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时间的脚印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并用一些载体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下面,让我们一起参与任务群活动,跟随陶世龙一起了解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吧!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hè( )、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1)山麓( lù ) (2)沟hè( 壑 )
2.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2分)
(1)掸去: 用力拂去。
(2)低洼: 比四周低的(地方)。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D)
A.我相信你天长地久的承诺,我也相信你海枯石烂的誓言,我更相信你生生世世在一起、天荒地老永相守的告白。
B.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C.中下游,有些地段可行木船,而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悬崖绝壁,急流险滩。
D.八年级开展了“我爱校园”活动,同学们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动了老师。
4.老师想在教室门口挂一副对联,提醒同学们珍惜时间,请你运用对联知识,把下列词语组成一副对联。(2分)
莫让年华 宜将楷模 作镜鉴 如水流
上联: 宜将楷模作镜鉴 下联: 莫让年华如水流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C)
A.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在“无时无刻”后面加上“不”)
B.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还使我们增加了知识。(将“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和“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调换)
C.为加大宣传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陶冶了情操,领会了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调换“做人”和“修身”)
D.在教育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这一改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将“在”和“中”删去)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
A.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B.—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
C.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D.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B)
A.本文作者陶世龙是一位科普作家。
B.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C.石炭纪是煤形成的时期。
D.地球上气候寒冷、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时期称为冰期。
8.对下列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C)
①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②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
③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④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主旨归纳
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道出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文脉梳理
名师点拨
岩石历史痕迹的意义
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对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
岩石作为地球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其内部蕴含的信息是人类了解地球演变过程的重要途径。对岩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对自然界与史前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还使我们拥有了开发史前资源的可能性,能为人类谋取幸福。
拓展延伸
古代计时工具
土圭,是一种古老的测量日影长短的工具。
漏刻,据史书记载,西周时就已经出现了漏刻。
沙漏,它是一种根据流沙从一个容器漏到另一个容器的数量来计量时间的方法。
大明殿灯漏,是中国钟表史上最为著名的计时仪器之一,由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创制。
日晷,是中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计时仪器。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7分)
计时的变迁
漫奇
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千百年来教诲人们珍惜时间的格言。光阴即时间,怎么用长度“寸”来计量呢
②在古代,钟表还没有发明,没有时、分、秒之称。但人们利用“观天”“测地”,白天看太阳量阴影,晚上望月亮数星星来计算时间。寸阴、分阴表示短暂的时间也就流传于今了。公元7世纪,我们祖先利用日影变化制成的圭来测量时间,以后又创造了沙斗、漏壶等计时工具。这些就是钟表的“老祖宗”吧!
③在现代生活中,时间观念强了,再也不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了,而必须是“7点15分,老地方见面”。对计时的要求高了,争分夺秒,分秒必争。几分钟的差别,上班就会迟到或赶不上火车;几秒钟内会决定一场球赛的胜负;电视和电影的画面每秒变化二十几幅;1/10秒乃至1/100秒决定了短跑运动员谁是冠军。几百年来,以重锤的重力或发条的弹性力为动力的机械钟表,独霸了钟表世界。尽管它的外貌千姿百态,但万变不离其宗,“内脏”都是由游丝、平衡摆和齿轮等组成,以机械周期性运动作时间的基准,但机械工艺限制了它的准确度,日差变化保持在数秒之内。
④电子技术“闯入”钟表世界后,计时的准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同凡响的石英电子钟,以俊秀潇洒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它用高稳定度的石英晶体振荡器作时间基准,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层出不穷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使电子钟表的功能日臻完善。数字式石英电子钟表,除了显示时、分、秒、日、月、星期、上下午外,还有音乐报时、测时秒表、世界时转换等功能,成为钟表世界中的一颗明星。
⑤但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研究电子运动、同位素各种粒子的寿命、天文大地测量、空间天文导航、激光测距以及人造卫星的飞行、定位和导弹跟踪,都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现代化的地震台网在地震的监视和预报中,测试时间上1微秒(1/1 000 000秒)误差相当于距离上的300米。在天文测量时,1毫秒(1/1000秒)的时间相当于太阳附近1万米的误差,真可谓“差之毫秒,失之千里”。人们发现原子从一种能量状态变为另一种能量状态时会辐射或吸收固定频率的电磁波,把这种频率积累起来也可以计时,称为原子时。于是,铯原子钟就应运而生了,并已广泛应用于人造卫星、导弹、激光测距等国防和科研工作中。
(选自《科学夜谈》,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
A.从圭、沙斗、漏壶,到石英电子钟,再到机械钟表和铯原子钟,这是计时变迁的顺序。
B.寸阴、分阴表示短暂的时间是从古代流传于今天的。
C.电子技术“闯入”钟表世界后,计时的准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D.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功能完善是石英电子钟的特点。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B)
A.本文以引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开篇,引出对古代计时方法的介绍。
B.本文以空间顺序介绍了人类计时工具有变迁。
C.文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作比较、引用的说明方法。
D.文中的加点词“广泛”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结合全文,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 (3分)
答: 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些领域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若用分秒计算,会“差之毫秒,失之千里”。(意思对即可)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践与探究
班级开展“认识计时装置”的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6分)
(1)【了解计时装置】下面是一名同学搜索到的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请你观察图片并阅读材料,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3分)
整件铜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也有一种说法称为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和受水壶。日壶壶壁铸有圆形太阳图,月壶壶壁铸有月形图,星壶壶壁铸有北斗七星图,受水壶壶壁铸有八卦图。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为日壶,最下为受水壶。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壶身刻有关于制作年份和人员的文字。水由日壶依次沿龙头滴下,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箭逐渐上升,从而读出时间。
答: 材料介绍了铜壶滴漏的构成、各构成部分的名称及样貌、计时方式等内容。
(2)【参观计时装置】该同学建议大家一起去博物馆参观滴漏和其他计时装置,但有些同学反对这一提议。请你帮他写一段话,动员大家一起去近距离观看。(3分)
答: 示例:这种古老的计时装置是我们的祖先记录时间的一种工具,体现了他们的智慧。难道你们就不好奇这种计时工具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吗 不想亲眼看看这种装置吗 我们也要像古人一样积极探索呀! 8* 时间的脚印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并用一些载体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下面,让我们一起参与任务群活动,跟随陶世龙一起了解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吧!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hè( )、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1)山麓( ) (2)沟hè( )
2.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2分)
(1)掸去:
(2)低洼: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我相信你天长地久的承诺,我也相信你海枯石烂的誓言,我更相信你生生世世在一起、天荒地老永相守的告白。
B.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C.中下游,有些地段可行木船,而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悬崖绝壁,急流险滩。
D.八年级开展了“我爱校园”活动,同学们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动了老师。
4.老师想在教室门口挂一副对联,提醒同学们珍惜时间,请你运用对联知识,把下列词语组成一副对联。(2分)
莫让年华 宜将楷模 作镜鉴 如水流
上联: 下联: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在“无时无刻”后面加上“不”)
B.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还使我们增加了知识。(将“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和“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调换)
C.为加大宣传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陶冶了情操,领会了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调换“做人”和“修身”)
D.在教育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这一改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将“在”和“中”删去)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B.—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
C.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D.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本文作者陶世龙是一位科普作家。
B.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C.石炭纪是煤形成的时期。
D.地球上气候寒冷、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时期称为冰期。
8.对下列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②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
③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④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主旨归纳
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道出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文脉梳理
名师点拨
岩石历史痕迹的意义
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对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
岩石作为地球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其内部蕴含的信息是人类了解地球演变过程的重要途径。对岩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对自然界与史前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还使我们拥有了开发史前资源的可能性,能为人类谋取幸福。
拓展延伸
古代计时工具
土圭,是一种古老的测量日影长短的工具。
漏刻,据史书记载,西周时就已经出现了漏刻。
沙漏,它是一种根据流沙从一个容器漏到另一个容器的数量来计量时间的方法。
大明殿灯漏,是中国钟表史上最为著名的计时仪器之一,由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创制。
日晷,是中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计时仪器。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7分)
计时的变迁
漫奇
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千百年来教诲人们珍惜时间的格言。光阴即时间,怎么用长度“寸”来计量呢
②在古代,钟表还没有发明,没有时、分、秒之称。但人们利用“观天”“测地”,白天看太阳量阴影,晚上望月亮数星星来计算时间。寸阴、分阴表示短暂的时间也就流传于今了。公元7世纪,我们祖先利用日影变化制成的圭来测量时间,以后又创造了沙斗、漏壶等计时工具。这些就是钟表的“老祖宗”吧!
③在现代生活中,时间观念强了,再也不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了,而必须是“7点15分,老地方见面”。对计时的要求高了,争分夺秒,分秒必争。几分钟的差别,上班就会迟到或赶不上火车;几秒钟内会决定一场球赛的胜负;电视和电影的画面每秒变化二十几幅;1/10秒乃至1/100秒决定了短跑运动员谁是冠军。几百年来,以重锤的重力或发条的弹性力为动力的机械钟表,独霸了钟表世界。尽管它的外貌千姿百态,但万变不离其宗,“内脏”都是由游丝、平衡摆和齿轮等组成,以机械周期性运动作时间的基准,但机械工艺限制了它的准确度,日差变化保持在数秒之内。
④电子技术“闯入”钟表世界后,计时的准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同凡响的石英电子钟,以俊秀潇洒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它用高稳定度的石英晶体振荡器作时间基准,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层出不穷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使电子钟表的功能日臻完善。数字式石英电子钟表,除了显示时、分、秒、日、月、星期、上下午外,还有音乐报时、测时秒表、世界时转换等功能,成为钟表世界中的一颗明星。
⑤但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研究电子运动、同位素各种粒子的寿命、天文大地测量、空间天文导航、激光测距以及人造卫星的飞行、定位和导弹跟踪,都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现代化的地震台网在地震的监视和预报中,测试时间上1微秒(1/1 000 000秒)误差相当于距离上的300米。在天文测量时,1毫秒(1/1000秒)的时间相当于太阳附近1万米的误差,真可谓“差之毫秒,失之千里”。人们发现原子从一种能量状态变为另一种能量状态时会辐射或吸收固定频率的电磁波,把这种频率积累起来也可以计时,称为原子时。于是,铯原子钟就应运而生了,并已广泛应用于人造卫星、导弹、激光测距等国防和科研工作中。
(选自《科学夜谈》,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
A.从圭、沙斗、漏壶,到石英电子钟,再到机械钟表和铯原子钟,这是计时变迁的顺序。
B.寸阴、分阴表示短暂的时间是从古代流传于今天的。
C.电子技术“闯入”钟表世界后,计时的准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D.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功能完善是石英电子钟的特点。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本文以引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开篇,引出对古代计时方法的介绍。
B.本文以空间顺序介绍了人类计时工具有变迁。
C.文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作比较、引用的说明方法。
D.文中的加点词“广泛”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结合全文,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 (3分)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践与探究
班级开展“认识计时装置”的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6分)
(1)【了解计时装置】下面是一名同学搜索到的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请你观察图片并阅读材料,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3分)
整件铜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也有一种说法称为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和受水壶。日壶壶壁铸有圆形太阳图,月壶壶壁铸有月形图,星壶壶壁铸有北斗七星图,受水壶壶壁铸有八卦图。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为日壶,最下为受水壶。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壶身刻有关于制作年份和人员的文字。水由日壶依次沿龙头滴下,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箭逐渐上升,从而读出时间。
(2)【参观计时装置】该同学建议大家一起去博物馆参观滴漏和其他计时装置,但有些同学反对这一提议。请你帮他写一段话,动员大家一起去近距离观看。(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