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价(五)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第一板块:基础+古诗文阅读+附加题(共48分,建议用时40分钟)
一、(5小题 , 16分)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迸溅/齐头并进 挑逗/挑拨离间
B.遗憾/撼天动地 禁止/忍俊不禁
C.瀑布/一曝十寒 劳累/成年累月
D.血液/血雨腥风 梭镖/膘肥体壮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笼罩 察颜观色 繁密 盘虬卧龙 B.遗憾 郁郁苍苍 笼罩 重重迭迭
C.深坳 魂飞魄散 摇憾 绞尽脑汁 D.瞬息 悬崖绝壁 幽寂 幽谷荒滩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站在领奖台上的他,意气风发,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坚定信念。
B.他虽然多次犯盗窃罪,但面对如山铁证,仍然坚贞不屈,坚决否认所有罪行。
C.他身材高挑、长相帅气、动作优雅,站在舞台上,亭亭玉立,格外引人注目。
D.在第一场春雨前后,苦笋就登上了人们的餐桌,成为食客们称赞的仙露琼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青年女科学家姚蕊参与到FAST设计、运行、建设、调试各阶段的工作中。
B.作为联通中国与世界的贸易桥梁,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进程。
C.社区医院的诊疗水平与百姓幸福感密切相关,应充分发展它服务基层的作用。
D.“五一”假期,凭借烧烤的东风,使山东淄博的文旅和餐饮消费市场表现突出。
5.(2024·广州天河区模拟) 世界地球日是每年4月22日。学校计划在这天开展“涌流绿韵·城市心脉”环保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8分)
(1)任务一:班级准备成立巡河护河志愿小组。请你将志愿活动分工表补充完整。(4分)
负责部门 主要职责
①筹备组/策划组 规划活动路线,制定应急方案
宣传组 发布活动通知,撰写活动报道
巡检组 记录河涌水质,②监督整改情况/监督非法排污
(2)任务二:为打造河涌碧道景观带,学校组织同学们对以下树木进行集体认养并制作认养牌。请你任选一种,仿照示例撰写认养寄语。(4分)
①榕树 ②垂柳 ③木棉
二、(1小题,8分)
6.古诗文默写。(8分)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
①万里赴戎机, 。(《木兰诗》)
② ,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
④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⑤宣室求贤访逐臣, 。(李商隐《贾生》)
⑥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2)某同学收集了登高抒怀的诗文,请你根据批注完成表格。(4分)
诗句 批注 出处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天地无穷,人生有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① , 。 勇攀顶峰,俯视一切。 杜甫《望岳》
② , 。 因站得高,故看得远。 王安石《登飞来峰》
三、(5小题,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9题。(8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水陆草木之花 下车引之 B.予谓菊 谓吕蒙曰
C.自李唐来 一板已自布字 D.陶后鲜有闻 有闻而传之者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的画线句子。(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先写陶渊明爱菊及世人爱牡丹,然后用“予独爱莲”道出自己的心意。
B.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等方面描写莲花,展现其可贵品质。
C.作者认为陶渊明以后很少人喜欢菊花,而有不少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
D.文章托物言志,通过对莲的描写,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爱的高尚人格。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4分)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其花披哆①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②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书画》)
【注】①披哆:绽放,绽开。②房:花房。
10.(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欧阳公尝得一古画
②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2)吴公为什么能看出画中的牡丹是“正午牡丹” 这给你什么启示 (2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1.(1)请找出诗中直接体现诗人离京心境的词语。(2分)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附加题(8分)
【名著阅读】
1.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某同学准备以“信仰的力量”为主题进行演讲,在他整理的小说情节中,哪一组最符合演讲主题 请结合阅读体验,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4分)
第一组:保尔往面包里撒烟末 冬妮娅收留保尔
第二组:保尔在战场上受伤 阿尔焦姆打架
第三组:保尔进行文学创作 谢廖沙参军
2.有同学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年代久远,书中内容和当代生活相距甚远,阅读意义不大。也有同学认为这本书影响了几代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不少精神养料。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80字以内。(4分)
第二板块:现代文阅读(共30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四、(8小题,30分)
(一)(2024·广州花都区模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13分)
春节因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走向世界,并被定为联合国假日。小语为了在学校橱窗展示春节文化,收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是得到联合国认定的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其称谓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当时有记载,谓之“岁首”“岁朝”“年节”等,表达了人们对农业生产周期结束及新一轮开始的庆祝。至汉代,随着夏历的确立,春节的时间被正式固定为每年农历一月初一,此时人们多称之为“正月朝”或“元辰”等。进入唐宋时期,春节的社会文化内涵逐渐丰富,其称呼也更加多样化,如“元日”“元旦”“新正”等名词频频出现于文献记录中。此外,民间流行的“过年”一词,也开始在口头及文学作品中流通,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春节俗称。明清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文化交流的扩大,春节不仅仅局限于农历年的开端,更成为全民族共融共庆的重要节日。在此时期,春节的名称增添了更多诸如“春节”“岁旦”等新的内容,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繁荣与新一年的期盼。至现代,春节的称谓趋于稳定。此名称包含着迎春的意味,人们在“春节”呼唤春、期待春、迎接春,迎接大自然新的馈赠。迎春,体现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哲学精神,春节成为中国乃至华人世界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整理自网络有关“春节”的文章)
材料二:
我们常说的“过大年”由三大环节构成:辞别旧年、团年守岁、迎接新年。
辞年礼俗主要包括慰问、聚饮、辞别神灵、环境净化与个体的清洁。在岁末年初、冬春交接之际,人们以慰问表达大寒时节的情感与温暖。聚饮送别旧岁,是指百姓人家、各行各业举办年终聚会,联络情感,这种形式在我国东南地区被称为“尾牙”。辞年礼俗还包括对自然万物、神灵的辞别,对环境的清洁,对自我精神与身体进行洁净。其中,祭祀灶神最有趣味。人们在祭祀时,以酒糟与灶糖让灶神心醉口甜,“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送走灶王爷,人们洒扫门庭,挂年画、贴春联,装饰门庭。跟着就是理发、沐浴,除去一年的尘秽,获得新年好运。
团年守岁环节最重要的是吃年夜饭。这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大餐,凝聚着中国家庭的情感与信仰,蕴含着和睦、和谐的中华文化理念。菜肴不管是南北地区都会强调吉祥的意义。在南方地区,年夜饭有两样菜不可少:一是一条头尾完整的鱼,象征年年有余;二是丸子,象征团团圆圆。其他诸如江苏苏州的“合家欢”,南京的“十景菜”,湖北英山县马齿苋做的“安乐菜”、黄豆芽做的“如意菜”等,都取其吉祥之意。其次就是给压岁钱,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最后是守岁礼,家人围坐于炉火边通宵达旦,拉家常,聊过去、聊未来。
到了迎接新年这个环节,人们燃放爆竹迎年。传说有一年兽,专在辞旧迎新之际出来为祸一方,后来,人们知道了年兽怕响声,怕红色,就有了过年穿红衣、放鞭炮的习俗,体现了人们渴求和平的思想。拜年是迎接新年必不可少的,拜年仪式的顺序是先家内后家外:初一在家拜祖先、长辈;初二开始先拜姻亲,再拜其他亲朋戚友。
生动丰富的年节习俗,彰显了中国人民美好的价值追求。
(整理自《光明日报》2024年02月05日)
材料三:
春节出游成为假期新选择,2024年春节人们倾向在旅途中体验年味,“体验消费”点燃假日经济,旅游过年成为新年俗。攻略游记、火车出行、导航地图、在线旅游等与旅游出行相关的行业位列DAU增长榜前五,而且攻略游记和火车出行平均DAU较2023年春节增长超过70%,展现出今年春节期间旅游市场的火热。
【注】DAU(Daily Active User),一个数据指标,指日活跃用户数量。平均DAU为春节期间(2024.02.10-2024.02.17)DAU的均值。(整理自“网易新闻”2024年02月23日)
材料四:
龙年春节前,作为一名研究汉学的英国人,我来到北京,看到街道上、房屋上、商店橱窗里有各种龙的形象,充满了喜庆气氛。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非同寻常的时刻,也是西方人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
过去12年来,我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共同编写了介绍春节的教材。教材面向我们英国小学生,每年推出一本,12年正好涵盖十二生肖。我们希望从小事做起,帮助我们英国的儿童更好地了解中国。对中国人民来说,春节的意义远不止于农历新年的开始,所有的春节庆祝活动都具有增强社会认同感这一文化内涵。与春节有关的民间传统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作为西方人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传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贯穿几千年历史,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体现。
(整理自《人民日报》2024年02月17日)
12.为完成展示任务,小语整理出以下内容,其中与材料相符的一项是(3分)( )
A.春节开始于明清,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繁荣和新一年的期盼,至现代成为稳定节日。
B.春节前人们重视祭祀灶神,要理发沐浴后送走灶王爷,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
C.材料三用作比较、列图表的方法说明利用春节假期出游来欢庆春节成为新的选择。
D.材料四中的“我”编写介绍春节的教材,目的是帮助西方国家儿童更好了解中国。
13.小语将四则材料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节的称谓虽然不断演变,但始终包含着迎接新一年的开始的意思。
B.春节丰富的习俗既让人们联络感情,又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春节的消费主要是体验消费,2024年春节的最低消费量是综合商城。
D.春节期间举办各种庆祝春节的活动,能增强中国人民的社会认同感。
14.小语补充了关于春节的材料,其中不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是(3分)( )
A.全国各地不同的春节风俗和仪式大融合,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即和而不同。
B.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春节时喜欢去电影院看贺岁片,过年的形式也在与时俱进。
C.人们祭神敬祖,反映了对新的一年能丰收、平安、吉祥的期盼和对神灵先祖的感恩。
D.“家庭举宴,长幼咸集”使我们的血缘亲情之爱发展成为心怀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
15.请你和小语一起,从材料中归纳春节的文化内涵作为橱窗展示的前言。(4分)
(二)(2024·广州增城区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6~19题。(17分)
乡邻
金光
大有在城里住腻了,就花钱在离城二十里的红土坡买了一处被人废弃的旧宅院。其实,与其说是宅院,倒不如说是个土坎更合适。那是一个崖面窑,巴掌大的土崖上掏了两孔拐着弯儿的窑洞。主人早已搬到城里,窑洞年久无人居住,被风雨剥蚀得面目全非。大有找泥瓦匠重新修了一番,又将院子重新归置,种了些四季花草,使往日废旧的宅子魔术般变成了生机盎然的小庭院。
双休日,大有带着妻儿住进了窑洞。窑洞冬暖夏凉,安静无比,大有心情格外舒畅。他搬了把躺椅放在院里,扇着蒲扇,神仙般地躺在那里养神儿。妻子也说:“花了这么点儿钱就买来一处养心之地,真值!”于是,每到双休日或节假日,大有一家三口都要来窑洞里小住,尤其是休长假的时候,他们哪儿也不去,就在这里享受生活。
后来,大有弄来一个柏木疙瘩做的艺术茶台放在院里,专门从城里带了些绿茶、红茶、白茶,摆了几个工夫茶杯。没事的时候,大有坐在院里,跷着二郎腿,上午喝绿茶,下午喝红茶,变着花儿地品味。
有时候大有在喝茶,会看到院外有村民经过。他们不是扛着锄头便是提着袋子,路过时会下意识地向院里瞄几眼。大有也不抬头,自顾自地喝着茶,心想:这些农民不能沾惹,是非多;要保持着城里人的习惯,不来往,少麻烦。
可是你不麻烦别人,不一定别人不麻烦你。那天,大有正在喝茶,院里走来了一个叫拴水的人,进来就说:“伙计,东边朱家的孩子结婚,凳子不够,让我来借两个。”
大有愣了一下,还没搭话,妻子就拿了两个圆面凳子给了他。拴水拿上就走。
看到拴水走远了,大有责备妻子:“没听说吗 村里的人都是热粘皮,来往多了麻烦事儿也多。”
妻子知道他的意思,但觉得有些事不能做得太过,她说:“人家上门借两个凳子,也不是啥大事儿。”
大有有点儿生气:“今天借凳子,明天借钱,你就准备着吧。”
妻子不依不饶:“既然选择来村里住,就得准备与人来往,不能像城里一样,当孤家寡人。”
大有还要说话,拴水又来了。他是来叫大有过去喝几杯的,说是朱家办喜事,全村人都去了,就剩大有一家没去。
“我 ”大有又愣了一下,“不会喝酒,我就不去了。”拴水刚要离开,大有妻子就追了出来:“他不会喝酒,人不去但礼是要随的。”拿了一百元钱递给了拴水。
朱家人还凳子的时候,顺带给大有家送了些黄瓜和西红柿,说是自家地里种的。那天下午,天气闷闷地热,大有在院里喝茶。拴水扛着一个编织袋满头大汗地从田里回来,打院外过时,大有招呼他进来喝茶。拴水也不客气,坐下来端起大有递过的杯盅就喝起来。拴水说,他的嗓子眼儿就要冒火了,说着找了个碗,把茶台上的一大壶茶水全倒进了碗里,端起碗“咕咚咕咚”喝了下去,然后一抹嘴,说:“这个过瘾。”说完憨憨一笑,从编织袋里掏出一个大冬瓜放在凳子上,走了。
打那以后,村里人常来送东西,有的送菜,有的送石磨面,还有的送一壶自己榨的葵花籽油。大有看着这些东西,深思起来:他们是不是在放长线钓大鱼 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嗔怪他说:“村里人本来都很简单,你咋硬往复杂处想!”
秋天的时候,连阴雨下了一个多月,红土坡被雨水泡透了。一天半夜时分,紧挨大有住的那孔崖面窑洞的山皮“轰”的一声垮塌了一大片。早晨大有起来一看,门口落了一大堆泥土,将本来就不大的院子占去了一半儿。大有赶紧打电话到市里找工程队处理,正好被路过的拴水听见了,他对大有说:“这点儿事儿还用找工程队 你不用管了。”
拴水当场给儿子打电话,让他把挖土机开回来。一个小时不到,拴水的儿子开着挖土机过来了,后面还跟着七八个手持铁锨等工具的乡邻。大伙儿冒着雨将塌下来的泥土往院边的土崖下清理,又找了些木板顶在崖面上。【A】他们在院里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个儿个儿弄得一身泥水。
大有和妻子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过意不去,做了一锅杂烩菜,又买了些烧饼招待大家。也许是饿了,没人客气,都端起碗蹲在院里吃起来。
趁吃饭的工夫,大有把拴水叫到一边,说工程队干这活儿要出钱,乡邻们干,他也应该出钱,尤其是挖土机是要烧油的,看得多少钱。【B】不料拴水眼一瞪:“要啥钱!”说完也不理大有,端着碗到门外去吃。
晚上,大有妻子感慨地说:“乡邻们还是厚道啊!”大有就深有感触地点了点头。
打那以后,大有时不时去村里串门。谁家有个红白事,他提前去随礼,偶尔高兴了也跟着喝几杯。他对妻子说,以后谁家真要遇到困难,向他们张口借钱,还是应该帮助的。
不过,几年过去了,没有一个人来找大有借过钱。(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写城里人大有在村里买了崖面窑居住,后写与拴水等乡邻相处的一系列情景。
B.往日废旧的宅子被修整成生机盎然的小庭院,大有一家人经常来这个养心之地。
C.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大量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D.大有逐渐改变“这些农民不能沾惹”的态度,认为谁家真要遇到困难,应该帮助。
17.请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句和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A】他们在院里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个儿个儿弄得一身泥水。(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B】不料拴水眼一瞪:“要啥钱!”说完也不理大有,端着碗到门外去吃。(从描写的角度)
18.小说中大有的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19.标题“乡邻”意蕴丰富,请根据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第三板块:写作(共50分,建议用时40分钟)
五、(1小题 , 50分)
20.有人说,认识自己其实是最难的事情。你了解自己的性格么 了解自己的能力么 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么 了解自己真正的追求么 或者还有其他的很多方面,你真正认识自己么
请以“这就是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单元质量评价(五)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第一板块:基础+古诗文阅读+附加题(共48分,建议用时40分钟)
一、(5小题 , 16分)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D )
A.迸溅/齐头并进 挑逗/挑拨离间
B.遗憾/撼天动地 禁止/忍俊不禁
C.瀑布/一曝十寒 劳累/成年累月
D.血液/血雨腥风 梭镖/膘肥体壮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A.bènɡ/bìnɡ,tiǎo/tiǎo;B.hàn/hàn,jìn/jīn;C.pù/pù,lèi/lěi;D.xuè/xuè,biāo/biā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D )
A.笼罩 察颜观色 繁密 盘虬卧龙 B.遗憾 郁郁苍苍 笼罩 重重迭迭
C.深坳 魂飞魄散 摇憾 绞尽脑汁 D.瞬息 悬崖绝壁 幽寂 幽谷荒滩
【解析】A.察颜观色—察言观色。B.重重迭迭—重重叠叠。C.摇憾—摇撼。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
A.站在领奖台上的他,意气风发,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坚定信念。
B.他虽然多次犯盗窃罪,但面对如山铁证,仍然坚贞不屈,坚决否认所有罪行。
C.他身材高挑、长相帅气、动作优雅,站在舞台上,亭亭玉立,格外引人注目。
D.在第一场春雨前后,苦笋就登上了人们的餐桌,成为食客们称赞的仙露琼浆。
【解析】B.坚贞不屈:意志坚定,决不屈服。该词为褒义词,褒贬误用。C.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使用对象错误。D.仙露琼浆:比喻酒非常鲜美;后指极少、不多见的美酒。使用对象错误。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B )
A.青年女科学家姚蕊参与到FAST设计、运行、建设、调试各阶段的工作中。
B.作为联通中国与世界的贸易桥梁,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进程。
C.社区医院的诊疗水平与百姓幸福感密切相关,应充分发展它服务基层的作用。
D.“五一”假期,凭借烧烤的东风,使山东淄博的文旅和餐饮消费市场表现突出。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通读所给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通过压缩句子,分析主要成分之间的搭配情况,来找出病因。A.有误,语序不当,可将“设计、运行、建设、调试”改为“设计、建设、调试、运行”;B.正确;C.有误,搭配不当,可将“发展”改为“发挥”;D.有误,成分残缺,可将“使”删去。
5.(2024·广州天河区模拟) 世界地球日是每年4月22日。学校计划在这天开展“涌流绿韵·城市心脉”环保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8分)
(1)任务一:班级准备成立巡河护河志愿小组。请你将志愿活动分工表补充完整。(4分)
负责部门 主要职责
①筹备组/策划组 规划活动路线,制定应急方案
宣传组 发布活动通知,撰写活动报道
巡检组 记录河涌水质,②监督整改情况/监督非法排污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灵活运用中的活动组织和安排。
(2)任务二:为打造河涌碧道景观带,学校组织同学们对以下树木进行集体认养并制作认养牌。请你任选一种,仿照示例撰写认养寄语。(4分)
①榕树 ②垂柳 ③木棉
答: 示例一:①榕树 认养寄语:你宛如绿色长廊的守护者,为碧道景观筑起坚实的生态屏障。
示例二:②垂柳 认养寄语:你犹如优雅的舞者,为我们绘出一幅流动的画卷。
示例三:③木棉 认养寄语:你好似大自然的画师,为碧道增添一抹热烈的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仿写。
二、(1小题,8分)
6.古诗文默写。(8分)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
①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②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④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⑤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李商隐《贾生》)
⑥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2)某同学收集了登高抒怀的诗文,请你根据批注完成表格。(4分)
诗句 批注 出处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天地无穷,人生有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勇攀顶峰,俯视一切。 杜甫《望岳》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因站得高,故看得远。 王安石《登飞来峰》
三、(5小题,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9题。(8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D )
A.水陆草木之花 下车引之 B.予谓菊 谓吕蒙曰
C.自李唐来 一板已自布字 D.陶后鲜有闻 有闻而传之者
【解析】(2分)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A.不同,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代人;B.不同,谓:认为/告诉,对……说;C.不同,自:从/另自,另外;D.相同,闻:两个都是“听到”的意思。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的画线句子。(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2分)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
A.文章先写陶渊明爱菊及世人爱牡丹,然后用“予独爱莲”道出自己的心意。
B.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等方面描写莲花,展现其可贵品质。
C.作者认为陶渊明以后很少人喜欢菊花,而有不少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
D.文章托物言志,通过对莲的描写,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爱的高尚人格。
【解析】(2分)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C.作者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意思是“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说明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人也很少。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4分)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其花披哆①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②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书画》)
【注】①披哆:绽放,绽开。②房:花房。
10.(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欧阳公尝得一古画 曾经
②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善于(2分,每处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义,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句意为: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尝:曾经。
②句意为: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画作的意境。善:善于。
(2)吴公为什么能看出画中的牡丹是“正午牡丹” 这给你什么启示 (2分)
答: 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仔细观察,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吴公认为“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再加上后面的解释“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他从细微之处分析了早上和正午花与猫的变化,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仔细观察,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1.(1)请找出诗中直接体现诗人离京心境的词语。(2分)
答: 浩荡离愁。(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第一句“浩荡离愁白日斜”意思是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愁”一词直接表现了诗人的离别愁绪。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 “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借景(物)抒情(间接抒情),诗人抒发了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或:对理想和信念执著追求)的思想感情。(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是借景(物)抒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
附加题(8分)
【名著阅读】
1.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某同学准备以“信仰的力量”为主题进行演讲,在他整理的小说情节中,哪一组最符合演讲主题 请结合阅读体验,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4分)
第一组:保尔往面包里撒烟末 冬妮娅收留保尔
第二组:保尔在战场上受伤 阿尔焦姆打架
第三组:保尔进行文学创作 谢廖沙参军
答: 第三组最符合演讲主题。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却坚持进行文学创作,以文字为武器继续投身革命事业,展现了他坚定的革命信仰和顽强的意志。谢廖沙参军同样是出于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在战争年代,他毅然投身到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的战斗中。这种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信仰的力量”。(4分,判断1分,理由3分)
2.有同学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年代久远,书中内容和当代生活相距甚远,阅读意义不大。也有同学认为这本书影响了几代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不少精神养料。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80字以内。(4分)
答: 示例:保尔展现的精神历久弥新。保尔呕心沥血写的手稿丢失后,他重新创作,最终完成了巨著,取得成功。生活中,我也会遇到各种挫折,这时就会想起保尔的这段经历。他的精神鼓舞着“我”,使“我”用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4分)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优秀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走过的道路,反映了苏联第一代革命青年不怕困难、艰苦卓绝、勇敢奋斗的大无畏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保尔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都热爱祖国、认真工作,他身上体现的勇敢顽强、坚毅执着、无私奉献的精神,能够激励现代青年乐观坚定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为我们提供方向性的指引,同时也为国家的复兴提供精神文化的自信支撑。理解保尔的成长历程和优秀品质,结合自己生活或学习中的经历理解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即可。
第二板块:现代文阅读(共30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四、(8小题,30分)
(一)(2024·广州花都区模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13分)
春节因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走向世界,并被定为联合国假日。小语为了在学校橱窗展示春节文化,收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是得到联合国认定的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其称谓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当时有记载,谓之“岁首”“岁朝”“年节”等,表达了人们对农业生产周期结束及新一轮开始的庆祝。至汉代,随着夏历的确立,春节的时间被正式固定为每年农历一月初一,此时人们多称之为“正月朝”或“元辰”等。进入唐宋时期,春节的社会文化内涵逐渐丰富,其称呼也更加多样化,如“元日”“元旦”“新正”等名词频频出现于文献记录中。此外,民间流行的“过年”一词,也开始在口头及文学作品中流通,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春节俗称。明清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文化交流的扩大,春节不仅仅局限于农历年的开端,更成为全民族共融共庆的重要节日。在此时期,春节的名称增添了更多诸如“春节”“岁旦”等新的内容,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繁荣与新一年的期盼。至现代,春节的称谓趋于稳定。此名称包含着迎春的意味,人们在“春节”呼唤春、期待春、迎接春,迎接大自然新的馈赠。迎春,体现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哲学精神,春节成为中国乃至华人世界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整理自网络有关“春节”的文章)
材料二:
我们常说的“过大年”由三大环节构成:辞别旧年、团年守岁、迎接新年。
辞年礼俗主要包括慰问、聚饮、辞别神灵、环境净化与个体的清洁。在岁末年初、冬春交接之际,人们以慰问表达大寒时节的情感与温暖。聚饮送别旧岁,是指百姓人家、各行各业举办年终聚会,联络情感,这种形式在我国东南地区被称为“尾牙”。辞年礼俗还包括对自然万物、神灵的辞别,对环境的清洁,对自我精神与身体进行洁净。其中,祭祀灶神最有趣味。人们在祭祀时,以酒糟与灶糖让灶神心醉口甜,“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送走灶王爷,人们洒扫门庭,挂年画、贴春联,装饰门庭。跟着就是理发、沐浴,除去一年的尘秽,获得新年好运。
团年守岁环节最重要的是吃年夜饭。这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大餐,凝聚着中国家庭的情感与信仰,蕴含着和睦、和谐的中华文化理念。菜肴不管是南北地区都会强调吉祥的意义。在南方地区,年夜饭有两样菜不可少:一是一条头尾完整的鱼,象征年年有余;二是丸子,象征团团圆圆。其他诸如江苏苏州的“合家欢”,南京的“十景菜”,湖北英山县马齿苋做的“安乐菜”、黄豆芽做的“如意菜”等,都取其吉祥之意。其次就是给压岁钱,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最后是守岁礼,家人围坐于炉火边通宵达旦,拉家常,聊过去、聊未来。
到了迎接新年这个环节,人们燃放爆竹迎年。传说有一年兽,专在辞旧迎新之际出来为祸一方,后来,人们知道了年兽怕响声,怕红色,就有了过年穿红衣、放鞭炮的习俗,体现了人们渴求和平的思想。拜年是迎接新年必不可少的,拜年仪式的顺序是先家内后家外:初一在家拜祖先、长辈;初二开始先拜姻亲,再拜其他亲朋戚友。
生动丰富的年节习俗,彰显了中国人民美好的价值追求。
(整理自《光明日报》2024年02月05日)
材料三:
春节出游成为假期新选择,2024年春节人们倾向在旅途中体验年味,“体验消费”点燃假日经济,旅游过年成为新年俗。攻略游记、火车出行、导航地图、在线旅游等与旅游出行相关的行业位列DAU增长榜前五,而且攻略游记和火车出行平均DAU较2023年春节增长超过70%,展现出今年春节期间旅游市场的火热。
【注】DAU(Daily Active User),一个数据指标,指日活跃用户数量。平均DAU为春节期间(2024.02.10-2024.02.17)DAU的均值。(整理自“网易新闻”2024年02月23日)
材料四:
龙年春节前,作为一名研究汉学的英国人,我来到北京,看到街道上、房屋上、商店橱窗里有各种龙的形象,充满了喜庆气氛。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非同寻常的时刻,也是西方人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
过去12年来,我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共同编写了介绍春节的教材。教材面向我们英国小学生,每年推出一本,12年正好涵盖十二生肖。我们希望从小事做起,帮助我们英国的儿童更好地了解中国。对中国人民来说,春节的意义远不止于农历新年的开始,所有的春节庆祝活动都具有增强社会认同感这一文化内涵。与春节有关的民间传统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作为西方人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传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贯穿几千年历史,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体现。
(整理自《人民日报》2024年02月17日)
12.为完成展示任务,小语整理出以下内容,其中与材料相符的一项是(3分)( C )
A.春节开始于明清,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繁荣和新一年的期盼,至现代成为稳定节日。
B.春节前人们重视祭祀灶神,要理发沐浴后送走灶王爷,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
C.材料三用作比较、列图表的方法说明利用春节假期出游来欢庆春节成为新的选择。
D.材料四中的“我”编写介绍春节的教材,目的是帮助西方国家儿童更好了解中国。
【解析】(3分)此题考查筛选信息与比对信息。 A.“春节”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清后,非春节。偷换概念。B.原文是送走灶王爷、扫除门庭等习俗完成后,才理发沐浴。时间混乱。D.原文是希望从小事做起,帮助英国儿童更好地了解中国,而不是选项的“西方国家儿童”,范围扩大。
13.小语将四则材料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春节的称谓虽然不断演变,但始终包含着迎接新一年的开始的意思。
B.春节丰富的习俗既让人们联络感情,又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春节的消费主要是体验消费,2024年春节的最低消费量是综合商城。
D.春节期间举办各种庆祝春节的活动,能增强中国人民的社会认同感。
【解析】(3分)此题考查推断信息。从图表可知,人们在综合商城的消费相比2023年只是DAU增长率最低,并非消费水平最低,曲解文意。
14.小语补充了关于春节的材料,其中不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是(3分)( B )
A.全国各地不同的春节风俗和仪式大融合,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即和而不同。
B.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春节时喜欢去电影院看贺岁片,过年的形式也在与时俱进。
C.人们祭神敬祖,反映了对新的一年能丰收、平安、吉祥的期盼和对神灵先祖的感恩。
D.“家庭举宴,长幼咸集”使我们的血缘亲情之爱发展成为心怀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
【解析】(3分)此题考查理解信息的能力。B项中只是说明了人们过春节的新形式,并不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15.请你和小语一起,从材料中归纳春节的文化内涵作为橱窗展示的前言。(4分)
答: 春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体现了中华儿女对家庭团圆的渴望和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春节的习俗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展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的形式不断创新,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精神。春节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春节是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春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体现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窗口。(4分)
【解析】结合材料内容“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是得到联合国认定的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此名称包含着迎春的意味,人们在‘春节’呼唤春、期待春、迎接春,迎接大自然新的馈赠。迎春,体现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哲学精神,春节成为中国乃至华人世界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我们常说的‘过大年’由三大环节构成:辞别旧年、团年守岁、迎接新年”“辞年礼俗主要包括慰问、聚饮、辞别神灵、环境净化与个体的清洁。在岁末年初、冬春交接之际,人们以慰问表达大寒时节的情感与温暖”“团年守岁环节最重要的是吃年夜饭。这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大餐,凝聚着中国家庭的情感与信仰,蕴含着和睦、和谐的中华文化理念”“到了迎接新年这个环节,人们燃放爆竹迎年”“生动丰富的年节习俗,彰显了中国人民美好的价值追求”“春节出游成为假期新选择,2024年春节人们倾向在旅途中体验年味,‘体验消费’点燃假日经济,旅游过年成为新年俗。攻略游记、火车出行、导航地图、在线旅游等与旅游出行相关的行业位列DAU增长榜前五,而且攻略游记和火车出行平均DAU较2023年春节增长超过70%,展现出今年春节期间旅游市场的火热”等作答即可,注意语言表达要通顺、流畅。
(二)(2024·广州增城区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6~19题。(17分)
乡邻
金光
大有在城里住腻了,就花钱在离城二十里的红土坡买了一处被人废弃的旧宅院。其实,与其说是宅院,倒不如说是个土坎更合适。那是一个崖面窑,巴掌大的土崖上掏了两孔拐着弯儿的窑洞。主人早已搬到城里,窑洞年久无人居住,被风雨剥蚀得面目全非。大有找泥瓦匠重新修了一番,又将院子重新归置,种了些四季花草,使往日废旧的宅子魔术般变成了生机盎然的小庭院。
双休日,大有带着妻儿住进了窑洞。窑洞冬暖夏凉,安静无比,大有心情格外舒畅。他搬了把躺椅放在院里,扇着蒲扇,神仙般地躺在那里养神儿。妻子也说:“花了这么点儿钱就买来一处养心之地,真值!”于是,每到双休日或节假日,大有一家三口都要来窑洞里小住,尤其是休长假的时候,他们哪儿也不去,就在这里享受生活。
后来,大有弄来一个柏木疙瘩做的艺术茶台放在院里,专门从城里带了些绿茶、红茶、白茶,摆了几个工夫茶杯。没事的时候,大有坐在院里,跷着二郎腿,上午喝绿茶,下午喝红茶,变着花儿地品味。
有时候大有在喝茶,会看到院外有村民经过。他们不是扛着锄头便是提着袋子,路过时会下意识地向院里瞄几眼。大有也不抬头,自顾自地喝着茶,心想:这些农民不能沾惹,是非多;要保持着城里人的习惯,不来往,少麻烦。
可是你不麻烦别人,不一定别人不麻烦你。那天,大有正在喝茶,院里走来了一个叫拴水的人,进来就说:“伙计,东边朱家的孩子结婚,凳子不够,让我来借两个。”
大有愣了一下,还没搭话,妻子就拿了两个圆面凳子给了他。拴水拿上就走。
看到拴水走远了,大有责备妻子:“没听说吗 村里的人都是热粘皮,来往多了麻烦事儿也多。”
妻子知道他的意思,但觉得有些事不能做得太过,她说:“人家上门借两个凳子,也不是啥大事儿。”
大有有点儿生气:“今天借凳子,明天借钱,你就准备着吧。”
妻子不依不饶:“既然选择来村里住,就得准备与人来往,不能像城里一样,当孤家寡人。”
大有还要说话,拴水又来了。他是来叫大有过去喝几杯的,说是朱家办喜事,全村人都去了,就剩大有一家没去。
“我 ”大有又愣了一下,“不会喝酒,我就不去了。”拴水刚要离开,大有妻子就追了出来:“他不会喝酒,人不去但礼是要随的。”拿了一百元钱递给了拴水。
朱家人还凳子的时候,顺带给大有家送了些黄瓜和西红柿,说是自家地里种的。那天下午,天气闷闷地热,大有在院里喝茶。拴水扛着一个编织袋满头大汗地从田里回来,打院外过时,大有招呼他进来喝茶。拴水也不客气,坐下来端起大有递过的杯盅就喝起来。拴水说,他的嗓子眼儿就要冒火了,说着找了个碗,把茶台上的一大壶茶水全倒进了碗里,端起碗“咕咚咕咚”喝了下去,然后一抹嘴,说:“这个过瘾。”说完憨憨一笑,从编织袋里掏出一个大冬瓜放在凳子上,走了。
打那以后,村里人常来送东西,有的送菜,有的送石磨面,还有的送一壶自己榨的葵花籽油。大有看着这些东西,深思起来:他们是不是在放长线钓大鱼 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嗔怪他说:“村里人本来都很简单,你咋硬往复杂处想!”
秋天的时候,连阴雨下了一个多月,红土坡被雨水泡透了。一天半夜时分,紧挨大有住的那孔崖面窑洞的山皮“轰”的一声垮塌了一大片。早晨大有起来一看,门口落了一大堆泥土,将本来就不大的院子占去了一半儿。大有赶紧打电话到市里找工程队处理,正好被路过的拴水听见了,他对大有说:“这点儿事儿还用找工程队 你不用管了。”
拴水当场给儿子打电话,让他把挖土机开回来。一个小时不到,拴水的儿子开着挖土机过来了,后面还跟着七八个手持铁锨等工具的乡邻。大伙儿冒着雨将塌下来的泥土往院边的土崖下清理,又找了些木板顶在崖面上。【A】他们在院里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个儿个儿弄得一身泥水。
大有和妻子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过意不去,做了一锅杂烩菜,又买了些烧饼招待大家。也许是饿了,没人客气,都端起碗蹲在院里吃起来。
趁吃饭的工夫,大有把拴水叫到一边,说工程队干这活儿要出钱,乡邻们干,他也应该出钱,尤其是挖土机是要烧油的,看得多少钱。【B】不料拴水眼一瞪:“要啥钱!”说完也不理大有,端着碗到门外去吃。
晚上,大有妻子感慨地说:“乡邻们还是厚道啊!”大有就深有感触地点了点头。
打那以后,大有时不时去村里串门。谁家有个红白事,他提前去随礼,偶尔高兴了也跟着喝几杯。他对妻子说,以后谁家真要遇到困难,向他们张口借钱,还是应该帮助的。
不过,几年过去了,没有一个人来找大有借过钱。(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先写城里人大有在村里买了崖面窑居住,后写与拴水等乡邻相处的一系列情景。
B.往日废旧的宅子被修整成生机盎然的小庭院,大有一家人经常来这个养心之地。
C.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大量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D.大有逐渐改变“这些农民不能沾惹”的态度,认为谁家真要遇到困难,应该帮助。
【解析】(3分)C选项中“大量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有误,修辞手法在本文中运用不多,几乎没有。
17.请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句和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A】他们在院里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个儿个儿弄得一身泥水。(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B】不料拴水眼一瞪:“要啥钱!”说完也不理大有,端着碗到门外去吃。(从描写的角度)
答: 【A】句中的“热火朝天”形容场面、情绪或气氛热烈高涨,表现乡邻们积极、主动、热情、不怕脏和累地帮助大有清理泥土,哪怕冒着雨也依旧热情高涨的状态。(2分)【B】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拴水乐于帮助乡邻而且不计报酬的豪爽性格。(2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A】“他们在院里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中“热火朝天”形容场面、情绪或气氛热烈高涨,表现乡邻们积极、主动、热情、不怕脏和累地帮助大有清理泥土,哪怕冒着雨也依旧热情高涨的状态。
【B】“不料拴水眼一瞪:‘要啥钱!’说完也不理大有,端着碗到门外去吃”中“眼一瞪”是神态描写,“说”“不理”“端”“吃”是动作描写,“‘要啥钱’”是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拴水乐于帮助乡邻而且不计报酬的豪爽性格。
18.小说中大有的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答: ①识大体、聪慧:她觉得有些事不能做得太过,她说:“人家上门借两个凳子,也不是啥大事儿。”她认为“既然选择来村里住,就得准备与人来往,不能像城里一样,当孤家寡人”。②善良、乐于助人:拴水来借凳子,大有愣了一下,还没搭话的时候她就拿了两个圆面凳子给了他。③懂得礼尚往来:她看着大伙儿热情地帮忙,心里过意不去,做了一锅杂烩菜,又买了些烧饼招待大家。(4分,每答出1点给1分,答出3点给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妻子知道他的意思,但觉得有些事不能做得太过,她说:‘人家上门借两个凳子,也不是啥大事儿。’”“大有有点儿生气:‘今天借凳子,明天借钱,你就准备着吧。’”“妻子不依不饶:‘既然选择来村里住,就得准备与人来往,不能像城里一样,当孤家寡人。’”“大有妻子就追了出来:‘他不会喝酒,人不去但礼是要随的。’拿了一百元钱递给了拴水”等可知,大有妻子识大体、聪慧;根据“大有愣了一下,还没搭话,妻子就拿了两个圆面凳子给了他”可见,大有妻子善良、乐于助人;根据“大有和妻子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过意不去,做了一锅杂烩菜,又买了些烧饼招待大家”可见,大有妻子懂得礼尚往来。
19.标题“乡邻”意蕴丰富,请根据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表层含义:“乡邻”泛指住在同一个乡村的邻居,文中指热情友善、乐于助人的村里人。(3分)
深层含义:指与大有关系融洽(或和睦相处)的拴水。表达了作者对乡邻间友善、互助、和睦相处的赞美之情,告诉我们乡邻之间、人与人之间应该少一些防备(多一些友善)。(3分)
【解析】本题考查题目的含义。可从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内容主旨三方面来分析。“乡邻”泛指住在同一个乡村的邻居,本文指与大有关系融洽(或和睦相处)的拴水,表达了作者对乡邻间友善、互助、和睦相处的赞美之情,告诉我们乡邻之间、人与人之间应该少一些防备(多一些友善)。据此回答即可。
第三板块:写作(共50分,建议用时40分钟)
五、(1小题 , 50分)
20.有人说,认识自己其实是最难的事情。你了解自己的性格么 了解自己的能力么 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么 了解自己真正的追求么 或者还有其他的很多方面,你真正认识自己么
请以“这就是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写作指导】本题为命题作文,需要以“这就是我”为题进行写作。“这就是我”,说明了我们需要向别人介绍自己。可以介绍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也可以有一些外貌的介绍。最好能够写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独特的个性。关键是要努力做到让别人通过你的介绍,对你印象深刻。“这就是我”,句子中充满一种自我欣赏,要展现一种自信。“这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小事来展现自己的个性、兴趣,最好能有些曲折,这样更能吸引人。要努力书写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