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词
四
首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之际,中唐后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渐趋繁荣,鼎盛时期出现在宋朝。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词牌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上、下片的句式有完全相同的,也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知人论世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不但不敢入侵,还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双调词就作于此时。
1、上下阕分别写什么?
上阕侧重于
下阕则侧重
写 景
抒 情
赏析写法
2.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具体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
A、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用拟人手法写人的感受,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情,将士又何以忍受?
描写塞下秋景。用一个“异”字统领。
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人强恶,戒备森严。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上阕:写景: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下阕哪个字点明了作者在诗中的感情?
哀伤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为什么会这样?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表明边塞生活的艰苦,“家万里”表现了思乡之切。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入夜的悠悠羌音、浓浓白霜,更使人惆怅难眠。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不寐”的是将军也是征夫,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感悟诗情
《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悲怆情怀。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读来真切感人。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
小结
流派 内容 语言 风格 代表人物
婉约派 以情感为题材,情思曲折而真切 清新、含蓄, 委婉,绮丽 李清照
柳永
豪放派 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畅达流利,直抒胸臆 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 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江城子
密州
出
猎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推荐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知人论世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这是一个怎样的苏轼呢?这是一位怎样的太守呢?
思考
1.“狂”是本词词眼,简要概括“狂”在哪些地方?
一狂:太守出猎而气势不凡:牵黄擎苍,锦帽貂裘,卷平冈
二狂:人民出看而“倾城”
三狂:猎必射虎
四狂:自比孙郎
刻画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的形象。
2.简要分析词下片中的典故。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冯唐赦免魏尚”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为国立功的思想感情。
表现作者为国征战杀敌的壮志和决心。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上片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下片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小结
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杰出代表,这首词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词的豪放特点?
1.内容(题材):写的是出猎时的豪迈景象,骑马、射箭、狂奔过山冈,种种情景都勇猛雄健。
2.思想感情: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3语言风格:用词铿锵有力,壮丽而不纤巧。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破阵子
辛弃疾:南宋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知人论世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壮词”,雄壮的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壮”在何处?
“壮”在军营生活场面:分麾下炙(分食牛肉)
翻塞外声(奏悲壮战歌)
沙场秋点兵(沙场阅兵)
“壮”在战斗场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壮”在情 感: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爱国激情
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极大悲愤。
思考
醉态—
梦境—
现实—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实写
实写
虚写
词的结构
词人通过幻想经历过的军营生活和战斗场景,抒发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和悲愤。
小结
长孙皇后(唐太宗)——最贤惠的女人
上官婉儿——巾帼首相第一人
貂蝉——最早的女间谍
吕雉——最狠毒的女人
柳如是——最好命的红尘女子
李清照——最有才华的女人
夏姬(郑穆公之女)——最妖娆的女人
文成公主——最成功女外交官
万贵妃(明宪宗妃子)——最有魅力的女人
秋瑾——最豪气的女人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生于一个封建家庭,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知人论世
秋瑾又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才子,其诗词既有女子的“柔婉细腻”,又有男儿的“豪迈劲爽”,刚柔相济,阴阳相和,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和独具魅力的“女性情怀”。
秋瑾自幼就由父亲将她许配给富家公子王廷均为妻,两人志趣不合,婚后情同冰炭。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赏析:简洁地交代了写作的地点,时间和作者的心绪。
“小住京华”是说在京居住时间未久,“早又是”三个字,十分传神地把作者对时光飞逝、年华飞度的感叹全都暗暗泄漏出来。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你能看出诗句化用了哪些典故吗?作用?
赏析:“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作者却寓居客栈,不免有“人比黄花瘦”的冷落之感。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而今破楚自立,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喜悦之情。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结婚以来八年的感受,只思恋自己的故乡浙江。
你能看出诗句化用了哪些典故吗?作用?
赏析: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又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赏析:“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这几句词表达了她对身为女子受压迫、被轻视,只能为男子附庸地位的愤懑之情,这是对封建理法的控诉与指责。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赏析: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作者运用“列与烈”两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着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一个“烈”字力透纸背,重如千钧,把作者的爱国之情推向高潮,表现了作者不甘为女子的激越愤慨和英雄情怀。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自己平生赤胆忠心,国家和民族的危难常使我热血沸腾。
赏析: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典故“不因人热”本指梁鸿为人孤傲,不依靠他人。此“因人常热”反用其意,是“心却比,男儿烈”的具体表现。“肝胆”是说“肝胆相照”对人一片赤诚。
你能看出诗句化用了什么典故吗?作用?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赏析:“俗子”指凡夫俗子,市侩平庸之辈,也指自己的丈夫王廷钧。
“英雄”是指胸怀壮志勇于实践之人,作者用以自比。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你能看出诗句化用了什么典故吗?作用?
赏析:“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全词的结尾句,从高昂及悲愤处突然下来趋于极度冷静的心态,在这莽莽红尘,茫茫人海中,哪里去寻找和我志同道合的人?知音难觅,壮志谁诉。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_____的心情,我是从_____________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____________
(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感悟诗情
喜悦激动:
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苦闷忧愁:
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的《满江红》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而感人。
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小结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被捕后没有一句供词,只留下一纸,上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
1939年周恩来题词
“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
孙中山为秋瑾烈士题词“巾帼英雄”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篇爱国诗篇。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写怀》
岳飞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扬子江》
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