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山地回忆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厘清思路,理解小说主题。 2.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概括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品味作者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点睛每课一法
人物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描写方法及作用:
1.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是对容貌、身材、姿态、服饰等的描写。
2.动作描写:也叫行动描写,是对人物个性化的举止、动作的描写。
3.语言描写:对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的描写,如独白、对话等。
4.心理描写:对人物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的描写。
5.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
如《山地回忆》描写手法运用合理巧妙,成功塑造出妞儿这一角色。首先是语言描写,这是在塑造妞儿时,最突出的手法。刚出场时,小说就通过语言描写“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 洗脸到下边洗去!”表现其泼辣直率、伶牙俐齿。而后面“光着脚打下去吗 ”简简单单一句话便展现了先前被泼辣掩藏着的善良美好。其次是外貌描写,小说通过“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等,表现了人物的生活贫困艰辛却勤劳质朴的品德。
【答题模板】运用××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样子、情态、心理等),表现了……(心情、性格、精神、情感等)。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A.阜平(fù) 贩卖(fàn) 织染(rǎn) 破绽(dìnɡ)
B.碛口(qì) 单薄(báo) 刨抓(páo) 河滩(tān)
C.冀中(jì) 玉黍(shǔ) 浸湿(qìn) 盛菜(chénɡ)
D.结实(shi) 塞北(sài) 土靛(diàn) 饭缸(ɡānɡ)
【解析】A.“绽”读zhàn。B.“薄”读bó。C.“浸”读jì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
A.建壮 砸破 线锤 袜子 B.剪裁 妨碍 卸下 织纺
C.奔腾 赔送 袄襟 炕台 D.盈于 包袱 裤褂 规整
【解析】A.建—健;C.赔—陪;D.于—余。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接受失败绝对是一种能力,任何一个人只有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失败和挫折,未来才能够做成大事。
B.这园主确实费尽心思,园墙并未如时下流行刷成白色粉墙,而是青砖原色,配了那如火的红色,别有一番野趣。
C.我一直努力让自己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但事与愿违,现在我几乎到了穷山恶水的地步。
D.平时精打细算、不肯多花一分钱的妈妈,今天竟然莫名其妙地给我了一张百元大钞。
【解析】穷山恶水:形容自然条件很差,物产不丰富的地方。这里应该用“山穷水尽”。A.心平气和: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符合语境。B.费尽心思: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形容千方百计地谋算。符合语境。D.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符合语境。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将于12月8日鸣枪起跑的广州马拉松赛,9月10日正式启动报名。
B.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的6名航天员被授予荣誉称号,获得功勋奖章。
C.2024年的南国书香节面向乘客推出四个具有大湾区轨道特色的分会场。
D.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再次激发了大家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
【解析】成分残缺,将“随着”删去。
5.为 “继承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广州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教育局安排了学生代表参加活动。为此,学校选派了学生代表参加现场提问,如果你是这几位学生代表中的一员,请参与以下活动。
(1)活动一:介绍红色文化
“英雄花开英雄城”,广州是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人间一树木棉红,三月暖阳沐新绿。木棉是广州市花,红棉花开,春满岭南,先花后叶,花红似火。木棉更是英雄之花,象征烈士的铮铮铁骨和一腔热血。生活在这片土地,你知道自己身上流淌着多少“红色”血液吗
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广州红色文化景点,并根据你对该红色文化景点的了解进行简要介绍。
景点名称: 介 绍:
答: 示例一:农民运动讲习所 简称农讲所,是全国第一个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培养的农民运动干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示例二: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简称三大旧址,大会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进行国共合作的方针。示例三: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 简称团一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
【解析】(1)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要了解广州的红色文化景点,能写出景点名称,并能进行简单介绍,要求语言流畅。
(2)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弱、行动不灵便的样子。不符合语境。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感悟紧扣活动,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2)活动二:表达心中敬意
教育局邀请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某位老革命家与大家座谈,同学们在互联网发起了网上留言的活动,下面的留言中,不得体的一项是( B )
A.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永远铭记您的功勋,在此,我们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B.您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我希望您老态龙钟,为祖国再立新功!
C.您的精神将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D.您的浴血奋战赢得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我们感谢您!
(3)活动三;记录活动感受
通过参加“继承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活动,你有哪些感悟,试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两条。
①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继承前辈的革命传统。
② 为了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掌握国防知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13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女孩子之所以反对“我”在河的上流洗脸,是因为她觉得“我”作为一名八路军,没有考虑百姓,心存不满。
B.本文写了两件相隔八年的事,一在农村一在城市,以“布”为线索,把它们串联起来了。
C.小说写到买布做旗,戛然而止,含蓄隽永。文章从“送袜子”到“做国旗”,也反映了时代的伟大历程。
D.小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故事虽然发生在战争年代,却没有刀光剑影,生活也充满着诗意。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文本艺术手法的鉴赏。A项中对女孩的心理理解不正确,从后面女孩主动给“我”做袜子等情节可以看出来,不可能心存不满。
2.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 洗脸到下边洗去!”(人物描写的角度)(2分)
答: 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妞儿爽快直率,有点泼辣的性格特征。
(2)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表现手法的角度)(2分)
答: 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大伯的话可知,因为“我”也一起背枣了,妞儿把饭食做得更好了,侧面写出了妞儿对八路军战士的热情慷慨。
3.文章购买织布机的情节与文章的主要事件关系不大,能否删掉 请结合文本分析。(请从情节、人物、主旨三个方面分析)(6分)
答: 不能删掉。从情节发展来看,购买织布机是后面人物织布活动的前提,使故事的发展具有连贯性。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购买织布机可以看出妞儿的勤劳和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创造条件的坚韧精神。从主旨上看,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7分)
吴召儿
孙犁
①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②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节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③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吴召儿!”
④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对!你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⑤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⑥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⑦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
⑧“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⑨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⑩“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 ”姑问。
“他哪里有钱 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队。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 兔崽子们!”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我喊:“红棉袄不行啊!”“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掷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那段岁月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年11月
(选自《孙犁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红衣女孩吴召儿的生活与战斗故事,展现她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B.小说通过“我们”和老乡一起生活、“我”组织妇女识字班等内容,表现抗战时期融洽的军民关系。
C.写吴召儿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掩藏东西,为后文写她勇敢杀敌埋下伏笔;而认真动听、紧张激动的念书声也给“我”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D.“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中的“落”化静为动,从山顶观景的视角呈现月夜的梦幻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内容的理解。C.“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这才是描写吴召儿读书的状态,“紧张激动”是形容水流的声响。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4分)
(1)文章开篇画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写出秋天的生机与热烈;渲染了一种轻松、欢快的气氛。
(2)从下面两句中吴召儿的“笑”,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孩
①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②“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
答: 从吴召儿的笑中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机智、乐观开朗的女孩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词句品味。(1)此处的景物描写中,“秋天”点明了时间;“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描写了秋天景致的热烈,充满活力,渲染出了欢快的气氛。
(2)第①句的“笑”发生在这个姑娘在为“我们”带路的过程中,虽山路艰难,可她轻松应对,笑靥如花,没有丝毫畏惧与娇羞,可见她的乐观与天真可爱。第②句的“笑”是在姑娘即将去迎战敌人时,面对敌人,从容应对,可见其乐观与机智。据此作答,意对即可。
3.小说多次描写“红棉袄”的情节是否合适 为什么要进行多次描写 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合适。①烘托吴召儿活泼、率真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②给色调单一的景致增添耀眼、靓丽的色彩,体现了作者写作的浪漫主义风格。③助推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词句理解。红色代表着热情与活力。联系文中描写了吴召儿念书,穿着红棉袄和“我”一起去放哨,反穿红棉袄去打击敌人的情节可知,红棉袄烘托吴召儿美丽、热情、活泼、率真、乐观、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联系第⑤段中的“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杮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和第⑥段中的“十一月‘反扫荡’”可知,故事发生在深秋,色调单一,景致萧瑟。多次描写红棉袄为这些单一的景致增添了耀眼、靓丽的色彩。联系第⑥段中的“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和第 段中的“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可知,“红棉袄”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吴召儿和“我”一起放哨,她反穿棉袄阻击故人的情节。
4.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那段岁月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 吴召儿乐观自信、勇敢无畏的精神以及革命热情感染着他人。在那段抗战岁月中,吴召儿所代表的爱国情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坚毅不屈的抗战精神将代代传承与发扬,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精神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句内涵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分析出人物形象及其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意义。“她的生活”彰显了这个人物的精神风貌,即乐观自信、勇敢无畏及充满革命热情;“那段岁月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是说她的精神将得到传承和发扬。据此作答,意对即可。11 山地回忆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厘清思路,理解小说主题。 2.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概括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品味作者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点睛每课一法
人物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描写方法及作用:
1.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是对容貌、身材、姿态、服饰等的描写。
2.动作描写:也叫行动描写,是对人物个性化的举止、动作的描写。
3.语言描写:对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的描写,如独白、对话等。
4.心理描写:对人物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的描写。
5.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
如《山地回忆》描写手法运用合理巧妙,成功塑造出妞儿这一角色。首先是语言描写,这是在塑造妞儿时,最突出的手法。刚出场时,小说就通过语言描写“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 洗脸到下边洗去!”表现其泼辣直率、伶牙俐齿。而后面“光着脚打下去吗 ”简简单单一句话便展现了先前被泼辣掩藏着的善良美好。其次是外貌描写,小说通过“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等,表现了人物的生活贫困艰辛却勤劳质朴的品德。
【答题模板】运用××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样子、情态、心理等),表现了……(心情、性格、精神、情感等)。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阜平(fù) 贩卖(fàn) 织染(rǎn) 破绽(dìnɡ)
B.碛口(qì) 单薄(báo) 刨抓(páo) 河滩(tān)
C.冀中(jì) 玉黍(shǔ) 浸湿(qìn) 盛菜(chénɡ)
D.结实(shi) 塞北(sài) 土靛(diàn) 饭缸(ɡā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建壮 砸破 线锤 袜子 B.剪裁 妨碍 卸下 织纺
C.奔腾 赔送 袄襟 炕台 D.盈于 包袱 裤褂 规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接受失败绝对是一种能力,任何一个人只有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失败和挫折,未来才能够做成大事。
B.这园主确实费尽心思,园墙并未如时下流行刷成白色粉墙,而是青砖原色,配了那如火的红色,别有一番野趣。
C.我一直努力让自己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但事与愿违,现在我几乎到了穷山恶水的地步。
D.平时精打细算、不肯多花一分钱的妈妈,今天竟然莫名其妙地给我了一张百元大钞。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将于12月8日鸣枪起跑的广州马拉松赛,9月10日正式启动报名。
B.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的6名航天员被授予荣誉称号,获得功勋奖章。
C.2024年的南国书香节面向乘客推出四个具有大湾区轨道特色的分会场。
D.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再次激发了大家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
5.为 “继承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广州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教育局安排了学生代表参加活动。为此,学校选派了学生代表参加现场提问,如果你是这几位学生代表中的一员,请参与以下活动。
(1)活动一:介绍红色文化
“英雄花开英雄城”,广州是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人间一树木棉红,三月暖阳沐新绿。木棉是广州市花,红棉花开,春满岭南,先花后叶,花红似火。木棉更是英雄之花,象征烈士的铮铮铁骨和一腔热血。生活在这片土地,你知道自己身上流淌着多少“红色”血液吗
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广州红色文化景点,并根据你对该红色文化景点的了解进行简要介绍。
景点名称: 介 绍:
(2)活动二:表达心中敬意
教育局邀请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某位老革命家与大家座谈,同学们在互联网发起了网上留言的活动,下面的留言中,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永远铭记您的功勋,在此,我们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B.您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我希望您老态龙钟,为祖国再立新功!
C.您的精神将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D.您的浴血奋战赢得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我们感谢您!
(3)活动三;记录活动感受
通过参加“继承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活动,你有哪些感悟,试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两条。
①
②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13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女孩子之所以反对“我”在河的上流洗脸,是因为她觉得“我”作为一名八路军,没有考虑百姓,心存不满。
B.本文写了两件相隔八年的事,一在农村一在城市,以“布”为线索,把它们串联起来了。
C.小说写到买布做旗,戛然而止,含蓄隽永。文章从“送袜子”到“做国旗”,也反映了时代的伟大历程。
D.小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故事虽然发生在战争年代,却没有刀光剑影,生活也充满着诗意。
2.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 洗脸到下边洗去!”(人物描写的角度)(2分)
(2)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表现手法的角度)(2分)
3.文章购买织布机的情节与文章的主要事件关系不大,能否删掉 请结合文本分析。(请从情节、人物、主旨三个方面分析)(6分)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7分)
吴召儿
孙犁
①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②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节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③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吴召儿!”
④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对!你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⑤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⑥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⑦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
⑧“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⑨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⑩“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 ”姑问。
“他哪里有钱 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队。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 兔崽子们!”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我喊:“红棉袄不行啊!”“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掷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那段岁月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年11月
(选自《孙犁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红衣女孩吴召儿的生活与战斗故事,展现她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B.小说通过“我们”和老乡一起生活、“我”组织妇女识字班等内容,表现抗战时期融洽的军民关系。
C.写吴召儿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掩藏东西,为后文写她勇敢杀敌埋下伏笔;而认真动听、紧张激动的念书声也给“我”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D.“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中的“落”化静为动,从山顶观景的视角呈现月夜的梦幻美。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4分)
(1)文章开篇画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从下面两句中吴召儿的“笑”,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孩
①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②“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
3.小说多次描写“红棉袄”的情节是否合适 为什么要进行多次描写 请简要分析。(4分)
4.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那段岁月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