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价(二)(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质量评价(二)(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8 19:49:09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评价(二)
(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19分)
(2024·玉林市期中改编)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
(一)
  宇宙山河烂漫,生活点滴温暖,都藏在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里。小伙伴们看社戏激动的心情,浸润在那皎洁温柔的月夜水乡中;鼓声震天,场面壮观的安塞腰鼓,让我们ménɡ(  )发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寒来暑往,周而复始,追溯着时间力量。对于宇宙来说,我们是沧海一粟,但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短暂即是永远,记录即为成长。我们在读书中,探寻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二)
  八年级下册的语文学习使我们徜徉在人文与科学交融的世界中。上海交大王岩教授提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磅礴与翩然中共同铸就人类社会的繁荣和辉煌。把‘知识’和‘科学’浸润在社会良知和精神的崇高之中,摒弃陈旧的羁绊,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的福祉。”真可谓“    ,    ”。
(三)
  初中生活史即是阅读史,每一次阅读都成为初中这首诗里美丽纷飞的章节。阅读,可以让我们观赏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充满了浓郁的陕北色彩的“信天游”;幽悄的春夜里浸润着作者长幼情笃、人情世故、历史沧桑、家国情怀的灯笼……这些世代传承的珍贵的民俗风情画卷,都是祖国的文化瑰宝。阅读,可以让我们追溯古人的情思,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让我们以书籍为砾石,以阅读为脚印,来铺就人生的闪光之路。
1.阅读语段(一),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1)ménɡ( 萌 )发 (2)追溯( sù )
2.上述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3个。(3分)
答: 寒来暑往、周而复始、沧海一粟、人情世故等(任选3个) 
3.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2分)
(1)周而复始: 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2)幽悄: 幽深寂静。 
4.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符合“人文与科学”主题的对联,将相应的序号填到语段(二)横线处,使内容连贯,上下联顺序正确。(2分)
①风月一天诗酒料 ②人文科技同峰立 ③古韵今观共史扬 ④文章千古性灵花
答: ② ③ 
5.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C)
A.小伙伴们看社戏激动的心情,浸润在那皎洁温柔的月夜水乡中。
B.八年级下册的语文学习使我们徜徉在人文与科学交融的语文中。
C.阅读,可以让我们观赏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D.让我们以书籍为砾石,以阅读为脚印,来铺就人生的闪光之路。
6.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整理诗文,按要求填写相关的内容。(8分)
作者 题目 批注 诗文
①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表达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以及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 ②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陶渊明 《桃花源记》 表现桃花源的人们生活幸福。 ③ 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
佚名 《式微》 天黑了,受奴役者还在泥水中劳作不能回家。 ④ 微君之躬 , 胡为乎泥中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委婉表达了作者想做官而不得,不能为民谋利,深感惭愧。 ⑤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二、阅读(4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生物钟与睡眠
【材料一】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颁发给了三个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杨。他们发现了地球生命节律的分子机制,解释了生命包括人类的内部“生物钟”究竟如何工作,以预测和适应正常的生物节奏,使之与地球律动(每24小时一个周期的昼夜节律)保持同步。
  三名获奖学者以果蝇为实验对象,识别出控制日常生理节律的基因,并阐明了生物钟的内部运转方式。他们的发现解释了植物、动物和人类如何调整自身的生物节律。
  生物钟涉及我们复杂生理机制的多种方面。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多细胞生物都使用了类似的机制来控制昼夜节律。我们的大部分基因都受到生物钟的调节,因此,一个精心校准过的昼夜节律会调整我们的生理机制来适应一个昼夜内的不同阶段。
  生物钟调节着至关重要的功能,如喂养行为、荷尔蒙水平、睡眠、体温和新陈代谢。例如,到了夜晚,人大脑中的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增多,可以帮助人安然入睡,但在白天褪黑激素分泌减少,又让人以饱满的精力去工作。当我们的外部环境突然和内部生物钟不吻合,我们就感到不舒服,比如长途飞行之后需要“倒时差”。
  昼夜节律生物学对我们的健康和幸福有着重要影响。三名获奖者的研究结果提示人们,当我们的生活方式总和我们身体内部的“计时器”作对时,比如长期熬夜,患上各类疾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大,因而提升了人们对良好的睡眠习惯的重视。
  我们如何与生物钟打交道 该怎么保养生物钟 请看下面各图:
  (说明:两图都为人体节律时间表,图中的数字均表示时间)
【材料二】
  生物钟是调节人体生活作息的时钟,存在于大脑的内部,当人体处于各种阶段时,生物钟就会充分地发挥作用。例如工作期间,生物钟会让你更加清醒和聪明。例如休息期间,生物钟可以让你快速地放松身心达到入睡的效果。
  睡眠占据了我们生命1/3的时间,有某些重要的意义,可能是保持头脑清醒的方法,也可能是保住生命的重要措施。睡眠来到,我们通常无法拒绝它,乖乖上床睡觉,再带着充沛的精力醒来。即使偶尔用喝咖啡等方式来拒绝,随后再补上也就好了,对身体没太大影响。但长期熬夜带来的后果,是绝对有害的而且严重的。长期熬夜会造成生物钟紊乱,可能带来的后果借用维基百科的一幅图概括一下:
7.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C)
A.三个美国科学家发现了地球生命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B.三位获奖者阐明了生物钟的内部运转方式,对人类的健康幸福有着重要影响。
C.人类所有的基因,如喂养行为、荷尔蒙水平、睡眠、体温和新陈代谢等都受生物钟的控制。
D.睡眠对人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偶尔熬夜,及时补觉,不会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8.根据图一、图二相关内容,仿照示例,为下面“两个生命节律”作出合理的解释。(3分)
示例:晚上12点是最佳熟睡时间——晚上12点后,人脑中褪黑色素分泌增多,可以帮助人安睡。
(1)上午10点是最佳工作时间—— 上午10点,一个人的警觉性最高、精力旺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下午4点是最佳锻炼时间—— 下午4点,人的协调性最好,反应速度最快,运动效果最佳。 
9.上了初中后,小文学习很刻苦,每天都要到夜里十一二点。请你结合以上两则材料,阐明长期熬夜的危害,劝说小文合理安排作息。(4分)
答: 小文,你刻苦学习的精神我们都很佩服。但是睡眠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让我们更加清醒和聪明,科学家对人类内部生物钟的研究表明,晚上12点是最佳熟睡时间,褪黑激素分泌增多,帮助我们安然入睡,以饱满的精力面对第二天的学习。反之,剥夺睡眠后果严重,长期熬夜会让我们增加患上各类疾病的风险。你还是改变一下作息吧,早睡早起身体好。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
(2024·玉林一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葵花地
廖静仁
  我始终记得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
  那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祖母的身子骨已经不再硬朗,一天中总要去葵花地里跑几个来回。祖母是在侍弄她的宝贝葵花苗。其时,我还是一个混沌未开的蒙童,常常是屁颠屁颠地尾随着祖母,不是帮忙,而是添乱。祖母是从不生气的,那一张布满沟壑的脸庞上,总是流淌着笑意。“你看,你看,又把葵花苗给踩翻了。”她这么说着,一双爬满青筋的手便很是小心地将葵花苗扶正。
  曾听大人们讲,我祖母出生在富贵人家,念过私塾,很在行的是裁剪缝制的手艺活儿。她年轻时飞针走线绣出的花卉禽类,形同活物,让人看着看着,稍一走神,那花儿仿佛就从锦缎上开了出来……然而,祖母的人生却无那么美好。她28岁那年,我祖父便撒手人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也是从那以后,我祖母便再无闲情去绣那些精美之至的花卉禽类。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开始干起陌生的农活。祖母从不对我们讲述自己的身世,至于她怎样拉扯着我的父辈走过那一段漫漫人生路,也不是幼小的我能够猜想得出来的。
  葵花地就在老家门前的一片开阔地中间。那是被祖母的心血和汗水浸润得十分肥沃的土地。每年开春,祖母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火塘挂钩上的竹篮里取出备好的葵花种子,一颗一颗放进盛满清水的木盆里浸泡,又一颗一颗地插入铺着白色柴灰的土钵中等待它们萌芽。然后,她便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去翻垦被冬日的雪雨浸淫得紧实的葵花地。直到把那块葵花地整理得松松软软,平平展展,她才一边反手捶着背脊,一边溢着满脸的笑容,望一望当顶的太阳,舒一口长气。
  两三场春雨过后,种在土钵里的葵花子终于长出了嫩芽,祖母便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早上,用竹签将葵花苗掀出来,再栽进肥黑的葵花地,继而撒下一层薄薄的火土灰。这以后的每一天,祖母总要去葵花地跑几个来回,为葵花苗锄草、松土、施肥。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
  几番风雨,几番日月,葵花苗渐渐长成了人那么高,展开了金色的葵瓣,结出了牙状的籽粒。其时,佝偻着身子的老祖母同年幼的我,置身于茂密的葵花丛中,阳光从绿叶及金色的花瓣间筛落下来,祖母脸上的沟沟壑壑也闪烁着金色的喜悦。
  有一回,祖母指着阳光下耀眼的葵花,意味深长地说:“这葵花多么可爱啊!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葵花的生命,是激情的,是奔放的,是火一般热烈的;而如同葵花的人生,是积极的、向上的,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
  我也渐渐地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举目再望葵花地时,我忽然发现那一张张金色的花盘,就像是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庞,在这开阔而热烈的秋季,正昂然拥抱着太阳的光焰。仿佛觉得,我也变成了阳光下的一棵向日葵。
  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B)
A.第1段作者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引出描写内容,与结尾相照应。
B.第3段“那花儿仿佛就从锦缎上开了出来”一句是实写,写出了祖母绣艺的高超。
C.第4段是过渡段,承接上文对祖母因家里变故干起农活的记述,引出下文对祖母侍弄葵花地的描写。
D.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写往事,语言生动,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11.请从人物描写手法方面赏析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她才一边反手捶着背脊,一边溢着满脸的笑容,望一望当顶的太阳,舒一口长气。
答: 示例:运用动作描写。“捶”“溢”“望”“舒”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祖母把葵花地整理得松软、平整后虽劳累但喜悦和满足的状态,体现了祖母对葵花的喜爱,表达了对祖母勤劳质朴精神的赞美。 
12.文章第3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插叙,补充交代了祖母出生在富贵人家却丈夫早逝,独自拉扯着“我”的父辈长大的身世背景,更突出祖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方向的顽强的精神品质。 
1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答: 开头引出要记叙的内容:“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首尾呼应,强调作者对“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的浓浓情谊,表达对祖母的怀念之情。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
(2024·钦州市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C)
A.诗歌每章开头以景起兴,利用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
B.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有深化意境的作用。
C.从白露“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的变化,暗示了地点的变化和追求者的执着。
D.“方”“湄”“涘”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暗示“伊人”踪迹难寻。
15.每章节结尾句的“宛”在诗中反复使用,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宛”是“仿佛”的意思,写出了“伊人”的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了主人公惆怅失望的心情。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
(2024·钦州市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甲】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柳宗元传
  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第进士、博学宏辞科,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①,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②感郁,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窜斥:贬逐。②堙厄:阻塞、险阻。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C)
A.潭中鱼可百许头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
B.佁然不动        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C.不可久居       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
D.及得政        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17.下面对《小石潭记》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
A.作者在文章第一段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小石潭景物特征。
B.写潭中游鱼怡然自得,表现了游赏乐趣;潭水之清,游鱼之乐,给作者带来片刻欢愉。
C.运用比喻手法来写小溪蜿蜒曲折的形状,以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岸势,生动形象。
D.第四段突出“静”字,环境中的“静”融入心神,抒发了贬官失意后凄苦孤寂的心境。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分)
译文: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2分)
译文: 仿《离骚》写了十多篇文章,阅览的人都为之哀婉凄恻。 
19.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形神俱妙,“工于写鱼,工于写水之情也”。请分析文中对游鱼的刻画“妙”在何处。(3分)
答: 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潭中游鱼,静时神态自若,动时精灵可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鱼影清晰可见,百来条鱼像在空中游动,侧面描写出潭水的清澈透明,烘托出小石潭的清静幽寂。 
20.甲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感叹此地“不可久居”,皆因“其境过清”,结合文段乙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说说你对“清”的理解。(3分)
答: “清”指清冷凄清,既指潭上四面竹树围绕,空无一人,显得寂静寥落,也是作者面对这种悄怆之景,激起的凄凉孤寂之情。作者因改革受挫,被贬远方,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融进了自己的感情,增添了“清”的意味。 
三、综合(10分)
21.学校开展“倡导低碳生活”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学“低碳”】班委会准备制作一期海报,请你为下面的海报配上一则宣传标语。要求:符合图旨,10字以内。(2分)
答: 示例: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2)【谈诗人】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小语选择了《诗第十二》进行专题阅读,下面是小语做的读书笔记,请你补充完整,使诗人与特点介绍相符。(4分)
诗人 特点介绍
① 李白  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们称他为“天上谪仙人”。
陆游 他是个爱君爱国的诗人。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沉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
续表
诗人 特点介绍
② 陶渊明  他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他作诗只求明白诚恳,不排不典;他的诗是散文化的。他后来成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杜甫 ③ 他是现实主义诗人,他写的是“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 
(3)【论经典】读了《经典常谈》后,小文同学表达了关于阅读经典的看法(如下)。你需要针对小文的观点进行反驳,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80字以内。(4分)
青少年花时间阅读经典作品不值得。首先,经典作品内容过时,已经被时代抛弃。其次,在现在的信息时代,读经典作品没有实际的作用。
答: 示例:青少年花时间阅读经典是有必要的。经典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彩,它常读常新,能走进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阅读经典可以涵养情性,启迪人生。我们要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四、写作(50分)
22.根据要求写作。(50分)
  在你成长的道路上一定有欢笑,有感动,有收获,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一瞬间让你深受触动,难以忘怀
  请以“触动心灵的那一刻”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到相应位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结合题目“触动心灵的那一刻”可知关键词是“触动心灵”“那一刻”,这也告诉我们这件事是一瞬间让你感动的。不妨思考,什么事触动你的心灵 怎么触动心灵 给你留下怎样的思考和启迪 结合材料“在你成长的道路上一定有欢笑,有感动,有收获,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可知必须是让人心灵受到巨大触动的人、事、物,其次必须是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样易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比如:环境污染,土地沙化,水资源匮乏,战争与灾难,亲情,友情,师生情,爱国情……皆可入文。可以写成记叙文,选取一件典型事例表现周围人对自己的关爱;也可以写成议论文,通过身边发生的一些令人警醒的事件唤醒人们的责任意识、生存意识。
二、选材构思。在选材上,自然、社会时时处处都有着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颗敏感的心灵,整个生活都可以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一抹夕阳,一朵野花,一丛杂草,一眼山泉,一丝细雨,一缕春风……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家庭中父母关爱我们的一个眼神;学校里同学、老师的一举一动;或是社会中一个陌生人的微笑,都有可能让我们终生难忘。一滴水就能折射出整个世界,用理性的思考去探究,我们就能发现自然中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文体的选择上,可叙可议,也可叙议结合。用深情的故事感染人;用深刻的哲理警示人;用形象的事物启迪人,这些都不失为好的选择。写作时,也可以采用先抑后扬或者以小见大的写法,让文章深入浅出,更吸引读者。单元质量评价(二)
(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19分)
(2024·玉林市期中改编)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
(一)
  宇宙山河烂漫,生活点滴温暖,都藏在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里。小伙伴们看社戏激动的心情,浸润在那皎洁温柔的月夜水乡中;鼓声震天,场面壮观的安塞腰鼓,让我们ménɡ(  )发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寒来暑往,周而复始,追溯着时间力量。对于宇宙来说,我们是沧海一粟,但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短暂即是永远,记录即为成长。我们在读书中,探寻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二)
  八年级下册的语文学习使我们徜徉在人文与科学交融的世界中。上海交大王岩教授提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磅礴与翩然中共同铸就人类社会的繁荣和辉煌。把‘知识’和‘科学’浸润在社会良知和精神的崇高之中,摒弃陈旧的羁绊,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的福祉。”真可谓“    ,    ”。
(三)
  初中生活史即是阅读史,每一次阅读都成为初中这首诗里美丽纷飞的章节。阅读,可以让我们观赏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充满了浓郁的陕北色彩的“信天游”;幽悄的春夜里浸润着作者长幼情笃、人情世故、历史沧桑、家国情怀的灯笼……这些世代传承的珍贵的民俗风情画卷,都是祖国的文化瑰宝。阅读,可以让我们追溯古人的情思,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让我们以书籍为砾石,以阅读为脚印,来铺就人生的闪光之路。
1.阅读语段(一),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1)ménɡ(   )发 (2)追溯(   )
2.上述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3个。(3分)
3.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2分)
(1)周而复始:   
(2)幽悄:   
4.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符合“人文与科学”主题的对联,将相应的序号填到语段(二)横线处,使内容连贯,上下联顺序正确。(2分)
①风月一天诗酒料 ②人文科技同峰立 ③古韵今观共史扬 ④文章千古性灵花
5.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小伙伴们看社戏激动的心情,浸润在那皎洁温柔的月夜水乡中。
B.八年级下册的语文学习使我们徜徉在人文与科学交融的语文中。
C.阅读,可以让我们观赏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D.让我们以书籍为砾石,以阅读为脚印,来铺就人生的闪光之路。
6.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整理诗文,按要求填写相关的内容。(8分)
作者 题目 批注 诗文
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表达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以及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 ② , 。
陶渊明 《桃花源记》 表现桃花源的人们生活幸福。 ③ , 。
佚名 《式微》 天黑了,受奴役者还在泥水中劳作不能回家。 ④ ,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委婉表达了作者想做官而不得,不能为民谋利,深感惭愧。 ⑤ ,端居耻圣明。
二、阅读(4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生物钟与睡眠
【材料一】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颁发给了三个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杨。他们发现了地球生命节律的分子机制,解释了生命包括人类的内部“生物钟”究竟如何工作,以预测和适应正常的生物节奏,使之与地球律动(每24小时一个周期的昼夜节律)保持同步。
  三名获奖学者以果蝇为实验对象,识别出控制日常生理节律的基因,并阐明了生物钟的内部运转方式。他们的发现解释了植物、动物和人类如何调整自身的生物节律。
  生物钟涉及我们复杂生理机制的多种方面。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多细胞生物都使用了类似的机制来控制昼夜节律。我们的大部分基因都受到生物钟的调节,因此,一个精心校准过的昼夜节律会调整我们的生理机制来适应一个昼夜内的不同阶段。
  生物钟调节着至关重要的功能,如喂养行为、荷尔蒙水平、睡眠、体温和新陈代谢。例如,到了夜晚,人大脑中的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增多,可以帮助人安然入睡,但在白天褪黑激素分泌减少,又让人以饱满的精力去工作。当我们的外部环境突然和内部生物钟不吻合,我们就感到不舒服,比如长途飞行之后需要“倒时差”。
  昼夜节律生物学对我们的健康和幸福有着重要影响。三名获奖者的研究结果提示人们,当我们的生活方式总和我们身体内部的“计时器”作对时,比如长期熬夜,患上各类疾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大,因而提升了人们对良好的睡眠习惯的重视。
  我们如何与生物钟打交道 该怎么保养生物钟 请看下面各图:
  (说明:两图都为人体节律时间表,图中的数字均表示时间)
【材料二】
  生物钟是调节人体生活作息的时钟,存在于大脑的内部,当人体处于各种阶段时,生物钟就会充分地发挥作用。例如工作期间,生物钟会让你更加清醒和聪明。例如休息期间,生物钟可以让你快速地放松身心达到入睡的效果。
  睡眠占据了我们生命1/3的时间,有某些重要的意义,可能是保持头脑清醒的方法,也可能是保住生命的重要措施。睡眠来到,我们通常无法拒绝它,乖乖上床睡觉,再带着充沛的精力醒来。即使偶尔用喝咖啡等方式来拒绝,随后再补上也就好了,对身体没太大影响。但长期熬夜带来的后果,是绝对有害的而且严重的。长期熬夜会造成生物钟紊乱,可能带来的后果借用维基百科的一幅图概括一下:
7.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三个美国科学家发现了地球生命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B.三位获奖者阐明了生物钟的内部运转方式,对人类的健康幸福有着重要影响。
C.人类所有的基因,如喂养行为、荷尔蒙水平、睡眠、体温和新陈代谢等都受生物钟的控制。
D.睡眠对人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偶尔熬夜,及时补觉,不会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8.根据图一、图二相关内容,仿照示例,为下面“两个生命节律”作出合理的解释。(3分)
(1)上午10点是最佳工作时间——   
(2)下午4点是最佳锻炼时间——  
9.上了初中后,小文学习很刻苦,每天都要到夜里十一二点。请你结合以上两则材料,阐明长期熬夜的危害,劝说小文合理安排作息。(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
(2024·玉林一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葵花地
廖静仁
  我始终记得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
  那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祖母的身子骨已经不再硬朗,一天中总要去葵花地里跑几个来回。祖母是在侍弄她的宝贝葵花苗。其时,我还是一个混沌未开的蒙童,常常是屁颠屁颠地尾随着祖母,不是帮忙,而是添乱。祖母是从不生气的,那一张布满沟壑的脸庞上,总是流淌着笑意。“你看,你看,又把葵花苗给踩翻了。”她这么说着,一双爬满青筋的手便很是小心地将葵花苗扶正。
  曾听大人们讲,我祖母出生在富贵人家,念过私塾,很在行的是裁剪缝制的手艺活儿。她年轻时飞针走线绣出的花卉禽类,形同活物,让人看着看着,稍一走神,那花儿仿佛就从锦缎上开了出来……然而,祖母的人生却无那么美好。她28岁那年,我祖父便撒手人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也是从那以后,我祖母便再无闲情去绣那些精美之至的花卉禽类。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开始干起陌生的农活。祖母从不对我们讲述自己的身世,至于她怎样拉扯着我的父辈走过那一段漫漫人生路,也不是幼小的我能够猜想得出来的。
  葵花地就在老家门前的一片开阔地中间。那是被祖母的心血和汗水浸润得十分肥沃的土地。每年开春,祖母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火塘挂钩上的竹篮里取出备好的葵花种子,一颗一颗放进盛满清水的木盆里浸泡,又一颗一颗地插入铺着白色柴灰的土钵中等待它们萌芽。然后,她便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去翻垦被冬日的雪雨浸淫得紧实的葵花地。直到把那块葵花地整理得松松软软,平平展展,她才一边反手捶着背脊,一边溢着满脸的笑容,望一望当顶的太阳,舒一口长气。
  两三场春雨过后,种在土钵里的葵花子终于长出了嫩芽,祖母便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早上,用竹签将葵花苗掀出来,再栽进肥黑的葵花地,继而撒下一层薄薄的火土灰。这以后的每一天,祖母总要去葵花地跑几个来回,为葵花苗锄草、松土、施肥。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
  几番风雨,几番日月,葵花苗渐渐长成了人那么高,展开了金色的葵瓣,结出了牙状的籽粒。其时,佝偻着身子的老祖母同年幼的我,置身于茂密的葵花丛中,阳光从绿叶及金色的花瓣间筛落下来,祖母脸上的沟沟壑壑也闪烁着金色的喜悦。
  有一回,祖母指着阳光下耀眼的葵花,意味深长地说:“这葵花多么可爱啊!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葵花的生命,是激情的,是奔放的,是火一般热烈的;而如同葵花的人生,是积极的、向上的,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
  我也渐渐地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举目再望葵花地时,我忽然发现那一张张金色的花盘,就像是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庞,在这开阔而热烈的秋季,正昂然拥抱着太阳的光焰。仿佛觉得,我也变成了阳光下的一棵向日葵。
  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第1段作者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引出描写内容,与结尾相照应。
B.第3段“那花儿仿佛就从锦缎上开了出来”一句是实写,写出了祖母绣艺的高超。
C.第4段是过渡段,承接上文对祖母因家里变故干起农活的记述,引出下文对祖母侍弄葵花地的描写。
D.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写往事,语言生动,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11.请从人物描写手法方面赏析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她才一边反手捶着背脊,一边溢着满脸的笑容,望一望当顶的太阳,舒一口长气。
12.文章第3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有什么作用 (4分)
1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
(2024·钦州市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诗歌每章开头以景起兴,利用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
B.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有深化意境的作用。
C.从白露“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的变化,暗示了地点的变化和追求者的执着。
D.“方”“湄”“涘”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暗示“伊人”踪迹难寻。
15.每章节结尾句的“宛”在诗中反复使用,有什么作用 (3分)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
(2024·钦州市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甲】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柳宗元传
  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第进士、博学宏辞科,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①,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②感郁,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窜斥:贬逐。②堙厄:阻塞、险阻。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
B.佁然不动        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C.不可久居       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
D.及得政        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17.下面对《小石潭记》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作者在文章第一段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小石潭景物特征。
B.写潭中游鱼怡然自得,表现了游赏乐趣;潭水之清,游鱼之乐,给作者带来片刻欢愉。
C.运用比喻手法来写小溪蜿蜒曲折的形状,以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岸势,生动形象。
D.第四段突出“静”字,环境中的“静”融入心神,抒发了贬官失意后凄苦孤寂的心境。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分)
(2)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2分)
19.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形神俱妙,“工于写鱼,工于写水之情也”。请分析文中对游鱼的刻画“妙”在何处。(3分)
20.甲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感叹此地“不可久居”,皆因“其境过清”,结合文段乙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说说你对“清”的理解。(3分)
三、综合(10分)
21.学校开展“倡导低碳生活”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学“低碳”】班委会准备制作一期海报,请你为下面的海报配上一则宣传标语。要求:符合图旨,10字以内。(2分)
(2)【谈诗人】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小语选择了《诗第十二》进行专题阅读,下面是小语做的读书笔记,请你补充完整,使诗人与特点介绍相符。(4分)
诗人 特点介绍
① 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们称他为“天上谪仙人”。
陆游 他是个爱君爱国的诗人。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沉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
续表
诗人 特点介绍
② 他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他作诗只求明白诚恳,不排不典;他的诗是散文化的。他后来成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杜甫 ③
(3)【论经典】读了《经典常谈》后,小文同学表达了关于阅读经典的看法(如下)。你需要针对小文的观点进行反驳,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80字以内。(4分)
青少年花时间阅读经典作品不值得。首先,经典作品内容过时,已经被时代抛弃。其次,在现在的信息时代,读经典作品没有实际的作用。
四、写作(50分)
22.根据要求写作。(50分)
  在你成长的道路上一定有欢笑,有感动,有收获,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一瞬间让你深受触动,难以忘怀
  请以“触动心灵的那一刻”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到相应位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