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晚春
新课导入
在四季更迭中,春天总给我们带来无尽美好。以往我们大多聚焦于早春的生机勃勃,那嫩绿的新芽、初绽的花朵。可大家是否留意过,当春天步入尾声,暮春时节又有着别样景致呢?此时,百花将谢未谢,草木奋力展现最后的绚烂。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韩愈的笔触,走进他笔下的《晚春》,去探寻晚春独特的魅力,看看诗人眼中的暮春藏着怎样的惊喜与哲思。
1.
了解与韩愈有关的文学常识。
2.
揣摩诗的写作手法,领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3.
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素养目标
壹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者简介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文学常识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王安石、曾巩。
背景链接
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作于唐元和十一年(816),此时韩愈已年过半百(49岁)。他此时在官场上是处于不得志的时期,作者也是想借此诗来表达心中慨叹之情。本诗选自《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这是作者《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
贰
初读诗歌
诗歌朗读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歌大意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 斗芳菲。
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
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
诗意: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
争芳斗艳。
诗歌大意
杨花 榆荚无才思,惟解 漫天作雪飞。
指柳絮。
榆树的果实,俗呼榆钱。
诗意: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才气和思致,才华和能力。
只知道。
满天。
叁
诗歌解读
诗歌解读
展开想象,描绘一下诗歌展现的画面。
各种花草树木好像知道春天快要离开了,都抓紧时间绽放出自己最美的风姿,万紫千红,争妍斗艳,妆点这大好春光。就连那朴素无华的杨花和榆荚,也不甘示弱,随风飘舞,化作漫天飞雪。
诗歌解读
请赏析“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一句。
运用拟人手法,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使那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突出其生机勃勃。表达了自己对大好春光的珍惜之情,和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诗歌解读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一句。
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杨花榆荚当做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不甘示弱,如雪飘舞,极力留春的形象,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诗歌解读
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诗歌解读
有姿色的花草树木争芳斗艳,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又怎样了呢 退避三舍不敢出来了吗 诗人借“杨花榆荚”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杨花榆荚”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娇艳,吐露芳香,但是它们也不自卑,不藏匿自己的短处,而是加入了“百般红紫”的“斗芳菲”行列,将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无才思”和“惟解”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诗歌解读
结合写作背景,后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我们什么
“杨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诗歌解读
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拟人修辞手法。
把“草树”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
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
“无才思”“惟解”赋予了“杨花榆荚”人一般的情感。
肆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
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
,创造美好来之意。
板书设计
晚
春
草树知春 斗芳菲
杨花榆荚 作雪飞
惜春
惜时
伍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常见古诗词意象
1.月——思乡,怀人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5.莲——爱的象征
6.梧桐——凄凉悲伤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8.秋蝉——高洁,悲凉
陆
当堂练习
当堂检测
1.选出对本诗鉴赏有误的一项( )
A.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暮春季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
B.“杨花榆荚无才思”,诗人极力嘲讽“无才思”的“杨花榆荚”没有其他花卉那般艳丽,不配在春天飘落。
C.花草树木是颇具慧眼的,知道岁月不饶人,懂得发愤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观,花草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
D.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解析:B.有误,三四句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嘲讽”“不配”含有贬义,与原句意思不符;故选B。
B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乙)
春雪①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②,二月初惊②见草芽。
白雪却嫌③春色晚,故④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②惊:新奇,惊讶。③嫌:嫌怨;怨恨。④故:故意。
当堂检测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描绘暮春之景,一反常态,不写暮春凋零,而写草木的生机勃勃。
B.甲诗描写“草树”惜春争艳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赞美之情。
C.乙诗第一句中的“都”字流露出作者经过漫漫寒冬,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
D.乙诗的第二句表达了诗人见到满园春色,其溢于言表的欣喜一扫遗憾之情。
解析:D.“满园春色”理解赏析不恰当。【乙】诗描写的是初春景象。“二月初惊见草芽”意思是“二月初时才惊讶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也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故选D。
D
当堂检测
3.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化的写法,请选择其中一首结合具体诗句作赏析。
答案:示例一:如甲诗中“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将草、树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示例二:“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将杨花、榆荚拟人化,描绘了他们虽无芳华,却不甘寂寞,因风起舞,化作雪飞,在春光中展露自己的景象。
示例三:乙诗中“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赋予白雪以人的灵性,把初春的景象写得富有情趣。
当堂检测
解析:结合甲诗“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可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结合“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可知,诗人将杨花、榆荚拟人化,描绘了他们虽无芳华,却不甘寂寞,因风起舞,化作雪飞,在春光中展露自己的景象。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草花于一体。“草木”“花朵”本属无情物,把草木花朵人格化,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
结合乙诗“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可知,诗句写春雪嫌花开得太晚,所以化作飞花,在庭中树间飞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喜爱之情。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