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9 15:4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谁是
最可爱的人
魏巍
1.了解新闻通讯,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精心选材和巧妙组材。
2.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志愿军战士们身上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
3.体会、学习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学习目标
魏 巍
(1920—2008)
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
曾在1950年至1958年间三次赴朝鲜,写下《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历时22年创作的著名长篇小说《东方》,荣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与反映长征的《地球的红飘带》、表现知识分子主题的《火凤凰》,被称为魏巍的“中国革命战争三部曲”。
作者简介
谁是最可爱的人?
二战结束后,苏美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
朝鲜
韩国
日 本
朝鲜全图
中国
三八线
历史背景
美军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历史背景
美国空军飞机对中国东北边境地区进行
轰炸扫射。图为安东(今丹东)被炸一景
历史背景
1950年10月1日,朝鲜党和政府领导人金日成、朴宪永紧急致函毛泽东主席,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
在目前敌人趁着我们严重的危急,不予我们时间,如要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则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急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历史背景
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主席发表讲话:打败美国侵略者的任何挑衅!
“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邻邦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
历史背景
本文是作者随军采访后写的一篇通讯,发表在1951年4月11日的《人民日报》上。文章一经刊发,即引起强烈反响,“最可爱的人”这个亲切而充满敬意的称呼,也由此传诵开来。
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通讯就是一种融叙述、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通常把它称作详细的消息。
它的特点
新闻性
文学性
评论性
认识字音
坚韧( )
覆( )灭
憋( )闷
掐( )住
淳( )朴
迸( )裂
聚歼( )
犁耙( )
谦逊( )
脸膛( )
过瘾( )
军隅( )
摁( )倒
豁( )亮
掰( )断
rèn

biē
qiā
bèng
chún
jiān

xùn
táng
yǐn

èn
huò
bāi
01
04
03
05
02
迸裂
隐隐约约
奋不顾身
豁亮
永垂不朽
解释词语
破裂;裂开而往外飞溅。
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奋勇直前,不顾生命。
宽敞明亮。
(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用事实说话——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作者用哪些事实来展示他们的“可爱”之处?
请概括他们的英雄事迹,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并简要分析事例是如何体现精神品质的?
为三个事例拟小标题
松骨峰战斗
火中救小孩
防空洞谈话
找出第5-7段所写事件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起因:
结果:
二次战役时
松骨峰(或书堂站)
一支志愿军部队的先头连
松骨峰战斗
去切断敌人逃路
打死300多敌人,使主力聚歼了敌人。
内容分析
松骨峰战斗
品味语言
第5段关于松骨峰战斗的描写生动细腻,具有很强的画面感,结合具体语句赏析。
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这支部队的先头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阻住敌人。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
眼看
匆匆
写出来战斗的紧急状态;
预示着战斗的激烈、艰苦,烘托了战士们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主义精神。
很低
光光
写出地形形势于我军不利。
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仍然
一摔
凸显出战士们英勇顽强的钢铁意志。
写出了战士们的果断和无畏,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

品味语言
第5段关于松骨峰战斗的描写生动细腻,具有很强的画面感,结合具体语句赏析。
品味语言
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




运用一系列动词,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志愿军战士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悲壮场面,表现出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坚毅刚强,表达了作者对烈士们的崇敬。
第5段关于松骨峰战斗的描写生动细腻,具有很强的画面感,结合具体语句赏析。
找出第10-11段所写事件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起因:
结果:
在汉江南岸阻击敌人的日子里
汉江南岸的一个小村
马玉祥
火中救朝鲜小孩
敌机袭击,扔燃烧弹
救出小孩
内容分析
火中救小孩
马玉祥勇救朝鲜儿童的经过
“火又盛,烟又大”
“满屋子灰洞洞的”
“我能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
踹、扑、摸、拉、抓、抱、跳
环境描写
写出当时环境的危险
心理、语言
描写
写出战士救朝鲜儿童的思想基础
动作描写
写出战士不怕危险救朝鲜儿童的英勇行为
分析第11段关于马玉祥救朝鲜孩子的几种描写方法。
我就踹开门,扑了进去。
我也不管它了,只是在地上乱摸。
我就把他往地上一放,就又从那火门里钻了进去。
我知道她不行了,才赶忙跳出门外……




写出了志愿军战士不怕危险救朝鲜儿童的行为的英勇。
跑了进去
写出了马玉祥救人之急。
乱找
写出了屋内视线不清,表现了马玉祥的勇敢。
跑了进去
写出了火势之大,表现了马玉祥的勇敢。
跑了进去
写出了情况的危急和马玉祥的敏捷。
精妙用词
课文研读
作者在写马玉祥面对是否要去抢救困在火海中的小孩时,人称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作用?
考点
分析人称作用
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一人称。
先用第三人称“他”叙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突出了叙述的客观性。接着,让马玉祥用第一人称“我”自述,刻画出马玉祥救朝鲜小孩前的心理活动,同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倍感亲切。
第一人称
给人以真实、亲切感,代入感强;
便于抒发情感;
使内容真实可信。
能直接客观地展现内容;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第三人称
人称作用
内容分析
第13段有三问三答的谈话,同样找一找。
问 答 
你不觉得苦吗?
你想不想祖国啊?
有什么要求吗?
怎么能不觉得?
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的最大的幸福……
什么也不要……想要一块朝鲜解放纪念章。
谁不想哩,说不想,那是假话……这算什么话呢?
防空洞谈话
这三个事例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各表现志愿军什么精神呢?
事 例 侧重点 精神
松骨峰战斗
马玉祥火中救小孩
防空洞中的谈话
对敌人的狠
对朝鲜人民的爱
对祖国高度的责任感崇高的荣誉感
英雄主义
国际主义
爱国主义
整体感知
文中这三个事例的顺序可否调整
不能调换顺序。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出国作战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抗美”是首要目标。松骨峰战斗体现“抗美”这一首要目标,给读者一个英雄的群体形象;
“援朝”是另一重要目标。马玉祥救朝鲜小孩的事例正好体现“援朝”的目标,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援助,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保家卫国”是根本原因和终极目标。揭示志愿军战士广阔的胸怀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正是产生前两个事例的思想基础和根本原因。
三个事例之间的内在联系,顺序不能调换。
文中这三个事例的顺序可否调整
品味语言
(8)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呼告
设问
反问
对战士们的赞美之情和为祖国而自豪的感情。
修辞和表达方式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
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
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对比
深情赞美战士们的高尚品质。
课文研读
(15)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排比
将志愿军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与人们的幸福生活联系起来。
引起读者的共鸣。
激发人们对战士的热爱之情。
多种修辞方式
多种表达方式
反复、呼告、排比、设问、反问……把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赞美嵌入文章的每一字、每一句中。
议论、抒情在描写、叙述中的综合运用,直抒胸臆,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溢于言表。
主题归纳
本文真实地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事迹,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强烈的国际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告诉我们: 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拓展延伸:志愿军烈士
杨根思
首位“特级战斗英雄”
曾用18颗手榴弹攻下制高点,俘虏一个排的敌人。在长津湖战役中,抱5公斤炸药同40余敌人共归于尽。
黄继光
志愿军“特级英雄”
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机枪眼,英勇牺牲。
拓展延伸:志愿军烈士
邱少云
志愿军“特级英雄”
1952年10月12日,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为了不暴露目标,放弃自救,在烈火中坚持30多分钟,直至牺牲。
拓展延伸:志愿军烈士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魏巍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体会到和平的可贵,感恩前人,铭记历史。
5

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用实际行动去爱我们的祖国,感谢那些为我们付出辛劳,甚至是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我们要让志愿军们的“可爱”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提升训练
提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踩着祖国的泥土
①的确,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祖国的泥土更可贵,孩子一生下来就能踩在祖国的泥土上是无比幸福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立足之本、生存之基,离开祖国的泥土,我们就成了无根浮萍。
②因而,屈原无论怎样被贬损、排斥、放逐,都不肯离开祖国的泥土,到别处去“高就”,虽然那个时候,朝秦暮楚是很常见的
事,他却下定决心:“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自己生是楚国人,死是楚国鬼,“虽九死其犹未悔”。
提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③因而,在外漂泊几十年后,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返回湖南湘潭祭祖,在巨鱼村祭拜曾祖父宋文炳的坟墓时,依习俗取下祖坟上的一抔土,作为纪念。
④当然,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也有一些相信外国月亮圆,崇尚外国土地香的人。如今,我们有为报效祖国而出国留学的莘莘学子,也有千方百计想到国外捞金发财的出国迷,还有不少明星、
宋楚瑜
提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名流争先恐后跑到外国去生孩子,她们除了迷信国外医疗技术、炫耀自己与众不同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出生后踩到的第一脚泥土是外国土地。虽说这也是她们的自由,可是一个连孩子都要跑到外国去生的人,她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泥土上的父老乡亲还能有什么共同语言吗?
⑤说到祖国的泥土,最后不妨让我们共同回味《送你一把泥土》里的一段词:“听说你将远渡重洋,到国外开创锦绣前途,送你一把故乡的泥土,它代表我的叮咛和祝福。今后无论你在何处,别忘了这把故乡的泥土,除了对我绵绵的思念,请坚守这块神圣的国土。
提升训练
1、下面句子中和文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不同的是( )
A. 他长着一幅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的淳朴可爱。
B.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期。
C.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D.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解析】文中的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 B不是比喻句。
B
提升训练
2、选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表明爱国的情怀?在所学的课文中,还有哪些人物也具有爱国情怀?
古代的屈原
当今的宋楚瑜
“两弹”元勋
邓稼先
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
民主战士
闻一多
不怕远征难的
红军战士等
提升训练
3、在第④段中,作者主要列举了几类人?
是为报效祖国而出国留学的莘莘学子。
一 类
是千方百计想到国外捞金发财的出国迷。
一 类
是争先恐后跑到外国去生孩子的明星、名流。
一 类
提升训练
4、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有何作用?
举例子
引名言
对比论证
将热爱祖国、眷恋故土与崇洋媚外的现象进行对比,突出了热爱祖国是每个人所应有的感情这一主题。
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语段,请以“亲爱的朋友们,当你……”为开头,仿写语段。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