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登勃朗峰
勃朗峰,法语意为“白色的山峰”。这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游客前去滑雪、登山。让我们一起参与任务群活动,随着马克·吐温一起游览勃朗峰吧!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
白云在天上 ,像一位名副其实、妩媚动人的仙女穿着轻纱从九天里飘然而下。伫立旷野,苍穹弥漫着难言的静穆;dòu( )留溪畔,水月传达着无尽的幽思;听雨危楼,深巷飘散着淡淡的花香。繁星满天,层林尽染,江水东逝,天地间蕴含的灵气默默不语。仰首星空,独步林蹊,行吟岸侧,人的性情完全可以尽情挥洒,然后酣然入梦。灵气与性情,穿越了时空,亘古以来,二者就是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旷野( kuànɡ ) dòu( 逗 )留
2.填入语段横线处的成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D)
A.川流不息 B.前呼后拥 C.袖手旁观 D.轻歌曼舞
3.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2分)
(1)妩媚: 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2)静穆: 安静庄严。
4.小语同学在景区游玩,想写一副对联,上联已拟好,但对下联举棋不定,请你结合对联知识帮她选择恰当的一项(2分) (C)
上联:山为锦屏何须画
下联:
A.水作琴声不用乐 B.水作琴声何须弹
C.水作琴声不用弦 D.水作琴声曲悠扬
5.下面文段中有两处语病,请修改。(2分)
①提起狼牙山,人们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五壮士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舍身跳崖的英勇悲壮。②参观完“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后,我们进入位于狼牙山半山腰石门东侧的红玛瑙溶洞,这是登狼牙山的必经通道之一。③洞内有我国首次发现的红玛瑙质构成的自然景观,景观的形成距今已有大约16亿多年的历史。
(1)第①句修改意见: 在“英勇悲壮”后加“的画面” 。
(2)第③句修改意见: 删去“大约”或“多” 。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B)
A.根据古汉语中的说法,山之南为山阳,山之北为山阴。
B.马克·吐温,英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C.游记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代游踪,通过游踪记述游览的经过,以此串起全文;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
D.《登勃朗峰》虽是游记,但作者在行文时却用散文笔法写上山,用小说笔法写下山,笔法多变,妙趣横生。
7.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B)
A.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B.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
C.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D.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8.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2分)
我喜欢旅行,喜欢在别人的思想里旅行。我想与陶渊明一起重访桃花源,想与范仲淹携手登临岳阳楼,① 想与苏东坡相约夜游承天寺 ;我想追随鲁迅先生去欣赏那蓬勃纷飞的北国的雪,② 想追随竺可桢先生去解读那复杂多变的大自然的语言 ,想追随闻一多先生去聆听他那响彻寰宇的最后一次讲演……
主旨归纳
本文记叙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一次经历,描绘了山中奇景、嶙峋怪石、变换光影,叙述了奇人奇事、惊险旅程、怪异车夫,表现了旅途的无限趣味,表达了对世事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对奇山异景的赞美之情。
文脉梳理
名师点拨
散文笔法与小说笔法的运用
《登勃朗峰》一文中,作者运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将描绘山中奇景与叙述奇人奇事融为一体:黑首道上风景“奇美”,勃朗峰主峰“奇伟”,旁边的群峰“奇险”,峰巅云朵“奇幻”,赶车的车夫是“奇人”,乘车的经历堪称“奇遇”。全文都扣着“奇”来写,意脉相通、连为一体,使幽默风趣的车夫的奇异与勃朗峰的奇美相得益彰。
拓展延伸
全球十大著名山峰
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安那布尔纳峰、干城章嘉峰、马卡鲁峰、道拉吉里峰、南伽帕尔巴特峰、马纳斯卢峰、卓奥友峰、洛子峰。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西山看日出
①不登西山看日出,到了昆明也枉然。本来,登高看日出,对我来说就是一件富有魅力的乐事。我曾在普陀山看过海上日出,在九华山看过云中日出,在峨眉山看过山顶日出,都各有特色。记忆中,最瑰丽、最壮观、最难忘的一次看日出,既不是高山之巅,也不是大海之滨,而是在昆明的西山。
②登西山赏滇池,美不胜收,诗意盎然。A. ,前面是森林茂密、悬崖壁立的高山,后面是烟波浩渺、气势磅礴的滇池,湖光山色,丰艳多姿,花红水碧,鱼跃鸟飞,令人心旷神怡。再往上,苍松、翠柏、绿柳、修竹,枝繁叶茂,苍翠挺拔。丛林间奏响天然妙曲,鸣蝉纷纷展开嘶哑的喉咙,各种鸟儿竞相用美妙的歌声呼朋引伴,泉水欢快地潺潺流淌,呈现出一派B. 。再往上,慢慢地现出庙堂香火、崖刻石雕、玉皇阁、三清殿、石门洞……四时不谢之花点缀其中,浓荫满地。最后到了龙门。西山龙门背靠悬崖峭壁,前方C. 全景尽收眼底,无遮无拦,悬在山腰,目眩心惊,这里是登山的重要关口,也是观看日出的绝佳位置。
③我在龙门看过两次日出,每次都有不同的风味。第一次,纵目远眺,滇池一望无际,尽是粼粼微波,海平如镜,东方的云霞越来越红。渐渐地,整个滇池和天空都仿佛着了大火似的,火红一片,那水与天仿佛都被大火熔化到一起,分不清界限。转瞬就在这红海深处冒出一个更红、更亮的圆滚滚的火球,越冒越高,不经意间明亮的火球跳出红色的水面,稳稳当当搁在海面。不久,天空海面的颜色变得橙红、橘红、粉红,太阳在云层里辐射出万道明亮的光柱,西山、滇池都镀上了一层柔和美丽的金光。看着眼前的一幕, 。
④再一次是带着来自台湾的朋友,一大早在弥漫的浓雾中上了西山看日出。沿途浓雾弥漫,除了道路两旁粗壮的电线杆,什么也看不见,汽车不停地按着喇叭,缓缓地蜿蜒向上爬行。到了龙门,天公作美,雾散云开,浮云布满天空,浓一块,淡一块,眼前像一幅褪色不匀的蓝色绸布。滇池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云被,洁白温柔,色彩均匀,茫茫苍苍,平坦整齐,没有棱角,没有折缝,突然云天之间出现瑰丽荣华的色彩,先是拉开了红色的天幕,接着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云海上出现了万道金光,把滇池上的云被照耀成一片片重叠的金色鱼鳞。 雄浑的天空,苍茫的云海,壮丽无比,让人叹为观止。
⑤我认为,昆明西山是看日出的胜地。太阳从地平线上爬出来,本不是奇事,奇的是从何处看日出。
(节选自丹增《昆明印象》,有删改)
1.选文第①段中,作者提及在普陀山、九华山、峨眉山看日出,这与在西山看日出有什么关系 (3分)
答: 运用了对比(或衬托)手法,衬托出西山日出的瑰丽与壮观,表达了作者对西山日出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阅读第②段,在A、B、C处补写相应的内容。(3分)
答:A. 从山脚往上
B. 蓬勃的生机(生机勃勃)
C. 滇池
3.结合文意,在第③段横线处补写出作者第一次在龙门看日出的感受。(3分)
答: 示例:我的心也随着波澜起伏的滇池一起荡漾,一刹那间,又觉得有一些闲适,有一些惬意。沐浴着阳光,这份温暖一直由脸上,渗透到心里。
4.从修辞的角度品析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和【链接材料】在写景描写上的共同点。 (3分)
【链接材料】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马克·吐温《登勃朗峰》)
答: 示例一: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选文将日出时金光照耀下的云比作“金色鱼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出时云海壮丽无比的特点,【链接材料】将云比作“游丝蛛网”,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白云的精美柔细的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妙景色的热爱和赞美。
示例二: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选文将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柔美均匀、平坦整齐的特点。【链接材料】将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白云的精美柔细的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妙景色的热爱和赞美。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践与探究
班级开展以“走出书斋畅游天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0分)
(1)班级准备举行一次爬山活动,你也正想放松一下,爸爸知道后,对你说:“期末考试一结束,随你想去哪儿玩都可以。”(3分)
①“爸爸”的意思是: 抓紧时间学习
②为了说服爸爸,你说: 爸爸,我觉得适当参加课外活动,有利于减轻精神压力、更利于迎接期末考试,您放心,不会影响我学习的。
(2)在登山路上,一位大爷看到右面的警示牌,笑呵呵地说:“这里还有人表演杂技啊,我们快去看看。”如果你听到了这位大爷的话,请告诉他警示牌所表达的内容,并对他做出一些提醒。(3分)
答: 示例:大爷,这是一块警示牌,告诉大家,前面有悬崖峭壁,要注意安全,不能坠落下去。大爷,我们都要小心啊。
(3)班级开展“学生旅游利弊谈”的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利大于弊”,反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弊大于利”,你支持哪方观点 请阐述你的理由。(4分)
答: 示例一:我支持正方观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能让人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从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获得真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示例二:我支持反方观点。外出旅游不仅增加了父母的经济负担,而且同学之间关于旅游目的地的攀比会滋长学生的虚荣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9* 登勃朗峰
勃朗峰,法语意为“白色的山峰”。这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游客前去滑雪、登山。让我们一起参与任务群活动,随着马克·吐温一起游览勃朗峰吧!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
白云在天上 ,像一位名副其实、妩媚动人的仙女穿着轻纱从九天里飘然而下。伫立旷野,苍穹弥漫着难言的静穆;dòu( )留溪畔,水月传达着无尽的幽思;听雨危楼,深巷飘散着淡淡的花香。繁星满天,层林尽染,江水东逝,天地间蕴含的灵气默默不语。仰首星空,独步林蹊,行吟岸侧,人的性情完全可以尽情挥洒,然后酣然入梦。灵气与性情,穿越了时空,亘古以来,二者就是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旷野( ) dòu( )留
2.填入语段横线处的成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川流不息 B.前呼后拥 C.袖手旁观 D.轻歌曼舞
3.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2分)
(1)妩媚:
(2)静穆:
4.小语同学在景区游玩,想写一副对联,上联已拟好,但对下联举棋不定,请你结合对联知识帮她选择恰当的一项(2分) ( )
上联:山为锦屏何须画
下联:
A.水作琴声不用乐 B.水作琴声何须弹
C.水作琴声不用弦 D.水作琴声曲悠扬
5.下面文段中有两处语病,请修改。(2分)
①提起狼牙山,人们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五壮士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舍身跳崖的英勇悲壮。②参观完“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后,我们进入位于狼牙山半山腰石门东侧的红玛瑙溶洞,这是登狼牙山的必经通道之一。③洞内有我国首次发现的红玛瑙质构成的自然景观,景观的形成距今已有大约16亿多年的历史。
(1)第①句修改意见: 。
(2)第③句修改意见: 。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根据古汉语中的说法,山之南为山阳,山之北为山阴。
B.马克·吐温,英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C.游记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代游踪,通过游踪记述游览的经过,以此串起全文;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
D.《登勃朗峰》虽是游记,但作者在行文时却用散文笔法写上山,用小说笔法写下山,笔法多变,妙趣横生。
7.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 )
A.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B.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
C.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D.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8.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2分)
我喜欢旅行,喜欢在别人的思想里旅行。我想与陶渊明一起重访桃花源,想与范仲淹携手登临岳阳楼,① ;我想追随鲁迅先生去欣赏那蓬勃纷飞的北国的雪,② ,
主旨归纳
本文记叙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一次经历,描绘了山中奇景、嶙峋怪石、变换光影,叙述了奇人奇事、惊险旅程、怪异车夫,表现了旅途的无限趣味,表达了对世事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对奇山异景的赞美之情。
文脉梳理
名师点拨
散文笔法与小说笔法的运用
《登勃朗峰》一文中,作者运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将描绘山中奇景与叙述奇人奇事融为一体:黑首道上风景“奇美”,勃朗峰主峰“奇伟”,旁边的群峰“奇险”,峰巅云朵“奇幻”,赶车的车夫是“奇人”,乘车的经历堪称“奇遇”。全文都扣着“奇”来写,意脉相通、连为一体,使幽默风趣的车夫的奇异与勃朗峰的奇美相得益彰。
拓展延伸
全球十大著名山峰
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安那布尔纳峰、干城章嘉峰、马卡鲁峰、道拉吉里峰、南伽帕尔巴特峰、马纳斯卢峰、卓奥友峰、洛子峰。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西山看日出
①不登西山看日出,到了昆明也枉然。本来,登高看日出,对我来说就是一件富有魅力的乐事。我曾在普陀山看过海上日出,在九华山看过云中日出,在峨眉山看过山顶日出,都各有特色。记忆中,最瑰丽、最壮观、最难忘的一次看日出,既不是高山之巅,也不是大海之滨,而是在昆明的西山。
②登西山赏滇池,美不胜收,诗意盎然。A. ,前面是森林茂密、悬崖壁立的高山,后面是烟波浩渺、气势磅礴的滇池,湖光山色,丰艳多姿,花红水碧,鱼跃鸟飞,令人心旷神怡。再往上,苍松、翠柏、绿柳、修竹,枝繁叶茂,苍翠挺拔。丛林间奏响天然妙曲,鸣蝉纷纷展开嘶哑的喉咙,各种鸟儿竞相用美妙的歌声呼朋引伴,泉水欢快地潺潺流淌,呈现出一派B. 。再往上,慢慢地现出庙堂香火、崖刻石雕、玉皇阁、三清殿、石门洞……四时不谢之花点缀其中,浓荫满地。最后到了龙门。西山龙门背靠悬崖峭壁,前方C. 全景尽收眼底,无遮无拦,悬在山腰,目眩心惊,这里是登山的重要关口,也是观看日出的绝佳位置。
③我在龙门看过两次日出,每次都有不同的风味。第一次,纵目远眺,滇池一望无际,尽是粼粼微波,海平如镜,东方的云霞越来越红。渐渐地,整个滇池和天空都仿佛着了大火似的,火红一片,那水与天仿佛都被大火熔化到一起,分不清界限。转瞬就在这红海深处冒出一个更红、更亮的圆滚滚的火球,越冒越高,不经意间明亮的火球跳出红色的水面,稳稳当当搁在海面。不久,天空海面的颜色变得橙红、橘红、粉红,太阳在云层里辐射出万道明亮的光柱,西山、滇池都镀上了一层柔和美丽的金光。看着眼前的一幕, 。
④再一次是带着来自台湾的朋友,一大早在弥漫的浓雾中上了西山看日出。沿途浓雾弥漫,除了道路两旁粗壮的电线杆,什么也看不见,汽车不停地按着喇叭,缓缓地蜿蜒向上爬行。到了龙门,天公作美,雾散云开,浮云布满天空,浓一块,淡一块,眼前像一幅褪色不匀的蓝色绸布。滇池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云被,洁白温柔,色彩均匀,茫茫苍苍,平坦整齐,没有棱角,没有折缝,突然云天之间出现瑰丽荣华的色彩,先是拉开了红色的天幕,接着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云海上出现了万道金光,把滇池上的云被照耀成一片片重叠的金色鱼鳞。 雄浑的天空,苍茫的云海,壮丽无比,让人叹为观止。
⑤我认为,昆明西山是看日出的胜地。太阳从地平线上爬出来,本不是奇事,奇的是从何处看日出。
(节选自丹增《昆明印象》,有删改)
1.选文第①段中,作者提及在普陀山、九华山、峨眉山看日出,这与在西山看日出有什么关系 (3分)
答:
2.阅读第②段,在A、B、C处补写相应的内容。(3分)
答:A.
B.
C.
3.结合文意,在第③段横线处补写出作者第一次在龙门看日出的感受。(3分)
答:
4.从修辞的角度品析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和【链接材料】在写景描写上的共同点。 (3分)
【链接材料】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马克·吐温《登勃朗峰》)
答: 示例一: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选文将日出时金光照耀下的云比作“金色鱼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出时云海壮丽无比的特点,【链接材料】将云比作“游丝蛛网”,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白云的精美柔细的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妙景色的热爱和赞美。
示例二: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选文将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柔美均匀、平坦整齐的特点。【链接材料】将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白云的精美柔细的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妙景色的热爱和赞美。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践与探究
班级开展以“走出书斋畅游天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0分)
(1)班级准备举行一次爬山活动,你也正想放松一下,爸爸知道后,对你说:“期末考试一结束,随你想去哪儿玩都可以。”(3分)
①“爸爸”的意思是:
②为了说服爸爸,你说:
(2)在登山路上,一位大爷看到右面的警示牌,笑呵呵地说:“这里还有人表演杂技啊,我们快去看看。”如果你听到了这位大爷的话,请告诉他警示牌所表达的内容,并对他做出一些提醒。(3分)
答:
(3)班级开展“学生旅游利弊谈”的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利大于弊”,反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弊大于利”,你支持哪方观点 请阐述你的理由。(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