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大雁归来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愁情、岁月之感。下面,让我们一起参与任务群活动,跟随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去了解大雁吧!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积累与运用
阅读语段,完成1~3题。
【学海探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dǔ( )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文韵流芳】大雁,那翱翔于天际的骄子,以它们独有的阵型划破长空,
地将大地山川视为脚下的尘埃。它们不畏风霜雨雪,不惧征途遥远,以一种近乎傲慢的姿态,展现着对自由的无限向往与追求。在它们的眼中,似乎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其翱翔的羽翼,那份从容与自信,让世间万物都显得渺小,仿佛整个天空才是它们真正的舞台。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1)雾霭( ǎi ) (2)dǔ( 赌 )注
2.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2分)
(1)缄默: 闭口不说话。
(2)迁徙: 为了觅食或繁殖周期性地从一地区或气候区迁移到另一地区或气候区。
3.填入“文韵流芳”横线处的成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
A.目空一切 B.周而复始 C.偷偷摸摸 D.天衣无缝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C)
A.长达50余米的“龙腾祥瑞“灯组以巨龙盘旋,龙头昂扬向上的形式立于地面,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B.屋子里有些昏暗,空气中弥漫着香火和烟熏火燎的味道。
C.他整日游手好闲,相安无事,没有一点上进心。
D.麻雀成群地围着晒场飞来飞去,趁着人们不注意,偷偷摸摸地迅速啄上几口。
★5.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2分)
展翼 寄乡愁离情 孤雁 抒凌云壮志 鸿鹄 鸣天
答: 鸿鹄展翼抒凌云壮志 孤雁鸣天寄乡愁离情
6.王燕很喜欢看科普类文章,她发现《地球上最艰辛的迁徙》这篇文章中的一段文字有几处错误,请你帮她修改。(4分)
【A】斑头雁之所以拥有强大的氧气获取能力,是因为在斑头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分子结构里包含一个对氧原子有特别的亲和力的特殊的氨基酸造成的。【B】通过这个优势加上斑头雁体内其他几个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使它们充分地利用了有限的生存资源,【C】可在近9 000米左右的高空从容自在地飞行。
(1)【A】处画线句中句式杂糅,应将“ 造成的 ”删去。(1分)
(2)【B】处画线句中成分残缺,可将“ 通过 ”删去。(1分)
(3)【C】处画线句中前后矛盾,应将“ 近 ”或“ 左右 ”删去。(2分)
7.下面文字中,画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与原文衔接最紧密的一项是(2分)(A)
雁有合群性,喜集体行动,并且很守纪律,往往排成了行列,在空中一行行地飞过,
①而它们的阵形,又像是写出来的字,所以又称“雁字”。
②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曾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之句。
③黄庭坚所谓“雁字一行书绛霄”,而明代唐时升竟有咏“雁字”诗二十四首之多。
④好像是军队列阵形一般,因有雁阵之称。
A.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生物学“观察手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说明大雁是人类的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考点链接
对联配对“三步走”
1.关联材料,对接主题:阅读材料,排除与材料主题不相关的内容。
2.分析语句特点:分析对联语句中词语的词性、短语结构、内容、字数、平仄等方面的特点。
3.符合场景,精准运用:从地点、时间、事件上进行考虑。
训练点对点:见【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处
拓展延伸
“雁”的丰富内涵
“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吟咏对象,往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鸿雁传书或以鸿雁比游子,抒发思乡怀亲之情的,如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也有以鸿雁喻漂泊的人生际遇的,如杜甫的“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还有以鸿雁翱翔天际喻自由的精神境界的,如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另外,古诗词中大雁还有爱情专一、团结忠诚的象征意味。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3分)
雪白
①清晨,潘晟昱【注】便动身赶赴莫莫格湿地。如常的一天开始了。
②芦花摇曳,嫩水潺潺。浮动的晨霞和蔼蔼的月波交替升起,排列整齐的白杨俯瞰着众生,湿地边缘鸟群留下的脚印深深浅浅。白鹤成群结队,在潮湿的空气中高蹈轻歌。袅袅炊烟里,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过去了,而这里仿佛一切都未发生。
③冬天的残冰还没有消融,潘晟昱的老朋友便迫不及待地赶回来了。五千余只白鹤、灰鹤、白枕鹤和数万只大雁、野鸭等水鸟在此停歇、休养。莫莫格迎来了北归的候鸟。放眼望去,鹤舞莺飞,生机盎然。潘晟昱拿出望远镜,支好三脚架,将长焦镜头对准了湿地里的鸟群。他这辈子最得意的,就是定格镜头里的这些美丽生灵。
④潘晟昱原本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这些年,莫莫格生态保护做得好,大量候鸟回归。2003年,潘晟昱萌生了生态摄影的念头,于是他开始以这些候鸟为对象拍摄。渐渐地,他发现莫莫格竟然有不少世界罕见的珍贵鸟种,最珍稀的要数白鹤。
⑤现在对这些鸟儿,潘晟昱可是如数家珍,甚至还没等鸟儿亮出翅膀,他便能够脱口而出它们的名字。白鹤更成了潘晟昱相机里的嘉宾:一只白鹤站立在湖边,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展现着婉约的风姿,超凡脱俗;湖面上,一群白鹤轻轻掠过,它们伸长脖颈,扇动着美丽的翅膀,宛如仙女在舞动长袖飞翔。
⑥每当用相机捕捉到白鹤振翅时的丰满羽翼、美丽长喙,看到它们无拘无束地欢歌、翱翔,潘晟昱的心里就充满了感动。白鹤每年都要万里跋涉,但是不论经历怎样的磨砺,它们同人一样,遵循群体规则,尊重手足之情,对幸福生活充满向往。越是对鸟类多了解一分,潘晟昱就越觉得应该倾心记录它们,尽力保护它们。
⑦多年来,潘晟昱用相机记录下白鹤在莫莫格的珍贵瞬间,在全国各大媒体发表了大量稿件和照片,呼吁人们爱护生态、关注白鹤。现在,潘晟昱不仅拍鸟,还被聘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考察委员会委员、吉林白城护飞队队长。懂鸟,拍鸟,护鸟……潘晟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哪里有鸟受伤了,哪里又发现新的鸟群了,哪里的鸟有什么不对劲了……大家都第一时间想到潘晟昱。
⑧“这个鸟叔,不干人事,净干鸟事。”刚开始时,还有些人不理解潘晟昱。他们认为,鸟嘛,又不是人,哪儿都有,管得了这只还管得了那只 潘晟昱就想办法给他们做工作:白鹤,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吉祥鸟,在中国象征着长寿、福瑞;白鹤是世界濒临灭绝的动物之一,它们濒危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栖息地遭到破坏和改变;莫莫格,是白鹤眷恋的土地,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白鹤都会在这里停留,这对我们是多么大的信任!
⑨几年来,很多对立者、旁观者变成了志愿者,志愿者又去给更多的人做工作。以前质疑的人没有了疑问,以前不懂的人变成了宣讲员,村民们不仅帮助潘晟昱宣传、巡查,还同潘晟昱一道,组建了近两百人的“白城护飞志愿者团队”。每年春秋两季,队员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护飞上,伴朝晖、沐夕阳,用心守护这群精灵,为它们保驾护航。
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亲切地叫潘晟昱“鸟叔”,潘晟昱觉得:做一个爱管鸟事的“鸟叔”,很开心!这个外号可以带动其他人一起关注、保护野生动物。后来,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在我们莫莫格,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
(取材于李舫同名文章)
【注】潘晟昱:一名护鸟环保志愿者。晟昱,音shènɡ yù。
1.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B)
A.第②段写了白鹤喜欢的生存环境、悠然幸福的生存状态,以及村民与它们和谐共处的现状,为下文潘晟昱的爱白鹤、护白鹤做了铺垫。
B.第⑧段最后一句“这对我们是多么大的信任”中的“这”字,指白鹤自古以来象征吉祥,濒临灭绝,栖息地遭到破坏后,依然眷恋莫莫格。
C.第⑨段的加点词“不仅……还……”写出了村民对白鹤态度的进一步变化:从宣传、巡查,到组建志愿者护飞团队,为白鹤保驾护航。
D.本文通过讲述潘晟昱与莫莫格湿地及其中候鸟的故事,展现了潘晟昱对候鸟的热爱。同时文章传递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共同关注、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
2.阅读第⑦段画线句,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潘晟昱“懂鸟,拍鸟,护鸟”的具体表现。(3分)
答: 示例:懂鸟:还没等鸟儿亮出翅膀,他便能够脱口而出它们的名字。(潘晟昱认为白鹤历经迁徙和磨难,和人一样,遵循群体规则,尊重手足之情,向往追求幸福生活。)拍鸟:潘晟昱用相机记录下白鹤在莫莫格的珍贵瞬间。(拍摄了许多照片,在全国各大媒体发表。)护鸟:呼吁人们爱护生态,关注白鹤。(带动他人一起关注、关心、保护野生动物。)
3.第⑧段的“鸟叔”和第⑩段的“鸟叔”,两个词的感彩不同。结合语境,具体说明。(4分)
答: 示例:第⑧段的“鸟叔”是贬义词,说明村民不理解潘晟昱。第⑩段的“鸟叔”是褒义词,表达了大家对潘晟昱的理解、赞美和敬佩。
4.你喜欢本文的标题“雪白”吗 如果喜欢,结合文章说说喜欢的理由有哪些;如果不喜欢,就另拟一个标题,说说为什么起这个名字。(4分)
答: 示例一:喜欢。雪白正是白鹤的形象,也象征了潘晟昱执着保护白鹤、对白鹤的纯洁感情,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含蓄而有文艺性。
示例二:不喜欢。重命题:潘晟昱与白鹤的故事。理由:本文的主要人物是潘晟昱;主要事件是潘晟昱为莫莫格的白鹤们拍照、发表照片和稿件并呼吁保护白鹤,还担任护飞队队长的故事;这个题目指出了本文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践与探究
学完本课后,班长小戴提议来次“诗词大会”活动,去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雁影”,请你仿照示例完成。(2分)
示例: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中用“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两句,表达边塞秋日带给人的苍凉悲壮之感。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乡书何处达,① 归雁洛阳边 ”两句,表达岁末年初漂泊在外的② 孤独 之感。 7* 大雁归来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愁情、岁月之感。下面,让我们一起参与任务群活动,跟随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去了解大雁吧!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积累与运用
阅读语段,完成1~3题。
【学海探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dǔ( )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文韵流芳】大雁,那翱翔于天际的骄子,以它们独有的阵型划破长空,
地将大地山川视为脚下的尘埃。它们不畏风霜雨雪,不惧征途遥远,以一种近乎傲慢的姿态,展现着对自由的无限向往与追求。在它们的眼中,似乎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其翱翔的羽翼,那份从容与自信,让世间万物都显得渺小,仿佛整个天空才是它们真正的舞台。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1)雾霭( ) (2)dǔ( )注
2.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2分)
(1)缄默:
(2)迁徙:
3.填入“文韵流芳”横线处的成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目空一切 B.周而复始 C.偷偷摸摸 D.天衣无缝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长达50余米的“龙腾祥瑞“灯组以巨龙盘旋,龙头昂扬向上的形式立于地面,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B.屋子里有些昏暗,空气中弥漫着香火和烟熏火燎的味道。
C.他整日游手好闲,相安无事,没有一点上进心。
D.麻雀成群地围着晒场飞来飞去,趁着人们不注意,偷偷摸摸地迅速啄上几口。
★5.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2分)
展翼 寄乡愁离情 孤雁 抒凌云壮志 鸿鹄 鸣天
6.王燕很喜欢看科普类文章,她发现《地球上最艰辛的迁徙》这篇文章中的一段文字有几处错误,请你帮她修改。(4分)
【A】斑头雁之所以拥有强大的氧气获取能力,是因为在斑头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分子结构里包含一个对氧原子有特别的亲和力的特殊的氨基酸造成的。【B】通过这个优势加上斑头雁体内其他几个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使它们充分地利用了有限的生存资源,【C】可在近9 000米左右的高空从容自在地飞行。
(1)【A】处画线句中句式杂糅,应将“ ”删去。(1分)
(2)【B】处画线句中成分残缺,可将“ ”删去。(1分)
(3)【C】处画线句中前后矛盾,应将“ ”或“ ”删去。(2分)
7.下面文字中,画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与原文衔接最紧密的一项是(2分)( )
雁有合群性,喜集体行动,并且很守纪律,往往排成了行列,在空中一行行地飞过,
①而它们的阵形,又像是写出来的字,所以又称“雁字”。
②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曾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之句。
③黄庭坚所谓“雁字一行书绛霄”,而明代唐时升竟有咏“雁字”诗二十四首之多。
④好像是军队列阵形一般,因有雁阵之称。
A.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生物学“观察手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说明大雁是人类的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考点链接
对联配对“三步走”
1.关联材料,对接主题:阅读材料,排除与材料主题不相关的内容。
2.分析语句特点:分析对联语句中词语的词性、短语结构、内容、字数、平仄等方面的特点。
3.符合场景,精准运用:从地点、时间、事件上进行考虑。
训练点对点:见【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处
拓展延伸
“雁”的丰富内涵
“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吟咏对象,往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鸿雁传书或以鸿雁比游子,抒发思乡怀亲之情的,如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也有以鸿雁喻漂泊的人生际遇的,如杜甫的“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还有以鸿雁翱翔天际喻自由的精神境界的,如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另外,古诗词中大雁还有爱情专一、团结忠诚的象征意味。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3分)
雪白
①清晨,潘晟昱【注】便动身赶赴莫莫格湿地。如常的一天开始了。
②芦花摇曳,嫩水潺潺。浮动的晨霞和蔼蔼的月波交替升起,排列整齐的白杨俯瞰着众生,湿地边缘鸟群留下的脚印深深浅浅。白鹤成群结队,在潮湿的空气中高蹈轻歌。袅袅炊烟里,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过去了,而这里仿佛一切都未发生。
③冬天的残冰还没有消融,潘晟昱的老朋友便迫不及待地赶回来了。五千余只白鹤、灰鹤、白枕鹤和数万只大雁、野鸭等水鸟在此停歇、休养。莫莫格迎来了北归的候鸟。放眼望去,鹤舞莺飞,生机盎然。潘晟昱拿出望远镜,支好三脚架,将长焦镜头对准了湿地里的鸟群。他这辈子最得意的,就是定格镜头里的这些美丽生灵。
④潘晟昱原本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这些年,莫莫格生态保护做得好,大量候鸟回归。2003年,潘晟昱萌生了生态摄影的念头,于是他开始以这些候鸟为对象拍摄。渐渐地,他发现莫莫格竟然有不少世界罕见的珍贵鸟种,最珍稀的要数白鹤。
⑤现在对这些鸟儿,潘晟昱可是如数家珍,甚至还没等鸟儿亮出翅膀,他便能够脱口而出它们的名字。白鹤更成了潘晟昱相机里的嘉宾:一只白鹤站立在湖边,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展现着婉约的风姿,超凡脱俗;湖面上,一群白鹤轻轻掠过,它们伸长脖颈,扇动着美丽的翅膀,宛如仙女在舞动长袖飞翔。
⑥每当用相机捕捉到白鹤振翅时的丰满羽翼、美丽长喙,看到它们无拘无束地欢歌、翱翔,潘晟昱的心里就充满了感动。白鹤每年都要万里跋涉,但是不论经历怎样的磨砺,它们同人一样,遵循群体规则,尊重手足之情,对幸福生活充满向往。越是对鸟类多了解一分,潘晟昱就越觉得应该倾心记录它们,尽力保护它们。
⑦多年来,潘晟昱用相机记录下白鹤在莫莫格的珍贵瞬间,在全国各大媒体发表了大量稿件和照片,呼吁人们爱护生态、关注白鹤。现在,潘晟昱不仅拍鸟,还被聘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考察委员会委员、吉林白城护飞队队长。懂鸟,拍鸟,护鸟……潘晟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哪里有鸟受伤了,哪里又发现新的鸟群了,哪里的鸟有什么不对劲了……大家都第一时间想到潘晟昱。
⑧“这个鸟叔,不干人事,净干鸟事。”刚开始时,还有些人不理解潘晟昱。他们认为,鸟嘛,又不是人,哪儿都有,管得了这只还管得了那只 潘晟昱就想办法给他们做工作:白鹤,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吉祥鸟,在中国象征着长寿、福瑞;白鹤是世界濒临灭绝的动物之一,它们濒危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栖息地遭到破坏和改变;莫莫格,是白鹤眷恋的土地,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白鹤都会在这里停留,这对我们是多么大的信任!
⑨几年来,很多对立者、旁观者变成了志愿者,志愿者又去给更多的人做工作。以前质疑的人没有了疑问,以前不懂的人变成了宣讲员,村民们不仅帮助潘晟昱宣传、巡查,还同潘晟昱一道,组建了近两百人的“白城护飞志愿者团队”。每年春秋两季,队员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护飞上,伴朝晖、沐夕阳,用心守护这群精灵,为它们保驾护航。
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亲切地叫潘晟昱“鸟叔”,潘晟昱觉得:做一个爱管鸟事的“鸟叔”,很开心!这个外号可以带动其他人一起关注、保护野生动物。后来,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在我们莫莫格,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
(取材于李舫同名文章)
【注】潘晟昱:一名护鸟环保志愿者。晟昱,音shènɡ yù。
1.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第②段写了白鹤喜欢的生存环境、悠然幸福的生存状态,以及村民与它们和谐共处的现状,为下文潘晟昱的爱白鹤、护白鹤做了铺垫。
B.第⑧段最后一句“这对我们是多么大的信任”中的“这”字,指白鹤自古以来象征吉祥,濒临灭绝,栖息地遭到破坏后,依然眷恋莫莫格。
C.第⑨段的加点词“不仅……还……”写出了村民对白鹤态度的进一步变化:从宣传、巡查,到组建志愿者护飞团队,为白鹤保驾护航。
D.本文通过讲述潘晟昱与莫莫格湿地及其中候鸟的故事,展现了潘晟昱对候鸟的热爱。同时文章传递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共同关注、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
2.阅读第⑦段画线句,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潘晟昱“懂鸟,拍鸟,护鸟”的具体表现。(3分)
3.第⑧段的“鸟叔”和第⑩段的“鸟叔”,两个词的感彩不同。结合语境,具体说明。(4分)
4.你喜欢本文的标题“雪白”吗 如果喜欢,结合文章说说喜欢的理由有哪些;如果不喜欢,就另拟一个标题,说说为什么起这个名字。(4分)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践与探究
学完本课后,班长小戴提议来次“诗词大会”活动,去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雁影”,请你仿照示例完成。(2分)
示例: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中用“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两句,表达边塞秋日带给人的苍凉悲壮之感。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乡书何处达,① ”两句,表达岁末年初漂泊在外的② 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