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马说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 马说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8 19:54:28

文档简介

23* 马说
  “良将辅明主,宝马配英雄”,历史上的名马能享誉千古,原因之一是赏识它的英雄能尽其材。所有的千里马都能遇到赏识它们的人吗 让我们一起参与任务群活动,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韩愈的《马说》吧!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祗(zhǐ)辱    奴lì(隶)     骈(pián)死 
槽lì(枥)   尽sù(粟)一石   不外见(xiàn)
食马者(sì)   食不饱(sh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同“衹(只)”,只、仅 
(2)不以千里称也    以: 凭,凭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同“饲”,喂 
(4)是马也      是: 这,这样的 
(5)才美不外见 见: 同“现” 
(6)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怎么,哪里 
(7)策之不以其道策: 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以: 按照 
道: 正确方法 
(8)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 竭尽 
材: 才能,才干 
(9)执策而临之  策: 马鞭 
临: 面对 
(10)其真无马邪 其: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11)其真不知马也 其: 表示推测,“恐怕” 
3.按要求默写。
(1) 策之不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马说》中,体现全文主旨并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才美不外见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A.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D.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省略句)
译文: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主旨归纳
  文章借千里马的遭遇,痛斥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文脉梳理
考点链接
理解文章内容
  理解文章内容,涉及文章的记叙要素、观点、人物形象等内容。
  理解文章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
  (1)聚焦揣摩标题。
  (2)通读全文,按照文体特点来整体感知内容。一般情况下,叙事性的文言文可以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筛选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传记类的文言文则要抓住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主要事迹。
  (3)梳理文章的结构。
  (4)关注议论、抒情句。
拓展延伸
我国历史上的名马
  项羽坐骑——乌骓马
  刘备坐骑——的卢马
  曹操坐骑——绝影马
  李世民坐骑——飒露紫马
  秦叔宝坐骑——黄骠马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4分)
  【甲】《马说》(略)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③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④,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己不能知⑤,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 唐纪八》)
  【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诘:责问。④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⑤知:辨识,识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上诘之
水陆草木之花
D.德彝惭而退
人不知而不愠
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D)
A.【甲】文多次提到“千里马”,方式多样,直称正面提及,表述严正;暗称如“名马”,表述委婉,意在其中;代称如“其”“之”,表意简洁含蓄。
B.【乙】文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上令封德彝举贤”“上诘之”“岂借才于异代乎”体现唐太宗的焦急与不满,塑造出唐太宗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
C.【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所不同。在表达方式上,【甲】文偏重议论,【乙】文偏重记叙;【甲】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行文中洋溢不平与悲愤,【乙】文直述其事。
D.【甲】【乙】两文都讲有关人才的问题,但着眼点不同。【甲】文主要阐述了食马者感慨“天下无马”的观点,【乙】文则把关注点放在如何选拔任用人才上。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译文: 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4.【教材母题变式】《马说》一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托物寓意。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5.【乙】文中唐太宗与《马说》中的统治者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3分)
答: 《马说》中的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唐太宗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践与探究
 某中学八年级(1)班准备开展一次主题为“我看人才”的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2分)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答: 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23* 马说
  “良将辅明主,宝马配英雄”,历史上的名马能享誉千古,原因之一是赏识它的英雄能尽其材。所有的千里马都能遇到赏识它们的人吗 让我们一起参与任务群活动,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韩愈的《马说》吧!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祗( )辱    奴lì( )     骈( )死 
槽lì( )   尽sù( )一石   不外见( )
食马者( )   食不饱(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2)不以千里称也    以: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4)是马也      是:
(5)才美不外见 见:
(6)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7)策之不以其道策:
以:
道:
(8)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
材:
(9)执策而临之  策:
临:
(10)其真无马邪 其:
(11)其真不知马也 其:
3.按要求默写。
(1)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马说》中,体现全文主旨并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 ”。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才美不外见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D.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省略句)
主旨归纳
  文章借千里马的遭遇,痛斥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文脉梳理
考点链接
理解文章内容
  理解文章内容,涉及文章的记叙要素、观点、人物形象等内容。
  理解文章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
  (1)聚焦揣摩标题。
  (2)通读全文,按照文体特点来整体感知内容。一般情况下,叙事性的文言文可以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筛选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传记类的文言文则要抓住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主要事迹。
  (3)梳理文章的结构。
  (4)关注议论、抒情句。
拓展延伸
我国历史上的名马
  项羽坐骑——乌骓马
  刘备坐骑——的卢马
  曹操坐骑——绝影马
  李世民坐骑——飒露紫马
  秦叔宝坐骑——黄骠马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4分)
  【甲】《马说》(略)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③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④,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己不能知⑤,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 唐纪八》)
  【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诘:责问。④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⑤知:辨识,识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上诘之
水陆草木之花
D.德彝惭而退
人不知而不愠
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甲】文多次提到“千里马”,方式多样,直称正面提及,表述严正;暗称如“名马”,表述委婉,意在其中;代称如“其”“之”,表意简洁含蓄。
B.【乙】文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上令封德彝举贤”“上诘之”“岂借才于异代乎”体现唐太宗的焦急与不满,塑造出唐太宗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
C.【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所不同。在表达方式上,【甲】文偏重议论,【乙】文偏重记叙;【甲】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行文中洋溢不平与悲愤,【乙】文直述其事。
D.【甲】【乙】两文都讲有关人才的问题,但着眼点不同。【甲】文主要阐述了食马者感慨“天下无马”的观点,【乙】文则把关注点放在如何选拔任用人才上。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4.【教材母题变式】《马说》一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5.【乙】文中唐太宗与《马说》中的统治者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3分)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践与探究
 某中学八年级(1)班准备开展一次主题为“我看人才”的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2分)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