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有为有不为
核心素养目标
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厘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2.体会文中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诉诸(zhù) 贰臣(èr) 迷途知返(tú)
B.轮廓(ɡuō) 毅然(yì) 大逆不道(nì)
C.制裁(cái) 得逞(chěn) 闭目养神(bì)
D.烦琐(suǒ) 概念(ɡài) 言简意赅(ɡā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贪污 激励 曲膝投敌 B.茏统 哲学 浪子回头
C.仁义 收拾 从容就义 D.论证 分辩 溃于蚁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错误发现后要及时改正,大错误更需要悬崖勒马迷途知返。
B.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典雅却又通透,言简意赅却又意蕴深刻。
C.在青山绿水间浮光掠影流连忘返,我们终于领悟到什么是美。
D.他为了自己的苟活竟然置父母的死活于不顾,真是大逆不道。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的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多项指标位居前列。
B.加快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制定和完善,有助于海上风电海域的通航安全。
C.第二中学开展“吟诵春天”的读写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D.我们做好科普工作,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还要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的次数多了,就容易造成电梯停梯而等待维修的状态。
②所以,用异物阻挡电梯门时,电梯控制系统感知的是“问题信号”,如果阻挡的时间过长,电梯门多次开合,时间久了,电梯系统就会判断电梯为“有故障”,随即停止工作。
③不少人在等电梯的时候,可能会用自己的身体或其他物品来挡门,认为这与按键有同样的效果,其实不然。
④据报道,电梯上下运行都是由按键发送信号,电脑接受后给出指示,开门键发送的信号是“开门”或“不要关门”;而挡着门时,电梯发送的信号是“要关门,但由于有异物没关闭,只好又打开”。
A.④③②① B.④③①② C.③④①② D.③④②①
6.结合语境,对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仿写。
形形色色的人,演绎着姿态万千的“给”:给朋友一本自己的新书;给路人一个友好的微笑;给父母一个温暖的拥抱。各行各业的工作,也都离不开“给”:军人给同胞和平的家园;老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 示例:作家给读者动人的作品 ; 警察给社会安定的生活 ……这些温暖的“给”,给出惠风好雨,给出阳光花香,给出希望与力量。
7.(2024·苏州中考)班级开展“‘漫’话德行”主题学习活动。下面是活动的部分环节,请你参与。
(1)【解读寓意】有同学围绕活动主题画了一幅名为《舍本逐末》的漫画。请你描述漫画内容,并说一说寓意。
(2)【丰富设计】同学们认为,如果在树冠、树影、人物、太阳等部分对漫画进行修改,讽刺效果还可以增强。请你任选一处修改,并简述理由。
赋能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13分)
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
季羡林
读了王辛笛师弟的《叶公超先生二三事》,颇有所感,也想来凑凑热闹,谈点公超先生的事儿。
在背后,甚至在死后议论老师的长短,有悖于中国传统的尊师之道。不过,我个人觉得,我的议论,尽管难免有点苛求,却完全是善意的,甚至是充满了感情的。我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里要交代一点时代背景。
老清华人都知道,在三十年代,清华大学同别的大学稍有不同,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有点“洋气”。学生在校刊上常常用老师开点玩笑,饶有风趣而无伤大雅。师不以为忤①,生以此为乐。
这样说,有点空洞。我举个例子。
在清华时,我曾旁听过俞平伯先生讲唐宋诗词的课。在课堂上他选出一些诗词,自己摇头晃脑而朗诵之,有时闭上眼睛,仿佛完全沉浸于诗词的境界中,遗世而独立。他蓦地睁大了眼睛,连声说:“好!好!好!就是好!”学生正在等他解释好在何处,他却已朗诵起第二首诗词来了。就是这位平伯先生,有一天忽然剃光了脑袋。这在当时学生和教授中都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于是轰动了全校。校刊上立即出现了俞平伯出家当和尚的特大新闻。在众目睽睽之下,平伯先生怡然自得,泰然处之。他光着个脑袋,仍然在课堂上高喊:“好!好!就是好!”
举完例子,现在再谈叶公超先生。
我在清华读的是外国语言文学系。第一年英文,教授就是叶公超先生,公超先生教学法非常奇特。他几乎从不讲解,一上堂,就让坐在前排的学生,由左到右,依次朗读原文,到了一定段落,他大声一喊:“Stop!”问大家有问题没有。没人回答,就让学生依次朗读下去,一直到下课。有人偶尔提一个问题,他断喝一声:“查字典去!”这一声狮子吼有大威力,从此天下太平。
公超先生很少着西装,总是绸子长衫,冬天则是绸缎长袍或皮袍,下面是绸子棉裤,裤腿用丝带系紧,丝带的颜色与裤子不同,往往是颇为鲜艳的,作蝴蝶结状,随着步履微微抖动翅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非常“潇洒”。先生的头发,有的时候梳得光可鉴人,有的时候又蓬松似秋后枯草。他顾盼自嬉,怡然自得,学生们窃窃私议:先生是在那里学名士。
谈到名士,中国分为真假两类。“是真名士自风流”。什么叫“真名士”呢 什么又叫假名士呢 理论上不容易说清楚。我想,只要拿前面说到的俞平伯先生同叶公超先生一比,泾渭立即分明。大家一致的意见是,俞是真名士,而叶是假装的名士。前者直率天成,一任自然;后者则难免有想引起“轰动效应”之嫌。《世说新语》常以一句话或一件事,定人们的高下优劣。我们现在也从这一件事定二位的高下。
我想就以此为起点来谈公超先生的从政问题。辛笛说:“在旧日师友之间,我们常常为公超先生在抗战期间由西南联大弃教从政,深致惋叹,既为他一肚皮学问可惜,也都认为他哪里是个旧社会中做官的材料,却就此断送了他十三年教学的苜蓿生涯②,这真是一个时代错误。”我的看法同辛笛大异其趣。根据我个人在同俞平伯先生对比中所得到的印象,我觉得,公超先生确是一个做官的材料。你能够想象俞平伯先生做官的样子吗
说到学问,公超先生是有一肚皮的。他人很聪明,英文非常好。在清华四年中,我同他接触比较多。我早年的那一篇散文《年》就是得到了他的垂青,推荐到《学文》上去发表的。他品评这篇文章时说:“你写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而是‘普遍的意识’。”
不管怎样,我是非常感激公超先生的。我一生喜好舞笔弄墨,年届耄耋,仍乐此不疲。这给我平淡枯燥的生活抹上了一点颜色,增添了一点情趣,难道我能够忘记吗
我继承了“清华精神”写了这篇短文。虽对公超先生似有不恭,实则我是满怀深情地讲出了六十年前的感觉。想公超先生在天之灵必不以为忤,而辛笛师弟更不会介意的。
1993年10月3日
(选自《忆往述怀》,有删改)
【注释】①忤(wǔ):违逆:违背。②苜蓿生涯:形容塾师的清苦生活。
1.季羡林的《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与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都是写人记事散文。对标题中的“二三事”,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六件小事 B.若干件大事 C.两三件大事 D.几件琐事
2.品味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体察作者的情感。(4分)
(1)在众目睽睽之下,平伯先生怡然自得,泰然处之。
(2)他顾盼自嬉,怡然自得,学生们窃窃私议:先生是在那里学名士。
3.文章写的是叶公超的事情,开篇部分为什么要先写俞平伯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3分)
4.文章结尾“恭”“忤”两字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虽对公超先生似有不恭,实则我是满怀深情地讲出了六十年前的感觉。想公超先生在天之灵必不以为忤,而辛笛师弟更不会介意的。16* 有为有不为
核心素养目标
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厘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2.体会文中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诉诸(zhù) 贰臣(èr) 迷途知返(tú)
B.轮廓(ɡuō) 毅然(yì) 大逆不道(nì)
C.制裁(cái) 得逞(chěn) 闭目养神(bì)
D.烦琐(suǒ) 概念(ɡài) 言简意赅(ɡāi)
【解析】A.“诸”读作“zhū”。B.“廓”读作“kuò”。C.“逞”读作“chě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贪污 激励 曲膝投敌 B.茏统 哲学 浪子回头
C.仁义 收拾 从容就义 D.论证 分辩 溃于蚁穴
【解析】A.曲—屈。B.茏—笼。D.辩—辨。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小错误发现后要及时改正,大错误更需要悬崖勒马迷途知返。
B.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典雅却又通透,言简意赅却又意蕴深刻。
C.在青山绿水间浮光掠影流连忘返,我们终于领悟到什么是美。
D.他为了自己的苟活竟然置父母的死活于不顾,真是大逆不道。
【解析】A.迷途知返: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B.言简意赅: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C.浮光掠影: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比喻观察事物漂浮粗疏,印象不深刻。句中用来描述的是在青山绿水间游览的情景,不符合语境。D.大逆不道,原意是指犯上谋反等反叛行为。在现代汉语中指罪孽深重,严重破坏固有秩序的行为,带有贬义色彩。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我国的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多项指标位居前列。
B.加快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制定和完善,有助于海上风电海域的通航安全。
C.第二中学开展“吟诵春天”的读写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D.我们做好科普工作,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还要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解析】A.主语不一致,应改为:我国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多项指标位居前列。B.语序不当,应改为:加快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和执行,有助于海上风电海域的通航安全。C.搭配不当,应改为:第二中学开展“吟诵春天”的读写活动,意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的次数多了,就容易造成电梯停梯而等待维修的状态。
②所以,用异物阻挡电梯门时,电梯控制系统感知的是“问题信号”,如果阻挡的时间过长,电梯门多次开合,时间久了,电梯系统就会判断电梯为“有故障”,随即停止工作。
③不少人在等电梯的时候,可能会用自己的身体或其他物品来挡门,认为这与按键有同样的效果,其实不然。
④据报道,电梯上下运行都是由按键发送信号,电脑接受后给出指示,开门键发送的信号是“开门”或“不要关门”;而挡着门时,电梯发送的信号是“要关门,但由于有异物没关闭,只好又打开”。
A.④③②① B.④③①② C.③④①② D.③④②①
【解析】通读句子可知,本段话主要说明“经常用自己的身体或其他物品来挡门会导致不良后果”,说明顺序是由原因到结果,④句是对③句的解释,所以④句紧接着③句说,据此排除AB;①句是对②句的进一步解释,所以紧承②句说,据此排除C。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③④②①。
6.结合语境,对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仿写。
形形色色的人,演绎着姿态万千的“给”:给朋友一本自己的新书;给路人一个友好的微笑;给父母一个温暖的拥抱。各行各业的工作,也都离不开“给”:军人给同胞和平的家园;老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 示例:作家给读者动人的作品 ; 警察给社会安定的生活 ……这些温暖的“给”,给出惠风好雨,给出阳光花香,给出希望与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围绕不同职业“给予”“奉献”的主题,按照“职业+给+对象+偏正短语”的格式进行仿写。
7.(2024·苏州中考)班级开展“‘漫’话德行”主题学习活动。下面是活动的部分环节,请你参与。
(1)【解读寓意】有同学围绕活动主题画了一幅名为《舍本逐末》的漫画。请你描述漫画内容,并说一说寓意。
答: 内容:画面中太阳下有一棵树,树冠上写着“德行”,树影上写着“名声”,树下一个人拿着刷子刷地,努力扩大树影面积。寓意:德行如树,名声如影。德行高尚,名声才能响亮,做人若只思着扩大名声,不重视德行,是舍本逐末。(意对即可)
(2)【丰富设计】同学们认为,如果在树冠、树影、人物、太阳等部分对漫画进行修改,讽刺效果还可以增强。请你任选一处修改,并简述理由。
答: 示例一:给图画中的人物设计汗滴,凸显男子在扩大名声过程中的辛苦。示例二:缩小树冠面积,或扩大树影面积,使二者形成反差。示例三:给太阳或树冠画上愁眉苦脸或惊讶的表情,凸显太阳或树冠对该人行为的不满、讶异。(意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画面内容:漫画中,上方中间偏右是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下方左侧是一颗繁茂的树,树冠上写着“德行”,树影上写着“名声”;下方右侧一个人正跪在地上,左手扶地,右手拿着刷子刷地,似乎在努力扩大树影面积,左手前面是一个油桶。
寓意:根据画面中人物在专心致志用刷子努力扩大代表“名声”的树影部分,却丝毫不顾及代表“德行”的树冠,结合漫画标题《舍本逐末》可知,德行如树,名声如影。德行高尚,名声才能响亮,做人若只思着扩大名声,不重视德行,是舍本逐末。
(2)本题考查活动设计。从树冠、树影、人物、太阳等部分中任选一处,对漫画进行修改,并简述理由即可。
赋能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13分)
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
季羡林
读了王辛笛师弟的《叶公超先生二三事》,颇有所感,也想来凑凑热闹,谈点公超先生的事儿。
在背后,甚至在死后议论老师的长短,有悖于中国传统的尊师之道。不过,我个人觉得,我的议论,尽管难免有点苛求,却完全是善意的,甚至是充满了感情的。我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里要交代一点时代背景。
老清华人都知道,在三十年代,清华大学同别的大学稍有不同,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有点“洋气”。学生在校刊上常常用老师开点玩笑,饶有风趣而无伤大雅。师不以为忤①,生以此为乐。
这样说,有点空洞。我举个例子。
在清华时,我曾旁听过俞平伯先生讲唐宋诗词的课。在课堂上他选出一些诗词,自己摇头晃脑而朗诵之,有时闭上眼睛,仿佛完全沉浸于诗词的境界中,遗世而独立。他蓦地睁大了眼睛,连声说:“好!好!好!就是好!”学生正在等他解释好在何处,他却已朗诵起第二首诗词来了。就是这位平伯先生,有一天忽然剃光了脑袋。这在当时学生和教授中都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于是轰动了全校。校刊上立即出现了俞平伯出家当和尚的特大新闻。在众目睽睽之下,平伯先生怡然自得,泰然处之。他光着个脑袋,仍然在课堂上高喊:“好!好!就是好!”
举完例子,现在再谈叶公超先生。
我在清华读的是外国语言文学系。第一年英文,教授就是叶公超先生,公超先生教学法非常奇特。他几乎从不讲解,一上堂,就让坐在前排的学生,由左到右,依次朗读原文,到了一定段落,他大声一喊:“Stop!”问大家有问题没有。没人回答,就让学生依次朗读下去,一直到下课。有人偶尔提一个问题,他断喝一声:“查字典去!”这一声狮子吼有大威力,从此天下太平。
公超先生很少着西装,总是绸子长衫,冬天则是绸缎长袍或皮袍,下面是绸子棉裤,裤腿用丝带系紧,丝带的颜色与裤子不同,往往是颇为鲜艳的,作蝴蝶结状,随着步履微微抖动翅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非常“潇洒”。先生的头发,有的时候梳得光可鉴人,有的时候又蓬松似秋后枯草。他顾盼自嬉,怡然自得,学生们窃窃私议:先生是在那里学名士。
谈到名士,中国分为真假两类。“是真名士自风流”。什么叫“真名士”呢 什么又叫假名士呢 理论上不容易说清楚。我想,只要拿前面说到的俞平伯先生同叶公超先生一比,泾渭立即分明。大家一致的意见是,俞是真名士,而叶是假装的名士。前者直率天成,一任自然;后者则难免有想引起“轰动效应”之嫌。《世说新语》常以一句话或一件事,定人们的高下优劣。我们现在也从这一件事定二位的高下。
我想就以此为起点来谈公超先生的从政问题。辛笛说:“在旧日师友之间,我们常常为公超先生在抗战期间由西南联大弃教从政,深致惋叹,既为他一肚皮学问可惜,也都认为他哪里是个旧社会中做官的材料,却就此断送了他十三年教学的苜蓿生涯②,这真是一个时代错误。”我的看法同辛笛大异其趣。根据我个人在同俞平伯先生对比中所得到的印象,我觉得,公超先生确是一个做官的材料。你能够想象俞平伯先生做官的样子吗
说到学问,公超先生是有一肚皮的。他人很聪明,英文非常好。在清华四年中,我同他接触比较多。我早年的那一篇散文《年》就是得到了他的垂青,推荐到《学文》上去发表的。他品评这篇文章时说:“你写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而是‘普遍的意识’。”
不管怎样,我是非常感激公超先生的。我一生喜好舞笔弄墨,年届耄耋,仍乐此不疲。这给我平淡枯燥的生活抹上了一点颜色,增添了一点情趣,难道我能够忘记吗
我继承了“清华精神”写了这篇短文。虽对公超先生似有不恭,实则我是满怀深情地讲出了六十年前的感觉。想公超先生在天之灵必不以为忤,而辛笛师弟更不会介意的。
1993年10月3日
(选自《忆往述怀》,有删改)
【注释】①忤(wǔ):违逆:违背。②苜蓿生涯:形容塾师的清苦生活。
1.季羡林的《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与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都是写人记事散文。对标题中的“二三事”,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六件小事 B.若干件大事 C.两三件大事 D.几件琐事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从文章内容看,所写叶公超先生的事情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大事,而是一些教学场景、穿着举止等琐事,“二三事”指的是几件琐事。
2.品味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体察作者的情感。(4分)
(1)在众目睽睽之下,平伯先生怡然自得,泰然处之。
答: “怡然自得”写出俞平伯先生在众人的关注下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体现出俞平伯先生的直率天成、一任自然,表达了作者对俞平伯先生这种真名士风范的赞赏。
(2)他顾盼自嬉,怡然自得,学生们窃窃私议:先生是在那里学名士。
答: “怡然自得”表现出叶公超先生自我欣赏的状态,“窃窃私议”则从学生的角度表现出对叶公超先生行为的看法,认为他有学名士之嫌,反映出叶公超先生的行为在学生眼中有些刻意。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1)对“在众目睽睽之下,平伯先生怡然自得,泰然处之”中“怡然自得”的分析:“怡然自得”在这里描绘出俞平伯先生在众人的关注下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宁静和满足状态。体现了俞平伯先生的直率天成、一任自然,不受外界干扰的真名士风范。作者通过这个词表达了对俞平伯先生这种洒脱、从容态度的赞赏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清华的学术氛围较为自由,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较为轻松。(2)对“他顾盼自嬉,怡然自得,学生们窃窃私议:先生是在那里学名士”中“怡然自得”的分析:此句中的“怡然自得”表现出叶公超先生自我欣赏的状态。但学生们“窃窃私议”,认为叶公超先生有学名士之嫌,说明叶公超先生的这种表现与俞平伯先生的真名士风范不同,显得有些刻意。作者通过这个词以及学生们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叶公超先生这种行为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其独特个性的关注,又暗含着一种审视和比较的态度。
3.文章写的是叶公超的事情,开篇部分为什么要先写俞平伯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3分)
答: 先写俞平伯先生是为了与叶公超先生形成对比。俞平伯先生在众人的关注下依然怡然自得,表现出真名士的直率天成、一任自然;而叶公超先生则被学生认为是在学名士,有想引起“轰动效应”之嫌。通过对比,更加鲜明地突出了两人不同的名士风格,也为后文作者对叶公超先生从政问题的看法以及对其形象的进一步刻画做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文章开篇部分先写俞平伯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①引出话题与人物。通过回忆在清华时听俞平伯先生讲课的趣事,自然地引出了关于清华的时代背景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独特的相处氛围,为后文谈论叶公超先生的事情做铺垫。这种由熟悉的人物和事件引入陌生人物的方式,使读者更容易进入文章的情境。
②对比衬托叶公超。凸显性格差异:俞平伯先生在课堂上摇头晃脑朗诵诗词,沉浸其中,怡然自得,直率天成,一任自然。而叶公超先生教学奇特,很少讲解,让学生朗读原文,有问题就断喝“查字典去”,且顾盼自嬉,被认为有想引起“轰动效应”之嫌。通过与俞平伯的对比,更加鲜明地展现出叶公超先生的性格特点。判定名士真伪:以俞平伯先生的真名士风范为参照,大家一致认为俞是真名士,而叶是学名士。这种对比有助于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作者对叶公超先生“名士”形象的评价,从而深入探讨叶公超先生的为人和行为。
③丰富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俞平伯先生光着脑袋上课仍高喊“好!好!就是好”的趣事,为文章增添了轻松幽默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清华时期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师生关系,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层次。
4.文章结尾“恭”“忤”两字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虽对公超先生似有不恭,实则我是满怀深情地讲出了六十年前的感觉。想公超先生在天之灵必不以为忤,而辛笛师弟更不会介意的。
答: “不恭”表面上是指作者在文中对叶公超先生有一些看似不尊重的评价,如认为叶公超先生有学名士之嫌、觉得他是做官的材料等。但实际上,作者是满怀深情地回忆叶公超先生,这些评价都是基于作者对叶公超先生的深入了解和客观认识,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与俞平伯先生的对比中得出的。“不以为忤”是作者认为叶公超先生在天之灵不会因为自己的评价而生气,因为作者的出发点是善意的,充满了感情,并且作者对叶公超先生也有感激之情。“恭”“忤”两字既体现了作者对叶公超先生的复杂情感,也表达了作者对清华精神的传承,即敢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又不失对师友的尊重和深情。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结尾处“恭”“忤”两字意味深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不恭”的表现及原因。看似“不恭”的表现:作者将叶公超先生与俞平伯先生对比,认为俞平伯先生是真名士,而叶公超先生有“想引起‘轰动效应’之嫌”,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对叶公超先生的名士风范提出了质疑。作者还对叶公超先生弃教从政表示了与他人不同的看法,认为公超先生确是一个做官的材料,这种观点可能与一些人对公超先生弃教从政的惋惜态度不同。“不恭”的原因:这种看似“不恭”并非真正的不尊重,而是作者以一种直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叶公超先生的认识和评价。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清华校园有着独特的氛围,学生在校刊上常常用老师开点玩笑,饶有风趣而无伤大雅。作者的议论也是在这种传统下进行的,是出于对老师的熟悉和亲近,以一种坦诚的态度来探讨和评价老师。
②“满怀深情”的体现。感激之情:作者提到自己早年的散文《年》得到叶公超先生的垂青并被推荐发表,公超先生品评这篇文章时给予了高度评价,作者对此一直心怀感激。这种感激之情贯串全文,体现了作者对老师的敬重和感恩。对老师的怀念:文章结尾作者强调自己是“满怀深情地讲出了六十年前的感觉”,表明作者对过去在清华的时光以及与叶公超先生的交往充满怀念。尽管在评价中有一些看似“不恭”的地方,但这种怀念之情是真挚而深厚的。
③“不以为忤”的原因。了解作者的本意:作者认为公超先生在天之灵“必不以为忤”,是因为作者相信公超先生了解他的本意并非不尊重,而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师生关系下,以一种坦诚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认识和情感。公超先生了解清华的传统,也能理解学生对老师的这种特殊的表达。师生之间的特殊情谊:作者在清华四年中与公超先生有较多接触,师生关系有着特殊的情谊。作者的评价虽然直率,但其中蕴含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是显而易见的。公超先生作为老师,也能够感受到学生的这份真情,不会因为一些看似“不恭”的评价而生气。
综上所述,结尾处的“恭”“忤”两字体现了作者对叶公超先生复杂而真挚的情感,既有坦诚的评价,又有深深的感激和怀念,同时也反映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师生之间特殊的关系和情感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