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质量评价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质量评价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8 20:02:46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评价(三)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第一板块:基础+古诗文阅读+附加题(共48分,建议用时40分钟)
一、(5小题,16分)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的字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深宵/云霄  粗拙/咄咄逼人      
B.校补/校对  默契/锲而不舍
C.袄襟/不襟  狂澜/色彩斑斓
D.小楷/揩油  憎恶/深恶痛绝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烦琐 自言自语 竹杆 爬山越岭    
B.掬躬 顺顺溜溜 破绽 莫名其妙
C.土靛 低眉顺眼 剪裁 切切察察 
D.健壮 深不可侧 头颅 穷山恶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对阿长而言,买来《山海经》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可这却让鲁迅记了几十年。
B.性格内向的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总是感觉非常紧张,说起话来,常常会词不达意。
C.他的言外之意是以飞行汽车为载体的城市空中交通,将改变人们传统的出行方式。
D.王明从超市回来后摸摸钱包好像不在,感觉若有所失,打开口袋原来是虚惊一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湖南省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数量全国第一,为重点实验室成果孵化和基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
B.为了更好地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我们一定要做好引导学生学习先进人物。
C.能否营造人人爱岗敬业的浓厚氛围,关键是提升公民的道德修养。
D.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家喻户晓,但背后默默付出的科研人员却鲜为人知。
5.班级举行“热爱祖国·缅怀英雄”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8分)
(1)请你为此次活动设计两个项目。(2分)
活动一:爱国诗词朗诵会 活动二:  活动三:
(2)请你结合所给材料,对小梅的问题做一个答复。(4分)
小辉:古代的英雄如岳飞、戚继光等,勇武过人,谋略超群,实在值得钦佩。
小丹:那些动漫电影里的超人、钢铁侠才叫厉害,每次都能拯救地球。
小薇: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流血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才是真英雄。
小波:现在是和平时期,基本不打仗,也没有外星人入侵,这些英雄再厉害都没有用啦。
小梅:那我们今天还要不要英雄 怎样才能成为英雄
我:
(3)请你仿照短文中画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2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古至今,无论是 , ,还是“一腔碧血勤珍重”的秋瑾,“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都懂得爱国是作为一个臣民必备的素养的道理。
二、(1小题,8分)
6.默写古诗文。(8分)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4分)
①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②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③深林人不知, 。(王维《竹里馆》)
④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⑤ ,暮至黑山头(《木兰诗》)
⑥不闻爷娘唤女声, 。(《木兰诗》)
(2)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4分)
《木兰诗》中的①“ , ”两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和激烈悲壮;《逢入京使》中的②“ , ”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传达了惜别深情。
三、(5小题,16分)
(2024·广州期中)阅读以下两篇文章,完成7~10题。(12分)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卖油翁》)

  人有之山而与虎遇者,其穷①也,则谓之曰:“尔且止,吾与尔斗死之也。”虎闻其言而若有懈焉,止以待之。其人间②则伐树为梃,执焉而呼曰:“虎来!”前与之合③,而折其前之左足;既而又合,而折其右足,以死。虎惟恃④夫也,而不知卒以其所恃而毙于人,哀哉!
(摘编自《虎惟恃勇》)
【注】①穷:窘迫至极。②间:间隙。③合:古代指两军交锋为一合,此指决斗。④侍:凭借,依靠。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但微颔之/但当涉猎      
B.以我酌油知之/以钱覆其口
C.自钱孔入/自以为大有所益
D.止以待之/止有剩骨
8.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段中的画线句子。(4分)
(1)徐以杓酌油沥之。
(2)虎闻其言而若有懈焉。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甲文中陈康肃公以射箭技术自夸,最终却被卖油翁的倒油技艺所折服。
B.甲文中“睨之”“但微颔之”写出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技术不屑一顾。
C.甲文卖油翁酌油说明“熟能生巧”,乙文“其人”面对老虎斗智斗勇。
D.甲、乙两文都注重语言描写,寥寥数语,生动传神,展现人物性格特点。
10.甲、乙两文故事的结局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晚春
韩愈(唐)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2分)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附加题(8分)
【名著阅读】
1.祥子到北平拉车的时候,前后在不同的人家拉包月。第一家拉包月的是 ,祥子在他家受了气,干了四天就走了;第二家拉包月的是 ,这家主人很和善,摔了也不要祥子赔钱;虎妞死后,祥子又去了雍和宫附近的 拉包月。(3分)
2.《骆驼祥子》中,京味儿语言和老北京地域文化引人注目。请从下面选文中任选一句,试做分析。(5分)
选文:
①碰巧了,也许白耗一天,连“车份儿”也没着落,但也不在乎。
②你呢,成年际拉车出臭汗,也该漂漂亮亮的玩几天。
③街上慢慢有些年下的气象了。……年画,纱灯,红素蜡烛,绢制的头花,大小蜜供,都陈列出来……
第二板块:现代文阅读(共30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四、(8小题,30分)
(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2~15题。(13分)
近期,网络上铺天盖地“围炉煮茶”的消息,激起了小执和小信探究网红茶文化的兴趣,为此他们收集了相关资料。
【材料一】
  ①满目金黄香百里,一方春色醉千山。3月18日,“嵩州花事·诗意田园”越西县乡村旅游春季主题活动暨陶家营村“旗袍走秀·汉服体验·围炉煮茶”活动如期而至。在花海碉楼间,当地人与游客共赴一场舒适惬意的田园之旅。
  ②在汉服体验区,汉服佳人与春日美景相映成趣,游客们穿汉服、赏春花,在花田中沐浴春光,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在围炉煮茶区,游客们围炉而坐,炉下木炭滋滋作响,炉上茶水飘香,伴随阵阵油菜花香,享受当下恣意慢生活。
  ③目前,国潮国风已成为最为流行的文化元素之一。以汉服为例,2023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达到144.7亿元。试想,身着华服汉服围炉煮茶,传统文化的跨时空跨场景应用,势必能给消费者带来丰富的消费体验。年轻人热衷文化内容的全场景享受,将成为推动“围炉煮茶”类似文化产品发展的有利契机。
(摘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中式的装修、火红的炭炉、古朴的茶具、精致的茶点,三五好友围坐闲聊……随着气温渐渐降低,“围炉煎茶”正成为休闲娱乐界的又一“网红”,引得众人追捧。
  ②围炉煎茶,乍看十分新颖,其实渊源有自。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记录煎茶的过程。在郁达夫的回忆中,“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这些活动一度是人们冬日生活的重要部分,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高楼大厦取代了平房宅院,燃气灶台取代了笼火烧煤,困炉煮茶才逐渐远离了生活舞台。
  ③从烟熏火燎的取暖方式,到走红网络的休闲方式,围炉煮茶的重新出圈,得益于煮茶带来的仪式感和社交属性,三五好友喝着茶聊着天,不时翻动烤盘上的食物,减少了玩手机的频率,这种“慢社交”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④体验围炉煮茶的消费者,更多是奔着这种独特的体验。古香古色的院子,自己动手煮茶,在这一方小院里,年轻人暂且忘却烦恼、卸下焦虑,从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社交需求,还能提供其他娱乐方式提供不了的文化审美。
  ⑤近几年,从“汉服热”到“围炉煮茶”,国潮风逐渐大放异彩,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被当代年轻人赋予新内涵、新玩法。这也让人们看到,新时代需要传统文化的浸润,传统文化也需要插上潮流的翅膀,唤醒年轻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找到与当代人的精神契合点。
  (摘自人民日报评论《围炉煮茶,是“复古范”还是“网红脸” 》,有删改)
【材料三】
(摘编自网易新闻)
【材料四】
  ①“前几天,有几个同事邀请我去围炉煮茶,一向爱喝茶的我就去了,一到那里感觉跟我想象中的很不一样,几个人局促地围坐在一个小圆桌边忙着不停翻面。炭烤炉的火力不好掌握,茶煮开了,红薯还半生不热,枣子又烤焦了,没感觉到放松,反而神经很紧绷。”
  ②“桌子之间的间隙很近,隔壁桌的烟味飘过来很呛人,和朋友的双人套餐将近四百块,食品没有什么特色,不过是花生、大枣、柿子一些普通的烤物,服务员也没有一点可以服务的地方。”
  ③[#女子围炉煎茶一氧化碳中毒#]胡女士在家里围炉煮茶,因为比较冷也没有开窗户,3小时后有点失去意识并狂吐到医院就诊,经检查是一氧化碳中度中毒,需要接受一周的治疗。
  ④乘着走红的东风,更多商家支起茶摊。但在围炉煎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同时,质疑也相伴而来。很多消费者在初次尝鲜后,基本不会复购。在现实的杯盘狼藉面前,所谓“氛围感”“松弛感”难免有点失真。当前新事物层出不穷,即便没有围炉煮茶,寻求体验式消费的年轻人也会找到其他替代物。当围炉煮茶的新鲜感过去后,为氛围进行高消费的人恐怕也会尽数散去。
(选自“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
1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关于围炉煮茶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围炉煮茶作为新晋“网红”受到热烈追捧,追根溯源,它是以我国传承几千年的茶文化为底蕴的。
B.围炉煮茶自带的社交、休闲、文化审美属性迎合了年轻人的需要,这是它能迅速“出圈”的重要原因。
C.靠氛围感、仪式感支撑起来的围炉煮茶想要长续存在,亟需改进,否则很容易被其他新鲜事物取代。
D.围炉煮茶味道并没有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它给年轻人带来慰藉、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新内涵、新玩法。
1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身着华服汉服围炉煮茶,让年轻人跨时空跨场景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势必能给其带来丰富的消费体验。
B.目前,国潮国风已成为最为流行的文化元素之一,2023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达到144.7亿元。
C.2022年中国大众了解汉服的途径主要通过影视作品和社交媒体,数据显示将近70%的消费者购买汉服的原因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D.近几年,从“汉服热”到“围炉煮茶”,国潮风逐渐大放异彩,已经插上潮流的翅膀,唤醒了所有年轻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14.小执特别喜欢围炉煮茶这种形式,她想发一个朋友圈吸引更多人去体验。请你从【材料三】中任选一幅图,并为它配上适合的文案。(3分)
15.小信被小执围炉煮茶的朋友圈吸引前去打卡,但是体验感并不好,请你结合【材料四】,为围炉煮茶的长久发展提出两点建议。(4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17分)
上一碗米饭的时间
肖复兴
  ①入冬后北京最冷的那天晚上,我在一家小饭馆里。家里的人都出了远门,没有饭辙儿,要不我是不会在这么冷的天跑出来到这里吃晚饭的。正是饭点儿,小饭馆里顾客盈门,只剩下靠门口的一张桌子空着,虽然只要一开门,冷风就会乘机呼呼而入,别无选择,我只好坐在了那儿。
  ②服务员是位模样儿俊俏的小个子姑娘,拿着个小本子,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一口外地口音问我:您吃点儿什么 我要了三两茴香馅的饺子和一盆西红柿牛腩锅仔。很快,饺子和锅仔都上了来,热气腾腾的扑面撩人,呼啸寒风便都被挡在了窗外了。
  ③埋头吃得热乎乎的,觉得忽然有一股冷风吹来,抬头一看,一位老头已经走到我的桌前,也是别无选择地坐了下来。在我的对面坐下来之后,大概看见我正在望着他,老头冲我笑了笑,那笑有些僵硬,不大自然。也许,是为自己一身油渍麻花的破棉袄感到有些羞涩,和这一饭馆衣着光鲜的红男绿女对应得不大谐调。我看不出他有多大年纪,或许还没有我大,只是胡子拉碴的显得有些苍老。我猜想他可能是位农民工,或者刚刚来到北京找活儿的外乡人。
  ④他坐在那里,半天也没见服务员过来,便没话找话地和我搭话,指指饺子,问我饺子怎么卖 我告诉他一两三块钱吧。他立刻应了声:这么贵!这时候,那个小个子姑娘拿着小本子走了过来,走到老头的身边,问道:你吃什么 老头望了望她,多少有点儿犹豫,最后说:我要一碗米饭。姑娘弯下头在小本子上记下来,又抬起头问:还要什么 老头说:就一碗米饭!姑娘有些奇怪:不再要点儿什么菜 老头这回毫不犹豫地说:一碗米饭就够了。然后补充句:要不麻烦你再给我倒碗开水!姑娘不耐烦了,一转身冲我眉毛一挑,撇了撇嘴,风摆柳枝般走了。
  ⑤过了好长时间,也没见姑娘把一碗米饭端上来,更不要说那一碗开水了。在这样一个势利眼长得比鸡眼还多的社会里,人们的眼睛都容易长到眉毛上面,很多饭馆都会这样,不会把只要一碗米饭的顾客放在心上,更何况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头,在他们眼里几乎是乞丐一样呢,姑娘来回走了几次,大概早忘了这一碗米饭。
  ⑥我悄悄地望了一眼对面的老头,看得出来,老头有些心急,也有些尴尬,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如坐针毡。
  ⑦我很想把盘子里的饺子让给老头先垫补一下,但把剩下小半盘的饺子给人家吃,总显得不那么礼貌,有些居高临下,就像电影《青春之歌》里的余永泽打发要饭的似的。那锅仔我还没有动,可以先让他喝几口,但一想饭还没吃,先让人家喝汤,恐怕也不舍适,而且也容易被老头拒绝。
  ⑧因此,当姑娘又向这边走来的时候,我远远地冲她招招手,她走了过来,老头看见了她,张着嘴动了动,一定是想问她:我那一碗米饭呢 但如今的小姑娘哪一个好惹 为了避免尴尬,我先把话抢了过来,对她说:姑娘,你给我上碗米饭!话音刚落,怕她同样嫌弃我也只要一碗米饭,便又加了句:再来三两饺子。姑娘在小本子上记了下来,转身走了。我冲着她的背影喊了句:快点儿呀!她头没有回,扬扬手中的小本说道:行哩!
  ⑨老头望了望姑娘走去的背影,又望了望我,什么话都没有说,似乎是想看看,同样一碗米饭,到底谁的先上来。一下子,让我忽然感觉偌大的饭馆里,仿佛主角只剩下了老头、姑娘和我三个人,三个人彼此的心思颠簸着,纠结着,一时无语,却有着不少潜台词。
  ⑩我望了望老头,也没有说话。我是想等这一碗米饭和三两饺子上来,一起给老头。谁家都有老人,谁都有老的时候,谁都有饿的时候,谁都有钱紧甚至是一分钱让尿愁死的时候。老头垂下头,不再看我。我埋下头来,吃那小半盘的剩饺子,也不敢再望他,我不知道此刻他在想什么,但生怕我的目光总落在他的身上会让他觉得尴尬。
   很快,也就是那小半盘剩饺子快要吃完的功夫,只听姑娘一声喊:您的米饭和饺子来了,便把一碗米饭和三两热腾腾的饺子端在我的桌子上,同时也把老头的那一碗米饭端在桌上。可是,抬头的时候,我和姑娘都发现,对面的老头已经消失在寒风中。
   其实,只是上一碗米饭的时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6.小说中的老人从进门到离开,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用简洁的语句分条概括。(5分)
17.小说中多次出现“寒风”,有什么作用 (4分)
18.“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有哪些 (4分)
19.试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子“其实,只是上一碗米饭的时间”有哪些内涵。(4分)
第三板块:写作(共50分,建议用时40分钟)
五、(1小题,50分)
20.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就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己。
  请以“原来,我也很_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50分)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单元质量评价(三)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第一板块:基础+古诗文阅读+附加题(共48分,建议用时40分钟)
一、(5小题,16分)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的字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C )
A.深宵/云霄  粗拙/咄咄逼人      
B.校补/校对  默契/锲而不舍
C.袄襟/不襟  狂澜/色彩斑斓
D.小楷/揩油  憎恶/深恶痛绝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A.xiāo/xiāo,zhuō/duō;B.jiào/jiào,qì/qiè;C.jīn/jīn, lán/lán;D.kǎi/kāi,wù/w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C )
A.烦琐 自言自语 竹杆 爬山越岭    
B.掬躬 顺顺溜溜 破绽 莫名其妙
C.土靛 低眉顺眼 剪裁 切切察察 
D.健壮 深不可侧 头颅 穷山恶水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A.“竹杆”应为“竹竿”;B。“掬躬”应为“鞠躬”;D.“深不可侧”应为“深不可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D )
A.对阿长而言,买来《山海经》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可这却让鲁迅记了几十年。
B.性格内向的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总是感觉非常紧张,说起话来,常常会词不达意。
C.他的言外之意是以飞行汽车为载体的城市空中交通,将改变人们传统的出行方式。
D.王明从超市回来后摸摸钱包好像不在,感觉若有所失,打开口袋原来是虚惊一场。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使用正确;B.大庭广众: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使用正确;C.言外之意: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使用正确;D.若有所失:好像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不能理解为丢失了东西,望文生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D )
A.湖南省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数量全国第一,为重点实验室成果孵化和基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
B.为了更好地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我们一定要做好引导学生学习先进人物。
C.能否营造人人爱岗敬业的浓厚氛围,关键是提升公民的道德修养。
D.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家喻户晓,但背后默默付出的科研人员却鲜为人知。
【解析】A.有误,语序不当,可将“成果孵化”与“基础研究”互换位置;B.有误,成分残缺,可在“先进人物”后面添加“的工作”;C.有误,两面对一面,可将“能否”删去,或是在“提升”前添加“能否”。
5.班级举行“热爱祖国·缅怀英雄”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8分)
(1)请你为此次活动设计两个项目。(2分)
活动一:爱国诗词朗诵会 活动二: 示例:爱国故事分享会  活动三: 爱国诗词手抄报、革命家书大家读(任选两个) 
(2)请你结合所给材料,对小梅的问题做一个答复。(4分)
小辉:古代的英雄如岳飞、戚继光等,勇武过人,谋略超群,实在值得钦佩。
小丹:那些动漫电影里的超人、钢铁侠才叫厉害,每次都能拯救地球。
小薇: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流血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才是真英雄。
小波:现在是和平时期,基本不打仗,也没有外星人入侵,这些英雄再厉害都没有用啦。
小梅:那我们今天还要不要英雄 怎样才能成为英雄
我: 示例:同学们,我们今天仍然需要英雄。当今时代,全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在各行各业做出贡献的人就是当代英雄。 
(3)请你仿照短文中画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2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古至今,无论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 示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 ,还是“一腔碧血勤珍重”的秋瑾,“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都懂得爱国是作为一个臣民必备的素养的道理。
【解析】(1)本题考查活动设计。根据题干要求,围绕活动主题设计即可,答案不唯一。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材料可知,同学们分别介绍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小波的观点是现在已经不需要英雄了,小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现在还要不要英雄。要求对小梅的问题做一个答复,言之有理即可。
(3)本题考查仿写。材料中由“陆游”“秋瑾”“鲁迅”可知,材料人物都为不同年代的英雄,而需要补充的句子也应该为人物评价+英雄人物,言之有理即可。
二、(1小题,8分)
6.默写古诗文。(8分)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4分)
①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②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③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④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⑤ 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木兰诗》)
⑥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
(2)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4分)
《木兰诗》中的①“ 将军百战死 , 壮士十年归 ”两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和激烈悲壮;《逢入京使》中的②“ 故园东望路漫漫 , 双袖龙钟泪不干 ”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传达了惜别深情。
三、(5小题,16分)
(2024·广州期中)阅读以下两篇文章,完成7~10题。(12分)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卖油翁》)

  人有之山而与虎遇者,其穷①也,则谓之曰:“尔且止,吾与尔斗死之也。”虎闻其言而若有懈焉,止以待之。其人间②则伐树为梃,执焉而呼曰:“虎来!”前与之合③,而折其前之左足;既而又合,而折其右足,以死。虎惟恃④夫也,而不知卒以其所恃而毙于人,哀哉!
(摘编自《虎惟恃勇》)
【注】①穷:窘迫至极。②间:间隙。③合:古代指两军交锋为一合,此指决斗。④侍:凭借,依靠。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
A.但微颔之/但当涉猎      
B.以我酌油知之/以钱覆其口
C.自钱孔入/自以为大有所益
D.止以待之/止有剩骨
【解析】(2分)本题考查文言词的理解。A.只。B.凭靠/用。C.从/自己。D.停止/仅,只。
8.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段中的画线句子。(4分)
(1)徐以杓酌油沥之。
译文: 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2分) 
(2)虎闻其言而若有懈焉。
译文: 老虎听了这话有所松懈。(2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1)重点词语有:徐,慢慢地;以,用。句意为: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
(2)重点词语有:闻,听;懈,松懈。句意为:老虎听了这话有所松懈。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A.甲文中陈康肃公以射箭技术自夸,最终却被卖油翁的倒油技艺所折服。
B.甲文中“睨之”“但微颔之”写出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技术不屑一顾。
C.甲文卖油翁酌油说明“熟能生巧”,乙文“其人”面对老虎斗智斗勇。
D.甲、乙两文都注重语言描写,寥寥数语,生动传神,展现人物性格特点。
【解析】(2分)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B.有误,“不屑一顾”不妥,结合“但微颔之”可知,只是微微赞许。
10.甲、乙两文故事的结局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不要骄傲自满:[甲]康肃公善于射箭而骄傲自满,最终在卖油翁面前败下阵来,[乙]老虎自恃勇猛,过于自负,最终丧命。(4分,结论2分,分析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启示。由甲文“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可知,卖油翁用精湛的技艺和谦虚的态度回应康肃公,让康肃公折服。由乙文“虎惟恃夫也,而不知卒以其所恃而毙于人”可知,老虎所依靠的,不过是自己的勇猛罢了,也最终因此而毙命。
甲文康肃公善于射箭而骄傲自满,最终在卖油翁面前败下阵来,而乙文中的老虎自恃勇猛,过于自负,最终丧命,故两文都启示我们不要骄傲自满。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晚春
韩愈(唐)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2分)
答: 拟人;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 感叹时光易逝,劝诫人们珍惜时光。 
【解析】(1)本题考查拟人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一个“斗”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朵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勤奋努力的思想感情。或者:表达了诗人鼓励人们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的蓬勃生机,也对)。
附加题(8分)
【名著阅读】
1.祥子到北平拉车的时候,前后在不同的人家拉包月。第一家拉包月的是 杨先生家 ,祥子在他家受了气,干了四天就走了;第二家拉包月的是 曹先生家 ,这家主人很和善,摔了也不要祥子赔钱;虎妞死后,祥子又去了雍和宫附近的 夏先生家(3分,每处1分) 拉包月。(3分)
2.《骆驼祥子》中,京味儿语言和老北京地域文化引人注目。请从下面选文中任选一句,试做分析。(5分)
选文:
①碰巧了,也许白耗一天,连“车份儿”也没着落,但也不在乎。
②你呢,成年际拉车出臭汗,也该漂漂亮亮的玩几天。
③街上慢慢有些年下的气象了。……年画,纱灯,红素蜡烛,绢制的头花,大小蜜供,都陈列出来……
答: 示例一:①“车份儿”是指车夫交给车厂的租金,作者使用儿化音,体现了京味儿语言的重要特征。示例二:②“漂漂亮亮”在这里是指痛快、尽兴,作者使用叠词(口语),使语言通俗易懂的同时,又表现了京味儿语言的特征。示例三:③这句话描述了老北京过年的景象,展示出老北京原汁原味的民俗特色,让读者能细细品味出老北京的年俗文化。(5分,任选其一)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名著中的语言表达艺术。《骆驼祥子》一书中运用了很多老北京民间口语、俚语,不少语段描写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地域特色。结合选文,任选一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板块:现代文阅读(共30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四、(8小题,30分)
(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2~15题。(13分)
近期,网络上铺天盖地“围炉煮茶”的消息,激起了小执和小信探究网红茶文化的兴趣,为此他们收集了相关资料。
【材料一】
  ①满目金黄香百里,一方春色醉千山。3月18日,“嵩州花事·诗意田园”越西县乡村旅游春季主题活动暨陶家营村“旗袍走秀·汉服体验·围炉煮茶”活动如期而至。在花海碉楼间,当地人与游客共赴一场舒适惬意的田园之旅。
  ②在汉服体验区,汉服佳人与春日美景相映成趣,游客们穿汉服、赏春花,在花田中沐浴春光,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在围炉煮茶区,游客们围炉而坐,炉下木炭滋滋作响,炉上茶水飘香,伴随阵阵油菜花香,享受当下恣意慢生活。
  ③目前,国潮国风已成为最为流行的文化元素之一。以汉服为例,2023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达到144.7亿元。试想,身着华服汉服围炉煮茶,传统文化的跨时空跨场景应用,势必能给消费者带来丰富的消费体验。年轻人热衷文化内容的全场景享受,将成为推动“围炉煮茶”类似文化产品发展的有利契机。
(摘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中式的装修、火红的炭炉、古朴的茶具、精致的茶点,三五好友围坐闲聊……随着气温渐渐降低,“围炉煎茶”正成为休闲娱乐界的又一“网红”,引得众人追捧。
  ②围炉煎茶,乍看十分新颖,其实渊源有自。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记录煎茶的过程。在郁达夫的回忆中,“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这些活动一度是人们冬日生活的重要部分,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高楼大厦取代了平房宅院,燃气灶台取代了笼火烧煤,困炉煮茶才逐渐远离了生活舞台。
  ③从烟熏火燎的取暖方式,到走红网络的休闲方式,围炉煮茶的重新出圈,得益于煮茶带来的仪式感和社交属性,三五好友喝着茶聊着天,不时翻动烤盘上的食物,减少了玩手机的频率,这种“慢社交”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④体验围炉煮茶的消费者,更多是奔着这种独特的体验。古香古色的院子,自己动手煮茶,在这一方小院里,年轻人暂且忘却烦恼、卸下焦虑,从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社交需求,还能提供其他娱乐方式提供不了的文化审美。
  ⑤近几年,从“汉服热”到“围炉煮茶”,国潮风逐渐大放异彩,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被当代年轻人赋予新内涵、新玩法。这也让人们看到,新时代需要传统文化的浸润,传统文化也需要插上潮流的翅膀,唤醒年轻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找到与当代人的精神契合点。
  (摘自人民日报评论《围炉煮茶,是“复古范”还是“网红脸” 》,有删改)
【材料三】
(摘编自网易新闻)
【材料四】
  ①“前几天,有几个同事邀请我去围炉煮茶,一向爱喝茶的我就去了,一到那里感觉跟我想象中的很不一样,几个人局促地围坐在一个小圆桌边忙着不停翻面。炭烤炉的火力不好掌握,茶煮开了,红薯还半生不热,枣子又烤焦了,没感觉到放松,反而神经很紧绷。”
  ②“桌子之间的间隙很近,隔壁桌的烟味飘过来很呛人,和朋友的双人套餐将近四百块,食品没有什么特色,不过是花生、大枣、柿子一些普通的烤物,服务员也没有一点可以服务的地方。”
  ③[#女子围炉煎茶一氧化碳中毒#]胡女士在家里围炉煮茶,因为比较冷也没有开窗户,3小时后有点失去意识并狂吐到医院就诊,经检查是一氧化碳中度中毒,需要接受一周的治疗。
  ④乘着走红的东风,更多商家支起茶摊。但在围炉煎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同时,质疑也相伴而来。很多消费者在初次尝鲜后,基本不会复购。在现实的杯盘狼藉面前,所谓“氛围感”“松弛感”难免有点失真。当前新事物层出不穷,即便没有围炉煮茶,寻求体验式消费的年轻人也会找到其他替代物。当围炉煮茶的新鲜感过去后,为氛围进行高消费的人恐怕也会尽数散去。
(选自“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
1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关于围炉煮茶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围炉煮茶作为新晋“网红”受到热烈追捧,追根溯源,它是以我国传承几千年的茶文化为底蕴的。
B.围炉煮茶自带的社交、休闲、文化审美属性迎合了年轻人的需要,这是它能迅速“出圈”的重要原因。
C.靠氛围感、仪式感支撑起来的围炉煮茶想要长续存在,亟需改进,否则很容易被其他新鲜事物取代。
D.围炉煮茶味道并没有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它给年轻人带来慰藉、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新内涵、新玩法。
【解析】(3分)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材料内容。D.说法不正确。结合【材料二】第④段“体验围炉煮茶的消费者,更多是奔着这种独特的体验”,第⑤段“近几年,从‘汉服热’到‘围炉煮茶’,国潮风逐渐大放异彩,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被当代年轻人赋予新内涵、新玩法”可知,“围炉煮茶味道并没有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它给年轻人带来慰藉”于文无据。故选D。
1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身着华服汉服围炉煮茶,让年轻人跨时空跨场景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势必能给其带来丰富的消费体验。
B.目前,国潮国风已成为最为流行的文化元素之一,2023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达到144.7亿元。
C.2022年中国大众了解汉服的途径主要通过影视作品和社交媒体,数据显示将近70%的消费者购买汉服的原因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D.近几年,从“汉服热”到“围炉煮茶”,国潮风逐渐大放异彩,已经插上潮流的翅膀,唤醒了所有年轻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解析】(3分)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材料内容。D.“唤醒了所有年轻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表述不正确。结合【材料二】第⑤段“这也让人们看到,新时代需要传统文化的浸润,传统文化也需要插上潮流的翅膀,唤醒年轻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找到与当代人的精神契合点”可知,“唤醒了所有年轻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表述绝对,与原文不符。故选D。
14.小执特别喜欢围炉煮茶这种形式,她想发一个朋友圈吸引更多人去体验。请你从【材料三】中任选一幅图,并为它配上适合的文案。(3分)
答: 示例一:选图一。文案:一座炭烤炉,炉上一把茶壶;一方桌面,各式蔬菜瓜果;你我围炉夜话,轻煮岁月,慢煮茶。示例二:选图二。文案:一杯香茶,一身汉服,一个好友,围炉煮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3分,任选其一)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从【材料三】中任选一幅图,并为它配上适合的文案,无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图一中主要内容是围炉煮茶所需的烤物,图二中主要内容是身着汉服的女子在品茶,据此可拟写文案。
15.小信被小执围炉煮茶的朋友圈吸引前去打卡,但是体验感并不好,请你结合【材料四】,为围炉煮茶的长久发展提出两点建议。(4分)
答: ①提高服务质量:商家应该提高服务质量,包括食品的品质和口感,服务员的态度和专业性等方面,才能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围炉煮茶的魅力。
②加强安全意识:商家和消费者都应该加强安全意识,注意防火、通风等安全问题。商家也应该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应对危险情况。
③提供差异化服务:商家可以推出特色茶品,提供独特的烤食组合,或者提供其他特色的服务,例如音乐演出、文艺表演等,以增加消费者的体验感。(4分,任选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运用材料内容。结合【材料四】第①②段内容可提出以下建议:提高服务质量:围炉煮茶不应该只是为了炫耀消费水平或者追求氛围感,消费者更需要的是一种美好的体验。商家应该提高服务质量,包括食品的品质和口感,服务员的态度和专业性等方面,才能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围炉煮茶的魅力;结合【材料四】第③段内容可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安全意识:围炉煮茶需要炭火加热,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商家和消费者都应该加强安全意识,注意防火、通风等安全问题。商家也应该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应对危险情况;结合【材料四】第④段内容可提出以下建议:提供差异化服务:目前围炉煮茶的商家比较多,为了吸引消费者,商家需要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例如,可以推出特色茶品,提供独特的烤食组合,或者提供其他特色的服务,例如音乐演出、文艺表演等,以增加消费者的体验感。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17分)
上一碗米饭的时间
肖复兴
  ①入冬后北京最冷的那天晚上,我在一家小饭馆里。家里的人都出了远门,没有饭辙儿,要不我是不会在这么冷的天跑出来到这里吃晚饭的。正是饭点儿,小饭馆里顾客盈门,只剩下靠门口的一张桌子空着,虽然只要一开门,冷风就会乘机呼呼而入,别无选择,我只好坐在了那儿。
  ②服务员是位模样儿俊俏的小个子姑娘,拿着个小本子,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一口外地口音问我:您吃点儿什么 我要了三两茴香馅的饺子和一盆西红柿牛腩锅仔。很快,饺子和锅仔都上了来,热气腾腾的扑面撩人,呼啸寒风便都被挡在了窗外了。
  ③埋头吃得热乎乎的,觉得忽然有一股冷风吹来,抬头一看,一位老头已经走到我的桌前,也是别无选择地坐了下来。在我的对面坐下来之后,大概看见我正在望着他,老头冲我笑了笑,那笑有些僵硬,不大自然。也许,是为自己一身油渍麻花的破棉袄感到有些羞涩,和这一饭馆衣着光鲜的红男绿女对应得不大谐调。我看不出他有多大年纪,或许还没有我大,只是胡子拉碴的显得有些苍老。我猜想他可能是位农民工,或者刚刚来到北京找活儿的外乡人。
  ④他坐在那里,半天也没见服务员过来,便没话找话地和我搭话,指指饺子,问我饺子怎么卖 我告诉他一两三块钱吧。他立刻应了声:这么贵!这时候,那个小个子姑娘拿着小本子走了过来,走到老头的身边,问道:你吃什么 老头望了望她,多少有点儿犹豫,最后说:我要一碗米饭。姑娘弯下头在小本子上记下来,又抬起头问:还要什么 老头说:就一碗米饭!姑娘有些奇怪:不再要点儿什么菜 老头这回毫不犹豫地说:一碗米饭就够了。然后补充句:要不麻烦你再给我倒碗开水!姑娘不耐烦了,一转身冲我眉毛一挑,撇了撇嘴,风摆柳枝般走了。
  ⑤过了好长时间,也没见姑娘把一碗米饭端上来,更不要说那一碗开水了。在这样一个势利眼长得比鸡眼还多的社会里,人们的眼睛都容易长到眉毛上面,很多饭馆都会这样,不会把只要一碗米饭的顾客放在心上,更何况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头,在他们眼里几乎是乞丐一样呢,姑娘来回走了几次,大概早忘了这一碗米饭。
  ⑥我悄悄地望了一眼对面的老头,看得出来,老头有些心急,也有些尴尬,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如坐针毡。
  ⑦我很想把盘子里的饺子让给老头先垫补一下,但把剩下小半盘的饺子给人家吃,总显得不那么礼貌,有些居高临下,就像电影《青春之歌》里的余永泽打发要饭的似的。那锅仔我还没有动,可以先让他喝几口,但一想饭还没吃,先让人家喝汤,恐怕也不舍适,而且也容易被老头拒绝。
  ⑧因此,当姑娘又向这边走来的时候,我远远地冲她招招手,她走了过来,老头看见了她,张着嘴动了动,一定是想问她:我那一碗米饭呢 但如今的小姑娘哪一个好惹 为了避免尴尬,我先把话抢了过来,对她说:姑娘,你给我上碗米饭!话音刚落,怕她同样嫌弃我也只要一碗米饭,便又加了句:再来三两饺子。姑娘在小本子上记了下来,转身走了。我冲着她的背影喊了句:快点儿呀!她头没有回,扬扬手中的小本说道:行哩!
  ⑨老头望了望姑娘走去的背影,又望了望我,什么话都没有说,似乎是想看看,同样一碗米饭,到底谁的先上来。一下子,让我忽然感觉偌大的饭馆里,仿佛主角只剩下了老头、姑娘和我三个人,三个人彼此的心思颠簸着,纠结着,一时无语,却有着不少潜台词。
  ⑩我望了望老头,也没有说话。我是想等这一碗米饭和三两饺子上来,一起给老头。谁家都有老人,谁都有老的时候,谁都有饿的时候,谁都有钱紧甚至是一分钱让尿愁死的时候。老头垂下头,不再看我。我埋下头来,吃那小半盘的剩饺子,也不敢再望他,我不知道此刻他在想什么,但生怕我的目光总落在他的身上会让他觉得尴尬。
   很快,也就是那小半盘剩饺子快要吃完的功夫,只听姑娘一声喊:您的米饭和饺子来了,便把一碗米饭和三两热腾腾的饺子端在我的桌子上,同时也把老头的那一碗米饭端在桌上。可是,抬头的时候,我和姑娘都发现,对面的老头已经消失在寒风中。
   其实,只是上一碗米饭的时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6.小说中的老人从进门到离开,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用简洁的语句分条概括。(5分)
答: ①坐下时羞涩;②点饭时犹豫;③等饭时着急/尴尬;④遭遇冷遇后难受/纠结/无语;⑤离开时的愤怒。(5分,每点1分)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第③段“一位老头已经走到我的桌前,也是别无选择地坐了下来。在我的对面坐下来之后,大概看见我正在望着他,老头冲我笑了笑,那笑有些僵硬,不大自然。也许,是为自己一身油渍麻花的破棉袄感到有些羞涩”概括为:坐下时羞涩;根据第④段“这时候,那个小个子姑娘拿着小本子走了过来,走到老头的身边,问道:你吃什么 老头望了望她,多少有点儿犹豫”概括为:点饭时犹豫;根据第⑥段“我悄悄地望了一眼对面的老头,看得出来,老头有些心急,也有些尴尬,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如坐针毡”概括为:等饭时着急/尴尬;根据第⑧段“老头看见了她,张着嘴动了动”概括为:遭遇冷遇后难受/纠结/无语;根据第 段“我和姑娘都发现,对面的老头已经消失在寒风中”可推测为:离开时的愤怒。
17.小说中多次出现“寒风”,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活动的情境;②营造悲凉氛围/奠定悲凉情感基调;③烘托老人悲凉的心境/烘托了老人的悲苦形象;④与饭店内的温暖形成对比,暗示人情冷漠/世态炎凉。(4分,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合第②段“很快,饺子和锅仔都上了来,热气腾腾的扑面撩人,呼啸寒风便都被挡在了窗外了”,第③段“埋头吃得热乎乎的,觉得忽然有一股冷风吹来”,第 段“对面的老头已经消失在寒风中”可知,多次出现“寒风”是环境描写,写出了门外寒风呼啸,十分寒冷;交代事情发生的季节,营造悲凉的氛围;衬托并暗示现实生活的冷漠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门外的寒冷与饭店内的温暖形成对比,突出人情冷暖与人生的不平等。
18.“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有哪些 (4分)
答: “我”是全文的线索,“我”的出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4分) 
【解析】本题考查叙述人称及其作用。结合第①段“入冬后北京最冷的那天晚上,我在一家小饭馆里”,第②段“服务员是位模样儿俊俏的小个子姑娘,拿着个小本子,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一口外地口音问我:您吃点儿什么 我要了三两茴香馅的饺子和一盆西红柿牛腩锅仔”,第③段“埋头吃得热乎乎的,觉得忽然有一股冷风吹来,抬头一看,一位老头已经走到我的桌前”,第⑥段“我悄悄地望了一眼对面的老头,看得出来,老头有些心急,也有些尴尬,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如坐针毡”,第⑩段“我望了望老头,也没有说话”,第 段“可是,抬头的时候,我和姑娘都发现,对面的老头已经消失在寒风中”可知,本文运用第一人称“我”写作;“我”贯穿全文,“我”是全文的线索:全文通过“我”的观察,心理活动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服务员对待“我”的热情与对待老头的冷漠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其势利的性格特点。
19.试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子“其实,只是上一碗米饭的时间”有哪些内涵。(4分)
答: ①个人角度:上一碗饭的时间很短,老人却不愿意再屈辱等待,写出了老人的悲凉/无奈/绝望/服务员的势利冷漠。
②群体角度:写出了城市中农民工生存处境的艰难。
③社会角度:揭示了现实社会中一些人的冷漠/势利/社会的不公。
④人性角度:呼唤爱、尊严、公平的回归。(4分,每点1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章题目和结尾段的理解,可以结合文章中三位人物、主题来分别体会。
①从老人角度理解。“只是”体现了时间之短,但是老人不再等待,因为老人在这里受到了冷漠、不尊重的对待,充满了失望、窘迫、尴尬,用服务员给“我”上一碗饭的很短时间,侧面写出了老人的悲凉、无奈、绝望。
②从服务员角度理解。结合第⑤段“过了好长时间,也没见姑娘把一碗米饭端上来,更不要说那一碗开水了”可知,老人等了许久,上一碗饭的时间本该很短,但是服务员却不来,写了服务员的势利冷漠。
③从“我”的角度理解。结合第⑤段“在这样一个势利眼长得比鸡眼还多的社会里,人们的眼睛都容易长到眉毛上面,很多饭馆都会这样,不会把只要一碗米饭的顾客放在心上,更何况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头,在他们眼里几乎是乞丐一样呢,姑娘来回走了几次,大概早忘了这一碗米饭”可知,“我”对于老人受到的冷漠非常的不满,对老人是同情和关心的,在等一碗饭的时间里,老人承受了不公平的待遇,“我”也阅尽人情冷漠。
④从主题角度理解。文章通过写老人在餐馆受到服务员的冷漠对待,批评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用“上一碗米饭的时间”这个短短的时间和小小的事件,却集中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不公平和生活现实的冷漠,呼唤爱、尊严、公平、人性的回归。
第三板块:写作(共50分,建议用时40分钟)
五、(1小题,50分)
20.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就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己。
  请以“原来,我也很_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50分)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原来”,有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意思是开始自己没有发现自己的另一面,经过一些事情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也有这一点。“也”中暗含对比,和过去的自己比,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也有这一面。“很”表程度,不是具备了,而是很具备。文题中“我”表明文章的视角是第一人称,或者是作者自己,或者是行文中的叙述者。“原来,我也很_______”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这个时期的青少年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意料之中,有时却是意料之外的。待到事情发生时,忽然发现了自己的变化。比如“坚强”“勇敢”“自信”“优秀”等,原本觉得自己不曾拥有的,现在突然发现自己拥有了。写作中应抓住“成长”二字,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梳理出自己在知识、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变化,感受自己对亲情、友情、社会、人生、自然等方面的体察与认识的提高。
  第二,选材构思。这道题目要求写成记叙文。写幸福类,可以写“我”以前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唠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逐渐懂事了,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原来,享受唠叨也是一种幸福。可以将题目拟为“原来,我也很幸福”。写亲情类,通过回想“我”照顾父母、长辈的事,揭示亲情无价、亲情永恒的道理。比如通过自己对残疾母亲的照顾,进而揭示母女深情。可以将题目拟为“原来,我也很注重亲情”。写友情类,回想和朋友、同学之间的故事,发现许多自己以前没有发现的美或令人感动之处,表现友谊的温馨、温暖。可以将题目拟为“原来,我也很宽容”。写社会类,通过对社会的观察以及亲身实践,增长了许多见识,认识到自己原来是那么孤陋寡闻。可以将题目拟为“原来,我也很孤陋寡闻”。写自我类,可以写自己通过成功完成一件事,发现以前很自卑的自己原来也是很棒的,也能成功。可以将题目拟为“原来,我也很棒”。使用第一人称叙事抒情,“我”是文章的主人公,可以加上其他人物,但是主体不能更换,主要记叙“我”的变化或者出乎意料的转变。记叙的事件要有变化,有转折。例如,之前“我”认为自己“软弱”,而过了一段时间,经历了一些事件,我可以变得“坚强”,旨在说明在成长过程中“我”的转变。文章是“过去”与“现在”的结合。这种转折,体现在结构上是倒叙或插叙的手法。注重文章主题的升华,不能仅仅体现出“我”的变化,且要通过这种变化体现出变化的原因,最后得出更加深刻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