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黄河颂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 黄河颂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8 19:47:17

文档简介

5 黄河颂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歌的内涵。 2.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3.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点睛每课一法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叫寓情于景,属于间接抒情的一种(间接抒情还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寓情于景等),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景物来抒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写作时,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情而不只写情,绘景而不只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可使文章含而不露,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答题模板】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景物,抒发(表现)了……的情感,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浊流(zhú) 筑成(zhù) 惊涛(tāo) 蓬勃(pénɡ)
B.哺育(fǔ) 发源(yuán) 赞歌(zàn) 热忱(chénɡ)
C.澎湃(pài) 英雄(yīnɡ) 粗犷(ɡuǎnɡ) 亚洲(zhōu)
D.摇篮(lán) 臂膀(bì) 中原(yuán) 沉寂(ché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扮演 民族 感概 九曲连环   
B.狂澜 婉转 屏嶂 浩浩荡荡
C.昆仑 榜样 气魄 一泄万丈   
D.劈开 巅峰 坚强 发扬滋长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个同学坐在操场上,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B.在朝阳读书活动中,全校涌现出一百多个先进个人,可歌可泣的事迹不胜枚举。
C.他花了几个小时,总算把语文考试的这道难题解决了,真是叫人拍手称快。
D.当大家看到奔腾壮阔的黄河滚滚扑面而来时,人群中响起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首网红歌曲在多个国家的收视率一路飘红,以9.3分的高分登顶热搜榜榜首。
B.《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不仅让人们体会到了诗词之美,还让人们爱上了诗词。
C.此次运动会,从场馆设计、制冰减排到电力供应、赛时交通等,都彰显着“碳中和”。
D.通过观看“非遗”节目,让观众对广东文化和文人有了更深入的感受。
5.学习了《黄河颂》一诗后,班级开展“黄河之旅”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任务一:下面的文字中的横线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句子是(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    ,流出了    ,流出了    。
A.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2)任务二:面对滔滔黄河,唐朝诗人李白吟咏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你再写出两句完整(含上下句)的与黄河有关的古诗词名句。
(3)任务三:黄河穿越崇山峻岭,千折万转,是一条自然条件复杂、河情极其特殊的河流。黄河有时会出现断流的情况,它断流的原因有很多,为了保护黄河,请找出原因。
  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融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经河道的水才能补充。黄河中上游流经地区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答: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15分)
1.下面对诗歌《黄河颂》的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望黄河”部分,一个“望”字统领下文,“望”的内容虚实结合,章法谨严。
B.“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中,“铁的臂膀”是指黄河的诸多支流。
C.“啊,黄河”的反复出现,实际上从不同角度赞颂黄河,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D.诗歌明快雄健,以长句为主,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
2.课文中的歌词部分,“奔”“掀”“劈”等多个动词连用,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答: 

3.同学要在班级朗诵《黄河颂》,但是他对“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的重读词语把握不准。请你给他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4分)
答:
4.诗歌中多次出现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究竟指什么 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4分)
答: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17分)
怒从黄河来
蒋建伟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旋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 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 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 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 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 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1.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说说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怒”。(4分)
答: 
2.阅读第⑤~⑨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4分)
答:
3.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4分)
(1)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修辞手法)
(2)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从词语锤炼的角度)
4.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 有什么作用 (5分)5 黄河颂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歌的内涵。 2.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3.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点睛每课一法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叫寓情于景,属于间接抒情的一种(间接抒情还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寓情于景等),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景物来抒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写作时,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情而不只写情,绘景而不只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可使文章含而不露,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答题模板】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景物,抒发(表现)了……的情感,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浊流(zhú) 筑成(zhù) 惊涛(tāo) 蓬勃(pénɡ)
B.哺育(fǔ) 发源(yuán) 赞歌(zàn) 热忱(chénɡ)
C.澎湃(pài) 英雄(yīnɡ) 粗犷(ɡuǎnɡ) 亚洲(zhōu)
D.摇篮(lán) 臂膀(bì) 中原(yuán) 沉寂(chénɡ)
【解析】A.“浊”读zhuó;B.“哺”读bǔ,“忱”读chén;D.“沉”读ché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扮演 民族 感概 九曲连环   
B.狂澜 婉转 屏嶂 浩浩荡荡
C.昆仑 榜样 气魄 一泄万丈   
D.劈开 巅峰 坚强 发扬滋长
【解析】A.概—慨。B.婉—宛,障—嶂。C.泄—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那个同学坐在操场上,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B.在朝阳读书活动中,全校涌现出一百多个先进个人,可歌可泣的事迹不胜枚举。
C.他花了几个小时,总算把语文考试的这道难题解决了,真是叫人拍手称快。
D.当大家看到奔腾壮阔的黄河滚滚扑面而来时,人群中响起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解析】A.难言之隐:隐藏在内心深处难于说出口的事情。与“苦衷”重复。B.可歌可泣:指悲壮的事迹令人感动。这里是大词小用。C.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不符合文意。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这首网红歌曲在多个国家的收视率一路飘红,以9.3分的高分登顶热搜榜榜首。
B.《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不仅让人们体会到了诗词之美,还让人们爱上了诗词。
C.此次运动会,从场馆设计、制冰减排到电力供应、赛时交通等,都彰显着“碳中和”。
D.通过观看“非遗”节目,让观众对广东文化和文人有了更深入的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A.语意重复,删掉“榜首”,或把“登顶”改为“荣登”;C.成分残缺,句末加“的理念”;D.缺乏主语,“通过”和“让”不能同时使用,去掉“通过”或“让”。
5.学习了《黄河颂》一诗后,班级开展“黄河之旅”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任务一:下面的文字中的横线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句子是( D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    ,流出了    ,流出了    。
A.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2)任务二:面对滔滔黄河,唐朝诗人李白吟咏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你再写出两句完整(含上下句)的与黄河有关的古诗词名句。
答: 示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任务三:黄河穿越崇山峻岭,千折万转,是一条自然条件复杂、河情极其特殊的河流。黄河有时会出现断流的情况,它断流的原因有很多,为了保护黄河,请找出原因。
  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融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经河道的水才能补充。黄河中上游流经地区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答: ①全球变暖导致水量减少;②植被遭到严重破坏;③灌溉方式落后。 
【解析】(1)本题考查语序。解题思路:语句衔接连贯要做到:话题统一,逻辑合理,前后照应。先有黄土地,才能有人,有人才能创造出文化。所以答案应选D。
(2)本题考查诗歌积累,与黄河有关的古诗词名句,两句完整(含上下句),诗、词皆可。
(3)本题考查文段归纳理解分析。抓住关键语句,分条概括归纳即可。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15分)
1.下面对诗歌《黄河颂》的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望黄河”部分,一个“望”字统领下文,“望”的内容虚实结合,章法谨严。
B.“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中,“铁的臂膀”是指黄河的诸多支流。
C.“啊,黄河”的反复出现,实际上从不同角度赞颂黄河,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D.诗歌明快雄健,以长句为主,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D项“以长句为主”错误,应是“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
2.课文中的歌词部分,“奔”“掀”“劈”等多个动词连用,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奔”突出了黄河气势宏大、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的特点;“掀”表达出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劈”字写黄河犹如一把利剑,切开中原大地、横贯东西的巨大力量和宏伟气势。这些动词生动传神地突出了黄河的雄壮气势、豪迈气概,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赞颂之情。 
3.同学要在班级朗诵《黄河颂》,但是他对“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的重读词语把握不准。请你给他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4分)
答: “望”字总领下文,引出对黄河形象的描写,因此停顿要稍长;“滚滚”重读,且要读得激昂,以表现出黄河的气势。 
4.诗歌中多次出现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究竟指什么 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4分)
答: 使用第二人称“你”,亲切、自然,直抒胸臆。“你”指的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17分)
怒从黄河来
蒋建伟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旋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 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 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 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 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 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1.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说说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怒”。(4分)
答: 芦花之怒、黄河之怒。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关键语句进行总结概括即可。文章第①②段描写了芦花盛开的景象,根据“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可以概括为芦花之怒;第④⑥段描写了黄河浩荡,根据“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可以概括为黄河之怒。
2.阅读第⑤~⑨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4分)
答: 遗憾: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
收获:看到芦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从中领悟到黄河的野性、芦花的野性以及民族的野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结合全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归纳作答。文章讲述了作者此行观景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遗憾”,从第⑦⑧段可知,当“我”以及其他游客知道无法看到黄河入海时内心都很遗憾,尤其是一个外地人专程赶来却看不到黄河入海的景象更是“遗憾得要死”,但是此行作者也有收获,即看到芦花怒放、黄河怒吼;从第⑨段可知,作者从看到的黄河景色中领悟到了黄河的野性、芦苇的野性以及民族的野性。
3.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4分)
(1)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修辞手法)
答: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芦花怒放之美,增强了语势,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从词语锤炼的角度)
答: 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生动具体地表现了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句中出现大量动词,将黄河奔流不止的景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抒发了对黄河气魄的敬佩和赞美。
4.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 有什么作用 (5分)
答: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相结合,突出风之大,为下文写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风,往风的旋涡中心刮,越刮越毒”属于正面描写;“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属于侧面烘托。内容上围绕文章中心,点出“怒从黄河来”这一主题,并突出风之大,是抒情之前的细节铺垫;结构上为下文无法看到黄河入海景象的情节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