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默写
1、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了全球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全 球人口的增长
2、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4、新物种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5、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
6、导致各种疾病传播及外来物种的侵入。
复习提问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1974年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将“粮食安全”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
数量
质量
饥饿
安全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第3课
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
(2)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意义。(重难点)
传统农业,是指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
导入新课
现代农业,指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以现代工业化、产业化、集约化为主要特征,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
导入新课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背景
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
(1)工业革命后:
(2)20世纪中叶:
(3)20世纪下半叶: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欧美各国完成农业机械化,
建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育种技术推广、高效化肥应用;
设施农业获突破性进展;
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经营模式。
2、过程
①前提:汽油、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条件。
(1)农业机械化广泛使用
3、表现:
②特点:
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则是大、中、小型相结合
③影响: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2)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历史纵横)
播种机
联合收获机
铧式犁
机器人
(3)杂交育种技术新的突破
①成就:
②影响: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突出贡献。
时间 国家 新品种 产量
1930年 美国 玉米 由过去的100千克增加到350千克。
1941年 墨西哥 小麦 从50千克提高到250千克
20世纪60年代 菲律宾 杂交水稻 亩产可达600—650干克
2014年 中国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 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
2019年 中国 第三代 杂交水稻 亩产1046.3千克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
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发明协会会士 ,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 ,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2020年11月28日,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4)养殖业生产经营现代化
①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从给料、给水
到产品收集、包装、运输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
控制。
②大型养鸡场可饲养1000万到2000万只肉鸡,
或100万只蛋鸡;大型养猪场可饲养1万到10万
头猪;大型肉牛场、奶牛场规模也在万头以上。
③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
趋现代化。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
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 现代化养鸡场
▲ 现代化渔场
4、特点
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商品化、科学化
5、意义
①大大提高了食品生产效率,使粮食、畜禽、水产产量大幅增产,不断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
②保障了食品供应,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又大大推进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
④提高了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率,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贡献;
⑤提升了经济效益,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生活质量大大提高,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的更新变化。
强化记忆
补充1
项目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农具动力 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等 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
生产技术 直接经验 现代科技
生产目的 自给自足 商品化
使用肥料 天然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
作物品种 农家原有品种 人工培育品种
生产单元 个体小农为主 既是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 粗放经营为主 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
依赖大量外部投入
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
物质循环 内循环,农产品初步加工 外循环,农产品加工非常深入
产业链延长,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1.古代食物储备技术
原始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储存余粮
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
(一)粮食储备技术
2.现代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原因
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表现
①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后来这项技术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
②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③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由百吨发展到千吨、万吨。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
腌制或者风干;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链物流产业。
古代
自20世纪
20年代起
2010年
(二)食品储备技术的进步
P15思考点:
冷链物流对人们生活有哪些影响?
1.能够提供更新鲜、营养的生鲜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
2.可实现农产品跨区域、跨季节销售,丰富人们的食品种类;
3.可减少农产品损失,防止食品变质,保障食品安全;
4.有利于提升生活品质,提高生活水平。
(小组讨论)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粮食安全问题
原因
食物需求
食物供给
人口增长
矛
盾
导致
①人口增长,城市化速度加快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②工业化引起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加速。
③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①世界各国政府: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②联合国: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应对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徽标
表现: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197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30476.5万吨,2020年达到66949万吨。
③中国:为消除饥饿不懈努力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质。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基础, 是稳定时局的利器。
01
粮食生产促进经济发展。粮食安全有利于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障民生。
02
03
粮食是战争的必需品 。粮食安全能够及时供应军队,保障国家安全。
国家稳定
意义
学思之窗
思考: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原因
①人口急剧增长;
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减少;
③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④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等。
措施
①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护和调动人们的种植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
②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强化依法管理、合规经营。
③积极践行自由贸易理念,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着力促进世界粮食安全,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强化记忆)
2.食品安全问题
原因
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它们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也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③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2010年地沟油事件
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2006年苏丹红鸭蛋事件
2016年曝光“饿了么“
店面无证经营脏乱差
2013年湖南“镉大米”流入广东
2011年瘦肉精事件
事例
治理
①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②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
③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1)挑战
①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在发展中国家还有几亿人,在发达国家还有几千万人在长期挨饿。
②农业可持续性减弱:如水资源短缺、农产品污染、农业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趋严重。
未来世界食物生产的挑战与应对
(2)应对
①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可持续性农业。
②力争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尽最大可能减少因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危机。
③大力发展融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于农业生产的“精确农业”。
④积极构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长效发展机制。
⑤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注重食物安全和营养发展相结合等。
课堂小结
现代食物的生产
储备与食品安全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传统农业向代农业转变
建立:20世纪中叶以来,欧美各国建立
表现
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
农作物育种技术的进步
畜牧及水产、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
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地窖、陶器
机械通风储粮技术、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粮仓容量不断扩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食品保存技术的进步
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
冷链物流产业发展
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
食品安全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
影响:提高生产效率,保障食品供应
A
2.有学者指出,食品生产日渐集约化,食品加工业越来越配合耐久性消费品产业所设立的模式,供给变得机械化,配销经过重组,用餐时间随着工作模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全球化转变了人们的饮食观念
B.食品多元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C.工业化改变了食品生产方式
D.城市化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C
1. 为了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其最理想的收割时间是麦穗成熟的前一天和当天。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河南、山东草帽辫(原料是麦秆,即小麦生产的手工副产品)产区的农民常常会宁愿少收小麦而提前四五天收割以获得编草帽辫用的优质麦秆。这种现象反映出( )
A.农民生产观念的改变 B.农业现代化趋势明显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北方农业日趋衰落
课堂检测
3.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以耕种为生的农民来说,小小粮仓不仅承载着他们的财富,更承载着他们的希望。据了解,与传统储粮方式相比,使用彩钢小粮仓储粮每百斤减损2.5~5千克,一个小粮仓可减损粮食近100千克。以1000个项目农户使用计算,存粮100多万千克,每年可减少储粮损失5万~10万千克,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材料反映了
A. 农民储粮观念的改变 B. 储粮技术的进步
C. 农民收入的增加 D. 国家粮食安全的保证
4. 据相关部门预测,未来20年,发展中国家对鱼类、猪肉、家禽的需求量将增长30%~40%。未来30~40年,全球粮食将需要增加60%的供应。由此可知影响粮食安全问题的因素是
A. 人口的增加 B. 耕地面积的减少
C. 饮食结构和消费需求发生变化 D. 土地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B
C
5.据下图可知,现代中国( )
中国粮食总产量(1996—2018年)
A.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B.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提高
C.粮食供给渠道更加多元
D.粮食生产实现了自给自足
A
作业布置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的意义?
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预习下课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