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价(六)(含答案)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质量评价(六)(含答案)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8 19:50:07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评价(六)
(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19分)
(2024·来宾市期中改编)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
(一)
  在广西这片丰富多彩的土地上,“三月三”歌圩节犹如一轮高悬明月,映照在整个八桂大地。这一天,从乡村到城市,街头巷尾到处都是人们忙碌而欢腾的身影。他们忙着准备五色糯米饭,忙着装扮家园,迎接这个传统的节日。然而,最   的还是那一场场热闹非凡的山歌对唱。人们穿戴着绚丽的民族特色服饰欢聚一堂、轻歌曼舞,手上挥动着多彩的绸缎尽情展示民族风情。
(二)
  绣球,是一种寄托着古老烂漫的壮族文化和美丽动人的朴素情感的象征物。每逢大型的抛绣球活动,都吸引着众多外地游客前来观赏,他们为这种传统习俗的生动演yì(  )而叹为观止。这一习俗可追溯至宋、元时代,起初是壮族青年男女间表达思慕之情的一种方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抛绣球活动也在不断演变。如今,它已不仅仅是一种爱情的象征,更成为了一种新的娱乐和体育竞技活动。
(三)
  在广西农村地区,人们传统上喜欢以木偶戏的形式来庆祝各种喜庆活动,如嫁娶、得子、祝寿等场合。面对木偶戏传承的困境,文化传承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振兴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通过他们结合音乐、人偶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赋予木偶戏新文化内涵和魅力。这种努力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当地文化的活化和创新。可以说,“戏曲新人焕魅力,民俗融合促传承”,这一举措为木偶戏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1.阅读上面文段,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1)绚( xuàn )丽  (2)演yì( 绎 )
2.请结合语境,解释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2分)
(1)映照: 照射。 
(2)轻歌曼舞: 轻松愉快的音乐加上柔和的舞蹈。 
3.填入文段(一)横线处的成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C)
A.漫不经心    B.名副其实    C.巧妙绝伦    D.引人注目
4.文段(三)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并修改。(2分)
答: 第3句“通过他们结合音乐、人偶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赋予木偶戏新文化内涵和魅力”缺少主语,将“通过”和“他们”调换位置。改为“他们通过结合音乐、人偶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赋予木偶戏新文化内涵和魅力”。 
5.小邕和朋友相约参加“三月三”庆祝活动,爸爸却不让他去,理由是:“参加这种活动没有意义,还不如在家里多看点书!”小邕应该如何说服爸爸呢 要求语言得体,有理有据。(3分)
答: 示例:爸爸,参加“三月三”庆祝活动,有利于亲近社会,了解传统文化,树立社会责任感,对全面提升个人素养意义重大;而且我会合理安排时间,不会耽误学习的。您就同意我去吧,好吗  
6.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内容。(8分)
作者 题目 批注 诗文
白居易 《卖炭翁》 如果能生活在“讲信修睦”的理想社会中,就不会产生身上只穿着单薄衣服,却希望天更冷的矛盾心理。 ① 可怜身上衣正单 ,  心忧炭贱愿天寒 。
柳宗元 ②《 小石潭记 》 运用比喻生动描写出溪身曲折蜿蜒。 ③ 斗折蛇行 ,  明灭可见 。
庄子 《北冥有鱼》 描述大鹏迁徙南冥气势。 ④ 水击三千里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⑤ 杜甫  《石壕吏》 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又显示出诗人倾耳细听,通夜未睡的关切。 ⑥ 夜久语声绝 ,  如闻泣幽咽 。
二、阅读(4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2024·南宁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接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昆曲、珠算、剪纸、端午节、古琴等都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源远流长、包罗万象、特色鲜明、开放包容的完整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高系统性保护认知,构建系统性保护格局,提升系统性保护效益,有利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定将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坚实底气和强大动力。
(摘编自《让非遗在系统性保护中绽放光彩》)
  【材料二】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年龄结构统计表
年龄段 人数 占比
80岁以上 107 9.89%
70~79岁 237 21.9%
60~69岁 287 26.52%
40~59岁 444 41.04%
40岁以下 7 0.65%
(数据来源:新华网)
  【材料三】
  “歌圩”是广西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壮语称为“圩欢”“圩逢”“笼峒”“窝坡”等。凡是壮族较大的聚居区都有歌圩,举办歌圩的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歌圩的举办地点各个地方不尽相同,但每一处歌圩一般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举行。
  歌圩源于氏族部落祭祀性的歌舞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原始仪式性的群体歌舞由“娱神”向“娱人”过渡,从“舞化”朝“歌化”发展,从而形成群体性酬唱的歌圩活动。
  歌圩以青年男女交情即倚歌择配和赛歌赏歌为主要内容。同时还兼有戏剧、曲艺、体育等文化娱乐活动。它是壮族民歌文化的自然载体,对于壮族各类传统民歌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歌圩活动也逐渐减少。不少歌圩因为老歌手退出后没有中青年歌手参与和接班而消亡。应迅速采取措施,对这一古老民族风俗进行抢救和保护。
(摘编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材料四】
  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通过还原绝技、创新秀演等方式,展示了非遗发展的新格局、新气象,成为以非遗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创新实践典范。
  节目用每集90分钟的体量对各地非遗精粹进行集中展示,在内容设置上或个案深描,或群像扫描,让观众见识琳琅满目的非遗珍宝,并对非遗文化的地域特色有更全面的认知。
  编导高度重视时光流转中的古今对话,在传承的基础上突显创新的品质。该节目以叙事内容、形态、风格和手法等多层面的创新,讲述新时代各地非遗项目赓续文脉、锐意创新的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节目创作到所描绘的非遗传承图景,都呈现出传统与现代辉映、有序与灵动结合、底蕴与活力并蓄的东方美学和中国气派。
(摘编自《<非遗里的中国>:用非遗文化点亮现代生活》)
7.下列说法与以上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B)
A.“非遗”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非遗,有助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广西壮族的春季歌圩在农历三月初三举办,每一处歌圩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举行。
C.随着社会发展,歌圩这种原始群体歌舞由“娱神”“舞化”向“娱人”“歌化”发展。
D.《非遗里的中国》对各地非遗进行展示,呈现出传统与现代辉映的东方美学和中国气派。
8.下列对材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A.【材料一】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非遗”的种类。
B.【材料二】表明在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中青年传承人占比越来越大。
C.【材料三】以“总—分—总”结构介绍了歌圩的时间、地点、起源、服饰、内容及现状。
D.【材料四】运用逻辑顺序介绍了《非遗里的中国》表演方式、节目内容以及创新品质。
9.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出三点措施。(5分)
答: ①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或:提高系统性保护认知,构建系统性保护格局,提升系统性保护效益。)
②加强新老传承/培养中青年传承人,对“非遗”进行抢救和保护。
③在传承的基础上突显创新的品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
(2024·钦州市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在庐山看杉
高昌
  走进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处处都是美丽的风光。而那一棵棵拔地而起的杉,尤其令我难忘。它们像立体的画,又像无言的诗。
  庐山的杉种类繁多,有着各种不同的名目。在黄龙寺前,有两棵阅尽数百年沧桑的柳杉和另一棵老银杏树并肩而立,被合称为庐山三宝树。它们像三位冷静的智者,静看着身边的人来人往、云起云落,不动声色地绿着、黄着,生长着。淘气的鸟儿晃着尾巴站在它们的肩头,好奇地问着它们:“高寿几何 高寿几何 ”它们沉默着,不回答也不回避,不恼也不烦,依旧寂寞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向春天送上翠绿的微笑,向清风送上轻盈的舞蹈。它们的树干上布满了斑驳的纹理,写满了光阴的故事,令人遐想,引人深思。
  在毛泽东同志曾经居住过的芦林一号院门前,我见到几棵高大的冷杉,挺着胸膛站在甬路旁边,气宇轩昂,很有些伟丈夫的气概。而在庐山植物园,我还看到一棵罗吊云杉,披着苍碧的绿裙,丝带一样的枝叶一缕一缕地披垂着,颇有窈窕淑女的妩媚风姿。
  说心里话,庐山这些著名的杉虽然确实牵动我的心弦,而我更钟情的,却是庐山山谷间随处生长的那些普普通通的杉树。它们生长在低处,心却不在低处。它们长啊长啊,一个个都生长出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这些杉树之间的距离很短,不过一两米吧,可是它们谁也没有妨碍谁的生长。越是长得高大的树,身上越是没有旁逸斜出、七横八岔的枝条,它们把心思只放在让自己长高的事业上,而不是放在动歪脑筋抢夺别的树的阳光雨露上;不是想鬼点子让别的树长矮些来衬托自己的高大,而是公平竞争,让自己的努力来显示自己的高度。这样一些和谐共荣的杉,虽然寂寞在深谷,却让我有着一种仰望的冲动和感动。
  我曾经去过另外一个山区采访。那里的山岭上也是郁郁葱葱,但树种却只是一些低矮的灌木,竟然没有一棵高大的乔木。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那些树木互相拉扯、互相遮蔽、互相抢夺阳光和雨露,最后大家都没有成长起来的机会,就只好形成这种成片的灌木林了。据说有关部门也曾航播过一些高大乔木的种子,但是,因为那些灌木的势力太大,彼此间的纠葛太密太多,这些航播的树种有的落在那灌木的枝叶上,根本落不到泥土里,最后也不能发芽。而少量有幸落地生根的树种,又因为生活在那些灌木的阴影下面,见不到多少阳光,沾不到多少雨露,最后也就只能委委屈屈地生长成又一株小小灌木了。
  想起了那些灌木丛,我对庐山山谷间随处可见的这些平凡的杉刮目相看了。伟人写到庐山时说“跃上葱茏四百旋”,在这“四百旋”的山路上,车窗外一闪而过的那一棵棵腰板笔直、一心向上的杉,成为我心中定格的一帧帧永远的美丽风景。有段时间,“不折腾”这个词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很高。想想在庐山山谷间常见的这些高大的杉树,再对比那一片片灌木林,我对“不折腾”这个词有了许多更新的、更深的理解。
  原以为庐山是不会有那种枝杈横出的杉树的。可是后来,在风景秀丽的百杉廊,我还是看到了一棵枝杈七横八岔的奇特的怪杉。它的树干笔挺地肃立在天地之间,可是它的下半部却有一圈树枝围成一个超短裙的形状,当然更像一个个翠绿的手臂伸展在树干周围,所以才有了“千手观音杉”这样别致的雅号。
  这棵“千手观音杉”其实是一棵冷杉。名字中虽有一个冷字,不过枝叶间却凝聚着许多温情。在那烽烟滚滚的年代里,日军的炸弹曾经把这棵杉树拦腰炸断,只留下光秃秃的一人多高的半截树桩,当年见到它的人都认为这树怕是活不成了。可是第二年春天,这棵树的伤口周围却顽强地长出了一圈绿芽,沐着阳光雨露,越长越茂盛,越长越粗壮。它的生命力,让很多人平添了许多敬意。不过,这故事还没有完。
  周边的杉树伙伴们都长得高大伟岸,这棵复活的杉树也不甘心做一个矮矮的小胖子,于是它的绿色的树枝中间,就又长出一棵高大的主干,而且一直向上、向上、向上,直到跟其他杉树并肩而立,共迎明媚的阳光,共挡肆虐的风雪。这样,这棵杉就以这样一种奇特的树貌,留在了庐山的众杉之林。那傲然挺立的风骨令人赞美,这百折不挠的勇气也同样令人钦佩不已。哪怕遭遇再大的挫折,那生命的尊严也总能够唱出一曲顽强的翠绿赞歌。
  我在庐山看杉,心里忽然涌出来万丈豪情……
10.阅读选文1-4段,根据已知信息,补充下面的表格。(3分)
地点 树 作者感受
在黄龙寺前 ① 柳杉/柳杉和银杏树  像冷静的智者
② 毛泽东同志故居/ 芦林一号院门前  冷杉 很有些伟丈夫的气概
庐山植物园 罗吊云杉 ③ 颇有窈窕淑女的妩媚风姿 
庐山山谷间 普通的杉树 有着一种仰望的冲动和感动
11.有人说文中第5段可以删去,你怎么看 请说明理由。(3分)
答: 不可以删去。第5段内容上,写出灌木林互相拉扯、遮蔽、抢夺阳光和雨露,最后只能长成一株株小小的灌木的过程。结构上,与第4段庐山的普通杉树公平竞争、努力向上的品质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出下文作者对“不折腾”这个词的深刻感受,深化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和谐共荣的杉树的敬仰之情。 
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它们沉默着,不回答也不回避,不恼也不烦,依旧寂寞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向春天送上翠绿的微笑,向清风送上轻盈的舞蹈。
答: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庐山的杉树以人的情思,生动地写出杉树的深沉、包容、无私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杉树的敬仰。 
13.作者在庐山看杉,“心里忽然涌出来万丈豪情”,阅读了文章后,你从“千手观音杉”身上获得了什么启示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简要概括出来。(4分)
答: 示例:“千手观音杉”在遭受摧毁后,凭借着半截树桩顽强地活了下来,并一直向上生长成粗壮的大树,它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勇气和精神让我钦佩。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拥有直面困难的勇气,不气馁、不妥协,坚持努力,相信我们也能长成参天大树。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D)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15.杜甫胸怀国家,心系苍生,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请你结合他的诗句谈一谈,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3分)
答: 示例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意思是: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示例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露无遗。
示例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话的意思是豪门贵族家里的酒肉吃不完都放臭了,而道路上却暴露着冻饿致死的人的白骨。杜甫将封建贵族的奢华生活和老百姓的悲惨命运进行对比,揭露了社会的悲惨现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患,对老百姓的同情。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甲】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①比:副词,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③朝:早晨。④一旦:一天。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C)
A.策之不以其道    虽有至道(《虽有嘉肴》)
B.不以千里称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北冥有鱼》)
C.去而顾之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臣有骏马欲卖之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
17.下面对【甲】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C)
A.“千里马”寓指人才,“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的统治者,“伯乐”寓指能发现人才的人。
B.文章首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
C.文中分析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D.“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前句表示反问,后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分)
译文: 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不经常有。 
(2)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2分)
译文: 接连三天站在集市上(卖马),却没有人知道它是一匹骏马。 
19.甲文看似写马,实则喻人。文章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讽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3分)
答: 示例一:讽刺封建统治者愚妄无知、浅薄无能,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
示例二:讽刺封建社会里有才能的人怀才不遇(不被赏识)的社会现象。
20.对比甲乙两文在表格中填写相应的内容。(3分)
对比阅读 甲文:《马说》 乙文:《马价十倍》
不遇伯乐 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遇伯乐 千里马 一旦而马价十倍
表现手法 B 托物寓意(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C 对比 
三、综合(10分)
21.(2024·钦州市二模)科学技术是强国之基。为激发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班级开展了“扬科技之帆,圆强国之梦”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寻名著中的科学】班会上,同学们围绕“寻名著中的科学”展开了一次讨论,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全下列对话。(3分)
  主持人:同学们好!我们所学的不少名著中,都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寻找吧!
  小广:《海底两万里》展现了19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小西:对呀,比如《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的① 鹦鹉螺号或诺第留斯号 潜水艇,彰显了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
  小宁:还有② 奥斯特洛夫斯基 所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表现了当时先进的炼钢技术。
  小钦:不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名中的“钢铁”指的是主人公保尔如钢铁般坚定的信念和意志。
  小宁:不好意思。法国作家法布尔也具有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他在科普作品《③ 昆虫记 》中,生动地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种类、特征、习性。
  主持人:感谢大家的积极发言!希望大家能广泛阅读,培养自己的科学兴趣。
(2)【任务二:颂图片中的伟人】在班级开展的“致敬传奇人物,歌颂科学精神”活动中,主持人出示了以下两幅图片,图片中的人物是我国家喻户晓的科学家。请你选择其中一幅,根据提示语,写出科学家的名字,并为他写一段简短的颂词。(3分)
答: 示例一:图一:邓稼先。您是功勋卓著的“两弹”元勋,您以毕生之力,铸核武之盾,护我中华安宁。您的精神永垂不朽,激励后人砥砺前行!
  示例二:图二:袁隆平。您一生奔波为人类摆脱饥饿。您是稻田的守望者,也是我们的英雄。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感谢您用科技的力量为世界带来希望和美好!
(3)【任务三:谈生活中的科技】科技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请你简述“科技与教育”的关系。写一段80字以内的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4分)
答: 示例一:科技与教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科技为教育提供了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模式、手段,推动了现代教育变革;而教育则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要重视科技和教育。
  示例二: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的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冲击教育的传统领域,最终促成教育的革新与发展。而教育反过来,也会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从而再推动科技的发展。所以二者关系密切,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和强盛。
四、写作(50分)
22.根据要求写作。(50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是在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也许,它能调整你的心态,让你看到更精彩的世界;也许,它能打开全新的视野,让你走出安逸之处;也许,它能营造温馨的氛围,让你学会与家人和谐相处……让我们背起行囊,走出家门,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吧!
  请以“旅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到相应位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旅行”可实可虚,可以指走向某个具体的目的地,如到“西藏”“云南”等;也可以是心灵的旅行,如徜徉书中、梦回大唐等。理解了这些,我们在具体写作时,就可以沿着两方面展开:一是实写旅行的所见所闻所感,二是写自己在人生旅行中的经历与感受,特别是心灵的旅行。“特别”是“旅行”的修饰语,意思是与众不同,文章重点要写出这次旅行不同于其他旅行的地方。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每一段路都是人生的领悟。旅行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它的过程。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走过,方有体验;走过,才能明白;走过,终会成长。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立意。
  第二,选材构思。我们在具体写作时,就可以沿着两方面展开:一是实写旅行的所见所闻所感,二是写自己在人生旅行中的经历与感受,特别是心灵的旅行。这样的旅程中或许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方向。例如可写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我们可以写成长的旅途中,母亲一路陪伴,通过精心选取生活中细小的充满母爱的素材来突出母亲的形象,把妈妈的默默付出与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构思上,巧妙地以时间为序,选取成长中的三个片断,每个片断都是先叙述,后抒情,把一个孩子对妈妈的感激之情表达真切,突出这次旅行的特别之处。在吃透已经给出的题目词语的含义之后,要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积累,补出自己容易把握、感悟最深、最容易写出新意的题目来。单元质量评价(六)
(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19分)
(2024·来宾市期中改编)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
(一)
  在广西这片丰富多彩的土地上,“三月三”歌圩节犹如一轮高悬明月,映照在整个八桂大地。这一天,从乡村到城市,街头巷尾到处都是人们忙碌而欢腾的身影。他们忙着准备五色糯米饭,忙着装扮家园,迎接这个传统的节日。然而,最   的还是那一场场热闹非凡的山歌对唱。人们穿戴着绚丽的民族特色服饰欢聚一堂、轻歌曼舞,手上挥动着多彩的绸缎尽情展示民族风情。
(二)
  绣球,是一种寄托着古老烂漫的壮族文化和美丽动人的朴素情感的象征物。每逢大型的抛绣球活动,都吸引着众多外地游客前来观赏,他们为这种传统习俗的生动演yì(  )而叹为观止。这一习俗可追溯至宋、元时代,起初是壮族青年男女间表达思慕之情的一种方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抛绣球活动也在不断演变。如今,它已不仅仅是一种爱情的象征,更成为了一种新的娱乐和体育竞技活动。
(三)
  在广西农村地区,人们传统上喜欢以木偶戏的形式来庆祝各种喜庆活动,如嫁娶、得子、祝寿等场合。面对木偶戏传承的困境,文化传承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振兴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通过他们结合音乐、人偶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赋予木偶戏新文化内涵和魅力。这种努力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当地文化的活化和创新。可以说,“戏曲新人焕魅力,民俗融合促传承”,这一举措为木偶戏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1.阅读上面文段,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1)绚(  )丽  (2)演yì(   )
2.请结合语境,解释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2分)
(1)映照
(2)轻歌曼舞:  。 
3.填入文段(一)横线处的成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漫不经心    B.名副其实    C.巧妙绝伦    D.引人注目
4.文段(三)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并修改。(2分)
5.小邕和朋友相约参加“三月三”庆祝活动,爸爸却不让他去,理由是:“参加这种活动没有意义,还不如在家里多看点书!”小邕应该如何说服爸爸呢 要求语言得体,有理有据。(3分)
6.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内容。(8分)
作者 题目 批注 诗文
白居易 《卖炭翁》 如果能生活在“讲信修睦”的理想社会中,就不会产生身上只穿着单薄衣服,却希望天更冷的矛盾心理。 ① , 。
柳宗元 ②《 》 运用比喻生动描写出溪身曲折蜿蜒。 ③ , 。
庄子 《北冥有鱼》 描述大鹏迁徙南冥气势。 ④ , 。
⑤ 《石壕吏》 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又显示出诗人倾耳细听,通夜未睡的关切。 ⑥ , 。
二、阅读(4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2024·南宁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接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昆曲、珠算、剪纸、端午节、古琴等都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源远流长、包罗万象、特色鲜明、开放包容的完整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高系统性保护认知,构建系统性保护格局,提升系统性保护效益,有利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定将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坚实底气和强大动力。
(摘编自《让非遗在系统性保护中绽放光彩》)
  【材料二】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年龄结构统计表
年龄段 人数 占比
80岁以上 107 9.89%
70~79岁 237 21.9%
60~69岁 287 26.52%
40~59岁 444 41.04%
40岁以下 7 0.65%
(数据来源:新华网)
  【材料三】
  “歌圩”是广西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壮语称为“圩欢”“圩逢”“笼峒”“窝坡”等。凡是壮族较大的聚居区都有歌圩,举办歌圩的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歌圩的举办地点各个地方不尽相同,但每一处歌圩一般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举行。
  歌圩源于氏族部落祭祀性的歌舞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原始仪式性的群体歌舞由“娱神”向“娱人”过渡,从“舞化”朝“歌化”发展,从而形成群体性酬唱的歌圩活动。
  歌圩以青年男女交情即倚歌择配和赛歌赏歌为主要内容。同时还兼有戏剧、曲艺、体育等文化娱乐活动。它是壮族民歌文化的自然载体,对于壮族各类传统民歌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歌圩活动也逐渐减少。不少歌圩因为老歌手退出后没有中青年歌手参与和接班而消亡。应迅速采取措施,对这一古老民族风俗进行抢救和保护。
(摘编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材料四】
  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通过还原绝技、创新秀演等方式,展示了非遗发展的新格局、新气象,成为以非遗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创新实践典范。
  节目用每集90分钟的体量对各地非遗精粹进行集中展示,在内容设置上或个案深描,或群像扫描,让观众见识琳琅满目的非遗珍宝,并对非遗文化的地域特色有更全面的认知。
  编导高度重视时光流转中的古今对话,在传承的基础上突显创新的品质。该节目以叙事内容、形态、风格和手法等多层面的创新,讲述新时代各地非遗项目赓续文脉、锐意创新的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节目创作到所描绘的非遗传承图景,都呈现出传统与现代辉映、有序与灵动结合、底蕴与活力并蓄的东方美学和中国气派。
(摘编自《<非遗里的中国>:用非遗文化点亮现代生活》)
7.下列说法与以上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 )
A.“非遗”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非遗,有助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广西壮族的春季歌圩在农历三月初三举办,每一处歌圩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举行。
C.随着社会发展,歌圩这种原始群体歌舞由“娱神”“舞化”向“娱人”“歌化”发展。
D.《非遗里的中国》对各地非遗进行展示,呈现出传统与现代辉映的东方美学和中国气派。
8.下列对材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材料一】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非遗”的种类。
B.【材料二】表明在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中青年传承人占比越来越大。
C.【材料三】以“总—分—总”结构介绍了歌圩的时间、地点、起源、服饰、内容及现状。
D.【材料四】运用逻辑顺序介绍了《非遗里的中国》表演方式、节目内容以及创新品质。
9.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出三点措施。(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
(2024·钦州市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在庐山看杉
高昌
  走进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处处都是美丽的风光。而那一棵棵拔地而起的杉,尤其令我难忘。它们像立体的画,又像无言的诗。
  庐山的杉种类繁多,有着各种不同的名目。在黄龙寺前,有两棵阅尽数百年沧桑的柳杉和另一棵老银杏树并肩而立,被合称为庐山三宝树。它们像三位冷静的智者,静看着身边的人来人往、云起云落,不动声色地绿着、黄着,生长着。淘气的鸟儿晃着尾巴站在它们的肩头,好奇地问着它们:“高寿几何 高寿几何 ”它们沉默着,不回答也不回避,不恼也不烦,依旧寂寞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向春天送上翠绿的微笑,向清风送上轻盈的舞蹈。它们的树干上布满了斑驳的纹理,写满了光阴的故事,令人遐想,引人深思。
  在毛泽东同志曾经居住过的芦林一号院门前,我见到几棵高大的冷杉,挺着胸膛站在甬路旁边,气宇轩昂,很有些伟丈夫的气概。而在庐山植物园,我还看到一棵罗吊云杉,披着苍碧的绿裙,丝带一样的枝叶一缕一缕地披垂着,颇有窈窕淑女的妩媚风姿。
  说心里话,庐山这些著名的杉虽然确实牵动我的心弦,而我更钟情的,却是庐山山谷间随处生长的那些普普通通的杉树。它们生长在低处,心却不在低处。它们长啊长啊,一个个都生长出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这些杉树之间的距离很短,不过一两米吧,可是它们谁也没有妨碍谁的生长。越是长得高大的树,身上越是没有旁逸斜出、七横八岔的枝条,它们把心思只放在让自己长高的事业上,而不是放在动歪脑筋抢夺别的树的阳光雨露上;不是想鬼点子让别的树长矮些来衬托自己的高大,而是公平竞争,让自己的努力来显示自己的高度。这样一些和谐共荣的杉,虽然寂寞在深谷,却让我有着一种仰望的冲动和感动。
  我曾经去过另外一个山区采访。那里的山岭上也是郁郁葱葱,但树种却只是一些低矮的灌木,竟然没有一棵高大的乔木。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那些树木互相拉扯、互相遮蔽、互相抢夺阳光和雨露,最后大家都没有成长起来的机会,就只好形成这种成片的灌木林了。据说有关部门也曾航播过一些高大乔木的种子,但是,因为那些灌木的势力太大,彼此间的纠葛太密太多,这些航播的树种有的落在那灌木的枝叶上,根本落不到泥土里,最后也不能发芽。而少量有幸落地生根的树种,又因为生活在那些灌木的阴影下面,见不到多少阳光,沾不到多少雨露,最后也就只能委委屈屈地生长成又一株小小灌木了。
  想起了那些灌木丛,我对庐山山谷间随处可见的这些平凡的杉刮目相看了。伟人写到庐山时说“跃上葱茏四百旋”,在这“四百旋”的山路上,车窗外一闪而过的那一棵棵腰板笔直、一心向上的杉,成为我心中定格的一帧帧永远的美丽风景。有段时间,“不折腾”这个词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很高。想想在庐山山谷间常见的这些高大的杉树,再对比那一片片灌木林,我对“不折腾”这个词有了许多更新的、更深的理解。
  原以为庐山是不会有那种枝杈横出的杉树的。可是后来,在风景秀丽的百杉廊,我还是看到了一棵枝杈七横八岔的奇特的怪杉。它的树干笔挺地肃立在天地之间,可是它的下半部却有一圈树枝围成一个超短裙的形状,当然更像一个个翠绿的手臂伸展在树干周围,所以才有了“千手观音杉”这样别致的雅号。
  这棵“千手观音杉”其实是一棵冷杉。名字中虽有一个冷字,不过枝叶间却凝聚着许多温情。在那烽烟滚滚的年代里,日军的炸弹曾经把这棵杉树拦腰炸断,只留下光秃秃的一人多高的半截树桩,当年见到它的人都认为这树怕是活不成了。可是第二年春天,这棵树的伤口周围却顽强地长出了一圈绿芽,沐着阳光雨露,越长越茂盛,越长越粗壮。它的生命力,让很多人平添了许多敬意。不过,这故事还没有完。
  周边的杉树伙伴们都长得高大伟岸,这棵复活的杉树也不甘心做一个矮矮的小胖子,于是它的绿色的树枝中间,就又长出一棵高大的主干,而且一直向上、向上、向上,直到跟其他杉树并肩而立,共迎明媚的阳光,共挡肆虐的风雪。这样,这棵杉就以这样一种奇特的树貌,留在了庐山的众杉之林。那傲然挺立的风骨令人赞美,这百折不挠的勇气也同样令人钦佩不已。哪怕遭遇再大的挫折,那生命的尊严也总能够唱出一曲顽强的翠绿赞歌。
  我在庐山看杉,心里忽然涌出来万丈豪情……
10.阅读选文1-4段,根据已知信息,补充下面的表格。(3分)
地点 树 作者感受
在黄龙寺前 ① 像冷静的智者
② 冷杉 很有些伟丈夫的气概
庐山植物园 罗吊云杉 ③
庐山山谷间 普通的杉树 有着一种仰望的冲动和感动
11.有人说文中第5段可以删去,你怎么看 请说明理由。(3分)
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它们沉默着,不回答也不回避,不恼也不烦,依旧寂寞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向春天送上翠绿的微笑,向清风送上轻盈的舞蹈。
13.作者在庐山看杉,“心里忽然涌出来万丈豪情”,阅读了文章后,你从“千手观音杉”身上获得了什么启示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简要概括出来。(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15.杜甫胸怀国家,心系苍生,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请你结合他的诗句谈一谈,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3分)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甲】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①比:副词,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③朝:早晨。④一旦:一天。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策之不以其道    虽有至道(《虽有嘉肴》)
B.不以千里称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北冥有鱼》)
C.去而顾之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臣有骏马欲卖之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
17.下面对【甲】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千里马”寓指人才,“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的统治者,“伯乐”寓指能发现人才的人。
B.文章首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
C.文中分析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D.“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前句表示反问,后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分)
(2)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2分)
19.甲文看似写马,实则喻人。文章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讽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3分)
20.对比甲乙两文在表格中填写相应的内容。(3分)
对比阅读 甲文:《马说》 乙文:《马价十倍》
不遇伯乐 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遇伯乐 千里马 一旦而马价十倍
表现手法 B 托物寓意(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C 对比 
三、综合(10分)
21.(2024·钦州市二模)科学技术是强国之基。为激发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班级开展了“扬科技之帆,圆强国之梦”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寻名著中的科学】班会上,同学们围绕“寻名著中的科学”展开了一次讨论,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全下列对话。(3分)
  主持人:同学们好!我们所学的不少名著中,都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寻找吧!
  小广:《海底两万里》展现了19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小西:对呀,比如《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的① 鹦鹉螺号或诺第留斯号 潜水艇,彰显了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
  小宁:还有② 奥斯特洛夫斯基 所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表现了当时先进的炼钢技术。
  小钦:不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名中的“钢铁”指的是主人公保尔如钢铁般坚定的信念和意志。
  小宁:不好意思。法国作家法布尔也具有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他在科普作品《③ 昆虫记 》中,生动地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种类、特征、习性。
  主持人:感谢大家的积极发言!希望大家能广泛阅读,培养自己的科学兴趣。
(2)【任务二:颂图片中的伟人】在班级开展的“致敬传奇人物,歌颂科学精神”活动中,主持人出示了以下两幅图片,图片中的人物是我国家喻户晓的科学家。请你选择其中一幅,根据提示语,写出科学家的名字,并为他写一段简短的颂词。(3分)
(3)【任务三:谈生活中的科技】科技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请你简述“科技与教育”的关系。写一段80字以内的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4分)
四、写作(50分)
22.根据要求写作。(50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是在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也许,它能调整你的心态,让你看到更精彩的世界;也许,它能打开全新的视野,让你走出安逸之处;也许,它能营造温馨的氛围,让你学会与家人和谐相处……让我们背起行囊,走出家门,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吧!
  请以“旅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到相应位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