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 咏物言志类诗歌专题复习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专题 咏物言志类诗歌专题复习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9 11:4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咏物言志类诗歌专题复习
初中古诗鉴赏
目录

定义与特点

主题与情感

意象与含义

手法与技巧

题型与解法
巩固与练习


定义与特点
咏物言志诗
定 义 咏物言志诗是以自然或社会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山川河岳、草木虫鱼),通过刻画物的形态、色泽、环境等特征,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志向或人生理想(以及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批判等)的一种诗体。
常见类型:单纯咏物、托物讽世、借物自比(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借物寓理。)
经典代表作品:唐·虞世南《蝉》、 明·于谦《石灰吟》、清·郑燮《竹石》、清代袁枚的《苔》
特 点 1、题目上:①以物象为题,如《小松》、《早梅》
②咏、题、赠、赞+物象,如《咏梅》、《题菊花》
③物象+吟,如《石灰吟》
④也有一些咏物诗不是以所咏之物为诗名,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杜牧的《山行》等。 
2、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核心,抓住其特征进行描摹,如梅花的“傲雪”、竹子的“挺拔”。
3、手法上:常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手法,由物及人,由实到虚,表达精神品格。
4、情感上:常寄托诗人的志向、情操、人生理想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主题与情感
咏物言志诗
主 题 与 情 感 ① 咏叹事物的美好,表达对事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②歌颂事物的品格精神,表达自己的节操与志趣。(不慕名利、不羡富贵、自甘寂寞、不愿媚俗、坚贞不屈、高洁脱俗、坚持个性、保持清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③借吟咏事物,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④倾吐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壮志难酬、政治上的失意苦闷,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⑤讽刺时代或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讽刺随波逐流,阿谀奉迎社会丑恶现象;揭露社会黑暗,社会不平等等现象)
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或事的评价等。
课 标 篇 目 勾 连 曹操《观沧海》(七上)
这首诗借景抒情,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丽景象,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抒发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刘禹锡《秋词(其一)》(七上)
这首写秋的诗爽朗明快,全诗一论一据,前两句一反悲秋常情,而写爱秋;后两句直接推出“证据”,以明丽秋景引发豪迈诗情,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
课 标 篇 目 勾 连 谭嗣同《潼关》(七上)
全诗从高城、秋风、黄河、群山四个方面展示潼关的独特景象,抒发诗人博大昂扬的情怀,豪情壮志溢于言表,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杜甫《望岳》(七下)
①思想情感:“望”贯穿全篇。一、二两句仰望泰山整体,中间四句仰望泰山周围,后二句由“望岳”转向“岳望”。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②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课 标 篇 目 勾 连 王安石《登飞来峰》(七下)
①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将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起来,以理入诗,寄寓“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②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刘桢《赠从弟(其二)》(八上)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松柏傲雪凌霜、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堂弟寄寓了无限期望。
课 标 篇 目 勾 连 王安石《卜算子·咏梅》(八下)
全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梅,表现了词人孤高傲世的情怀。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八下)
这首小词描写了作者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写怀,抒发作者幽愤寂苦之情,表达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也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文字冤狱对人才的摧残。
课 标 篇 目 勾 连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上)
这是一首咏月怀亲词,上片极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对月怀人,由心情郁结到心胸开阔,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王磐《朝天子 · 咏喇叭》(九下)
这首散曲,作者借咏喇叭,活画出明朝中后期宦官在运河沿岸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社会现实。此曲立意新奇,描摹传神,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讽刺意义。

意象与含义
咏物言志诗
意 象 与 含 义 1. 梅
意象:寒冬中独自绽放。
含义:象征坚韧、高洁,表达在逆境中保持气节的情怀。
2. 竹
意象:四季常青,虚心有节。
含义:象征正直、谦逊,表达坚守原则、不屈不挠的精神。
3. 菊
意象:秋霜中盛开。
含义:象征淡泊、坚贞,表达不随流俗、坚守自我的志向。
4. 松
意象:四季常青,屹立不倒。
含义:象征坚强、长寿,表达不畏艰难、永葆初心的情怀。
咏物言志诗
意 象 与 含 义 5. 莲
意象:出淤泥而不染。
含义:象征纯洁、清廉,表达在污浊环境中保持高尚品德的志向。
6. 兰
意象:幽谷中散发清香。
含义:象征高雅、贤德,表达不媚世俗、追求高尚的情操。
7. 鹰
意象:翱翔高空。
含义:象征自由、雄心,表达志向远大、追求卓越的精神。
8. 蝉
意象:居高声远。
含义:象征高洁、清高,表达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情怀。
咏物言志诗
意 象 与 含 义 9. 月
意象:皎洁明亮。
含义:象征思念、纯洁,表达对故乡、亲人或理想的向往。
10. 水
意象:流动不息。
含义:象征时间流逝或坚韧不拔,表达对生命、历史的思考或坚持不懈的精神。
11. 山
意象:巍峨不动。
含义:象征坚定、稳重,表达坚定不移的信念或志向。
12. 石
意象:坚硬不变。
含义:象征坚韧、永恒,表达不屈不挠的精神或对永恒的追求。
咏物言志诗
意 象 与 含 义 13. 柳
意象:柔韧随风。
含义:象征离别、思念,表达对友人、亲人的依依不舍。
14. 雁
意象:南来北往。
含义:象征思乡、离别,表达对故乡或亲人的思念。
15. 马
意象:奔腾不息。
含义:象征奋斗、进取,表达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

手法与技巧
常 用 技 法 ①从描写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题型与解法
常 见 题 型
意象分析题:如“诗中描写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有何象征意义?”。
情感理解题:如“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手法赏析题:如“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主旨概括题:如“诗歌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分析”。
解 题 方 法 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
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紧扣文本分析。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关注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等等。
写了什么物—物的特点—写了什么人—人的情感
(艺术手法)

巩固与练习
巩 固 练 习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②碾成尘。
【注释】①这首诗是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所作,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陂:池塘。②南陌:指道路边上。
1.首句中“绕”字用得精妙,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绕”字既写出陂水曲折蜿蜒的流势,又写出水与花多情相依的姿态。
巩 固 练 习 画 菊 郑思肖(南宋)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元兵南下,郑思肖 上疏直谏,痛陈抗敌 之策,被拒不纳。 不第后赋菊
黄巢(唐)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黄巢长于骑射,爱扶危救急; 爱读书,参加进士考试,不中。
1、这两首诗中的菊花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2、诗人托物言志,各表达什么情感?
巩 固 练 习 画 菊 郑思肖(南宋)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1、事物特征: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孤芳自赏。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
2、所言之志:赞美菊花傲然不屈,清高脱俗。表达自己凌然的民族气节和忠贞爱国的情怀。
不第后赋菊 黄巢(唐)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1、事物特征:在百花凋谢后,菊花盛开,香透长安。 2、所言之志: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不甘为人下的远大抱负。
巩 固 练 习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方式、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巩 固 练 习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
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巩 固 练 习 菊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1、这首诗写菊时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诗人借“菊”表达了什么感情?试分析。
1、对比手法,自己对菊花的喜爱与王孙对比,把秋菊的香溢池岸与高高在上的瓦松作对比,突出菊花的高洁。
2、前两句诗人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后两句重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全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追求高洁并远离权位的思想情感。
巩 固 练 习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借物咏怀 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 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2、这首诗借鸟抒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