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9 11:0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重庆的长江
武汉的长江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一首《长江之歌》抒发了人们对锦绣河山的无限深情,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
今天,我们将跟随着马丽华的脚步,来学习她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去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导入
马丽华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层次脉络,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3.体会作者表达的丰富细腻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马丽华,女,汉族,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1976年,23岁的马丽华受当时许多大学生去西藏插队落户的影响而 入藏工作。由于能写诗、善作文,被留在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工作,四年后调入《西藏文学》编辑部任编辑。入藏约十年后,她的长篇散文《藏北经历》问世,为她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藏北经历》的写作,与人文记录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关系密切。马丽华担任这部电影的编剧,在拍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藏北的自然与人文,也经历了翻车、骨折等种种磨难。课文中多次提到的“大部队”,指的就是这部电影的摄制人员。
背景资料
棱角 骤然 虔诚 恭顺 蠕动 凄凉 懈怠
敦实 蜿蜒 消长 衰竭 漫溢 演绎 腈纶
安营扎寨 风云变幻 接踵而至
历历在目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lénɡ zhòu qián ɡōnɡ rú qī xiè dài
dūn wān yán zhǎnɡ jié màn yì yì jīnɡ lún
zhài huàn zhǒnɡ
lì lì zài mù chuān liú bù xī màn bù jīnɡ xīn
字音
( )扑棱
( )棱角

( )削减
( )刀削面

xiāo
xuē
( )呼吁
( )气喘吁吁



léng
lēng
( )颈椎
( )脖颈儿

gěng
jǐng
多音字
倦( )疲倦、困倦
蜷( )蜷缩、蜷卧
熠( )熠熠生辉
褶( )褶皱、褶子
虔( )虔诚、虔心
虞( )不虞、无虞
虎( )老虎、虎狼
砾( )砂砾、砾石
烁( )闪烁、熠烁
铄( )众口铄金、矍铄
quán
juàn
qián


zhě


shuò
shuò
形近字
【棱角】①棱和角;②比喻显露锋芒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恭顺】恭敬顺从。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懈怠】松散怠慢。
【敦实】结实;粗壮,敦厚诚实。
【消长】增减;盛衰
词语
【衰竭】指衰弱至极。
【演绎】铺陈;发挥。
【安营扎寨】指部队驻扎下来。比喻建立劳动或工作基地。
【风云变幻】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词语
1.简略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2.理清文章脉络,为文章划分层次。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整体感知
1.简略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作者记叙了在各拉丹冬两天的游览经历。第一天:初到各拉丹冬所见的景象,为之震撼;在砾石堆上所见到的景象,顶礼膜拜;接近冰山、进入冰窟看到的景象,进入冰塔林看到的奇观,为之感叹。第二天记叙了在河滩的情景。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二(3-11)
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和感受。
一(1-2)
三(12-15)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移步换景
2.理清文章脉络,为文章划分层次。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时空顺序(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
游记三要素
所至 所见 所感
作者行踪
第一天
驶向各拉丹冬
在草坝子上安营
接近冰山、冰塔林
置身冰窟
(愈发艰辛)
身体状况
尚属正常
高原反应
发烧疼痛
摔伤 恶心
呼吸困难
我要死了
第二天
再入冰河
似乎已经衰竭 没力气、挣扎
所至
第一天
各拉丹冬
在草坝子上
接近冰山、
冰塔林
置身冰窟
第二天
再入冰河
观景角度
景物特征
详略安排
远眺雪山
高峻雄壮、
变化多端

砾石堆四顾
冰峰晶莹
冰河辽阔
冰天浩茫

靠近冰山近看
图案多样

细看,
联想并想象
晶莹闪耀
形态多样

半卧细观
冰面疏松
流水漫溢

所见
研读课文
1、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2、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是为了反衬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如何理解“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此长眠吧”中“我”的心态?
作者在《藏北游历》序言中说,自己对于这片雪原高原,“是一个逗留太久,热情也持续得太久”的人。在西藏期间,“足迹和心迹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她和这块大陆感情至深,已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死亡何尝不是一种回归?这时死亡也没有了恐怖色彩。
各拉丹冬,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有一种吸引力,在它面前,人浑然忘我。在这种忘我的精神境界中,作者感悟到生命是一种永恒,也是一种不朽,从而能坦然面对死亡。
赏读品析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下列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表达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删去后,不能表现大自然的风是亘古存在的,不能表现冰窟的历史悠久。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写大自然的形成之前,引发人们思考生存和意义。
写作特色
1.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感情。文中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议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2.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主题归纳
读了这篇游记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感悟(1)各拉丹冬终年冰雪覆盖,是长江的源头,景色神奇、壮美。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是生命之源。读后,我们心中不由产生了对它的向往、崇拜、热爱之情。
感悟(2)各拉丹冬雪山圣洁、坦荡,读文如临其境,身心豁然圣洁,灵魂也得到了升华,是内在体验的深化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敬畏天地自然
感激人生苦难
同为游记散文,从写作角度看,本文和《壶口瀑布》有哪些不同?
《壶口瀑布》游踪不明显,空间变化不大,作者是站在“河心”这一立足点上游目四顾,变化视角的;本文按照时空顺序行文,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先是途中远眺,然后在砾石堆上四顾,然后靠近冰山近看,接着进入冰塔林(特别是冰窟)细看。
写景线索不同
拓展延伸
《壶口瀑布》选择最能体现黄河壮美景象的“美点”,进行集中描绘,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本文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形美”着墨不多,写个人的苦难占不少篇幅,更偏向于主观化、印象化地写景物的“神韵”。
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壶口瀑布》除将自己观景时的体验融入景物描写中外,也用不少的篇幅表达自己的思考;本文很少有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甚至直白的表达也很少,作者都是将自己细腻的感受与思考渗透在写景叙事的字里行间。
表达感受的方法不同
梁衡面对枯水期的壶口瀑布,虽也惊叹,更多的却是旁观欣赏,他的思维方式偏重人文主义,擅长从景物中引出关于人生的思考,深刻而厚重;马丽华的思维方式则偏向自然主义,文中关于自然伟力和无尽时空的思考融在对自然的敬畏、礼赞中,含蓄邈远,富有诗意。
审美倾向和思维方式不同
《壶口瀑布》的语言既宏阔又不失细腻,既有画面感又有动态,既畅达又经过精心打磨;本文的语言似不刻意经营,又颇为工巧,有着与景物相称的庄严感。
语言风格不同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