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9 竹节人
同学们,在我们的童年时光里,总有一些简单却充满乐趣的玩意儿。它们或许并不起眼,却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与难忘的回忆。今天,我们要走进一篇充满趣味与怀旧气息的课文 ——《竹节人》。在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孩子们用自己的巧手创造出了竹节人这一独特玩具,让我们一同去探寻竹节人的奇妙世界,感受那份质朴纯真的童年欢乐。
新课导入
范锡林,1950 年生于江苏无锡。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曾插队务农,后任教师等职。1980 年起发表作品,1994 年入中国作协。著有《避邪铜钱》等 20 多种专集及《范锡林少年大传奇》。
作者简介
学习提示
0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段序。
02
阅读阅读导语,明确阅读任务。
豁开 疙瘩 冰棍 橡皮 雕塑
跺脚 颓然 沮丧 趴下 抽屉
威风凛凛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初读课文
豁开 疙瘩 冰棍 橡皮 雕塑
跺脚 颓然 沮丧 趴下 抽屉
威风凛凛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huō
ɡē dɑ
ɡùn
xiànɡ
diāo
duò
tuí
jǔ sànɡ
pā
tì
lǐn lǐn
cái
chóu
我会读
词语解释
(1)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
(2)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
(3)像受惊的鸟兽一样四散逃离。( )
(4)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
(5)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言行应该把握的分寸。( )
叱咤风云
弄巧成拙
作鸟兽散
虎视眈眈
忘乎所以
生字新词
疙
裁
筹
瘩
丧
屉
ɡē
dɑ
ɡùn
cái
chóu
xiànɡ
diāo
duò
tuí
jǔ
sànɡ
pā
lǐn
tì
凛
棍
橡
雕
跺
颓
沮
左右结构
筹
丧
上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趴
duò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足字旁的最后一提和“朵”的横画、撇画,要互相穿插,字才显得紧凑。
cái
左下角是“衣”,要写得小一点儿,最后一笔变为点。
课文内容我知道
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做竹节人
玩竹节人
没收竹节人
分 段
迷上竹节人
第一部分:
1—2自然段
制作竹节人
第二部分:
3—4自然段
斗竹节人
第三部分:
5—22自然段
老师也喜欢玩儿竹节人
第四部分:
23—29自然段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的言外之意。
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
语言
言外之意
“我们小时候”物质条件不够好,那时候的玩具“只能自己做”,强调“都”“只能”,有点心酸,也带点调侃的意味。
开篇便将时间拉回到“小时候”,一下子勾起读者对童年时光的回忆,营造出一种充满质朴与童趣的氛围。它点明了当时玩具获取的独特方式——都是自己动手做,为后文描述自制玩具在孩子群体中的影响力做了铺垫,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物质相对没那么丰富,但充满创造力和欢乐的童年世界里。
“都是自己做的”强调了玩具来源的唯一性,那就是依靠自己动手去创造,侧面反映出当时物质条件可能相对匮乏,市面上没有太多现成的、可供购买的玩具,所以孩子们只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身边有限的材料去制作玩具,来满足玩耍的需求。“也只能自己做”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奈又充满创造性的处境,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孩子们独特的童年经历,也凸显出他们在这样的条件下所展现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迷上”一词生动地传达出孩子们对“斗竹节人”这项活动的痴迷程度,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想要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游戏能如此吸引孩子们,为后文详细介绍竹节人的制作以及与之相关的趣味玩法等内容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也营造出一种充满童趣、欢乐且极具吸引力的氛围,容易唤起读者对自己童年热衷游戏的回忆,引发情感共鸣。
制作之乐
竹节人对“我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充满乐趣
竹节人制作指南
材料
工具
制作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注意事项
毛笔杆、结实的线
锯、钻孔工具
把毛笔杆锯成约一寸长的一截
在上面钻一对小眼
再锯八截短的竹节
用结实的线穿在一起
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填写下表。
锯的时候要小心笔杆崩裂
制作步骤描述:先是将毛笔杆作为制作材料,选择毛笔杆体现了孩子们就地取材、善于利用身边物品的特点,反映出当时物质条件有限但创造力无限的情况。“锯成寸把长的截”明确了尺寸要求,而“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形象地说明了这部分材料在竹节人整体构造中所扮演的角色。“钻一对小眼”这个细节尤为关键,它为后续安装手臂做准备,体现出制作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精细操作,孩子们在制作时不仅要有基本的动手能力,还得考虑各部件如何合理组合,使整个竹节人能够成形,展示出制作竹节人这一手工活动的趣味性与技巧性。
“再锯八截短的”明确了四肢所需材料的数量和大致形态,与前面制作脑袋和身躯的步骤相呼应,逐步构建出竹节人完整的身体结构。“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则点明了让竹节人各部分组合起来的关键方法,通过线的穿引,原本分散的部件成为了一个可以活动的整体,这一简单却巧妙的方式体现出孩子们的智慧,也让竹节人具备了基本的可操作性,为后续的“斗竹节人”玩法奠定了基础,整个过程展现出孩子们从构思到实践、将材料变为有趣玩具的完整创造过程。
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我”真的把毛笔弄丢了吗?“我”为什么要说毛笔弄丢了?
“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站在家长的角度,反映出孩子频繁丢失毛笔这一情况,而结合前文可知,原来是孩子们为了制作竹节人,将毛笔拿去当作制作材料了,只是没有告知家长,所以引发了妈妈的误解。“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则巧妙地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孩子们大量购买毛笔用于制作竹节人的行为,因为需求增多,卖毛笔的生意自然就红火起来了,通过这样独特的视角,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展现出竹节人在孩子们中间的受欢迎程度,同时也体现出孩子们为了玩游戏而悄悄采取的“小手段”,充满了童趣和生活气息。
让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竹节人在当时那段时间对孩子们的巨大吸引力,仿佛能看到一群孩子为了能有材料制作竹节人,频繁光顾校门口毛笔摊的热闹场景,使竹节人这一童年游戏的影响力更加具象化地呈现出来。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的言外之意。
仔细想来,那个发明这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
语言
言外之意
这是对游戏发明者的猜测,充满了童趣。表达了孩子们对在课桌裂缝中玩竹节人这种玩法的喜爱。
你从玩竹节人中体会到哪些乐趣呢?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互动交流
玩耍之乐
斗竹节人的乐趣
快乐、投入
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详细地介绍了竹节人的具体玩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仿佛在读者眼前展开了一场趣味十足的竹节人搏斗大赛,将竹节人这种简单却充满乐趣的玩法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童真的教室场景之中,亲眼目睹孩子们玩竹节人的欢乐画面。
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齐天小圣
正面描写
通过简单地在竹节人手上系一根冰棍棒儿,就巧妙地将竹节人与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联系起来,赋予了竹节人全新的角色身份,这体现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极强的创造力,能够利用身边常见的小物件让游戏变得更加丰富精彩。“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进一步强化了这个孙悟空形象的竹节人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尽管字刻得歪歪斜斜,但恰恰更凸显出是孩子们亲手打造的质朴感和童趣,而“神气”一词则生动地传达出这个竹节人孙悟空带给孩子们的那种自豪、得意的感觉,。
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金钩大王
窦尔敦:清代小说《施公案全卷》、京剧《盗御马》中的豪侠。
窦尔敦
将废弃钩针安装在竹节人手上,使其摇身一变成为有着独特武器的窦尔敦,然后通过在胸口刻上“金钩大王”的名号,进一步强化这个角色的身份特征,使其显得更加威风、霸气。同样用“神气”一词来形容,突出了孩子们对自己塑造出的这个充满英雄气概的竹节人形象的喜爱与欣赏,也体现出不同的角色设定为竹节人游戏带来了更多的变化和新鲜感,孩子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角色设定来模拟各种战斗场景、编排故事,极大地拓展了游戏的趣味性和可玩性,让竹节人游戏在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聪明的小朋友,请你为下面这两个竹节人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吧。
还有同学别处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
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擦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写出了孩子们制作竹节人的用心之深。
民群众来的早
写出了竹节人玩耍中的出其不意的乐趣。民群众来的早
有的同学为了让自己的竹节人更加独特、出众,想出了用橡皮擦雕脑袋、做纸盔甲的创意玩法,并且还迫不及待地想展示给大家看,“得意扬扬招呼大伙儿来观摩”生动地刻画出这位同学当时的骄傲与期待的心情,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出现了“弄巧成拙”的情况,精心打造的脑袋和盔甲没几下就被磕飞了,形成了一种颇具喜剧效果的反差。这样的意外情况不仅没有让游戏变得扫兴,反而增添了更多的欢乐和笑料,让整个游戏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19
20
21
喜爱、专注
围观斗竹节人的乐趣
侧面描写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简洁明了地交代了游戏开展的时间和地点,“摆开场子”一词极具画面感,仿佛让人看到孩子们迅速在教室里腾出空间,准备开始竹节人游戏的忙碌模样。“吸引了一圈黑脑袋”用形象的表述代替具体的人数,突出了围观看热闹的同学之多,大家都被竹节人游戏深深吸引,纷纷凑过来,脑袋挨脑袋地围成一圈,将那种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直观地展现出来。
“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则细致地描绘了围观同学的各种反应,他们全神贯注地观看比赛,情绪随着竹节人的“战况”而起伏,激动时跺脚拍手,还忍不住大声呼喊、叫嚷,把整个课间竹节人游戏现场热闹非凡、充满活力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当时游戏的吸引力以及孩子们参与其中的高涨热情。
侧面描写
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上课也依然意兴不减。
着重刻画了孩子们在课堂上依然惦记着竹节人游戏,忍不住继续偷偷玩耍的有趣画面。“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直白地表达出孩子们对竹节人游戏的痴迷程度,即使上课了,那份想要继续玩游戏的兴致丝毫没有减弱,手都仿佛不听使唤,心里直痒痒,生动地体现出孩子们内心的渴望和按捺不住的冲动。
“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则细致地展现了孩子们为了躲避老师的视线而想出的“妙招”,把课本当作遮挡的工具,试图在老师眼皮子底下继续进行游戏,充满了孩子式的狡黠和天真,同时也为这个画面增添了一份紧张感,让读者仿佛能看到孩子们一边小心翼翼地留意着老师的动向,一边在课本后面偷偷摆弄竹节人的模样。“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进一步说明他们在课堂上继续玩游戏的行为,不过因为上课的环境限制,不能像课间那样大声吆喝、模拟锣鼓声了,这种前后对比更凸显出课堂上偷偷玩游戏的那种小心翼翼又刺激有趣的感觉,也让读者感受到孩子们为了玩竹节人想尽办法、不惧“风险”的执着心态,使整个故事充满了童趣和生活气息。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起因
经过
结果
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起因
经过
结果
课上贪玩竹节人被没收
意外发现老师也爱玩竹节人
两手空空悄然离开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通过对老师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老师对竹节人的喜爱。
结 果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的言外之意。
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语言
言外之意
原来老师也喜欢,甚至玩得全神贯注,忘乎所以。这让我们感受到志趣相近,心灵契合,师生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所以怨恨和沮丧都消失了。
竹节人
制作竹节人的过程
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
怎样玩竹节人
加工竹节人
上课还想着斗竹节人
没收竹节人
自己玩竹节人
结构梳理
一、老师把我们的竹节人没收后( )
C
课堂演练
1.“我们”弄丢毛笔,实际是把买来的毛笔用来做竹节人了。( )
2.竹节人的动作是听“我们”指挥的。( )
3.“下课时……吸引了一圈黑脑袋……”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4.“我跟同桌相视一笑”是因为“我们”看到老师喜欢竹节人,为得到认可而窃喜。( )
二、判断对错
√
×
√
×
课后
作业
你喜欢玩什么玩具呢?这个玩具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玩的?试着写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