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谁是最可爱的人
核心素养目标
1.把握文章记叙的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理解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2.运用圈点勾画、摘录和做批注等方法深入评析文章,学习文章叙述、抒情的手法。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点睛每课一法
记叙中的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叙的人或事发表意见,进行议论。有时以叙为主,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叙的人或事抒发感情。这种感情,有时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具有强烈的抒彩,不仅在事实的记叙中饱含感情,有些段落更集中运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使人读后产生强烈的共鸣。文章中间的三小段抒情性议论分插在对三个故事的形象化叙述中,使叙事、抒情、形象塑造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语言形象,生动、明快、流畅,具有节奏感和美感,如开头“他们的……是那样……”四个排比句,结尾“当你……的时候”六个排比句,读来使人心情激荡、热血沸腾,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火热的战斗年代,对志愿军战士的敬仰油然而生。
在记叙文中灵活地穿插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如同锦上添花,使文章情趣加浓,意味加深,更具魅力。具体来说,有如下作用:
(1)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画龙点睛;抒发作者真挚情感,引发读者感情共鸣,增强文章感染力。
(2)根据位置不同,有如下作用:
①开头: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概括本段内容。
②中间:承上启下,突出人物形象,点染人物思想境界,使文章锦上添花。
③结尾:点明中心,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感动(ɡǎn) 潮水(cháo) 犁耙(bá) 豁亮(huò)
B.过瘾(yǐn) 覆灭(fù) 谦逊(xùn) 淳朴(chún)
C.脑浆(jiànɡ) 坚韧(rèn) 高深(shēn) 丰富(fēnɡ)
D.姿势(shì) 掩埋(mái) 遗体(yí) 迸裂(bì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聚歼 窝绷 憋闷 隐隐约约
B.解恨 阻击 叙述 千裁万世
C.短褂 什物 状烈 永垂不朽
D.艰苦 溜达 胸脯 奋不顾身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利益驱使下,不法厂商大肆仿冒名牌,“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B.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气冲斗牛。
C.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
D.语言的发展使得汉语里的很多字、词的古今义见异思迁。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望岳》,只有理解作品内容,走进了诗人心灵,才能读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学者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传统文化。
C.青少年非常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汉语的规范化使用,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D.表现人性光辉的作品,魅力大多在于其中蕴含的道德力量,而这种力量代表社会的正能量。
5.学习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七年级准备举行“致敬英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活动设计】本次活动拟由三个部分组成,请仿照示例,再设计一个活动内容。
示例:邀请志愿军老战士讲战斗故事。
(2)【盛情邀请】为了让同学们受到更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拟邀请志愿军老战士赵爷爷于5月25日来校作英雄事迹报告,请你以学校团委的名义发出电话邀请。
(3)【即兴抒怀】活动结束后,请为本次活动写一则感言,发到班级群交流。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15分)
1.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描写的战斗场面可谓惊心动魄,令人肃敬、动容。
B.“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句中“谦逊”一词可以理解为“谦和、逊色”。
C.文中描述的松骨峰战斗,作者以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战场的惨烈、战士们的英勇。
D.“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这是双重否定句。从语意上可以换成“我难道能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 ”这样的反问句式。
2.简要分析课文第5段中的句子。(4分)
(1)敌人为了逃命,用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
(2)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3.松骨峰战斗是如何体现战士们的“最可爱”的精神 请简要分析。(4分)
4.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连用六个“当……的时候”列举许多和平生活场景 (4分)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17分)
一个茶缸
霍丰
①上小学时的一天,吃过早饭,妈妈从里屋拿出一个白底红字的搪瓷茶缸,郑重其事地对我说:“爸爸从朝鲜给你带来了礼物。”我高兴地接过茶缸,沉甸甸的,好厚实呀!
②我把茶缸捧在手里,仔细端详起来。茶缸通体以雪白的瓷釉为底色,“抗美援朝、保家卫国”8个鲜红的美术字格外让人心动;左边的华表与下方的红色天安门图案将这8个红字半围了起来;茶缸另一面的红色大字是“赠给最可爱的人”,最下方同样是一排小红字“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茶缸的缸口比一般的茶缸要大,沿着缸口有一圈浅蓝色的彩带,上面雕有一只接一只展翅飞翔的和平鸽。我不禁佩服起茶缸的设计者和工人师傅了:把茶缸设计得这般耐看,还制作得这么结实。我恨不得立刻用这个茶缸喝水,时刻把它带在身边,形影不离。
③得到这个茶缸后,它就一直陪伴着我,跟我常住北京,后又南下海南岛,北上黑龙江,还去过四川的农村、云南的阿瓦山寨……
④上中学时,我在北京第十三中住校生活。这茶缸曾陪我参加过修丰沙铁路的勤工俭学、大兴和昌平的下乡劳动。记得在昌平县史各庄,学校组织连夜行军。当时,我把茶缸拴在背包带上。我听到后面的同学嘀咕:“这不是志愿军的茶缸吗 ”“嗯,他爸肯定打过美国鬼子!”这话真让我心里美滋滋的,我不由得抖抖肩,感受一下身后缸子的晃动。
⑤1962年,我到重庆上军医大学,这茶缸跟我参加了重庆至遵义——重走长征路的野营拉练,还和我一起在四川南溪县大观公社与贫下中农共同生活了7个月。那么多年下来,虽然我一直小心使用,可还是难免磕磕碰碰。最初是茶缸底部被磕掉一块白色的瓷釉,露出里面黑色的铸铁层,如一块黑色的“伤疤”。久而久之,“伤疤”被锈蚀出一个小洞,缸子开始漏水,完全不能使用了。当时,握着这破损的茶缸,我真是心疼又无奈。想起学校大门外有维修各种物件的小摊儿,我便拿起茶缸去碰碰运气。
⑥守摊的老师傅面容清癯,鼻子上架着一副圆圆的黑边眼镜。他接过我递上来的茶缸,扶了扶眼镜,仔细端详了一阵,赞叹了一句:“好厚的料子啊!”然后他的眼睛透过镜片盯着我问:“是你老汉儿的吧 ”“嗯,是我爸爸给我的。”“这就对喽!”老人似乎对自己的推断很满意。说着就利索地忙起来,他先是用锉刀和砂纸打磨,又将“伤口”冲洗、晾干后,用焊锡把洞口封死,然后打磨得平整光滑。一切准备停当后,老师傅从内衣口袋掏出一个纸包,取出一块巧克力糖大小的白色东西。老师傅笑着说:“好马配好鞍,给你用点好瓷釉。”他用烙铁将瓷釉片化开,涂在修补的地方。这样,除了修补的地方颜色略微显黄外,缸体还是那么洁白,红字还是那么显眼。老师傅真是“妙手回春”啊!我激动地掏出钱包,准备多付给老师傅一些钱。谁知道,他竟然死活不收,还说愿意为志愿军茶缸尽义务。在我的坚持下,最后老师傅只象征性地收了一元钱。临别,还留下一句话:“只要我在这儿,茶缸坏了包修。”
⑦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冬天,我乘火车去四川内江,上车后习惯地把茶缸放在车窗前的小桌上。这时,对面一位穿褪色棉军装的中年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吃力地从包里抓了一把茶叶放进茶缸。他的茶缸被整个染成了黄褐色,看不清原来的样子了。可仔细一端详,那茶缸的大小、高矮、形状显然都和我的茶缸相似,尤其在茶缸把手上方,隐隐约约现出我熟悉的“和平鸽”图形。我暗想,这人莫非与抗美援朝有关 我和他攀谈起来。他果真是一名志愿军老兵,还参加过上甘岭战役,被凝固汽油弹烧伤致残。老兵乐观豁达,特别健谈。我告诉他,我父亲也是上甘岭战役的参加者,缸子就是他送给我的。老兵说他一上车就认出了这个缸子,并马上像对待战友一样,举起自己的缸子和我干杯。一路上,老兵没有给我和乘客们讲战争的残酷情景,也没有讲自己英勇的战斗经历,只讲了几个他在朝鲜经历的小故事,那真实生动的情节深深感染了大家。
⑧火车开始减速,内江车站就要到了。此时,这位志愿军老兵的坚韧、乐观已深深地打动了我。眼看就要分离,心中依依不舍,我突然想为他做点什么。我双手捧起我的茶缸,对老兵说:“如果您不介意,这缸子留给您。”老兵诧异地问:“你舍得吗 那你用啥子 ”我说:“您连命都舍得,我还有啥舍不得的 再说,我们部队配发了茶缸,有的用。”“哦,那就谢谢你了。”老兵没再推辞,接过茶缸说:“老家县里博物馆多次向我征集过这个缸子,我没舍得,这回可以考虑把它捐出去了。”车停了,我起身紧握了一下他那满是疤痕的双手,告别下车。
⑨站在月台上,我注视着窗口为老兵送行。他用袖子擦去车窗上的雾水,颤抖着半站立起身,左手举起茶缸,右手挥了挥,向我致意。那茶缸上“赠给最可爱的人”几个红字,真真切切,分外耀眼。火车开动了,那张朴实的笑脸渐渐远去,我在心中真诚地为这位志愿军老兵祝福,同时我也很庆幸,这个茶缸真正回到了“最可爱的人”身边。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茶缸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一个“我”与父亲赠送的茶缸的故事。
B.第④段通过同学对话,侧面体现出茶缸所蕴含的志愿军抗美援朝的精神。
C.第⑧段“我”把茶缸送给志愿军老兵,是因为老兵是“我”父亲的亲密战友。
D.文末,“茶缸”最终会由志愿军老兵捐给县博物馆,这是茶缸最好的归宿。
2.仔细阅读第②段的内容,概括茶缸特点,并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3.文中两处画线语句都是对人物的描写,请你简要分析它们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4分)
(1)一切准备停当后,老师傅从内衣口袋掏出一个纸包,取出一块巧克力糖大小的白色东西。老师傅笑着说:“好马配好鞍,给你用点好瓷釉。”
(2)他用袖子擦去车窗上的雾水,颤抖着半站立起身,左手举起茶缸,右手挥了挥,向我致意。
4.阅读后,有同学对文章结尾处“我”将形影不离的茶缸送给了志愿军老兵感到不解。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这个结尾的理解。(6分)7 谁是最可爱的人
核心素养目标
1.把握文章记叙的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理解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2.运用圈点勾画、摘录和做批注等方法深入评析文章,学习文章叙述、抒情的手法。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点睛每课一法
记叙中的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叙的人或事发表意见,进行议论。有时以叙为主,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叙的人或事抒发感情。这种感情,有时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具有强烈的抒彩,不仅在事实的记叙中饱含感情,有些段落更集中运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使人读后产生强烈的共鸣。文章中间的三小段抒情性议论分插在对三个故事的形象化叙述中,使叙事、抒情、形象塑造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语言形象,生动、明快、流畅,具有节奏感和美感,如开头“他们的……是那样……”四个排比句,结尾“当你……的时候”六个排比句,读来使人心情激荡、热血沸腾,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火热的战斗年代,对志愿军战士的敬仰油然而生。
在记叙文中灵活地穿插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如同锦上添花,使文章情趣加浓,意味加深,更具魅力。具体来说,有如下作用:
(1)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画龙点睛;抒发作者真挚情感,引发读者感情共鸣,增强文章感染力。
(2)根据位置不同,有如下作用:
①开头: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概括本段内容。
②中间:承上启下,突出人物形象,点染人物思想境界,使文章锦上添花。
③结尾:点明中心,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B )
A.感动(ɡǎn) 潮水(cháo) 犁耙(bá) 豁亮(huò)
B.过瘾(yǐn) 覆灭(fù) 谦逊(xùn) 淳朴(chún)
C.脑浆(jiànɡ) 坚韧(rèn) 高深(shēn) 丰富(fēnɡ)
D.姿势(shì) 掩埋(mái) 遗体(yí) 迸裂(bìnɡ)
【解析】A项“耙”应读bà;C项“浆”应读jiānɡ;D项“迸”应读bè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聚歼 窝绷 憋闷 隐隐约约
B.解恨 阻击 叙述 千裁万世
C.短褂 什物 状烈 永垂不朽
D.艰苦 溜达 胸脯 奋不顾身
【解析】A.绷—棚;B.裁—载;C.状—壮。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在利益驱使下,不法厂商大肆仿冒名牌,“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B.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气冲斗牛。
C.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
D.语言的发展使得汉语里的很多字、词的古今义见异思迁。
【解析】A.雨后春笋:春雨之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现。使用不恰当。B.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本句用来形容火箭发射,对象误用,望文生义。C.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使用恰当。D.见异思迁:看见别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望文生义。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读《望岳》,只有理解作品内容,走进了诗人心灵,才能读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学者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传统文化。
C.青少年非常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汉语的规范化使用,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D.表现人性光辉的作品,魅力大多在于其中蕴含的道德力量,而这种力量代表社会的正能量。
【解析】A.成分残缺,可在句末添加“的豪情”;B.“研究、了解国学文化”语序不当,“研究”和“了解”交换位置;C.“非常”与“深”词语赘余,删去“非常”。
5.学习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七年级准备举行“致敬英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活动设计】本次活动拟由三个部分组成,请仿照示例,再设计一个活动内容。
示例:邀请志愿军老战士讲战斗故事。
答: 示例:观看关于抗美援朝的电影或宣传片。
(2)【盛情邀请】为了让同学们受到更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拟邀请志愿军老战士赵爷爷于5月25日来校作英雄事迹报告,请你以学校团委的名义发出电话邀请。
答: 示例:赵爷爷,您好!我是××学校团委,我校准备于5月25日举行“致敬英雄”活动,想请您来学校作专题报告,好吗
(3)【即兴抒怀】活动结束后,请为本次活动写一则感言,发到班级群交流。
答: 铭记历史,我们当不忘烈士英名。这次主题活动,不仅是对抗美援朝那段历史的追忆,更是对参与者心灵的洗礼。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老前辈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奋发向上,争做薪火传人。
【解析】(1)本题考查设计活动内容的能力。适合中学生的活动形式有观看影片、主题演讲、主题班会、手抄报、歌唱比赛等,围绕抗美援朝历史事件和“致敬英雄”的主题,选择一种形式,仿照示例的句式作答即可。(2)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有称呼,问好,自报家门,然后一定要说清楚打电话的目的,注意用语要礼貌。(3)此题考查拟写感言的能力。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表达感受即可。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15分)
1.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小说《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描写的战斗场面可谓惊心动魄,令人肃敬、动容。
B.“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句中“谦逊”一词可以理解为“谦和、逊色”。
C.文中描述的松骨峰战斗,作者以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战场的惨烈、战士们的英勇。
D.“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这是双重否定句。从语意上可以换成“我难道能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 ”这样的反问句式。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分析。A.《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报告文学,不是小说;B.“谦逊”意思是谦虚、恭谨,“逊色”不是对“谦逊”的正确理解;D.“我难道能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 ”是单重否定,和“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这个双重否定句意思不一样,应该改成“我难道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 ”
2.简要分析课文第5段中的句子。(4分)
(1)敌人为了逃命,用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
答: 句中通对“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等数字的强调,写出敌人武器设备先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战斗形势,从侧面表现出志愿军战士的勇猛、顽强,烘托了志愿军战士不畏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
(2)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答: 运用动作描写,“摔”“扑”“抱”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志愿军战士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情景,表现出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坚毅刚强。
3.松骨峰战斗是如何体现战士们的“最可爱”的精神 请简要分析。(4分)
答: ①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可战士们“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这种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战斗精神最可爱。②面对蜂拥而来的敌人,投掷的汽油弹把身上烧着了火,战士们仍然不后退,带着呼呼的火苗向敌人扑去。这种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最可爱。③地形不利,却持续激战8小时,使部队主力赶上来,歼灭敌人。这种坚守阵地的钢铁意志,宁死不屈、与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最可爱。④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有衔着敌人半块耳朵的……这种钢铁般的意志和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牺牲精神最可爱。
4.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连用六个“当……的时候”列举许多和平生活场景 (4分)
答: 运用一组排比句描绘祖国人民幸福生活的画面,引起联想,激发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启发读者意识到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从而激起读者对志愿军战士的感激与热爱之情。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17分)
一个茶缸
霍丰
①上小学时的一天,吃过早饭,妈妈从里屋拿出一个白底红字的搪瓷茶缸,郑重其事地对我说:“爸爸从朝鲜给你带来了礼物。”我高兴地接过茶缸,沉甸甸的,好厚实呀!
②我把茶缸捧在手里,仔细端详起来。茶缸通体以雪白的瓷釉为底色,“抗美援朝、保家卫国”8个鲜红的美术字格外让人心动;左边的华表与下方的红色天安门图案将这8个红字半围了起来;茶缸另一面的红色大字是“赠给最可爱的人”,最下方同样是一排小红字“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茶缸的缸口比一般的茶缸要大,沿着缸口有一圈浅蓝色的彩带,上面雕有一只接一只展翅飞翔的和平鸽。我不禁佩服起茶缸的设计者和工人师傅了:把茶缸设计得这般耐看,还制作得这么结实。我恨不得立刻用这个茶缸喝水,时刻把它带在身边,形影不离。
③得到这个茶缸后,它就一直陪伴着我,跟我常住北京,后又南下海南岛,北上黑龙江,还去过四川的农村、云南的阿瓦山寨……
④上中学时,我在北京第十三中住校生活。这茶缸曾陪我参加过修丰沙铁路的勤工俭学、大兴和昌平的下乡劳动。记得在昌平县史各庄,学校组织连夜行军。当时,我把茶缸拴在背包带上。我听到后面的同学嘀咕:“这不是志愿军的茶缸吗 ”“嗯,他爸肯定打过美国鬼子!”这话真让我心里美滋滋的,我不由得抖抖肩,感受一下身后缸子的晃动。
⑤1962年,我到重庆上军医大学,这茶缸跟我参加了重庆至遵义——重走长征路的野营拉练,还和我一起在四川南溪县大观公社与贫下中农共同生活了7个月。那么多年下来,虽然我一直小心使用,可还是难免磕磕碰碰。最初是茶缸底部被磕掉一块白色的瓷釉,露出里面黑色的铸铁层,如一块黑色的“伤疤”。久而久之,“伤疤”被锈蚀出一个小洞,缸子开始漏水,完全不能使用了。当时,握着这破损的茶缸,我真是心疼又无奈。想起学校大门外有维修各种物件的小摊儿,我便拿起茶缸去碰碰运气。
⑥守摊的老师傅面容清癯,鼻子上架着一副圆圆的黑边眼镜。他接过我递上来的茶缸,扶了扶眼镜,仔细端详了一阵,赞叹了一句:“好厚的料子啊!”然后他的眼睛透过镜片盯着我问:“是你老汉儿的吧 ”“嗯,是我爸爸给我的。”“这就对喽!”老人似乎对自己的推断很满意。说着就利索地忙起来,他先是用锉刀和砂纸打磨,又将“伤口”冲洗、晾干后,用焊锡把洞口封死,然后打磨得平整光滑。一切准备停当后,老师傅从内衣口袋掏出一个纸包,取出一块巧克力糖大小的白色东西。老师傅笑着说:“好马配好鞍,给你用点好瓷釉。”他用烙铁将瓷釉片化开,涂在修补的地方。这样,除了修补的地方颜色略微显黄外,缸体还是那么洁白,红字还是那么显眼。老师傅真是“妙手回春”啊!我激动地掏出钱包,准备多付给老师傅一些钱。谁知道,他竟然死活不收,还说愿意为志愿军茶缸尽义务。在我的坚持下,最后老师傅只象征性地收了一元钱。临别,还留下一句话:“只要我在这儿,茶缸坏了包修。”
⑦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冬天,我乘火车去四川内江,上车后习惯地把茶缸放在车窗前的小桌上。这时,对面一位穿褪色棉军装的中年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吃力地从包里抓了一把茶叶放进茶缸。他的茶缸被整个染成了黄褐色,看不清原来的样子了。可仔细一端详,那茶缸的大小、高矮、形状显然都和我的茶缸相似,尤其在茶缸把手上方,隐隐约约现出我熟悉的“和平鸽”图形。我暗想,这人莫非与抗美援朝有关 我和他攀谈起来。他果真是一名志愿军老兵,还参加过上甘岭战役,被凝固汽油弹烧伤致残。老兵乐观豁达,特别健谈。我告诉他,我父亲也是上甘岭战役的参加者,缸子就是他送给我的。老兵说他一上车就认出了这个缸子,并马上像对待战友一样,举起自己的缸子和我干杯。一路上,老兵没有给我和乘客们讲战争的残酷情景,也没有讲自己英勇的战斗经历,只讲了几个他在朝鲜经历的小故事,那真实生动的情节深深感染了大家。
⑧火车开始减速,内江车站就要到了。此时,这位志愿军老兵的坚韧、乐观已深深地打动了我。眼看就要分离,心中依依不舍,我突然想为他做点什么。我双手捧起我的茶缸,对老兵说:“如果您不介意,这缸子留给您。”老兵诧异地问:“你舍得吗 那你用啥子 ”我说:“您连命都舍得,我还有啥舍不得的 再说,我们部队配发了茶缸,有的用。”“哦,那就谢谢你了。”老兵没再推辞,接过茶缸说:“老家县里博物馆多次向我征集过这个缸子,我没舍得,这回可以考虑把它捐出去了。”车停了,我起身紧握了一下他那满是疤痕的双手,告别下车。
⑨站在月台上,我注视着窗口为老兵送行。他用袖子擦去车窗上的雾水,颤抖着半站立起身,左手举起茶缸,右手挥了挥,向我致意。那茶缸上“赠给最可爱的人”几个红字,真真切切,分外耀眼。火车开动了,那张朴实的笑脸渐渐远去,我在心中真诚地为这位志愿军老兵祝福,同时我也很庆幸,这个茶缸真正回到了“最可爱的人”身边。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文章以茶缸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一个“我”与父亲赠送的茶缸的故事。
B.第④段通过同学对话,侧面体现出茶缸所蕴含的志愿军抗美援朝的精神。
C.第⑧段“我”把茶缸送给志愿军老兵,是因为老兵是“我”父亲的亲密战友。
D.文末,“茶缸”最终会由志愿军老兵捐给县博物馆,这是茶缸最好的归宿。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⑧段‘我’把茶缸送给志愿军老兵,是因为老兵是‘我’父亲的亲密战友”有误,联系第⑧段中“这位志愿军老兵的坚韧、乐观已深深地打动了我。眼看就要分离,心中依依不舍,我突然想为他做点什么。我双手捧起我的茶缸,对老兵说:‘如果您不介意,这缸子留给您’”的内容可知,送给老兵茶缸,是因为“老兵的坚韧、乐观已深深地打动了我”。故选C。
2.仔细阅读第②段的内容,概括茶缸特点,并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答: 茶缸特点:耐看、结实。“捧在手里”“让人心动”“恨不得”“时刻把它带在身边”“形影不离”,表达了作者对茶缸的喜爱和对“最可爱的人”的敬仰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联系第②段中“我不禁佩服起茶缸的设计者和工人师傅了:把茶缸设计得这般耐看,还制作得这么结实。我恨不得立刻用这个茶缸喝水,时刻把它带在身边,形影不离”的内容可知,茶缸具有耐看、结实的特点;联系第②段中“我把茶缸捧在手里,仔细端详起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8个鲜红的美术字格外让人心动……我不禁佩服起茶缸的设计者和工人师傅了:把茶缸设计得这般耐看,还制作得这么结实。我恨不得立刻用这个茶缸喝水,时刻把它带在身边,形影不离”的内容可知,“捧在手里”“让人心动”“恨不得”“时刻把它带在身边”“形影不离”,这些语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茶缸的喜爱和对“最可爱的人”的崇敬。
3.文中两处画线语句都是对人物的描写,请你简要分析它们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4分)
(1)一切准备停当后,老师傅从内衣口袋掏出一个纸包,取出一块巧克力糖大小的白色东西。老师傅笑着说:“好马配好鞍,给你用点好瓷釉。”
答: 细节描写,通过“从内衣口袋掏出” “笑着说”“好马配好鞍”“用点好瓷釉”等表现出老师傅对茶缸的珍重之情。
(2)他用袖子擦去车窗上的雾水,颤抖着半站立起身,左手举起茶缸,右手挥了挥,向我致意。
答: 运用细致的动作描写,通过“用袖子擦去车窗上的雾水”“颤抖着”“左手举起茶缸”“向我致意”等举动,透露出老兵的激动情感,表现了老兵对抗美援朝志愿军的由衷敬意。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按照题干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4.阅读后,有同学对文章结尾处“我”将形影不离的茶缸送给了志愿军老兵感到不解。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这个结尾的理解。(6分)
答: 这个茶缸是爸爸从朝鲜带回来送给“我”的,寄托着“我”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之情,上面的红色大字“赠给最可爱的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在火车上,“我”被志愿军老兵的坚强乐观深深打动,觉得要为他做些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敬意;我将茶缸送给“最可爱的人”——志愿军老兵,让它物得其所,使文章的主题得以体现和升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相关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他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方面加以综合分析。
从文章的内容看,这个茶缸是爸爸从朝鲜带回来送给“我”的,与“我”形影不离,写出了“我”对这个茶缸的珍视,寄托着“我”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之情;而在火车上,“我”被志愿军老兵的坚强乐观深深打动,觉得应该送点什么表达自己的敬意,而“我”的那个茶缸以及茶缸上有“赠给最可爱的人”几个字,正好能表达“我”的敬意,所以“我”将茶缸送给“最可爱的人”——志愿军老兵。文章这样安排,让这个本属于“英雄”的茶缸,物得其所,也表达了“我”对志愿军英雄的崇敬之情,从而使文章的主题得以体现和升华。据此理解分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