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9 11:1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小石潭记
唐 柳宗元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在大自然中漫步的经历?有没有被某处风景深深吸引,甚至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将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看看他发现了什么样的美景,又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积累“乐”“俶尔”“悄怆”等易考文言词语。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知人论世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著有《柳河东集》。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其文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他的山水游记,不局限于描摹客观景物的自然美,而是把自身遭际和主观情感融入其间,境界凄清幽峭,动人心魄。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著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知人论世

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历时十年,贫病交加,政治理想也无法实现。这令他满怀愤懑,于是他便寄情山水,以排遣内心的愁闷,写下了许多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其中“永州八记”最为有名。《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也是最负盛名的一篇。
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之典范,具有开创性。
初读感知

小石潭记
“小石潭”,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发现的胜景之一;“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huánɡ

liè
juǎn
chí

kān
màn
cēn


chù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zhé
jiàn

qiǎo
chuànɡ
suì
liáo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
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竹林。
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 珮、环,都是玉饰。
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清冽,清凉。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译 文
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以为,把……作为。
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以,连词,相当于“而”。
水中高地。
不平的岩石。
翠绿的藤蔓。
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表示约数。
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
轻快迅疾的样子。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连词,表修饰。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澈,穿透。布,映照。
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译 文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围绕。
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凄凉幽深。悄怆,凄凉。邃,深。
连词,因为。
凄清。
停留。
于是,就。
离开。
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被贬到永州。
作者的朋友。
作者的堂弟。
跟随着同去。
而,连词,表修饰。
两个年轻人。
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录下游览经历就离开了。同游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随着同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译 文
1、认真读课文,理清游记的线索。
这篇游记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
观赏潭中、潭边景物(水、石、树、鱼)
远望小石潭源头(溪流、岸势)
坐潭边,感受潭边气氛(幽深冷寂)
2、根据作者的游踪,把握游记特点
所至 所见 所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闻水声 心乐之
下见小潭 水 ——
近岸 石、树、藤蔓
潭中 ①_________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 溪流、岸势 ——
坐潭上 竹、树 ②__________________
记之而去 —— ——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根据作者的游踪,把握游记特点
这篇游记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的:发现小潭 ③__________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记同游者。
作者采用④__________的手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潭中景物
移步换景
文本精读

1、作者围绕“小石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景物 描写 特点
小石潭之水
如鸣珮环 水尤清冽
听觉、视觉、触觉
清越、清凉

全石以为底,……往来翕忽
侧面描写
清澈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形状多样
小石潭之石

小石潭之树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色、形
青翠、姿态各异

景物 描写 特点
小石潭之源
溪身: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比喻
(形、光)
蜿蜒曲折

溪岸:犬牙差互
参差不齐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融情于景
凄清寂静
小石潭之境

小石潭之鱼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动静结合
活泼、灵动

2、文中哪些句子写得精彩?请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试着分析。
默写常考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生动地刻画了细枝长蔓婀娜多姿的动态。
这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奇特状态。
示例: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拟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鱼儿似乎在挑逗游人,一个“乐”字,既是写鱼的情态,更是写作者的心境。
特写镜头,写鱼的静态与动态。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默写常考
比喻
将静态的溪身比作北斗星,将流动的溪水比作蜿蜒前行的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流逶迤曲折之状,时隐时显之景。
考点
文言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
[常见考查形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   )。
[答题技法]
1.看谓语与其前面的名词的意义关系。
2.看能否在名词前加介词或“像……一样”组成特定结构。
3.看句子前面是否另有主语。
4.按情理进行推断。
名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的一个重要类型。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见。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颇为普遍。
[常见考查形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   )。
[答题技法]
1.看谓语与其前面的名词的意义关系。
2.看能否在名词前加介词或“像……一样”组成特定结构。
3.看句子前面是否另有主语。
4.按情理进行推断。
名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的一个重要类型。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见。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颇为普遍。
3、简要分析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小石潭及周围景物所运用的手法。
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潭,犹如跟随导游边移步,边观景,边听讲解,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
到小石潭以后,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移步换景
定点观察
4、本文是怎样从侧面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河南中考)
文章通过写可以看到潭底的整块石头,水中鱼儿像在空中游动,日光直照到潭底,石上有鱼的影子,从侧面表现出了水的清澈。
5、作者最终的感受如何?请结合相关句子分析作者此刻的感受。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中心句
交代作者离开小石潭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内心始终无法摆脱的落寞。
借景抒情
点睛之笔,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文章的情感由此前的“乐”,渐渐转化为“寂寥”与“悄怆”。
(恩施中考)作者游览小石潭过程中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原因。
考点
分析游记类文言语段中作者的情感
[答题支架]
寻找关键词→找直接点明作者心情的关键词,如“乐”“悲”“悦”等。
分析景物描写→这类文章一般会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找到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把握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清脆的水声引起“伐竹取道”的兴趣,进而看到清冽的潭水、奇特的潭石、蓊郁的潭树、自由自在的游鱼。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明灭可见”“不可知其源”
透露出迷茫的心境,作者
的心情在慢慢发生变化。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冷寂幽深)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悲伤凄苦)


第1、2段
第3段
第4段


参考答案:
(1)心情变化:由游览之初的“乐”到离去之时的“忧”(或“悲”)。
(2)变化原因:①作者被贬谪而内心愤懑;②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
6、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试用几个词或一两句话,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示例:小石潭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美丽幽静。如果我坐在潭边,听到“如鸣珮环”的水声,看到潭中游鱼怪石、潭边青树翠竹,一定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幽深之美,并深深地沉醉其中。
深入探究

从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作者在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
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象与作者遭贬谪后长期压抑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故而有此说。
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作者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而崔简也经历了流放。因此,这几个人内心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
拓展延伸

《小石潭记》 《记承天寺夜游》
创作背景 柳宗元被贬永州 苏轼被贬黄州
所叙之事 游览小石潭 夜游承天寺
所抒之情 被贬之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写景手法 动静结合,借鱼写水,游鱼、潭水相映成趣 比喻,借水写月,富有情趣
1、结合上学期所学, 比较分析本文与《记承天寺夜游》
“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八篇。
各篇均根据实地景物,突出描写其中某一特点:《始得西山宴游记》着重写西山的高峻和气势阔大,《钴鉧潭记》着重写水流的奔腾、激烈气势,《钴鉧潭西小丘记》着重写石的千姿百态, 《小石潭记》着重写潭水和游鱼,《袁家渴记》细致地写水上风光,《石渠记》突出泉水的细微缓流,《石涧记》写涧中石和树的特色,《小石城山记》描绘天然构成的小石城。
2、永州八记
这些作品以简洁凝练的文笔,描绘草木泉水的形态,创造出凄清幽冷的艺术境界。在自然山水的描绘中,又融入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人生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的愤懑不平之感,也抒发了身处逆境而意志不颓的情怀。作品具有写景状物生动逼真、抒情咏怀委婉曲折的特点,为古代游记散文的杰出代表。
文章总结

顺序
静谧幽美孤寂凄苦
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澈(侧面描写)
游鱼:活泼(动静结合)
特写镜头
小潭源流
溪身:斗折蛇行
岸势:犬牙差互
形象比喻
潭边气氛: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记录同游者
寓情于景
移步换景
快乐
凄苦
景物
写法
情感
小石潭记
文章主旨
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及周围的树木等,渲染了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学以致用

1.名句默写。
(1)(内江中考)同是描写水的清澈,有正面描写的,如《答谢中书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侧面描写的,如《小石潭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新疆中考)通过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巧用比喻写出溪水逶迤之状、时显时隐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
游无所依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2.(重庆中考A卷)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
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
B.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一句,连用四个动词,形象
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姿态。
C.作者停留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
宁静。
D.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
巧妙而贴切。
两种方法说反了。
“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作者感觉冷寂凄凉。
“斗折蛇行”写的是溪身,“犬牙差互”写的是岸势。
B
3.(娄底中考)小石潭本是永州一无名小潭,却因柳宗元诗情画意的笔调而闻名古今。结合全文说说柳宗元描写山水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作者描写小石潭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移步换景。第1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2)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①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进行描绘。“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②动静结合。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③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领受着这画卷的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
(3)文笔简练,前后照应,结构紧凑。写潭,处处透出了潭水的清冽,有很高的透明度;写环境气氛,又处处透出这里的寂寥、幽邃。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4)侧面描写,烘托景色。第2段无一字写水,却将水的清澈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4.(长春中考)统观全文,小石潭和作者的境遇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小石潭岸势曲折、不知其源和作者被贬后遭遇坎坷、前途迷惘相似,小石潭周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和作者被贬后孤凄悲凉、悲哀深沉的心境相似。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了幽深冷寂、孤苦悲凉、悲哀深沉的感受。
5.如果要开发小石潭作为旅游景点,请根据原文内容,抓住景物特点,为小石潭写一个简介。(20字以内)
小石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石奇、水清、树茂、源远,水中游鱼相戏
6、《小石潭记》第2段“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几句与下面的语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选择一个片段进行简要分析。
片段一:《与朱元思书》(节选)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片段二:《水经注》(节选)
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
片段三:《记承天寺夜游》(节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一】片段一。它们都通过游鱼来写水清,写出了水的清澈灵动。
【示例二】片段二。它们不仅都通过游鱼来写水清,而且都写出了游鱼在水中游动好像在空中飞翔,表现水清的同时更写出了游鱼的自由和生机。
【示例三】片段三。写的内容看似不一样,但都用影子来写实物,显得妙趣横生。
知识清单

古今异义
隔篁竹,闻水声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古义:听见。
崔氏二小生
古义:表示约数。
古义:停留。
古义:离开。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今义:用鼻子嗅。
今义:允许,许可。
今义:住。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副词,大约
助动词,可以、能够
《愚公移山》

潭中鱼可百许头
杂然相许
副词,表示约数
动词,赞同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形容词,清澈
形容词,凄清
一词多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介词,由、自
动词,跟随

如鸣珮环
四面竹树环合
名词,玉饰
动词,环绕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介词,把
连词,相当于“而”
连词,因为

皆若空游无所依
若屈伸呼吸
曾不若孀妻弱子
动词,好像
代词,你
动词,如、比得上

潭西南而望
乃记之而去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杞人忧天》
《愚公移山》

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
动词,作为
动词,成为

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
副词,于是、就
副词,竟然、居然
《桃花源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乐之
下见小潭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潭西南而望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词类活用
斗折蛇行:形容道路、水流等蜿蜒曲折。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斗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成语积累
省略句:
如鸣珮环
谓语前置,即“如珮环鸣”
倒装句:
影布石上
“布”后省略介词“于”,即“影布(于)石上”
斗折蛇行
省略主语,即“(溪水)斗折蛇行”
卷石底以出
谓语前置,即“石底卷以出”
全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
文言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