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8 19:55:18

文档简介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丁肇中发表了一次演讲,分享了他在探索科学真理道路上实践实验精神的经验。下面,让我们一起参与任务群活动,聆听他的演讲内容吧!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jiǎn(  )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      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1)jiǎn( 检 )讨 (2)栽种( zhònɡ )
2.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2分)
(1)清谈: 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 
(2)观察: 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3.填入语段横线处的成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D)
A.不以为意      B.大彻大悟
C.海枯石烂   D.袖手旁观
4.阅读经典能增智启慧,请选取一副适合这个主题的对联,将相应的序号填到横线处。(2分)
①指点江山秋光入眼帘 ②博学笃志彩笔绘华章
③读好书塑造精彩人生 ④阅经典传承文化瑰宝
上联: ④  下联: ③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C)
A.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一个实验成功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不可缺少,而且研究学术也是不可少的。
D.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B)
A.“四书”是指《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是指《诗》《尚书》《礼》《易》《春秋》。
B.“格物”和“致知”出自《中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C.《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D.《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演讲时所讲的内容。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B)
A.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一是“趣味”。
B.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C.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D.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8.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2分) (B)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主旨归纳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事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年青一代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注重实验精神。
文脉梳理
名师点拨
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同:都有不知道该怎么办之意。
  异:“不知所措”强调面对困境的一种神态、反应。“无所适从”强调的是在众多言论、观点中无法选择。
  例:①犯罪分子听到警车鸣笛的声音,如惊弓之鸟一般不知所措。②太多人对他提出建议,把他弄得无所适从。
拓展延伸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杨振宁、李政道: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因此贡献,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荣获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崔琦:因解释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获得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琨:因在“有关光导纤维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而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7分)
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
冯友兰
  我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书虽多,有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 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
  在读书的时候,先要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语言文字关。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
  有句老话“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有些意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从前有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书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知其意之后,还要明其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作者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主观上的反映。
  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做不到全知全能。他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至知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所得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就有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把书读活了,就是书为我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1.下列对读书要“精其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A.读书要“精其选”是因为书虽然很多,但真正有价值的书还是不多。
B.时间是“精其选”最公正的评选家,相对而言,读者只起推荐作用。
C.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并且能够永久流传的。
D.有些书是必须精读的,有些书可以泛读,还有一些书翻阅一下即可。
2.下列对读书“明其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A.因为作者表达的意与客观的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读书还要进一步“明其理”。
B.“明其理”是在把握作者主观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他所反映的客观的理。
C.“明其理”的过程中,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经过比较、补充、纠正,能得到客观的理。
D.“明其理”之后,读者会获得较为正确的意,就可以在它指导下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3分)
答: “过河拆桥”是比喻。意思是“知其意”之后要“得意忘言”,即理解其精神实质,而不必纠缠于语言文字;还要通过“明其理”生成自己的“意”,用来处理事务,解决问题(或:要把书读活,让书为我所用)。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践与探究
  学习本文后,班级开展以“走近丁肇中”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10分)
【据新华网报道】2004年11月7日上午,诺贝尔奖获得者、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为南航师生作了一场学术报告。按照惯例,一小时报告后,丁教授要回答同学们的提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 ”“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 ”“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 ”“不知道。”一问“三不知”!这的确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感到意外,但丁教授简短而朴实的解释不久就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1)【采访人物】如果你是学校校报的记者,要采访丁肇中教授,你会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 (3分)
答: 示例:在您的成功路上,您最想感激的人是谁  
(2)【歌颂人物】这则新闻在网上公布后,网友们纷纷留言,请你也发一个帖子来表达你的心情和感悟。(3分)
【新新子聪】大师就是大师!向其致敬!
【花开有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们的个别教授有勇气对学生们回答“不知道”吗
我的跟帖: 示例:丁肇中是值得所有人尊敬的科学家,他不仅有极高的科学素养,而且有着实事求是的优秀品质。 
(3)【寻找人物】请再列举两个和丁肇中具有同样精神的中国科学家。(4分)
答: 示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丁肇中发表了一次演讲,分享了他在探索科学真理道路上实践实验精神的经验。下面,让我们一起参与任务群活动,聆听他的演讲内容吧!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jiǎn(  )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      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1)jiǎn(   )讨 (2)栽种(  )
2.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2分)
(1)清谈:
(2)观察:
3.填入语段横线处的成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不以为意      B.大彻大悟
C.海枯石烂   D.袖手旁观
4.阅读经典能增智启慧,请选取一副适合这个主题的对联,将相应的序号填到横线处。(2分)
①指点江山秋光入眼帘 ②博学笃志彩笔绘华章
③读好书塑造精彩人生 ④阅经典传承文化瑰宝
上联:    下联: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一个实验成功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不可缺少,而且研究学术也是不可少的。
D.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四书”是指《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是指《诗》《尚书》《礼》《易》《春秋》。
B.“格物”和“致知”出自《中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C.《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D.《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演讲时所讲的内容。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一是“趣味”。
B.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C.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D.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8.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2分) (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主旨归纳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事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年青一代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注重实验精神。
文脉梳理
名师点拨
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同:都有不知道该怎么办之意。
  异:“不知所措”强调面对困境的一种神态、反应。“无所适从”强调的是在众多言论、观点中无法选择。
  例:①犯罪分子听到警车鸣笛的声音,如惊弓之鸟一般不知所措。②太多人对他提出建议,把他弄得无所适从。
拓展延伸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杨振宁、李政道: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因此贡献,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荣获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崔琦:因解释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获得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琨:因在“有关光导纤维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而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7分)
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
冯友兰
  我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书虽多,有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 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
  在读书的时候,先要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语言文字关。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
  有句老话“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有些意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从前有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书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知其意之后,还要明其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作者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主观上的反映。
  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做不到全知全能。他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至知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所得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就有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把书读活了,就是书为我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1.下列对读书要“精其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读书要“精其选”是因为书虽然很多,但真正有价值的书还是不多。
B.时间是“精其选”最公正的评选家,相对而言,读者只起推荐作用。
C.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并且能够永久流传的。
D.有些书是必须精读的,有些书可以泛读,还有一些书翻阅一下即可。
2.下列对读书“明其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因为作者表达的意与客观的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读书还要进一步“明其理”。
B.“明其理”是在把握作者主观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他所反映的客观的理。
C.“明其理”的过程中,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经过比较、补充、纠正,能得到客观的理。
D.“明其理”之后,读者会获得较为正确的意,就可以在它指导下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3分)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践与探究
  学习本文后,班级开展以“走近丁肇中”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10分)
【据新华网报道】2004年11月7日上午,诺贝尔奖获得者、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为南航师生作了一场学术报告。按照惯例,一小时报告后,丁教授要回答同学们的提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 ”“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 ”“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 ”“不知道。”一问“三不知”!这的确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感到意外,但丁教授简短而朴实的解释不久就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1)【采访人物】如果你是学校校报的记者,要采访丁肇中教授,你会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 (3分)
(2)【歌颂人物】这则新闻在网上公布后,网友们纷纷留言,请你也发一个帖子来表达你的心情和感悟。(3分)
【新新子聪】大师就是大师!向其致敬!
【花开有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们的个别教授有勇气对学生们回答“不知道”吗
我的跟帖:  
(3)【寻找人物】请再列举两个和丁肇中具有同样精神的中国科学家。(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