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句式变换与表达效果》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专题《句式变换与表达效果》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9 15:3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句式变换与表达效果
专题目录
句式变换与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云似乎是很多北京人的日常,自到了北京,我也入乡随了俗,经常看起云来。那天是周六,我和几个朋友在一家书店闲聊,因为一直留意着窗外的云,聊天时我有些心不在焉,书店是整幅的玻璃墙,大大小小的云在窗框里,如画一般,还带有特别随意任性的毛边儿。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的大块云和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的小块云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哪怕再高妙的丹青手,也画不出来那个劲儿,实在是美翻了。
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
18.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大块云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小块云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它们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
教学过程
句式变换
一、长短句的变换
长句是使用词语多、形体长、结构复杂的单句,它只有一套句子成分。长句表意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主要适用于书面语。短句是使用词语少、形体短、结构简单的单句。短句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适合用于口语中。
1.短句变长句“三步走”
一“定”二“取”三“加”
①确定主干 在多个短句中找出一个合适的,确定该句为长句的主干。
②提取枝叶 再将剩余短句中的主要信息提取出来作为枝叶,注意将其中与主干重复的信息删掉。
③加枝添叶 最后把从剩余句子中提取的枝枝叶叶作为主干成分的定语或状语放到其应该放置的地方去。(定+主+状+动+定+宾)
一“提”二“分”三“调”
①提取主干 首先要把长句的主干(主谓宾结构)提取出来,如果该主干表意不是很明确,则可连带提取一些与中心词关系紧密的状语和定语共成主干。
②切分枝叶 将复杂的修饰语——多层定语或状语以及同位语等根据表达的意思切分成几个意义相对独立的动宾或主谓结构的短句。
操作过程:首先由大到小,看一下有几层修饰、限制成分;其次找到每一层的动词谓语和其对应的主语,然后形成独立的短句。
③分层调整 有时还要添加必要的词语(如主语/判断动词/宾语)和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词语(如复指代词“这样”“它”等,关联词“因而”“却”等);删除不必要的虚词及重复性词语,然后按照句子内部的顺序(如时间/空间/事理/逻辑等顺序)调整词序、句序,组合成连贯的句群。
教学过程
句式变换
2.长句变短句“三步”
教学过程
对点练习
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老舍曾请齐白石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十里蛙声,如何入画?潺潺山泉,如何表达?白石老人思考良久,终于画成了一幅经典之作: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看过此画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乱石之中,潺潺的清泉不断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
2.为了合乎逻辑和使语段和谐,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为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再一次感受和审视黛玉这一形象时,黛玉美丽多情,黛玉富于诗人气质与才情,黛玉敏感善良,但她已然不单纯是这样一位少女形象了,也不仅仅是揭示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某种本质与规律的典型,而且是承载了几千年中华文化厚重负荷的一个永恒的诗性象征和一种富于典型意义的审美境界从这一形象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中国古代许多文士淡淡的背影。
黛玉已然不单纯是一位美丽多情、敏感善良、富于诗人气质与才情的少女形象了。
教学过程
句式变换
二、整句与散句的变换
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主要表现为排比句和对偶句。整句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散句是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散句比较灵活,富于变化,表意丰富,生动感人。
1.散句变整句的技巧
一“定”二“找”三“调”
①确定基准句 分析语句特点,确定某一句为基准句。
②找规律改写 寻找重复性用语,将剩余句子加上重复性用语改成与基准句结构相仿的句子。
③调理顺句子 调整理顺句子,按照前后连贯或逻辑先后原则,先对要求变更部分进行排序,再把句子组织成排比句或对偶句。
注意:统一句式之后,要再看一下句子是否有语序不当的毛病。如果有,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调整,使语意连贯,符合逻辑。
一“找”二“调”三“检”
①找重复词 对句子进行综合分析,找出重复使用的词语。
②调整结构 将重复词语提取出来作为统领词,然后把有关内容组合在一起。
③检查句子 要调整句子结构,将去掉共有成分的分句所剩下来的语素并入保留下来的主干句中,使句子长短不一。
注意:检查删除、合并后的句子,看语意是否连贯,内容是否遗漏。
教学过程
句式变换
2.整句变散句的技巧
阅读下面的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结构协调一致,匀整对称。
庭院里玉兰树在蝉鸣声中舞蹈,不时送来一缕沁人心脾的清香。伴着蝉鸣和幽香,小女孩长大了,渐渐读懂了苏东坡的豪放,李白的飘逸,李清照的婉约,杜甫的沉郁,柔美的朱自清和犀利的鲁迅。
渐渐读懂了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苏东坡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朱自清的柔美和鲁迅的犀利。
教学过程
对点练习
3.阅读下面的文字,把三处画线的整句改为散句,可适当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70多年过去,①历史的伤痕还在,历史的警示还在,历史的教训还在。中国有句古话,“好战者必亡”,②正义战胜邪恶、进步战胜反动、光明战胜黑暗,这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③谁违抗它,就会受到惩罚;谁尊重它,才能开创未来。
①历史的伤痕、警示、教训还在 ②正义、进步、光明战胜邪恶、反动、黑暗 ③违抗它就会受到惩罚,只有尊重它,才能开创未来
4.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改写下面画线部分。要求:①句式一致;②字数相等;③与上文语意连贯;④不改变原意。
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这潭水,可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兴的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如明镜,让我映照容颜;似佳酿,助我激发诗兴;若墨池,供我笔走龙蛇。/如明镜,映出我疲惫的倦容;如美酒,激发我豪迈的诗性;如墨池,浸润我婉转的笔锋。
教学过程
句式变换
三、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
肯定句表达肯定的判断,也就是断定事物是什么或怎么样;否定句则表达否定的判断,也就是断定事物不是什么或不怎么样。同一事物的意思可以用肯定作判断,也可以用否定作判断,只是表达方式和语意轻重不一样。
否定句:单重否定句中只有一个否定词,双重否定句连用两个否定词,或一个否定词加上含有否定意义的动词或反问语气。双重否定句比一般的肯定句语气更强烈。
请根据要求,用“是”字句改写文中画线的句子,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传统节俗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关联,虽然岁月流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但依旧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润泽。今年端午节,一些地方举办线上民俗活动。这些线上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让祛病辟邪的节日内涵进一步彰显。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家国情怀,端午节俗中蕴藏的这些传统精神在当下得到了进一步诠释。
(1)强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家国情怀”
(2)强调“端午节俗”
端午节俗中蕴藏的、在当下得到了进一步的传统精神是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家国情怀。
使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家国情怀这些传统精神在当下得到了进一步诠释的是端午节俗。
教学过程
对点练习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改成否定句,可增删个别词语,不能改变句子意思。
野外漫步,仰望迷离的天空,闻着花草的清香,聆听流水缓缓歌唱。暖风拂拂,迎面吹来,有“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的感觉。忽然,心中泛起难堪的怀恋之情。刚想捕捉,旋即消泯。自然界的春天宛若慈母,人同自然融为一体。投身在自然的怀抱里,便会产生一种近乎撒娇的悲哀。春天的悲哀,不是有什么伤心事是在永恒面前的撒娇。
投身在自然的怀抱里,便不会不产生一种近乎撒娇的悲哀。
6.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都要体现出自信。
这次考试你能考得好吗?
用肯定句: 。
用单重否定: 。
用双重否定句: !
用反问句: ?
这次考试我当然能考得好
这次考试我肯定能考得不错的
这次考试我不可能考不好
这次考试我难道能考不好吗
教学过程
句式变换
四、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
主动句变为被动句,就是将主动句的宾语变为被动句的主语,主动句的主语放在“被”字之后构成介宾短语,作被动句的状语。被动句变为主动句,就是将被动句的“被”字的对象变为主语,去掉“被”字。如将“我们战胜了敌人”改为被动句,可改成“敌人被我们战胜了”。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主动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今年71岁的陆燕红被大家称作“红姨”。20多年前,从酒店退休的她“半路出家”,成为广州著名彩扎大师关根的弟子。在红姨看来,纸扎灯笼早已不是自己的生计那么简单。灯笼亮起,它照亮的不光是街市,更是他们心中的家。
大家把今年71岁的陆红称作“红姨”。
主动句包括一般主动句和“把”字句两种。被动句可分为无标志被动句(意念被动句、概念被动句)和有标志被动句(如“被”字句)。“把”“被”所构成的介宾短语都作状语。“把”字句和“被”字句否定形式的否定词都只能用在“把”“被”之前。
教学过程
对点练习
7.请将画线的被动句改写成主动句。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近年来,人工智能科技的创新正加快改变着千行百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在制造、医药、农业能源等不同领域的产业升级中,正发挥着关键作用的人工智能被视为产业数智化转型的核心技术之一。
作为产业数智化转型核心技术之一的人工智能在制造、医药、农业、能源等不同领域的产业升级中,正发挥着关键作用。
8.将下面文段中的画线部分改为被动句。
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将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工房区域划成狭长的两块,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互连八块……
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城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
教学过程
句式变换
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的变换
陈述句是陈述一件事情,疑问句是提出一个问题祈使句是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感叹句是表示种强烈的感情。这四种句型用途不同,语气不同,但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一般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强烈,疑问句比祈使句语气委婉,感叹句比陈述句感情、语气强烈。如:
①请您给我买张电影票。(陈述句)
②请您给我买张电影票吧!(祈使句)
③请您给我买张电影票,好吗?(疑问句)
④你一定要给我买张电影票。(祈使句)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反问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只能再存活四年。”虽没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这句广为流传的话的正确性,但蜜蜂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但蜂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不是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吗
教学过程
对点练习
①②③④
9.用四个反问句重组下面的语句。可增删个别词语,但必须保留原意,保持语意连贯。
每个人都是一根蜡烛,既然你被点燃了,就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你自己并不会燃烧得更快,世界却因此变得更加光明美好。
每个人难道不都是一根蜡烛?难道你不该被点燃?难道不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你自己并不会燃烧得更快,难道世界不因此变得更加光明美好吗?
10.文中画线的句子改成“任何'卡脖子’技术都不会白白送你的”这样一个陈述句,在意思上也差不多,觉得原句更好还是修改后更好?请说明理由。
“80后”李锐,山东某国企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多年前辞掉德国的高薪工作,回国组建团队,攻关人工智能。他时刻以“程序员”这个“头衔”提醒自己:“正如同程序要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码’,数字大厦要一层一层地‘盖’,向高新科技挺进必须脚踏实地。”搭档们的理念高度一致:“有哪个‘卡脖子’技术会白白送你呢?”
(1)原句更好。原句是反问句、通过反问强调自己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更好地表现了科研人员的决心。
(2)修改后的句子更好。陈述句显得更沉稳,符合科研人员的气质,“任何……都不……”的句式暗含着科研人员的决心。
教学过程
句式变换
六、句子重组
句子重组就是根据题目要求,在不改变原意的条件下,打乱句子的结构,改变陈述的对象,重造一个新句子。这种方式与单纯语法方面的变换相比,变化要大一些,难度也要大一些。
①要求重组的句子如果是单句,则必须找出句子的主干。
②要求重组的句子如果是复句,则首先应明确该句的逻辑关系。
③如果题目要求重组为长句或短句,那么,在陈述对象发生改变的同时,还伴有长、短句的转化。
以“秸秆覆盖”为开头,重组画线的句子,要求使用包含假设关系的句子,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目前,虽然人们并不了解秸秆覆盖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土壤及其中的微生物,但人们已将其作为一种最易于管理、最高效的作物残留物管理方式大力推广。
秸秆覆盖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土壤及其中的微生物即使并不被人们了解,但它作为一种最易于管理、最高效的作物残留物管理方式,目前也已被大力推广。
教学过程
对点练习
11.以“中山桥”为陈述对象,将下面的文字重组为一个长单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个别词句,但不得改变原意。
黄河上有一座百年铁桥,名曰中山桥。中山桥享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的美誉,而且具有一种独特的桥梁文化。中山桥走过百年风雨,见证了兰州的成长。现在中山桥正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享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美誉的中山桥是一座具有独特桥梁文化和上百年历史的、见证了兰州的成长、正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的铁桥。
12.以“对严寒失去了戒备”为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可以适当增删词语。
如果在各种宣传活动中,专家们不是忙着对暖冬做锦上添花式的一次次论证,而是多一点全面、通俗的解释和善意的提醒,大家对今年是“暖冬”的观念也许就不会这样深,以致于对严寒失去了戒备。
对严寒失去了戒备是在专家们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忙着对暖冬忙着做锦上添花式的一次次论证而使大家对今年是‘暖冬’的观念记得很深的情况下产生的,专家们的行为又少了些全面、通俗的解释和善意的提醒。
教学过程
分析句式效果
句式效果赏析题是将两个句意相同、句式不同的句子进行比较赏析,这里的句式泛指一切句子形式。主要从以下五个角度切人:
1.从结构上分析
看修改前后的句子是否符合语境,如主语是否一致,能否与上下文连贯和照应。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吉普车在山顶的公路上慢行着。公路一侧的下面是重重复复的山头和深浅不一的山谷。山和谷都是绿的,但绿得不一样,浅黄的,浅绿的,深绿的。每一个山头和山谷多是一种绿法。大抵越是低处,颜色越浅;越往上越深。新雨初晴,日色斜照,细草丰茸,光泽柔和在深深浅浅的绿山绿谷中,星星点点地散牧着白羊、黄犊、枣红的马,十分悠闲安然。迎面陡峭的高山上,密密地矗立着高大的云杉。一缕一缕白云从黑色的云杉间飞出,这是一个仙境。
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成“高大的云杉密密地矗立在迎面陡峭的高山上”,二者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①原句以“高山”为陈述对象,与上下文衔接更连贯;②“迎面陡峭的高山上”在前,体现了由山谷到高山的观察点的恋化。
教学过程
分析句式效果
2.从句式上分析
考虑修改前后的句子是否存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疑问句、陈述句,倒装句、正常句等句式变化。句式不同,表达效果各异。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那么,对面平台上引吭高歌的究竟是秦汉边卒的骨血还是匈奴的遗脉?仅一沟之隔,便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感。我只有倾听他那洞穿物障的声音。咧——咧——咧——,他究竟要咏叹什么?歌颂什么?怨懑什么?冀求什么?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抑或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无词,无调,那单调而变幻无端的音符随着朔风洒向山川沟壑,沿着陡崖一路流淌而去,汇入风沙草棵中。
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想探究他要咏叹、歌颂、怨懑、冀求什么,也想知道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抑或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①原文单独成小句,形成排比,有强调作用,增强气势。②原文是强烈的疑问语气,抒情性强。③因上文的描述做了充分的铺垫,疑问语气水到渠成。
教学过程
分析句式效果
3.从表现手法上分析
考虑修改前后的句子是否存在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的变化。所给语段多是文学性的,通常使用较多表现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白雨,加上一层背景,就十分悠闲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原句在“白雨”前加了修饰语“细得同粉也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白雨细、密的特点;在“背景”前用“淡得几不成墨”来修饰,更形象地写出背景的特点,更有色彩感和画面感。原句“你说还够不够悠闲?”用问句表达,让读者更有参与感,与陈述语气相比,更有趣味。
教学过程
分析句式效果
4.从语体上分析
考虑修改前后的句子是否存在口语、书面语的语体变化,以及华丽、质朴、委婉、轻快等语言风格的变化。
例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徐州吃饭,也是要慢慢地,因为着实好吃。好吃的东西,可不就是要慢慢地吃?烙馍卷馓子,羊方藏鱼,蛙鱼,杂拌,把子肉,羊角蜜,蜜三刀,笋干,辣汤,小鱼面疙瘩汤……无论是软软的,脆脆的,还是筋道的,酥嫩的,都是香的。香和香不同,各有各的香想要细细领略,只能在舌尖上,一口一口地,慢慢儿去品。
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徐州吃饭时,因为着实好吃总是慢慢地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①原句把“因为着实好吃”后置,在强调“慢慢”的同时突出了“着实好吃”,与下文“好吃的东西”联系紧密,语意连贯。②原句更口语化,句式简短和整个文段的语言风格更协调。
教学过程
分析句式效果
5.从语法上分析
看修改后是否存在语病,或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或时间、空间的逻辑关系不当,或事理、情理等方面的逻辑有问题。而且使用了不同的词语,表达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例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你知道故乡前行的沉重。为了这份宁静,曾经有过的喧闹凋零了,砖厂的轰鸣像秋天的树叶一片片飘落。从凋敝的砖厂旧址走过,小草在断壁上飘动,仿佛是在替故乡看守昨天的故事,看守故乡的一份眷恋一只鹅,不理会这些,依旧在村路上散步,鹅的叫声让小村更静,静得你甚至听到了阳光掉在地上的声音鸟鸣山更幽,鹅鸣村也更幽。
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一只依旧在村路上散步的鹅,不理会这些,鹅的叫声让小村静得你甚至听到了阳光掉在地上的声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原文结构语意更紧密,表达更符合逻辑次序。原文“不理会这些”放在前,“这些”紧扣前面的“故事”和“眷恋”;“依旧在村路上散步”和“叫声”都属于鹅的行为,二者衔接更紧密;原句有“鹅的叫声让小村更静”的表述,“更”字使“静得你甚至听到了阳光掉在地上的声音”这一表达有一定的基础,符合逻辑,不突兀。
教学过程
对点练习
1.(2023·新中考卷,节选)文中画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
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知,皮影戏开始了。我放下饭碗,下了楼。《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仲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仙鹤发现了乌龟,飞过去停在乌龟背上,用长长的喙去啄乌龟的头,乌龟飞快地把头缩进壳里,四肢也缩了进去,任仙鹤如何啄,如何气恼,如何焦急,乌龟就是岿然不动……
①原句每个动词都带“着”,强调动作正在进行,现场感更强。②原句单双音节变化使用,不呆板。③原句中单音节的“舞、踱”和双音节的“跳舞、踱步”相比,更能体现出仙鹤动作的轻盈。
教学过程
对点练习
2.(2023·全国乙卷,改编)文中画线的句子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了。…俩老头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俩老头还都爱穿撤鞋,斜十字实纳帮,皮梁、荡底,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这种鞋过去是专门卖给抬轿的轿夫穿的,后来拉包月车的车夫也爱穿,抱脚,精神!
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类似“哥俩”“姐俩”。
①原文以排比形式列举了生活中的四种情形,让人自然想到俩老头做其他事情也都“一起”;②原文“一起”反复出现,起到强调作用;③原文与上下文多短句的风格相一致。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