5.6 g+6.4 g =12 g,D正确。
10.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等能量相互转化,关于化学能与其他能量相互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装置能将化学能变为电能
B.图2所示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可表示铝热反应的能量变化
C.对于放热反应H2+Cl22HCl,化学能只转化为热能
D.由图3可得,1 mol N2(g)和1 mol O2(g)生成NO(g)过程中吸收180 kJ能量
答案:D
解析:A.图1所示的装置中,两烧杯内溶液没有用盐桥连接,不能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所以不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A错误;B.图2所示的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可表示铝热反应的能量变化,B错误;C.对于放热反应H2+Cl22HCl,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同时,还有一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等,C错误;D.由图3可得,1 mol N2(g)和1 mol O2(g)生成2 mol NO(g)过程中,ΔH=(946+498-2×632) kJ·mol-1=+180 kJ·mol-1,所以该反应吸收180 kJ能量,D正确;故选D。
11.(2023·安徽亳州高一期末)有M、N、P、E、F五种金属,已知:①M+N2+===N+M2+;②M、P用导线连接并放入硫酸溶液中,M表面有大量气泡逸出;③N、E用导线连接并放入E的硫酸盐溶液中,其中一极的电极反应式为E2++2e-===E;④P、F组成原电池时,F发生氧化反应。则这五种金属的还原性顺序是( )
A.E>P>F>M>N B.E>N>M>P>F
C.P>F>N>M>E D.F>P>M>N>E
答案:D
解析:①M+N2+===N+M2+,则金属性:M>N;②M、P用导线连接并放入硫酸溶液中,M表面有大量气泡逸出,M为正极,P为负极,则金属性:P>M;③N、E用导线连接并放入E的硫酸盐溶液中,其中一极的电极反应式为E2++2e-===E,则N溶解,说明金属性:N>E;④P、F组成原电池时,F发生氧化反应,则F为负极,说明金属性:F>P,因此这五种金属的还原性顺序是F>P>M>N>E,故D符合题意。
12.(2023·河北唐县高一期末)某实验小组为探究影响H2O2分解的因素设计表中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序号 溶液 温度 时间(收集50 mL O2)
① 10 mL 15% H2O2溶液 25 ℃ 160 s
② 10 mL 30% H2O2溶液 25 ℃ 120 s
③ 10 mL 15% H2O2溶液 50 ℃ 50 s
④ 10 mL 15% H2O2溶液+1 mL 5% FeCl3溶液 50 ℃ 20 s
A.实验①和②,可探究H2O2浓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B.实验①和③,可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C.实验①和④,可探究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D.由上述实验可知,增大H2O2浓度、升高温度都能加快H2O2分解速率
答案:C
解析:A.实验①和②,变量为H2O2溶液浓度,可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A正确;B.实验①和③,变量为温度,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B正确;C.实验①和④相比,实验中加入的FeCl3溶液导致两组中H2O2的浓度略有差别,且二者温度不同,不能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C错误;D.通过实验数据及前面的分析可知,增大浓度、升高温度都能加快反应速率,D正确。
13.下列四个常用电化学装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图Ⅰ所示电池中,电子从锌片流出
B.图Ⅱ所示干电池中锌皮作负极
C.图Ⅲ所示电池为二次电池,放电过程中硫酸溶液浓度减小
D.图Ⅳ所示电池中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
答案:D
解析:A.图Ⅰ所示电池中,Zn为负极,Cu为正极,电流从铜片流出,进入锌片,电子从锌片流出,故A正确;B.图Ⅱ所示干电池中,锌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则锌皮作负极,故B正确;C.铅酸蓄电池是可充电电池,为二次电池,放电时电池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消耗硫酸,则硫酸溶液浓度减小,故C正确;D.图Ⅳ所示电池为氢氧酸性燃料电池,正极上O2得电子生成H2O,正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故D错误。
14.(2024·辽宁锦州高一期末)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气体A和B发生如下反应:3A(g)+bB(g) cC(g),A和B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12 s时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1.2 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2 s时升高反应温度,v正增大,v逆减小
B.b∶c=1∶6
C.m点时v正=v逆
D.12 s时容器内的压强为起始压强的
答案:D
解析:根据转化浓度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得:0.6∶0.2∶0.6=3∶b∶c,则b=1,c=3。A.升高反应温度,v正增大,v逆也增大,A错误;B.b∶c=1∶3,B错误;C.m点还未达到平衡状态,v正≠v逆,C错误;D.恒温恒容条件下,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浓度之比,起始容器内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浓度为(0.8+0.5) mol/L=1.3 mol/L,12 s时容器内气体总物质的量浓度为(0.2+0.3+0.6) mol/L=1.1 mol/L,故12 s时容器内的压强为起始压强的,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12分)回答下列问题。
(1)从能量的变化和反应的快慢等角度研究反应:2H2+O2===2H2O。已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如图能正确表示该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是 (填“A”或“B”)。
从断键和成键的角度分析上述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化学键的键能如下表:
化学键 H—H O==O H—O
键能/(kJ/mol) 436 496 463
则生成1 mol水可以放出热量 kJ。
(2)以下反应:①木炭与水制备水煤气;②氯酸钾分解;③炸药爆炸;④酸与碱的中和反应;⑤生石灰与水作用制熟石灰;⑥Ba(OH)2·8H2O与NH4Cl;⑦气态水液化,属于放热反应的有: (填序号)。
(3)分别按图甲、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两个烧杯里的溶液为同浓度的稀硫酸,乙中 为电流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甲中锌片是负极,乙中铜片是正极
B.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有气泡产生
C.两烧杯中溶液pH均增大
D.产生气泡的速率甲中比乙中慢
E.乙的外电路中电流方向Zn→Cu
F.乙溶液中SO向铜片方向移动
②乙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乙装置中,如果把稀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铜电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电路中转移0.25 mol电子时,消耗负极材料的质量为 g。
答案:(1)A 242 (2)③④⑤
(3)①CD ②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③Cu2++2e-===Cu 8.125
解析:(1)由题图可知,A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断裂2 mol H2中的化学键吸收2×436 kJ热量,断裂1 mol O2中的化学键吸收496 kJ热量,共吸收(2×436+496) kJ=1 368 kJ热量,形成4 mol H—O键释放4×463 kJ=1 852 kJ热量,2 mol H2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反应放热484 kJ/mol,生成1 mol水可以放出热量242 kJ;(2)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燃烧、所有的中和反应、金属和酸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铝热反应等,故属于放热反应的是③④⑤;(3)①A.甲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故A错误;B.铜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H之后的金属,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甲烧杯中铜片表面没有气泡产生,故B错误;C.两烧杯中硫酸都参加反应,氢离子浓度减小,溶液的pH均增大,故C正确;D.乙能形成原电池反应,较一般化学反应速率更大,所以产生气泡的速率甲中比乙中慢,故D正确;E.原电池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乙形成原电池,Zn为负极,Cu为正极,则电流方向Cu→Zn,故E错误;F.原电池中阴离子移向负极,阳离子移向正极,乙溶液中硫酸根向锌片方向移动,故F错误。故答案为CD;②乙形成闭合回路,形成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③在乙装置中,如果把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Cu2+在正极上得电子被还原产生Cu,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Zn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n(Zn)=n(e-)=0.125 mol,m(Zn)=0.125 mol×65 g/mol=8.125 g。
16.(15分)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某学生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在400 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累计值):
时间/min 1 2 3 4 5
氢气体积/mL (标准状况) 100 240 464 576 620
①哪一时间段反应速率最大? min(填“0~1”“1~2”“2~3”“3~4”或“4~5”),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求3~4 min时间段以盐酸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该反应速率: (设溶液体积不变)。
(2)另一学生为控制反应速率,防止反应过快难以测量氢气体积,他事先在盐酸中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以减慢反应速率,你认为不可行的是 (填字母)。
A.蒸馏水 B.KCl溶液
C.KNO3溶液 D.CuSO4溶液
(3)某温度下在4 L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态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填字母)。
A.Y的体积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
B.X、Y的反应速率之比为3∶1
C.容器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
D.容器内气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E.生成1 mol Y的同时消耗2 mol Z
③2 min内Y的转化率为 。
答案:(1)①2~3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此时间段温度较高且盐酸浓度较大,反应速率最快
②0.025 mol·L-1·min-1 (2)CD
(3)①3X(g)+Y(g) 2Z(g) ②AC ③10%
解析:(1)①在0~1 min、1~2 min、2~3 min、3~4 min、4~5 min时间段中,产生气体的体积分别为100 mL、140 mL、224 mL、112 mL、44 mL,由此可知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为2~3 min;原因是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此时间段温度较高且盐酸浓度较大,反应速率最快。②在3~4 min时间段内,n(H2)==0.005 mol,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为0.01 mol,故v(HCl)==0.025 mol·L-1·min-1。(2)加入蒸馏水及加入KCl溶液,H+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且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故A、B不符合题意;C项,加入KNO3溶液,H+浓度减小,因酸性溶液中有NO,具有强氧化性,与Zn反应无氢气生成,符合题意;D项,加入CuSO4溶液,形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且影响生成氢气的量,符合题意。(3)①由图像可以看出,反应中X、Y的物质的量减少,应为反应物,Z的物质的量增多,应为生成物,当反应进行到5 min时,Δn(Y)=0.2 mol,Δn(Z)=0.4 mol,Δn(X)=0.6 mol,则Δn(Y)∶Δn(Z)∶Δn(X)=1∶2∶3,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g)+Y(g) 2Z(g)。③2 min内Y的转化率=×100%=×100%=10%。
17.(15分)能源是现代文明的原动力,通过化学方法可以使能量按人们所期望的形式转化,从而开辟新能源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合成氨反应:N2(g)+3H2(g) 2NH3(g)是放热的可逆反应,反应条件是高温、高压,并且需要合适的催化剂。已知1 mol N2(g)完全反应生成NH3(g)可放出92 kJ热量。如果将10 mol N2(g)和足量H2(g)混合,使其充分反应,放出的热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920 kJ。
(2)实验室模拟工业合成氨时,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内,反应经过10 min后,生成10 mol NH3。
①用N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
②一定条件下,能说明该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的是 (填字母)。
a.N2的转化率达到最大值
b.N2、H2和NH3的体积分数之比为1∶3∶2
c.体系内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d.体系内物质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3)某实验小组同学进行如图甲所示实验,以检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请根据你掌握的反应原理判断,②中的温度 (填“升高”或“降低”)。反应过程 (填“①”或“②”)的能量变化可用图乙表示。
(4)用CH4和O2组合形成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结构如图丙:
①电极d是 (填“正极”或“负极”),电极c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线路中转移2 mol电子,则该燃料电池理论上消耗的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L。
答案:(1)小于 (2)①0.25 mol·L-1·min-1 ②ad (3)降低 ① (4)①正极 CH4-8e-+2H2O===CO2+8H+ ②11.2
解析:(1)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所以将10 mol N2(g)和足量H2(g)混合,使其充分反应,消耗的N2一定小于10 mol,生成氨气的物质的量小于20 mol,放出的热量小于920 kJ。(2)①v(NH3)==0.5 mol·L-1·min-1,v(N2)=v(NH3)=×0.5 mol·L-1·min-1=0.25 mol·L-1·min-1。②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即达到平衡状态,N2的转化率达到最大值,则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项正确;N2、H2和NH3的体积分数之比为1∶3∶2,不能说明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无法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项错误;体系内气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总体积保持不变,则气体的密度始终保持不变,因此密度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项错误;体系内气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因合成氨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若物质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时,可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项正确。(3)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反应吸收热量,则反应后②中的温度降低;Al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从图乙中能量变化可以看出,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可表示反应过程①的能量变化。(4)①因电极c是电子流出的一极,则电极c为负极,电极d为正极,甲烷在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O2,电极反应式为CH4-8e-+2H2O===CO2+8H+。②原电池中正极反应式为2O2+8H++8e-===4H2O,当转移2 mol电子时,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0.5 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5 mol×22.4 L·mol-1=11.2 L。
18.(16分)(1)通过NO传感器可监测汽车尾气中NO的含量,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已知:O2-可在固体电解质中自由移动。
①NiO电极上发生的是 (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②外电路中,电子是从 (填“NiO”或“Pt”)电极流出。
③Pt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种新型催化剂能使NO和CO发生反应:2NO+2CO 2CO2+N2。已知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可提高该反应速率。为了验证温度、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如表所示。
实验 编号 t/℃ NO初始浓 度/(mol·L-1) CO初始浓度/(mol·L-1)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m2·g-1)
Ⅰ 280 1.20×10-3 5.80×10-3 82
Ⅱ 280 1.20×10-3 5.80×10-3 124
Ⅲ 350 a 5.80×10-3 82
①表中a= 。
②能验证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规律的是实验 (填实验编号)。
③实验Ⅰ和实验Ⅱ中,NO的物质的量浓度c(NO)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表示实验Ⅱ的是曲线 (填“甲”或“乙”)。
(3)在容积固定的绝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g)+2CO(g) 2CO2(g)+N2(g),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
A.容器内温度不再变化
B.容器内的气体压强保持不变
C.2v逆(NO)=v正(N2)
D.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答案:(1)①氧化 ②NiO ③O2+4e-===2O2-
(2)①1.20×10-3 ②Ⅰ和Ⅲ ③乙
(3)CD
解析:(1)①原电池中,NiO电极为负极,电极上NO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NO2。②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NiO电极流出,经导线流入正极Pt电极。③原电池中,Pt电极为正极,O2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生成O2-,电极反应式为O2+4e-===2O2-。(2)①由题表数据可知,实验Ⅰ、Ⅱ温度相同,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不同,实验目的是验证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则温度和反应物的初始浓度要相同,实验Ⅰ、Ⅲ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相同、温度不同,实验目的是验证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则反应物的初始浓度要相同,则a为1.20×10-3。②由表格数据可知,实验Ⅰ、Ⅲ反应物初始浓度、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均相同,温度不同,实验目的是验证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③因实验Ⅰ、Ⅱ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不同,温度、反应物的初始浓度相同,但实验Ⅱ的反应速率大,先达到化学平衡,故曲线乙表示实验Ⅱ。(3)因反应在绝热容器中进行,容器内的温度会变化,当温度不再变化时,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A能说明;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当容器内的气体压强保持不变时,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B能说明;v逆(NO)=2v正(N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2v逆(NO)=v正(N2)时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C不能说明;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气体质量不变,容器的体积不变,则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一直保持不变,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D不能说明。(共81张PPT)
章末综合提升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概念梳理 构建体系
一、化学反应与能量
1.化学能与热能
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二、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化学平衡)
返回
分层突破 提升能力
一、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及判断
1.书写电极反应式的原则
电极反应式遵循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及电荷守恒
2.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思路
针对练1.下列电极反应式与出现的环境相匹配的是
选项 电极反应式 出现的环境
A C2H5OH-12e-+3H2O===CO2↑+12H+ 碱性环境下乙醇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
B O2+2H2O-4e-===4OH- 钢铁吸氧腐蚀的正极反应
C CO-2e-+CO ===2CO2 熔融碳酸盐环境下的CO燃料电池负极
D H2-2e-===2H+ 碱性环境下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
√
A.碱性环境下,乙醇燃料电池中,乙醇转化为CO 和H2O,电极反应式为C2H5OH-12e-+16OH-===2CO +11H2O,A错误;B.钢铁吸氧腐蚀的正极为O2得到电子,和溶液中的水生成OH-,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B错误;C.熔融碳酸盐为电解质,CO在反应中失电子转化为CO2,电极反应式为CO-2e-+CO ===2CO2,C正确;D.碱性环境下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H2+2OH--2e-===2H2O,D错误;答案选C。
针对练2.燃料电池是目前电池研究的热点之一。现有某课外小组自制的氢氧燃料电池,如图所示,a、b均为惰性电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极是负极,该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b极反应是O2+2H2O+4e-===4OH-
C.电子是由a极经外电路流向b极
D.若将H2改成CH4,则负极电极反应为
CH4-8e-+2H2O===CO2+8H+
√
氢氧燃料电池工作时,通入氢气的一极(a极)为电池的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通入氧气的一极(b极)为电池的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
负极反应为H2-2e-+2OH-===2H2O,正极反应
为O2+4e-+2H2O===4OH-,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据此解答。A.氢氧燃料电池工作时,通入氢气的一极(a极)为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A正确;B.通入氧气的一极(b极)为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正极反应为O2+4e-+2H2O===4OH-,故B正确;C.电子是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故C正确;D.若将H2改成CH4,碱性环境下甲烷在负极转化为碳酸根离子,则负极电极反应为CH4-8e-+10OH-===CO +7H2O,故D错误。答案选D。
针对练3.NO2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某研究小组设计如图装置对NO2进行回收利用,装置中a、b为多孔石墨电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极为电池的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B.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NO2+2e-+2H+===NO+H2O
C.一段时间后,b极附近HNO3浓度增大
D.电池总反应为4NO2+O2+2H2O===4HNO3
√
该装置为原电池装置,由题图可知,b电极通入氧气,
氧气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b电极为正极,则a电
极为负极,以此解题。A.通入O2的一极得电子发生
还原反应,为原电池的正极,故A错误;B.通入NO2
的a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电极反应式为NO2-e-+H2O===NO +2H+,故B错误;C.一段时间后,b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水,电极反应为O2+4e-+4H+===2H2O,b极附近HNO3浓度减小,故C错误;D.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负极电极反应式为NO2-e-+H2O===NO +2H+,将正、负极电极反应式相加得电池总反应为4NO2+O2+2H2O===4HNO3,故D正确。
二、解答化学反应速率图像题的思路
1.关注图像中的“点、线、面”
(1)关注“面”——明确研究对象
①理解各坐标轴所代表量的意义及曲线所表示的是哪些量之间的关系。
②弄清楚是物质的量,还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2)关注“线”
①弄清曲线的走向,是增大还是减小,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减小的是反应物,浓度增大的是生成物。
②分清突变和渐变;理解曲线“平”与“陡”即斜率大小的意义。
(3)关注“点”
解题时要特别关注特殊点,如坐标轴的交点、几条曲线的交叉点、极值点、转折点等。深刻理解这些特殊点的意义。
2.联系规律
如各物质的转化量之比与化学计量数之比的关系,各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与化学计量数之比的关系,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等。
3.正确判断
根据题干和题目要求,结合图像信息,正确利用相关规律做出正确的判断。
针对练4.在1 L的容器中,用纯净的CaCO3与100 mL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反应生成CO2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C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OE段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最快
B.F点收集到的CO2的量最多
C.EF段,用HCl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
率为0.04 mol·L-1·min-1
D.OE、EF、FG三段中,该反应用二氧化
碳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之比为2∶6∶7
√
A.由题图可知相同时间内EF段产生的CO2最多,所
以该段反应速率最快,A错误;B.G点收集到的CO2
的量最多,B错误;C.EF段产生的CO2共
=0.02 mol,由于反应中n(HCl)∶
n(CO2)=2∶1,所以该段消耗的HCl的物质的量为0.04 mol,时间是1 min,所以用HCl表示的EF段平均反应速率是0.04 mol·L-1·min-1,C正确;D.由于时间都是1 min,所以OE、EF、FG三段中用二氧化碳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之比等于产生CO2的体积之比,即224∶(672-224)∶(784-672)=2∶4∶1,D错误;答案选C。
针对练5.T1 ℃时,向容积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SO2和O2发生反应:2SO2(g)+O2(g) 2SO3(g),容器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两点反应速率:vaB.0~t2时间段,反应速率v(SO3)= mol·L-1·min-1
C.t2时刻,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再
改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为零
D.若反应在T2 ℃进行(T2n(SO2)<0.8 mol
√
a、b两点,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减小,则
反应速率:va>vb,A说法错误;0~t2时间段,反应
速率v(SO3)= = mol·L-1·min-1,B说
法正确;t2时刻,体系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是因为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零,C说法错误;若反应在T2 ℃进行(T2返回
教考衔接 明确考向
1.(2023·广东卷,6)负载有Pt和Ag的活性炭,可选择性去除Cl-实现废酸的纯化,其工作原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g作原电池正极
B.电子由Ag经活性炭流向Pt
C.Pt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O2+2H2O+4e-
===4OH-
D.每消耗标准状况下11.2 L的O2,最多去除1 mol Cl-
√
由题图分析可知,Cl-在Ag极失去电子发生
氧化反应,Ag为负极,A错误;电子由负极
Ag经活性炭流向正极Pt,B正确;溶液为酸
性,故Pt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4H++4e-===2H2O,C错误;每消耗标准状况下11.2 L的O2,转移2 mol电子,最多去除2 mol Cl-,D错误。
2.(2022·湖南卷,8)海水电池在海洋能源领域备受关注,一种锂—海水电池构造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海水起电解质溶液作用
B.N极仅发生的电极反应:2H2O+2e-===
2OH-+H2↑
C.玻璃陶瓷具有传导离子和防水的功能
D.该锂—海水电池属于一次电池
√
海水中含有丰富的电解质,如氯化钠、氯化镁等,
可作为电解质溶液,故A正确;N为正极,电极反
应主要为O2+2H2O+4e-===4OH-,故B错误;
Li为活泼金属,易与水反应,玻璃陶瓷的作用是
防止水和Li反应,并能传导离子,故C正确;该电
池不可充电,属于一次电池,故D正确。
3.(2022·全国甲卷,10)一种水性电解液Zn MnO2离子选择双隔膜电池如图所示[KOH溶液中,Zn2+以Zn(OH)存在]。电池放电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Ⅱ区的K+通过隔膜向Ⅲ区迁移
B.Ⅰ区的SO通过隔膜向Ⅱ区迁移
C.MnO2电极反应:MnO2+2e-+4H+===
Mn2++2H2O
D.电池总反应:Zn+4OH-+MnO2+4H+
===Zn(OH)+Mn2++2H2O
√
根据图示的电池结构和题目所给信息可知,Ⅲ
区Zn为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为Zn-2e-+
4OH-===Zn(OH) ,Ⅰ区MnO2为电池的正极,
电极反应为MnO2+2e-+4H+===Mn2++2H2O。
K+从Ⅲ区通过隔膜向Ⅱ区迁移,A错误;Ⅰ区
的SO 通过隔膜向Ⅱ区移动,B正确;MnO2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MnO2+2e-+4H+===Mn2++2H2O,C正确;电池的总反应为Zn+4OH-+MnO2+4H+===Zn(OH) +Mn2++2H2O,D正确。
4.(2022·浙江1月选考,19)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发生反应A(s)+2B(g) 3X(g),c(B)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中曲线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a、c两点坐标可求得从a到c时间间隔内该化学
反应的平均速率
B.从b点切线的斜率可求得该化学反应在反应开始时
的瞬时速率
C.在不同时刻都存在关系:2v(B)=3v(X)
D.维持温度、容积、反应物起始的量不变,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c(B)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中曲线乙所示
√
A.从图像中可以得到单位时间内的浓度变化,反应
速率是单位时间内物质的浓度变化计算得到,从a、c
两点坐标可求得从a到c时间间隔内该化学反应的平均
速率,选项A正确;B.b点处的切线的斜率是此时刻
物质浓度除以此时刻时间,为反应物B的瞬时速率,选项B正确;C.由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分析,3v(B)=2v(X),选项C错误;D.维持温度、容积、反应物起始的量不变,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平衡不移动,反应速率增大,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平衡状态与原来的平衡状态相同,选项D正确。
5.(2019·浙江4月选考,17改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g)+I2(g) 2HI(g),其他条件不变,缩小反应容器体积,正逆反应速率不变
B.C(s)+H2O(g) H2(g)+CO(g),碳的质量不再改变说明反应已达平衡
C.若压强不再随时间变化能说明反应2A(?)+B(g) 2C(?)已达平衡,则A、C不能同时是气体
D.恒压条件下发生反应N2(g)+3H2(g) 2NH3(g),当气体压强不再改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
返回
单元检测卷
1.(2024·河北唐县高一期末)下列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的是
A.用燃气灶烧菜
B.加热碳酸氢钠晶体制取纯碱
C.高炉炼铁
D.用电热毯取暖
√
A.用燃气灶烧菜,燃气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A项符合题意;B.加热碳酸氢钠晶体制取纯碱是吸热反应,热能转化为化学能,B项不符合题意;C.高炉炼铁涉及的主要方程式为Fe2O3+3CO
2Fe + 3CO2,该反应为吸热反应,热能转化为化学能,C项不符合题意;D.用电热毯取暖,电能转化为热能,D项不符合题意。
2.据报道,某国一集团拟在太空建造巨大的激光装置,把太阳光变成激光用于分解海水制氢:2H2O 2H2↑+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
B.氢气是一次能源
C.使用氢气作燃料将会增加温室效应
D.在这一反应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
水的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H2是二次能源;H2是清洁能源,不会增加温室效应。
3.(2023·辽宁建平县实验中学高一期末)下列装置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
A.没有形成闭合回路,所以不能构成原电池,A错误;B.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活泼性不同的电极、电解质溶液和闭合回路,符合原电池的构成原理和条件,B正确;C.四氯化碳不是电解质溶液,C错误;D.没有形成闭合回路,所以不能构成原电池,D错误。
4.(2024·安徽马鞍山高一期末)在一定的条件下,某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1时刻,v正>v逆
B.t2时刻,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t3时刻,正、逆反应速率均为零
D.t3时刻,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
A.根据图像可知:t1时刻,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
行,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A正确;B.根
据图像可知:在t2时刻,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
率,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正确;C.根据图像可
知:在t3时刻,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反应速率不为0,C错误;D.根据图像可知t3时刻,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则反应处于平衡状态,D正确。
5.(2023·辽宁大连八中高一检测)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A.图甲代表浓H2SO4稀释过程中体系的能量变化
B.图乙表示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生成物成键放出的能量
C.图丙表示白磷比红磷稳定
D.图丁表示CO与H2O的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
A.浓硫酸稀释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没有反应物和生成物,A错误;B.图乙中反应物的能量低于生成物的能量,该反应为吸热反应,说明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大于生成物成键放出的能量,B错误;C.从图丙中可知,相同质量和状态的白磷能量高于红磷,则红磷更加稳定,C错误;D.CO与H2O反应生成CO2和H2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图丁中所示能量变化正确,D正确。
6.(2024·安徽蚌埠高一期末)某学生用如图装置研究原电池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③中Zn片增重质量与Cu棒减
轻质量的比为65∶64
B.图②电子从Zn极经外电路转移到Cu极
C.图①中Cu棒上没有气体产生
D.图②与图③中正极产物的质量比为1∶32时,Zn棒减轻的质量相等
√
A.图③是原电池装置,锌做负极失电
子生成锌离子,铜做正极,溶液中铜离
子得到电子生成铜,锌电极减轻,铜电
极增重,故A错误;B.②图是原电池,活泼金属锌是负极,铜是正极,所以电子由Zn沿导线流向Cu,故B正确;C.装置图①是化学腐蚀,锌和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氢气,铜和稀硫酸不反应,图①中铜棒上没有气体产生,故C正确;D.图②与图③中负极电极反应为Zn-2e-===Zn2+,图②中正极电极反应为2H++2e-===H2↑,图③中正极电极反应为Cu2++2e-===Cu,正极生成物质量比为1∶32时,依据电子守恒计算两个原电池中电子转移相同,所以反应的锌的质量相同,故D正确。
7.(2024·合肥高一期中)已知反应A+B===C+D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该反应吸收的能量为E1-E2
C.该图可表示为酸和碱的反应图像
D.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
8.(2023·河北唐山高一期末)实验室模拟工业合成氨,N2(g)+3H2(g) 2NH3(g),反应条件是高温、高压,并且需要合适的催化剂。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v正(N2)=3v逆(H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体系内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D.N2、H2和NH3的体积分数之比为1∶3∶2
√
A.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v正(N2)=3v逆(H2)时,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没有达到平衡状态,A不符合题意;B.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化学反应,物质的量与压强成正比,则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达到平衡状态,B符合题意;C.容器体积和气体总质量始终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因此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C不符合题意;D.N2、H2和NH3的体积分数之比为1∶3∶2,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不能判断平衡状态,D不符合题意。
9.(2023·辽宁锦州高一期末)质量均为m g的铁片、铜片和1 L 0.2 mol/L的CuSO4溶液组成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和b用导线连接时,电子通过电解质溶液转移到
铜片上
B.a和b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Cu2+-
2e-===Cu
C.无论a和b是否连接,铁片均会溶解,溶液均从蓝色逐渐变成黄色
D.a和b用导线连接后,当电路中通过0.2 mol电子时,理论上铁片与铜片的质量差为12 g
√
A.a和b用导线连接时为原电池,电子由负极Fe经过导线
流向正极Cu,不能进入溶液中,A错误;B.a和b用导线
连接时为原电池,Cu作正极,正极反应式为Cu2++2e-=
==Cu,B错误;C.a和b用导线连接时为原电池,Fe作负
极,负极反应式为Fe-2e-===Fe2+,a和b不用导线连接时,Fe与CuSO4反应为Cu2++Fe===Cu + Fe2+,溶液均从蓝色变成浅绿色,C错误;D.a和b用导线连接时为原电池,负极反应式为Fe-2e-===Fe2+,正极反应式为Cu2++2e-===Cu,当电路中有0.2NA个电子通过时,溶解Fe为0.1 mol,生成Cu为0.1 mol,即溶解5.6 g Fe,生成6.4 g Cu,理论上铁片与铜片的质量差为5.6 g+6.4 g =12 g,D正确。
10.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等能量相互转化,关于化学能与其他能量相互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1所示的装置能将化学能变为电能
B.图2所示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可表示铝热反应的能量变化
C.对于放热反应H2+Cl2 2HCl,化学能只转化为热能
D.由图3可得,1 mol N2(g)和1 mol O2(g)生成NO(g)过程中吸收180 kJ能量
√
A.图1所示的装置中,两烧杯内溶液没有用盐桥
连接,不能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所
以不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A错误;B.图2所
示的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
量,为放热反应,可表示铝热反应的能量变化,
B错误;C.对于放热反应H2+Cl2 2HCl,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同时,还有一部分化学能转
化为光能等,C错误;D.由图3可得,1 mol N2(g)和1 mol O2(g)生成2 mol NO(g)过程中,ΔH=(946+498-2×632) kJ·mol-1=+180 kJ·mol-1,所以该反应吸收180 kJ能量,D正确;故选D。
11.(2023·安徽亳州高一期末)有M、N、P、E、F五种金属,已知:①M+N2+===N+M2+;②M、P用导线连接并放入硫酸溶液中,M表面有大量气泡逸出;③N、E用导线连接并放入E的硫酸盐溶液中,其中一极的电极反应式为E2++2e-===E;④P、F组成原电池时,F发生氧化反应。则这五种金属的还原性顺序是
A.E>P>F>M>N B.E>N>M>P>F
C.P>F>N>M>E D.F>P>M>N>E
√
①M+N2+===N+M2+,则金属性:M>N;②M、P用导线连接并放入硫酸溶液中,M表面有大量气泡逸出,M为正极,P为负极,则金属性:P>M;③N、E用导线连接并放入E的硫酸盐溶液中,其中一极的电极反应式为E2++2e-===E,则N溶解,说明金属性:N>E;④P、F组成原电池时,F发生氧化反应,则F为负极,说明金属性:F>P,因此这五种金属的还原性顺序是F>P>M>N>E,故D符合题意。
12.(2023·河北唐县高一期末)某实验小组为探究影响H2O2分解的因素设计表中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①和②,可探究H2O2浓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B.实验①和③,可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C.实验①和④,可探究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D.由上述实验可知,增大H2O2浓度、升高温度都能加快H2O2分解速率
序号 溶液 温度 时间(收集50 mL O2)
① 10 mL 15% H2O2溶液 25 ℃ 160 s
② 10 mL 30% H2O2溶液 25 ℃ 120 s
③ 10 mL 15% H2O2溶液 50 ℃ 50 s
④ 10 mL 15% H2O2溶液+1 mL 5% FeCl3溶液 50 ℃ 20 s
√
A.实验①和②,变量为H2O2溶液浓度,可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A正确;B.实验①和③,变量为温度,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B正确;C.实验①和④相比,实验中加入的FeCl3溶液导致两组中H2O2的浓度略有差别,且二者温度不同,不能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C错误;D.通过实验数据及前面的分析可知,增大浓度、升高温度都能加快反应速率,D正确。
序号 溶液 温度 时间(收集50 mL O2)
① 10 mL 15% H2O2溶液 25 ℃ 160 s
② 10 mL 30% H2O2溶液 25 ℃ 120 s
③ 10 mL 15% H2O2溶液 50 ℃ 50 s
④ 10 mL 15% H2O2溶液+1 mL 5% FeCl3溶液 50 ℃ 20 s
13.下列四个常用电化学装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图Ⅰ所示电池中,电子从锌片流出
B.图Ⅱ所示干电池中锌皮作负极
C.图Ⅲ所示电池为二次电池,放电过程中硫酸溶液浓度减小
D.图Ⅳ所示电池中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
√
A.图Ⅰ所示电池中,Zn为负极,Cu为正
极,电流从铜片流出,进入锌片,电子从
锌片流出,故A正确;B.图Ⅱ所示干电池
中,锌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则锌皮作
负极,故B正确;C.铅酸蓄电池是可充电
电池,为二次电池,放电时电池反应为Pb
+PbO2+2H2SO4===2PbSO4+2H2O,消
耗硫酸,则硫酸溶液浓度减小,故C正确;
D.图Ⅳ所示电池为氢氧酸性燃料电池,正极上O2得电子生成H2O,正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故D错误。
14.(2024·辽宁锦州高一期末)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气体A和B发生如下反应:3A(g)+bB(g) cC(g),A和B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12 s时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1.2 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2 s时升高反应温度,v正增大,v逆减小
B.b∶c=1∶6
C.m点时v正=v逆
D.12 s时容器内的压强为起始压强的
√
根据转化浓度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得:0.6∶0.2
∶0.6=3∶b∶c,则b=1,c=3。A.升高反应温度,
v正增大,v逆也增大,A错误;B.b∶c=1∶3,B错
误;C.m点还未达到平衡状态,v正≠v逆,C错误;
D.恒温恒容条件下,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浓度之比,起始容器内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浓度为(0.8+0.5) mol/L=1.3 mol/L,12 s时容器内气体总物质的量浓度为(0.2+0.3+0.6) mol/L=1.1 mol/L,故12 s时容器内的压强为起始压强的 ,D正确。
15.(12分)回答下列问题。
(1)从能量的变化和反应的快慢等角度研究反应:2H2+O2===2H2O。已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如图能正确表示该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是_____(填“A”或“B”)。
从断键和成键的角度分析上述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化学键的键能如下表:
则生成1 mol水可以放出热量________kJ。
化学键 H—H O==O H—O
键能/(kJ/mol) 436 496 463
242
A
由题图可知,A中反应物的总能
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
反应,断裂2 mol H2中的化学键
吸收2×436 kJ热量,断裂1 mol
O2中的化学键吸收496 kJ热量,
共吸收(2×436+496) kJ=1 368 kJ热量,形成4 mol H—O键释放4×463 kJ=1 852 kJ热量,2 mol H2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反应放热484 kJ/mol,生成1 mol水可以放出热量242 kJ;
(2)以下反应:①木炭与水制备水煤气;②氯酸钾分解;③炸药爆炸;④酸与碱的中和反应;⑤生石灰与水作用制熟石灰;⑥Ba(OH)2·8H2O与NH4Cl;⑦气态水液化,属于放热反应的有:________(填序号)。
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燃烧、所有的中和反应、金属和酸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铝热反应等,故属于放热反应的是③④⑤;
③④⑤
(3)分别按图甲、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两个烧杯里的溶液为同浓度的稀硫酸,乙中 为电流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甲中锌片是负极,乙中铜片是正极
B.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有气泡产生
C.两烧杯中溶液pH均增大
D.产生气泡的速率甲中比乙中慢
E.乙的外电路中电流方向Zn→Cu
F.乙溶液中SO 向铜片方向移动
②乙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乙装置中,如果把稀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铜电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当电路中转移0.25 mol电子时,消耗负极材料的质量为________g。
CD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u2++2e-===Cu
8.125
①A.甲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
故A错误;B.铜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H之后的
金属,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甲烧杯中铜片表面
没有气泡产生,故B错误;C.两烧杯中硫酸都
参加反应,氢离子浓度减小,溶液的pH均增大,
故C正确;D.乙能形成原电池反应,较一般化学反应速率更大,所以产生气泡的速率甲中比乙中慢,故D正确;E.原电池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乙形成原电池,Zn为负极,Cu为正极,则电流方向Cu→Zn,故E错误;F.原电池中阴离子移向负极,阳离子移向正极,乙溶液中硫酸根向锌片方向移动,故F错误。故答案为CD;
②乙形成闭合回路,形成原电池,将化学能转
化为电能;③在乙装置中,如果把硫酸换成硫
酸铜溶液,Cu2+在正极上得电子被还原产生Cu,
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Zn为负极,电
极反应式为Zn-2e-===Zn2+,n(Zn)= n(e-)=0.125 mol,m(Zn)=0.125 mol×65 g/mol=8.125 g。
16.(15分)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某学生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在400 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累计值):
①哪一时间段反应速率最大?________min(填“0~1”“1~2”“2~3”“3~4”或“4~5”),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求3~4 min时间段以盐酸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该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___(设溶液体积不变)。
时间/min 1 2 3 4 5
氢气体积/mL (标准状况) 100 240 464 576 620
2~3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此时间段温度较高且盐酸浓度较大,反应速率最快
0.025 mol·L-1·min-1
①在0~1 min、1~2 min、2~3 min、3~4 min、4~5 min时间段中,产生气体的体积分别为100 mL、140 mL、224 mL、112 mL、44 mL,由此可知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为2~3 min;原因是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此时间段温度较高且盐酸浓度较大,反应速率最快。②在3~4 min时间段内,n(H2)= =0.005 mol,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为
0.01 mol,故v(HCl)= =0.025 mol·L-1·min-1。
(2)另一学生为控制反应速率,防止反应过快难以测量氢气体积,他事先在盐酸中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以减慢反应速率,你认为不可行的是____(填字母)。
A.蒸馏水 B.KCl溶液
C.KNO3溶液 D.CuSO4溶液
√
加入蒸馏水及加入KCl溶液,H+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且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故A、B不符合题意;C项,加入KNO3溶液,H+浓度减小,因酸性溶液中有NO ,具有强氧化性,与Zn反应无氢气生成,符合题意;D项,加入CuSO4溶液,形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且影响生成氢气的量,符合题意。
√
(3)某温度下在4 L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态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_(填字母)。
A.Y的体积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
B.X、Y的反应速率之比为3∶1
C.容器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
D.容器内气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E.生成1 mol Y的同时消耗2 mol Z
③2 min内Y的转化率为________。
3X(g)+Y(g) 2Z(g)
AC
10%
①由图像可以看出,反应中X、Y的物质的
量减少,应为反应物,Z的物质的量增多,
应为生成物,当反应进行到5 min时,Δn(Y)
=0.2 mol,Δn(Z)=0.4 mol,Δn(X)=0.6 mol,
则Δn(Y)∶Δn(Z)∶Δn(X)=1∶2∶3,参加反
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
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g)+Y(g) 2Z(g)。③2 min内Y的转化率
= ×100%= ×100%=10%。
17.(15分)能源是现代文明的原动力,通过化学方法可以使能量按人们所期望的形式转化,从而开辟新能源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合成氨反应:N2(g)+3H2(g) 2NH3(g)是放热的可逆反应,反应条件是高温、高压,并且需要合适的催化剂。已知1 mol N2(g)完全反应生成NH3(g)可放出92 kJ热量。如果将10 mol N2(g)和足量H2(g)混合,使其充分反应,放出的热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920 kJ。
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所以将10 mol N2(g)和足量H2(g)混合,使其充分反应,消耗的N2一定小于10 mol,生成氨气的物质的量小于20 mol,放出的热量小于920 kJ。
小于
(2)实验室模拟工业合成氨时,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内,反应经过10 min后,生成10 mol NH3。
①用N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定条件下,能说明该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N2的转化率达到最大值
b.N2、H2和NH3的体积分数之比为1∶3∶2
c.体系内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d.体系内物质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0.25 mol·L-1·min-1
ad
①v(NH3)= =0.5 mol·L-1·min-1,v(N2)= v(NH3)= ×0.5 mol·L-1·min-1
=0.25 mol·L-1·min-1。②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即达到平衡状态,N2的转化率达到最大值,则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项正确;N2、H2和NH3的体积分数之比为1∶3∶2,不能说明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无法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项错误;体系内气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总体积保持不变,则气体的密度始终保持不变,因此密度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项错误;体系内气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因合成氨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若物质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时,可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项正确。
(3)某实验小组同学进行如图甲所示实验,以检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请根据你掌握的反应原理判断,②中的温度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反应过程____(填“①”或“②”)的能量变化可用图乙表示。
降低
①
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反应吸
收热量,则反应后②中的温度降低;Al
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从图乙中能量变
化可以看出,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
物的总能量,则可表示反应过程①的能
量变化。
(4)用CH4和O2组合形成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结构如图丙:
①电极d是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
电极c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线路中转移2 mol电子,则该燃料电池理论上消耗的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L。
CH4-8e-+2H2O===CO2+8H+
11.2
正极
①因电极c是电子流出的一极,则电极c为负
极,电极d为正极,甲烷在负极上发生氧化
反应生成CO2,电极反应式为CH4-8e-+
2H2O===CO2+8H+。②原电池中正极反应
式为2O2+8H++8e-===4H2O,当转移2 mol
电子时,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0.5 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5 mol×22.4 L·mol-1=11.2 L。
18.(16分)(1)通过NO传感器可监测汽车尾气中NO的含量,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已知:O2-可在固体电解质中自由移动。
①NiO电极上发生的是________(填“氧化”或
“还原”)反应。
②外电路中,电子是从________(填“NiO”或“Pt”)
电极流出。
③Pt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
氧化
NiO
O2+4e-===2O2-
①原电池中,NiO电极为负极,电极上NO失
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NO2。②外电路中,
电子由负极NiO电极流出,经导线流入正极
Pt电极。③原电池中,Pt电极为正极,O2在
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生成O2-,电极反应式为O2+4e-===2O2-。
(2)一种新型催化剂能使NO和CO发生反应:2NO+2CO 2CO2+N2。已知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可提高该反应速率。为了验证温度、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如表所示。
①表中a=___________。
②能验证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规律的是实验________(填实验
编号)。
③实验Ⅰ和实验Ⅱ中,NO的物质的量浓度c(NO)随时间t的变化曲
线如图所示,其中表示实验Ⅱ的是曲线______(填“甲”或“乙”)。
实验编号 t/℃ NO初始浓度/(mol·L-1) CO初始浓度/(mol·L-1)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g-1)
Ⅰ 280 1.20×10-3 5.80×10-3 82
Ⅱ 280 1.20×10-3 5.80×10-3 124
Ⅲ 350 a 5.80×10-3 82
1.20×10-3
Ⅰ和Ⅲ
乙
①由题表数据可知,实验Ⅰ、Ⅱ温度相同,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不同,
实验目的是验证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则温度和反
应物的初始浓度要相同,实验Ⅰ、Ⅲ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相同、温度
不同,实验目的是验证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则反应物的初始浓
度要相同,则a为1.20×10-3。②由表格数据可知,实验Ⅰ、Ⅲ反应
物初始浓度、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均相同,温度不同,实验目的是验证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③因实验Ⅰ、Ⅱ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不同,温度、反应物的初始浓度相同,但实验Ⅱ的反应速率大,先达到化学平衡,故曲线乙表示实验Ⅱ。
实验编号 t/℃ NO初始浓度/(mol·L-1) CO初始浓度/(mol·L-1)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g-1)
Ⅰ 280 1.20×10-3 5.80×10-3 82
Ⅱ 280 1.20×10-3 5.80×10-3 124
Ⅲ 350 a 5.80×10-3 82
(3)在容积固定的绝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g)+2CO(g) 2CO2(g)+N2(g),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容器内温度不再变化
B.容器内的气体压强保持不变
C.2v逆(NO)=v正(N2)
D.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CD
因反应在绝热容器中进行,容器内的温度会变化,当温度不再变化时,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A能说明;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当容器内的气体压强保持不变时,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B能说明;v逆(NO)=2v正(N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2v逆(NO)=v正(N2)时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C不能说明;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气体质量不变,容器的体积不变,则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一直保持不变,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D不能说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