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井冈翠竹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8 井冈翠竹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8 19:45:08

文档简介

18 井冈翠竹
核心素养目标
1.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积累精彩语句。 2.体会作者描写井冈翠竹的语句在文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3.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所象征的坚强不屈、默默奉献、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点睛每课一法
记叙人称
记叙人称是指叙述人在记叙类文章中根据需要采用的特定的叙述视角,即说话者、写作者(叙述者)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现来展开叙述。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讲述故事。作用:叙述亲切自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文章更加真实,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第二人称:以“你”为叙事对象展开记叙。作用: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增加亲切感,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3)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情的经过告诉读者。作用:可以更客观地叙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由。
如本文巧妙地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仿佛直接与读者对话,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井冈翠竹的深厚情感,以及竹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共鸣度。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B )
A.茨坪(cí)    殷红(yīn)    坚韧(rèn)     模样(mú)
B.功勋(xūn) 围剿(jiǎo) 血雨腥风(xīnɡ) 楠竹(nán)
C.稠密(zhōu) 梭镖(biāo) 裸露(lù) 崛起(jué)
D.绷直(bēnɡ) 派遣(qiǎn) 摇撼(hàn) 呜咽(yàn)
【解析】A. “殷”读作“yān”;C.“稠”读作“chóu”;D.“咽”读作“yè”。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帐蓬 陡峭 青篁 坚韧不拔    B.封锁 缴获 竣峭 重重叠叠
C.峭璧 烽火 殷切 野火烧不尽   D.壁垒 梭镖 气概 永不屈服
【解析】A.帐蓬—帐篷;B.竣峭—峻峭;C.峭璧—峭壁。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幽谷荒滩上,给这片荒凉之地增添了几分温暖和神秘感。
B.设计师们为了设计出美观实用的新产品,经常需要绞尽脑汁,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
C.做了错事之后,他吓得魂飞魄散,生怕被人发现遭受批评,内心充满了愧疚和不安。
D.打开笔记本,发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各种笔记,见证了他这段时间的努力奋进。
【解析】魂飞魄散: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非常惊恐。大词小用,语意过重。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广州的早茶文化闻名遐迩,每天茶楼里都坐满了前来品尝点心和喝茶的人们。
B.为了迎接即将在广州举办的国际花卉展览,市政部门加大了对城市绿化的投入,使城市更加美丽。
C.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D.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解析】A项搭配不当, “坐满了前来品尝点心和喝茶的人们” 中“人们”是复数概念,不能用 “坐满了”修饰,将“人们”改为 “人”;C项搭配不当,“事件”不可以“批评教育”,将“事件”改为“人员”;D项搭配不当,将“在……中”改为“从……中”。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④⑤②①③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④②⑤
【解析】第①句引出话题,是总起性语句,应排在最先。③中的“水墨画”与①“入诗入画”衔接紧密,排在①之后,②中“竹如谦谦君子,它有……”与③中的“竹林,风过如……雨来如……”对应,②中“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与⑤中提到的文人相联系,而④是对⑤的进一步深化,所以④应排在⑤之后。综合以上分析,可排序为:①③②⑤④。
6.为了感悟竹文化的魅力,同学们对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班级决定开展一次“说竹”的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竹之特点】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竹韵》小报,在“编者按”中,编录了以下竹子的资料,请把以下四则资料的序号与表现竹子的特点一一对应起来。
【资料一】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例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资料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此名言流传甚广。
【资料三】竹,常绿多年生植物。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
【资料四】中国人视竹为吉祥之物。竹与兰、梅、菊被誉为“四君子”。竹与梅、松被誉为“岁寒三友”。常见画作有《岁寒三友》《竹梅双喜》等。
①资料 三 表现竹子的坚挺不衰。  ②资料 四 表现竹子的高尚品格。
③资料 二 表现竹子的超凡脱俗。 ④资料 一 表现竹子的坚韧不屈。
【解析】本题考查资料内容的理解能力。要读懂资料,理解资料中的古诗文名句的意思,品味每则资料表现出的“竹”精神,然后对号入座。资料一:“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诗,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不屈的竹子形象。资料二:由“无竹令人俗”一句,即可看出作者意在表现竹子的超凡脱俗。资料三:由竹子的外形描写:“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表现了竹子的坚挺不衰。资料四:由“君子”“岁寒三友”的美称,可想其品格的高尚。
(2)【咏竹对联】下面是一副咏竹对联,但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请你判断下列哪一句是这副对联的下联。
上联:石头解性真吾友   下联: D 
A.虚心竹有低头叶  B.高风亮节立天地  C.虚怀若谷住人间  D.竹子虚心是我师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A.有误,该联主语“虚心竹”有三个字,与上联主语“石头”字数不等。选项与上联不能相对。B.有误,该联主语“高风亮节”是形容词,与上联主语“石头”字数不等,词性不符。选项与上联不能相对。C.有误,该联主语“虚怀若谷”是形容词,与上联主语“石头”字数不等,词性不符。选项与上联不能相对。D.正确,“竹子”对“石头”,“虚心”对“解性”,“真吾友”对“是我师”。选项与上联相对。
(3)【竹之感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中干。你认为呢 请说说你的感悟。
答: 示例:竹——象征气节,宁折不弯,挺直脊梁;竹——华而不实,外强中干;竹——有节也,高风亮节是竹之本色。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竹子的外形高挑飘逸,内空外直,类同人的谦逊的品性,常常为古人颂扬,因此竹子常常同“君子”相提并论,于是就有了“梅兰竹菊“(四君子)“竹林七贤”等说法。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17分)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文章主要讲述了井冈翠竹的生长环境和经济价值,以此表达对自然作物的赞美。
B.井冈翠竹在革命斗争时期被用作多种生活用具和武器,体现了革命者的智慧与创造力。
C.文章通过排比句式,强化了井冈翠竹在革命中的多重作用,彰显了其重要地位。
D.文章句式灵活多变,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间杂使用,情感丰富饱满。
【解析】文章虽然提到了井冈翠竹的生长环境和经济价值,但“以此表达对自然作物的赞美”并不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文章的核心是通过翠竹来赞美革命精神,而非单纯赞美自然。
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请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
答: 这个句子巧妙地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词语承接递连,使得句子结构紧凑,节奏感强,形象地展现了井冈山竹子生命力的顽强与生生不息的精神。 
3.文中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 这句话不仅仅指竹子在井冈山地区的生长情况,更重要的是象征着井冈山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竹子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挺拔生长,正如革命者在逆境中坚持斗争,不屈不挠。 
4.文章借助翠竹赞颂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把看似普通的竹子和井冈山的人、历史、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的。(6分)
答: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普通的竹子与井冈山的人、历史、现实紧密相连。作者描绘竹子的坚韧不拔、四季常青,以此比喻井冈山人民的英勇顽强和乐观向上;竹子在革命战争年代为红军提供物资支持,象征着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奋斗的历史;而竹子在新时代的繁茂生长,则预示着井冈山地区的美好未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这种巧妙的联系,不仅赋予了竹子深刻的象征意义,也生动展现了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内涵。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17分)
神奇的丝瓜
季羡林
①今年春天,我在房前空地上,开辟出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成了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笆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
②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长大。这增加了我的兴趣。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我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顺便也看一看丝瓜。
③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没有想到它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它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绝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④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提高。每天早晨,我都要注视那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
⑤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随之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份重量,会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
⑥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的窗外,却长出来了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受得了呢 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⑦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小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来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下来,一起坠到地上。
⑧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 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人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是人把丝瓜摆平的。
⑨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并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⑩丝瓜有思想,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 它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 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选自《神奇的丝瓜》,有删改)
1.阅读全文,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
A.“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受得了呢 ”“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 ”两句都运用反问,表达了作者的担心和吃惊。
B.文章通过作者的担心一步步引出丝瓜的神奇,作者越担心,就越凸显丝瓜的神奇,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
C.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感慨丝瓜有神奇的生命力,有惊人的生命智慧;懂得顾全大局,自我牺牲,具有强烈的主动精神,能极好地适应环境。
D.这篇文章作者抓住“神奇”,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展现丝瓜的生长过程 ,一是展现作者心灵感受的轨迹。两条线索交错进行,叙述、抒情、描写浑然一体。
【解析】“运用反问”错,两句都是疑问句,没有运用反问。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
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
答: “竟”有“出乎意料”“令人吃惊”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丝瓜秧一夜之间输送很多水分和养料,把丝瓜叶供养得又肥又绿,让作者感到惊讶,表达了对丝瓜旺盛生命力的赞美。 
(2)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答: 示例一:运用比喻,把丝瓜比作绿色牛角,生动地写出了丝瓜长得粗大弯曲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丝瓜旺盛生命力的赞美。示例二:运用拟人,把丝瓜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丝瓜把自己的躯体放在窗台上,表达了作者对丝瓜神奇旺盛生命力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1)赏析时先解词,“竟”的本义,有“出乎意料”“令人吃惊”之意,然后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结合第④段“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的提高”及句中“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可知,“竟”字生动地写出了丝瓜秧一夜之间输送很多水分和养料,把丝瓜叶供养得又肥又绿,让作者感到惊讶,表达了对丝瓜旺盛生命力的赞美。(2)从“把躯体放在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比喻修辞,把丝瓜人格化,比作绿色牛角;结合句中“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丝瓜长得粗大弯曲的特点;结合第⑥段“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可知,表达了作者对丝瓜神奇旺盛生命力的赞美。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的理解。 (4分)
答: “奇迹”在文中指的是“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并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因此,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丝瓜的神奇的惊讶和赞美。同时收束全文,升华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理解。结合第⑨段“我百思不得其解……躺下”可知,这个“奇迹”在文中指的是“它能考虑问题……躺下”,由此可以看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丝瓜的神奇的惊讶和赞美。同时收束全文,升华主旨。
4.“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季羡林笔下神奇的丝瓜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道理:神奇的丝瓜展现了随遇而安而又出乎意料的生命力、与世无争而又顽强不屈的适应力、和谐合理而又智慧简单的生存力。
理解: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人对事不计较得失;不管有多大困难,我们都要想办法去解决,积极地面对,决不悲观。面对困难,我们要有从容不迫、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这句话表达的是人生活的一种心态, 聪明的人很快乐,善良的人多长寿,年纪大的人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根据文章中对丝瓜的描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人生态度来作答:①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②面对无可选择的环境时,要有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心态;③懂得取舍,适时调整自己的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保持平和的心态。18 井冈翠竹
核心素养目标
1.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积累精彩语句。 2.体会作者描写井冈翠竹的语句在文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3.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所象征的坚强不屈、默默奉献、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点睛每课一法
记叙人称
记叙人称是指叙述人在记叙类文章中根据需要采用的特定的叙述视角,即说话者、写作者(叙述者)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现来展开叙述。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讲述故事。作用:叙述亲切自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文章更加真实,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第二人称:以“你”为叙事对象展开记叙。作用: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增加亲切感,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3)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情的经过告诉读者。作用:可以更客观地叙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由。
如本文巧妙地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仿佛直接与读者对话,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井冈翠竹的深厚情感,以及竹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共鸣度。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茨坪(cí)    殷红(yīn)    坚韧(rèn)     模样(mú)
B.功勋(xūn) 围剿(jiǎo) 血雨腥风(xīnɡ) 楠竹(nán)
C.稠密(zhōu) 梭镖(biāo) 裸露(lù) 崛起(jué)
D.绷直(bēnɡ) 派遣(qiǎn) 摇撼(hàn) 呜咽(yà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帐蓬 陡峭 青篁 坚韧不拔    B.封锁 缴获 竣峭 重重叠叠
C.峭璧 烽火 殷切 野火烧不尽   D.壁垒 梭镖 气概 永不屈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幽谷荒滩上,给这片荒凉之地增添了几分温暖和神秘感。
B.设计师们为了设计出美观实用的新产品,经常需要绞尽脑汁,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
C.做了错事之后,他吓得魂飞魄散,生怕被人发现遭受批评,内心充满了愧疚和不安。
D.打开笔记本,发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各种笔记,见证了他这段时间的努力奋进。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广州的早茶文化闻名遐迩,每天茶楼里都坐满了前来品尝点心和喝茶的人们。
B.为了迎接即将在广州举办的国际花卉展览,市政部门加大了对城市绿化的投入,使城市更加美丽。
C.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D.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④⑤②①③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④②⑤
6.为了感悟竹文化的魅力,同学们对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班级决定开展一次“说竹”的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竹之特点】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竹韵》小报,在“编者按”中,编录了以下竹子的资料,请把以下四则资料的序号与表现竹子的特点一一对应起来。
【资料一】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例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资料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此名言流传甚广。
【资料三】竹,常绿多年生植物。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
【资料四】中国人视竹为吉祥之物。竹与兰、梅、菊被誉为“四君子”。竹与梅、松被誉为“岁寒三友”。常见画作有《岁寒三友》《竹梅双喜》等。
①资料   表现竹子的坚挺不衰。  ②资料   表现竹子的高尚品格。
③资料   表现竹子的超凡脱俗。 ④资料   表现竹子的坚韧不屈。
(2)【咏竹对联】下面是一副咏竹对联,但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请你判断下列哪一句是这副对联的下联。
上联:石头解性真吾友   下联:   
A.虚心竹有低头叶  B.高风亮节立天地  C.虚怀若谷住人间  D.竹子虚心是我师
(3)【竹之感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中干。你认为呢 请说说你的感悟。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17分)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主要讲述了井冈翠竹的生长环境和经济价值,以此表达对自然作物的赞美。
B.井冈翠竹在革命斗争时期被用作多种生活用具和武器,体现了革命者的智慧与创造力。
C.文章通过排比句式,强化了井冈翠竹在革命中的多重作用,彰显了其重要地位。
D.文章句式灵活多变,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间杂使用,情感丰富饱满。
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请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
3.文中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
4.文章借助翠竹赞颂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把看似普通的竹子和井冈山的人、历史、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的。(6分)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17分)
神奇的丝瓜
季羡林
①今年春天,我在房前空地上,开辟出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成了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笆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
②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长大。这增加了我的兴趣。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我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顺便也看一看丝瓜。
③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没有想到它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它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绝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④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提高。每天早晨,我都要注视那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
⑤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随之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份重量,会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
⑥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的窗外,却长出来了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受得了呢 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⑦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小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来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下来,一起坠到地上。
⑧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 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人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是人把丝瓜摆平的。
⑨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并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⑩丝瓜有思想,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 它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 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选自《神奇的丝瓜》,有删改)
1.阅读全文,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受得了呢 ”“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 ”两句都运用反问,表达了作者的担心和吃惊。
B.文章通过作者的担心一步步引出丝瓜的神奇,作者越担心,就越凸显丝瓜的神奇,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
C.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感慨丝瓜有神奇的生命力,有惊人的生命智慧;懂得顾全大局,自我牺牲,具有强烈的主动精神,能极好地适应环境。
D.这篇文章作者抓住“神奇”,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展现丝瓜的生长过程 ,一是展现作者心灵感受的轨迹。两条线索交错进行,叙述、抒情、描写浑然一体。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
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
(2)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的理解。 (4分)
4.“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季羡林笔下神奇的丝瓜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理解。(6分)